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敏感信息類網站存在安全漏洞,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數據?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5月8日報道:大數據時代如何進行個人數據保護、為社會治理提供助力?推特40萬條,中外社交媒體“誰在替誰說話”?56座城市的官方公眾號發了9萬多條推送,傳播效果到底怎樣?5月8日下午,“大數據與國家治理”主題論壇在上海交大舉行,專家學者圍繞大數據與國家形象傳播、依法治國、社會治理之間的關係,從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升國家形象傳播力等多個方面展開深度探討。

70%敏感信息類網站存在安全漏洞,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數據?

數據權利構建的核心是“數據”法律屬性的明確

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保護與數據權利體系該如何構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彭誠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組學術秘書長陳吉棟表示,信息保護的前提是“個人信息”邊界的清晰,數據權利構建的核心是“數據”法律屬性的明確。在協調個人數據保護與流轉利用之間的關係時應強調兩個平衡,即個人數據上人格權益保護與財產利益開發的協調,以及個人數據上財產權益的排他保護與分享利用間的平衡。個人信息不僅關涉個人利益,而且關涉他人和整個社會利益,即個人信息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目的是保護人的尊嚴,知情同意不是且不應成為個人信息處理的唯一合法性基礎。犯罪的技術治理擴張對個人數據權利構成了潛在威脅,應以數據正義為價值導向對技術治理擴張與個人數據權利保護進行平衡,防止滑向“數字利維坦”的陷阱等。

500家網站實證分析法律是否能保護信息隱私

互聯網領域最重要的立法《網絡安全法》已於2017年6月1日開始實施。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邵國松提出,就個人信息保護而言,這部法律真的能達到立法者所期待的效果嗎?邵國松研究團隊首先對《網絡安全法》的隱私條款進行法律分析,然後選取我國500家頗具影響力的網站(分政府、社會組織、教育、商業、敏感信息五類)的隱私政策聲明進行分析,審查這些網站是否很好地執行了《網絡安全法》相關條款。結果發現,我國大部分網站合規程度較低,不同類別網站的合規程度也存在差異。通過技術檢測,還發現70%的敏感信息類網站存在中級及以上的數據安全漏洞。換言之,法律在保護個人信息所扮演的角色目前看來是有限的,邵國松團隊對此發現的涵義進行了展開討論。

大數據時代應注重中國形象數據挖掘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教授葛巖及研究團隊,通過對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和營銷學多學科理論和經驗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出形象、刻板印象的認知圖式性質,使用經驗證據說明了國家形象圖式的結構、功能以及測量方法,為形象研究提供了清晰且具有操作性的界定,有助於改變形象研究領域定義含混的狀況。在此理論基礎上,研究團隊嘗試比較不同算法,分別回答涉及國家認知的多方面問題,諸如形象,輿情和媒體反映。

在理論探索的同時,葛巖團隊使用實驗、調查和數據挖掘等方法,解答關涉國家形象認知的應用性問題。例如,結合中國語境,調整了源於西方學者的形象理論框架,通過跨地區實驗和調查(北京、上海、深圳、鄭州、銀川),刻畫出中國青年心目中二十五國家的形象。通過對40萬條推特數據的挖掘,以中印邊界對峙事件為案例,觀察中印兩國新聞和意見在不同國家用戶中的傳播模式,揭示出在社交媒體話語權的爭奪中誰在替誰說話。

同樣採用數據挖掘方法,葛巖團隊從中國豆瓣網和美國著名影評網站IMDB爬取了中美觀眾對11類,4000部,來自37個不同國家的影片的評價。數據顯示,兩國觀眾在影片類型,國別和整體評價中高度相似,表明他們在電影藝術偏好上接近。此外,團隊還以近年來傳統方法和數據挖掘方法的發現為基礎,嘗試通過基於行動者的模型模擬新媒體、派別政治之間相互作用如何影響社會輿論的極化,以期刻畫由多因素非線性互動帶來的複雜系統演化。

新媒體大數據與網絡社會治理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禹衛華的研究一共採集了長三角地區56個城市官方公眾號發佈的90883條推送內容。研究發現,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務新媒體整體發展呈現“金字塔”形狀,在塔尖的只有少量賬號。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務新媒體差異大,中心城市影響力參差不齊。政務新媒體有三種定位模式,一是資訊型的政務新媒體;二是“資訊+服務”的政務新媒體;三是純粹服務類的政務新媒體。

政務新媒體全面進入專業化階段,包括專業人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專業化。政務新媒體的業務具有一些獨特性,如,在傳統新聞教育中,老師教導學生力圖避免情緒化的表達,儘量用客觀事實呈現新聞,但在政務新媒體的標題中,運營者大量使用第一人稱、“!”、語氣詞等等,這與教科書上的規定大相徑庭,而且,從熱點內容來看,熱點內容大量使用最高級的次數較高。長三角“三省一市”通過政務新媒體平臺推出的服務差異較大。政務新媒體除了資訊功能之外,還有政務服務功能,甚至主要是政務服務功能,目前,各地區政務新媒體在服務平臺上開發程度不一。

大數據可有效防止司法上的“個案偏差”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文科資深教授季衛東表示,人工智能在建立知識數據庫、形成推理和探索系統、搭載檢索引擎之後,就可以按照既定算法進行機械學習,並建立各種實用的專家系統,從此迎來了大數據時代。自2000年代以來由萬物互聯互通引發的人工智能網絡化,正在帶來以數據驅動為特徵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其主要構成因素有三項,它們的互動關係是:物聯網產生具有經濟價值的大數據,必須通過人工智能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和應用,基於大數據的機械學習和深度學習又給人工智能帶來質變,可以創新產品和服務。

2012年開始出現的深度學習實際上把人工智能從他律系統轉化為自律系統,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連鎖反應不斷進行的情況下,預測、理解、驗證、控制判斷的結論就會變得更加困難,甚至出現黑箱化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考察司法系統的現代化,發現大數據的確有利於案件處理和法律服務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從而能有效提高審判的效率和精密度。過去辦案都是以量身定製為特徵,大數據使司法有可能採取大量生產的方式。另外,在大數據基礎上運用的文件自動組裝技術,實際上把司法轉化成為一個規則嵌入的系統,能有效地防止“個案的偏差”,並且大幅度簡化社會的複雜性。但是,大數據用於審判時存在一個最大問題,這就是導致“系統的偏差”幾乎無從矯正,甚至還會在法律判斷中進一步放大既有的缺陷。另一個主要問題是算法黑箱以及算法獨裁,使司法問責變得極其困難。

網絡與數字時代如何增強中華文化全球影響力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童清豔表示,網絡與數字打破文化傳播物理空間,文化傳播因技術達成無國界的全球傳播。如何實現中華文化“365天x24小時”有效傳播?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可識別性的美學和文化,達成其獨特的文化張力,豐富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網絡數字時代增強中華文化全球影響力的實現途徑研究毫無疑問是國家戰略大事。該課題將研究如何以全球人信任與接收的網絡數字文化去傳播中華文化;同時研究如何以合適的媒體平臺精準展示,全球傳播;並研究如何用中華文化打造文化創意產IP。擬結合文物與時尚流行文化做相關論壇、與國內外博物館合作,藉助騰訊微視頻開展短視頻傳播中華文化活動,推動全球開展中華文化傳播的合作,提升中華文化全球公信力,有效總結出中國最新網絡數字全球文化傳播的總體境況與發展趨勢,達成課題研究目標。

構建全球三級網絡:放大進博會溢出效應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教授徐劍課題組分析了32280條和進博會有關的推文,發現目前進博會在國外的活躍地區主要是北美地區、西歐地區、南亞地區、東南亞、中美洲、東亞和澳洲;就國家分佈而言,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美、日本、印度、新加坡是主要的關注國家。從全球範圍來看,進博會仍然具有相當大面積的空白區域和人口沒有有效接入。存在著整體宣傳尚未形成有效三級網絡;參展供需雙方集中在大企業,缺乏對中小企業的關注;參照企業處於分散獨立參與狀態,點與點之間的互聯不足等問題。

徐劍認為,從全球網絡的視角來看進博會,舉辦方上海是進博會商品和服務彙集的中心,每個地區的大都市和其周圍城市分別扮演著樞紐和節點的角色,由此圍繞博會構成一張以上海為中心、把世界各地商品和服務連接起來的網絡。在此視角下,課題組建議通過構建以上海為中心的進博會全球三級傳播網絡,不斷納入潛在參與方,擴大進博會參與方的地理範圍和供需內容的匹配度,最終實現放大進博會的溢出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