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沈從文的《邊城》?

洞庭一葦1188


《邊城》成書於1933至1934年間,是沈從文重造民族品德思想的一次文本嘗試,他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有桃源色彩的小山城茶峒,塑造了幾個健康、正直又熱情的青年形象——翠翠、天保和儺送,因為命運和愛神的撥弄,這三個年輕人之間發生了既純淨又悲傷的故事。

《邊城》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它長久不衰的影響力,現在是務須多言了,但你知道嗎,在成書之初,沈從文卻曾經斷言,《邊城》中對農民、士兵和農村的描寫註定了它將是一本“落伍”之作。

沈從文這番話看似對《邊城》沒有信心,實際表達的,卻是對當時文壇風氣的強烈不滿。《邊城》這部小說,作於1933年底至1934年初,瞭解現代中國史的朋友都知道,那是一個新舊交替、炮火橫飛、國土日漸淪喪的時代,國情、民情將幾乎所有文人都推進了亡國喪種的焦慮中,他們孜孜不倦地追問,曾經的天朝上國為什麼會淪落到任人魚肉的境地?於是,他們筆耕不輟地為民族國家診斷病情,開藥方。

起初,他們的診斷書上有一種遺傳痼疾,叫國民劣根性,包括自私、狹隘、愚昧、麻木等種種人性陰暗面,文學家認為,正是這些性格缺陷,導致了整個民族落後捱打的局面,要改變現狀,就得對國民進行啟蒙,因為國民的主體是農民。這樣一來,那個時期的民族文學農民文學,就以批判農民、揭露農村社會的黑暗為己任。這樣的作品,在三、四十年代乃至建國之後,都成了文壇的主流,深受批評家喜歡,也深受讀者歡迎。

但《邊城》不是這樣的。

具體來說,沈從文也不願意這樣寫農村和農民,他在“題記”中說:


“對於農人和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


也就是說,沈從文筆下的農人士兵身上既有偉大閃光之處,也有瑣碎平凡之處,因為一腔溫情,他既不打算歌頌前者,更加無意批判後者,只想老老實實地呈現一切。這樣的作品,在當時追求進步的文壇,便被視為多餘乃至“落伍”,是批評家們口誅筆伐的對象。


在明知要遭到批判和討伐的情況下,沈從文為什麼還要堅持寫《邊城》。現在答案已經很清晰了,因為《邊城》裡有沈從文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整體判斷,有他對文學的理解,對審美的堅持,對故鄉的追憶,對自然和人性的膜拜,對理想愛情的嚮往……


可以說,《邊城》凝結了沈從文三十餘年的人生體驗,在那個時候,作為一個真誠的作家,一個誠實的人,他不得不寫,也不得不那樣寫。

《邊城》出版之後,正如事先所料,受到了文學界的批評,沈從文清楚地知道批評家和讀者想要什麼樣的作品,但他決定不給。他同樣清楚地知道,總有一天,總會有人,從《邊城》中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那就是對人類智慧和美麗的永遠的傾心,以及對愚蠢自私的極端的憎惡。


他相信,他終會得到理解和接受。這份堅持和獨斷,為沈從文個人帶來了後半生的噩運,也為文學史留下了一位大師。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精品,在1999年《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上,《邊城》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隨手點擊關注,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路上讀書


沈從文寫的文章就像一陣陣微風,吹暖著人心。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這三個日放在現在也是如此。端午這天,爺爺便帶了黃狗同翠翠進城,到大河邊去看划船。一條船連接著城裡和鄉下,城裡的人要過河去看鄉下的賽龍舟。

天黑在渡河回家,翠翠和爺爺就守在這個渡口。為來來往往的人帶來便利。爺爺答應翠翠帶她去城裡看划水,放心不下渡口。請住在城裡的老熟人來看一天渡船,想到那人比自己更孤單。一早就把他約來家中吃飯,送翠翠到河邊。放心不下家中老友,於是便回家看船。


兩老人在家中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那人喝醉,祖父為了責任不能離開。在這邊城中,妓女在船員時吹哨子時,停止了歌聲。


儺送擔心翠翠讓她去家裡等去,翠翠誤會,以為儺送要欺負她,便罵了他。儺送走後,還是讓家裡的夥計,給翠翠帶路,告訴她祖父在家中等她,不能來接她。


文中的溫暖大多來源於人性,在這個民風淳樸的邊城。人與人之間活得純粹,哪怕是妓女,對人都有情有義。翠翠和祖父哪怕守著著這小小的渡船,心裡卻裝著這小城裡的人們。對於一日日的重複,沒有一絲抱怨。


在端午這個溫暖的日子裡,祖父去溫暖老友的心,而翠翠遇到了溫暖她心的儺送。正如東野圭吾在《白夜行》寫道:世上只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在這裡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因為這兩樣東西能帶給人溫暖。

我是討喜的魚,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歡迎關注,覺得有用的話,期待您的點贊與分享!


魚兒聊科普


汪曾祺曾說沈從文的《邊城》"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蘇雪林卻說它"繁冗拖沓,有時累累敷百言還不能選出'中心思想'。"

沈從文可謂現代史上熠熠生輝的大家,提起沈從文,便會自然想到《邊城》,於是沈從文、邊城、湘西鳳凰便成了不可分割的生命有機體,可謂互相成全。

《邊城》是一般中篇小說,成書於20世紀30年代,描寫了桃花源般的茶峒,這部小說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文筆優美,描繪了湘西的風俗人情,人與人的親情、友情以及一段動人的愛情。

一、文學言語層——詞句建築的詩意世界

小說開頭是這樣的。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說開頭採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語言清新又平易,意境悠遠,一幅如詩如畫、寧靜祥和的湘西世界徐徐展開。不只開頭,書中處處充滿人文關懷,古典與現代融合,人文與自然結合,描寫簡練又細膩,令人回味無窮。其中優美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率真的人性,吸引了無數人。

二、文學形象層——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提到《邊城》就自然想到翠翠了,她"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然少不了這段動人又悽美的愛情故事了,翠翠是在龍舟賽上遇到青年水手儺送的,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由此一段故事就展開了。天保和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爺爺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死去,令人唏噓。


三、文學意蘊層——說不盡的邊城

除了清新恬淡,只是描述了盡善盡美的人性,事實上真是如此嗎?沈從文曾說過"我的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於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不只《邊城》,任何一部作品都會存在某種誤讀。作品的結尾"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也充滿了懸念和令人遐想的空間。

有人認為沈從文的《邊城》只是一種虛之又虛、玄之又玄的夢幻泡影,缺乏腳踏實地的依據,太過完美便不切實際,難以實現。例如描寫翠翠,說她"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這便是不可能的,人有悲歡離合,不會到這種完美無缺的地步也不必苛求完美至此。

但我們也不必汲汲於此,這是他理想的皈依,沉浸於作品,我們的生命體驗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交集。但我們不僅需要柴米油鹽醬醋茶,同樣少不了琴棋書畫詩酒花,不僅需要現實,可能也少不了一些看似無用的"虛幻"和詩意吧。


一往文學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3910254580852559865, "vid": "d49a08160f3a44b7926aa5a77cacb5e7\

有書快看


沈從文的作品在革命語境下是非常不合時宜的,所以郭沫若當時罵他是粉色作家,建國後,他被迫放棄寫作,一度絕望得想自殺,後從事文物研究。

新時期,沈從文和張愛玲幾乎同時被作為出土文物被挖掘出來。他也被作為研究對象,引起中西方學界的持續關注。他影響了一大批作家的寫作,當代小說成就比較高的作家,王安憶、賈平凹,都深受沈從文的影響。80後作家或者網絡作家,也不得不奉他為寫作上的祖師爺。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位高小畢業生當年赤手空拳當京漂,投稿無數,也被拒無數次,最困難的時候吃不上飯,郁達夫接濟過一次,請他吃飯且將飯後找的零錢悉數交給他,為他寫了一篇悲憤的雜文,大意思是沈從文這樣的書生不能偷不能搶,在這樣的亂世靠寫作為生,唯有死路一條。

但沈從文這位常常自詡為鄉下人的少年,硬是憑著湘西人的蠻勁挺過來,苦熬成名家,與徐志摩結交,得到其賞識,編輯刊物,成為京派文人的代表。成為林徽因太太的客廳裡的常客,最後居然也成為西南聯大的講師。雖然被劉文典譏諷為只值五毛錢,卻也培養出汪曾祺這樣怪異,在新時期文壇幾乎算是橫空出世的作家 。

《邊城》和蕭紅的《呼蘭河傳》一樣,是散文詩,或者是詩話的小說,蘊含深遠。裡面有民俗,有亙古不變的純樸人性,有將發生卻來不及發生的愛情,符合美學家萊辛的“包孕性一刻”。

翠翠和爺爺,還有她周圍的群體,整個的顯得那麼和諧,那是老中國緩緩的流水一樣的生活。作家寫出了藝術的本體性,《邊城》在任何時候都能作為經典給孩子們讀,也是成年人的童話。新時期的電影改編種,沈從文是得到較多青睞的。小說中,虎耳草,如詩一般的歌聲,老爺爺飽經滄桑的人生,兄弟倆的情誼,湘西的純樸民性,都像一幅畫面鐫刻在中國文學史與文化史上。《邊城》也幾乎成為一部記憶範式意義的作品。

文學不能滿足於寫現實性的東西,任何殺伐決斷、兵戎相接,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如何寫出恆常性,如何寫出地域文學、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超越性,沈從文是極少數能做到的作家。湘西與賈平凹的商州、棣花街,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老舍的北京城,等等,具有了與福克納那郵票大的故鄉一樣的獨特意義。


又是烏鴉的雜醬麵


到了冬天

那個圮坍了的白塔

又重新修好了

那個在月下唱歌

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

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

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也許明天回來

by 邊城

沈從文的邊城,誠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琉璃般透明純粹,美得讓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

心心念念著心中的翠翠,去了一次這個叫茶峒的小山城。

渡口還在老地方,那裡的渡船也還是拉拉渡,不用槳不用蒿,只不過牽連兩岸的竹纜換成了鐵索。

擺渡的還是個老人,只是不見翠翠和黃狗,也許是有的,一時不知跑哪兒玩耍去了(耳邊隱約聽到有個脆生生的聲音在呼喊:爺爺~爺爺)。

翠翠,我將儺送帶回來了,讓他再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給你聽可好。


墨凡生


邊城:美麗外表下隱藏著的大悲劇

《邊城》表面看起來的確很美,人美,景美,但注意一下,這是初中語文老師處理文章的方法,一篇小說還要找個什麼中心思想,後來才明白,那有什麼特定的中心思想!老師說的中心思想是編書的人眼中的中心思想,和我們自己往往沒什麼關係!

《邊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地點是沈從文寫了半輩子的湘西,人物:翠翠、爺爺、天保、儺送、船總順順。湘西很美,這些人呢,也不壞,都很淳樸,可是整篇小說講的事情呢!簡直壞透了。

翠翠的爺爺開公家出錢的渡船,渡人過河,不收錢。老人以前有個女兒,當初為了愛情出走,後來死了,留下一個孫女,老人便對這個孫女萬般疼愛。當地最有勢力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大佬天保,二佬儺送,兩個年輕小夥子都喜歡這個老船伕家的翠翠。然後他們就約定唱歌,讓翠翠自己選。二佬的歌唱得好,兩兄弟就商定二佬替大佬唱,這個就有玩的有點嗨了!大佬知道自己爭不過二佬,就走了,結果在河上出了事,後來死了!二佬後來覺得心中有愧,也走了。後來老人死了,一場大雨把那座白塔也下塌了,只留下翠翠一個人住在船總家裡,不明身份。小說結尾寫到:“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從文的小說結尾都很不錯,意境留白都有。以前沒有注意過,後來重讀《邊城》,讀到這最後一句話,我心中一涼,事兒壞了,景色再美,人再淳樸,事兒也就這樣。典型的悲劇!

《邊城》式的悲劇是怎樣的一種悲劇,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悲劇。書裡面沒有一個壞人,可是事情很壞。我們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數人應該都遇到過,我們試問自己沒有做過什麼壞事,卻為什麼常常被命運扼住咽喉,感覺喘不過氣來!要寫那種有明顯壞人的悲劇,往往不難,而沒有壞人的悲劇,卻需要功力。有個簡單區分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的方法,一部作品中沒有明確的壞人好人之分,這種作品往往都是比較經典的嚴肅文學。《邊城》就是這種典型。

什麼原因造成《邊城》這出悲劇呢,原因很複雜也很多。以前讀沈從文,不論是《邊城》,還是《湘行散記》,我都當成一種田園風光式的美文來看,後來慢慢發現,沈從文從來都不是寫這一套的人,他只是寫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係以及這些矛盾怎樣推進人生和命運發展。《亞洲週刊》曾經排過一箇中文小說一百強,《吶喊》排第一,《邊城》第二。小說無非就是寫人寫社會,如果說《吶喊》是對於當時社會的深層挖掘的話,《邊城》則偏向於對於人的命運的挖掘。


三木堂中客


《邊城》:憂鬱意識背後的心靈嚮往

就像波光粼粼的海面,如此之美;而其下湧動的是人的宿命,如此之悲。如果要給這種悲找一個源頭,那沈從文寫的就是人生在世的“牽掛”。

有些人,有些事,走進了我的生命,又不知何時註定要離開。這一來一去之間,便與我之間打上了一個結——這就是牽掛。結越打越多,我的人生也就慢慢展開,豐盈起來,充滿意義;可是人生在世,身不由己,生死也不由己。出走的,無非是希望這結慢慢鬆開,得以相忘;而留戀的,也依然明白自己對死的束手無策——到那時,這些結註定被生生扯斷,那些牽掛,也只能像斷了的蛛網絲,在風中漫無目的地飄蕩。

整個邊城的故事,那些充滿力量的美和可愛,都貫穿著其中人對於死亡和離別的隱隱預知——翠翠那逐漸豐盈而未可知的人生,與老船伕的風燭殘年註定只有十幾年的交集。牽掛越深,悲之越切。

這就是為什麼,看著翠翠那被愛情薰染快樂的小黑臉,聽著她睡夢中被歌聲輕輕浮起的囈語,消散在瑣碎白日裡的隱隱憂愁,重又積聚在老船伕的心頭,迫使他來到崖邊,“對著星子想他的心事”。

而翠翠呢,雖來到人間只有短短十幾年,可一個個平凡日子下那暗暗湧動的深海,也彷彿不經意間會把一個浪頭打到她心口,她似有似無間也已經有些明白了:

“潭中的鴨子只剩下三五隻,捉鴨人也漸漸的少了。落日向上遊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薄霧。

翠翠望到這個景緻,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假若爺爺死了?’”人生在不斷的牽掛中展開,豐盈,而又因此註定要為這些牽掛的結——為不幸——所“絆倒”。我想,沈從文情之所結,就是在這樣的一個人世間吧。

沈從文生在、長在湘西,他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濃烈而熾熱的愛,他盡其所能地把這個世界展現在世人面前。

憂鬱意識是人類的一種情感承載方式和生命體驗方式。憂鬱意識在文學中以審美體驗形式出現時,便成為“美麗”的“總是愁人”的藝術化生命感覺。飽飲著五四時代文化乳汁的作家,無論寫什麼,在他們的筆下,總有著一種深刻博大的悲劇感,周作人平和沖淡的散文《烏篷船》是這樣,張愛玲素樸雅緻的小品文《愛》是這樣,這篇字裡行間充滿人性美、人情美的《邊城》也是這樣。  

沈從文先生用他凝練冷靜的敘事模式,簡單生動的心理描寫,穿越雅俗的語言以及平和淡遠的美學風貌為讀者展示了整個故事的起起落落。在優美的描寫中,平淡從容的敘述中隱藏著一股憂鬱與哀愁的情緒。  

沈從文先生的嫡傳弟子汪曾祺先生曾指出“後面隱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這“很深的悲劇感”來自於對生命美麗的易逝性、脆弱性的敏感、細微、豐富、深刻的洞悟,這種洞悟又是融合在溫暖的人性美、人情美之中的。邊城世界裡如果僅有美好善,就缺少力的成分,難免流於單調和不真實。由此,給作品生命之美以一種淒涼的色調,“美麗總是憂愁的”,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故事中充滿了五月的斜風細雨以及六月中的那點夏雨欲來時的悶人的熱和悶熱中的寂寞。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顯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人性美只是人性的一個方面,人性中不完美的、帶有缺陷的一面與美的一面相依相從。人生也因此充滿了遺憾,完美是不存在的,這本是關於整個世界的永恆的悖論。湘西的美也由此散發著憂鬱。悠悠散發於美得如夢如幻的湘西世界。美麗中透露著悲涼,悲涼中展示著美麗。我們感覺到了美的存在,而同時美的逝去也帶給我們深刻的悲涼意味。  

葉朗曾說:“美學思考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說,美學是對於人生、對於生命、對於文化、對於存在的哲學思考。”“美麗總是使人憂愁”,事實上不是美麗本身使人憂愁,而是美麗的逝去使人憂愁。“神聖偉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攤血一把眼淚,一個聰明作家寫人類痛苦或許是用微笑表現的。”  

《邊城》原本是沈從文先生為我們提供的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他在小說中企盼的是“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他將人生當作一種理想化的東西,希望人與自然能夠和諧,人性美在原始狀態下能夠得以保存,他試圖用愛和美來美化人性,改善人與人之間關係。但是,《邊城》給我們的,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變數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沈從文用極美的文筆寫下了一個極大的悲哀,翠翠的愛情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經消失。也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也正是這樣一種矛盾,才映襯了《邊城》的真實。理想的不可實現性決定了悲劇意識的必然存在性。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它都以各種形式在。生活總會有不幸與矛盾,生命其實如此真實又如此無奈。生活過,幸福過,惆悵過,悲傷過,才是完整的人生,才讓人懂得珍惜,學會記憶美好。也正是這樣一個悲劇的結局,闡釋了生活中坎坷,不幸的必然,我們不必去抱怨,因為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邊城》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部優秀的美學作品。美不僅是愉悅的主觀感受,美與悲的交融纏綿展現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正是書中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使《邊城》有一種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簡單而清晰,純樸而不做作,充滿鄉土氣息,雋永的文字瀰漫著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最適合在這個初夏的清晨,以任何一種姿勢慢慢的讀完它。

然而,世界上本沒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即使是湘西這麼一個純樸、靈動的地域,仍然蘊育著許多不盡人意的故事:老船長的逝去,翠翠和儺送未果的愛情。翠翠的母親如此,翠翠亦如此,在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裡,在這個恬靜幽美地方,一代又一代地重複著這淡淡的愛情悲劇。  


大金魚的野望


邊城讀了一篇,但體會不是那麼深,所以做了一期粗淺的精讀視頻,可能在人生的這個階段讀這本書只有這些感悟,有可能以後重讀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喜歡可以看看一起探討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0005999086842849768, "vid": "v02004450000be76s7cd1drbq2sv5rh0\

Book能精讀


如詩如畫,如痴如醉,《邊城》,如此之美好,展示了湘西生活畫卷,鍛鑄了人物美好的情操。翠翠,爺爺,儺送…一個個人物是那樣美,美得讓人沉迷。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以渡口為生。翠翠,一個對美好生活嚮往而純潔的少女,對愛情的羞澀與懵懂,多麼純潔,爺爺疼愛這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孫女,是他的精神寄託,爺爺與渡民之間的關係,是多麼純樸善良!《邊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曠世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