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回到1999:共同記憶與個體擔當

马上评|回到1999:共同记忆与个体担当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塞爾維亞共和國大使館網站 圖

5月7日,中國駐塞爾維亞使館舉行紀念活動,緬懷在1999年北約轟炸中犧牲的三位烈士: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放滿了鮮花的紀念碑照片,讓很多人淚目,也驚覺,原來,已經過去了20年。

如果是那時剛出生的人,現在剛好20歲,正是青春好年華,他們可能並不知道20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那些被感動的,大概多是我年齡相仿的傢伙,20年前正好讀大學。

那天,我在一個朋友家裡。下午,我們打開電視機,看到我的同學們走上街頭,我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感到萬分遺憾,就像自己錯過了什麼。這是理性與激情的困惑。在校園裡,同樣的困惑也正在發生。一個師兄和師妹端著飯碗進行激烈的辯論,後來兩個人卻走到了一起。對國家的感情和個人的感情,就這樣高度結合了。只是後來,他們又分開,各自走向漫長的求學道路。

這就是1999年青年的狀況。1999年,國家、社會和個人,似乎都比現在要年輕一些。那是一個漫長世紀的結束,人們期待一個新的更美好的世紀的到來。使館被炸,3名中國人遇難,這讓我們那一代年輕人感受到憤怒和屈辱。這不但是國家的挫折,也是個人的挫折。

如今,更年輕的朋友可能需要在網上搜索“南聯盟大使館”這樣的關鍵詞,才能瞭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那時,門戶網站的時代才剛剛開始;而現在,門戶網站已變成了“傳統媒體”。那時中國的GDP不過9萬億,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是90萬億,整整是過去的十倍。這就是時代鉅變。

三名烈士都是記者,當時年輕的我,忽視了這一點。要在很多年以後,我自己成為了新聞工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命運。有幾個年頭,我負責一家報紙國內新聞的版面,接觸到更多奔波在一線的記者,更多瞭解到記者這一辛苦的工作本身所具備的危險性。1999年看到的那幾幅照片,再次變得清晰起來。他們不再只是英雄符號,而變成了前輩和同行。

當初為國家遭遇屈辱而流淚的人,如今可能正在為房貸而發愁。國家永遠在進步,但是人的一生卻有限,當時的熱血青年,如今大多大腹便便,要用“中年危機”來自嘲了。但是,很多人在2019年5月7日,看到遙遠的、簡單的紀念儀式,心中一動,在這一刻,他們找回了自己的青春記憶和國家記憶。

在2019年,中國已經足夠強大,也在承擔更重的國際責任,類似南聯盟那樣的事件,不太可能發生了。事實上,那種共同體的感覺是彌足珍貴的。和同齡人在一起,感受到自己是國家和社會的一員,認為對於宏大的事件,自己也應該擔一份責任,這大概就是那時候年輕人的普遍想法。

這種情緒讓人想起剛剛度過的五四青年節。100年前的5月4日,那些青年人可能也有同樣的想法。這就是青年應該具備的精神。和平年代,人們或許很難感受到這種“群體的激情”,但是那種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在今天,在無論怎樣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始終都值得珍惜,永不過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