北宋最後一任宰相,讓皇帝為之流涕哭泣的忠義之臣

面對國破君虜,他無力迴天,遂絕食而亡,以死報國。死前他曾對金兵說:“忠臣事奉君主,需要死時毫不猶豫。我不考慮家室,但我雙親年老,我死後請不要馬上告訴他們……”

他辭世的時候,只有39歲。

北宋最後一任宰相,讓皇帝為之流涕哭泣的忠義之臣

夢中有人告訴他考題

何慄,字文縝,宋仙井監(即今四川仁壽縣)人,儀表堂堂,才華橫溢。

何慄在太學讀書時,看相先生孫黯給他算命,說他命極貴,要大魁天下。何慄問:“哪一年中狀元?”看相先生說:“乙未年。” 何慄追問:“何時入相?”答:“不出12年。”

但是,看相先生也算出來:何慄入相後,將客死異邦。

何慄去趕考的時候,途中宿於廟,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告訴他,殿試將是道家方面的內容,他沒放在心上。進京後,又做一夢,內容與前一夢相同。

後來,何慄寄宿在一位朝廷大臣家,又做一夢,夢裡有人非常明確告訴他:徽宗所注《道德經》即將到他手裡,要熟讀。果然沒幾天,這位大臣得到了一本徽宗校注的《道德經》。

何慄便手錄一份研習。政和五年,殿試在三月舉行,策題圍繞著“道”展開,27歲的何慄一舉奪魁,高中狀元。那年正是乙未年——政和五年(1115年)。

徽宗非常賞識何慄。據傳,何慄中狀元后衣錦還鄉,徽宗題寫“何郎麵館”四個大字,賜予何家開的麵館,全城百姓,潮水般湧向“何郎麵館”,觀瞻狀元丰采。何慄的兩位弟弟那年也中了進士,他們三兄弟被譽為何家“三鳳”。

北宋最後一任宰相,讓皇帝為之流涕哭泣的忠義之臣

彈劾權貴

何慄歷任秘書省校書郎、京畿學事、主簿員外郎、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講。他博學敢言,正值不阿,徽宗準備升他為諫官,因朝臣非議何慄與蘇軾有鄉黨之嫌,他被放遂寧知府。但何慄在那裡乾得很不錯,不久復調回京,任御史中丞。

當時,朝政被蔡京、王黼等“六賊”把持,腐敗不堪。丞相王黼善佞,驕奢淫逸,貪得無厭。他利用權力搜刮民脂民膏,賣官鬻爵。當時一個“直秘閣”,就賣到三千貫,“州通判”賣五千貫,民憤極大。

何慄蒐集了大量王黼罪證材料,上章彈劾王黼的15宗大罪。王黼心虛,竭力為自己辯護,又提出辭職,想躲過此劫。

宋徽宗猶豫不決。王黼雖上書請辭,但仍未交出宰相官印。何慄又連上七道奏章彈劾他。後來徽宗迫於壓力,罷免了王黼等同黨。何慄卻因屢屢得罪權貴,被罷黜,再度流放江蘇泰州。

1125年12月,金兵南下,消息傳到開封,宋徽宗頒“罪己詔”,禪位太子趙桓即位,是為欽宗,改元靖康。

1126年,何慄被召回,任御史中丞,接著加升為翰林學士,進尚書右丞兼中書侍郎、參知政事,為相輔政。

此時,離何慄狀元及第那年剛好是不出12年,看相先生又說準了。

北宋最後一任宰相,讓皇帝為之流涕哭泣的忠義之臣

力主抗金

雖為一介書生,何慄卻是個決絕的主戰派。

金軍大舉南侵,宋欽宗賠送金人大量財物,金人不滿意,要求北宋割讓割讓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間(今河北)、太原三鎮,並下了最後通牒:再過10天北宋談和使者不到,就揮兵開封。

大臣唐恪等都主張將三鎮割讓求和,何慄堅決反對:“金人狡詐,出爾反爾,割三鎮,金軍亦來;不割三鎮,金軍亦來。三鎮乃重地,不可放棄!”宋欽宗優柔寡斷。

何慄力排眾議,他扼腕疾呼:“河北百姓是我炎黃子孫,棄三鎮則如棄赤子。難道身為父母,就如此不憐惜天下百姓的嗎?”欽宗頓時了悟,站在了何慄的一邊,拒不割讓。

1126年9月,欽宗按照何慄的建議,以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宗澤、汪伯彥為副元帥,並在京師周圍設東、南、西、北四道總管,由胡直孺等夜統兵抗敵。

出使金營

作為文臣,可以死諫,但像武將一樣出使敵營,何慄經歷了一個置死地而後生的過程。

何慄入相開封府後,負責和金人談判。當時朝中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人敢請纓深入敵營談判。何慄是一介文弱書生,不會武功,開始時也心有怯意。太學博士、吏部侍郎李若水怒喝:“如今國家社稷將傾覆,就算是死,也難以承擔責任!”

何慄聽後,慷慨赴命。眾人將他扶上馬背,他手仍不自覺地發抖,馬鞭掉了三次。但是,經歷了幾次談判,何慄的狀態越來越好,志氣高昂,無所畏懼。

每每與金人談判時,何慄都泰然自若,談笑風生,不管金人如何劍拔弩張、怒不可遏,何慄都避重就輕,四兩撥千斤,席間還常常低吟淺唱:“細雨共斜風,日日作輕寒”,讓金人哭笑不得,無可奈何。後來在金人中留下這樣一種說法:若要談判,千萬不要和何慄和李若水這兩個人談。

北宋最後一任宰相,讓皇帝為之流涕哭泣的忠義之臣

絕食殉國

由於宋欽宗的猶豫寡斷和朝廷主和派的牽制,何慄几上幾下,康王趙構又意志少堅,局勢對朝廷越來越不利。

靖康元年閏11月底,金兵渡過黃河,攻陷開封,俘虜了徽、欽二帝。金人下令勒索財物,京城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所有財物被金人掠奪盡空。

21萬兩黃金,714萬兩白銀,100萬匹錦緞,並沒有換來國家的安全,金人立偽帝號楚。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金兵班師北撤,並擄徽、欽二帝,後宮、官吏、工匠等3000餘人,一併北去。

何慄也是被擄一員。目睹國破君虜、生靈塗炭,無力迴天的他仰天大哭,決意以死報國,遂絕食而亡。

據傳他在北庭作詩一首,詩中悲憤地寫道:“念念通前劫,依依返歸魂。人生會有死,遺恨滿乾坤。”

何慄是位孝子,死前心意已決時,曾對金兵說:“忠臣事奉君主,需要死時毫不猶豫。我不考慮家室,但我雙親年老,我死後請不要馬上告訴他們……”

辭世的時候,何慄只有39歲,也正應驗了十幾年前看相先生所預:入相後,客死異邦。

北宋最後一任宰相,讓皇帝為之流涕哭泣的忠義之臣

巧合的是,秦檜也恰在3000被擄之列,後秦檜及其家人徒步2800公里,逾河越海,竟獨自安全回到了朝廷,而同俘的何慄、孫傅、司馬樸等人,無一歸還。當時就有人懷疑,秦檜一定是叛節,做了金人的內奸才得以放回。

秦檜回到朝廷後,把何慄的死訊告訴了宋高宗。高宗得知其殉國,下詔說:“何慄忠義氣節,無與倫比,我聽說後,為之流涕哭泣。”建炎初期,詔令任何慄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玉局觀使,供養全家,並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

秦檜與何慄是同科進士,秦檜中進士,何慄擢狀元,後來又同朝為官。但後來,一個是遺臭萬年的奸賊逆臣,一個流芳千古的忠臣義士,真所謂:時窮,節乃現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