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如果不發動三藩之亂,而是老實接受削藩的話,會得以善終嗎?

宋安之


吳三桂接受削藩的話,會得以善終。

為什麼會說的這麼確定,是不是會覺得有些太隨意,畢竟沒有發生,可以隨意的胡說八道。當然不是信口胡說。

原因有三:

第一,以當前形勢分析。此時,北方有強敵,沙俄已經不斷進行擴張,達到歷史的輝煌一頁。後來,證明沙俄並不是一個甘於沉寂的大黑熊,他會不斷的貪婪索取所有的美食。這可以說是國際形勢了。國內形勢來看,臺灣還未收回,鄭氏家族會隨時攻過來,還有三個藩王,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還有,清朝江山未穩,地方各個勢力不斷湧動。康熙更需要三藩王威懾地方。畢竟對清朝統治者來說,還沒有實力及把握剷除三藩。



第二,以國家穩定分析。歷史中,吳三桂反叛之後,可以說國家動盪,流民失所。無論是清軍還是吳三桂的軍隊,對民眾都是不會仁慈的。如果吳三桂願意放棄兵權,做一個閒散王爺,這是康熙最願意看到的,這樣可以達到自己中央集權的目的,還有昭示天下,讓滿漢一家親,維護整個國家的穩定。這樣子康熙自己的皇位才能做的安穩。對於一個閒散王爺,康熙害怕什麼,多給金錢,美人,就行了。況且吳三桂已垂暮老矣,更沒有提前殺掉的必要。



第三,以國際影響分析。中國有句老話,”攘外必先安內“,想想吳三桂自願做閒散王爺,遠離權力紛爭。所帶來的好處卻很多,比如,臺灣方面會得到震懾,私心想一下,投降清政府,迴歸故里,也可以安享晚年。鄉思,是偉大的力量。誰也不想客死他鄉。臺灣問題,至少不會像後來的冰火相見。

清朝統治者,可看到的利益都有這麼多,怎會隨意在讓自己添麻煩。況且康熙年間的不太平事情太多了。善終,對吳三桂來說,只是夙願。對康熙來說,區卻是利好。比如後來的洪承疇也是善終的。


曹城少年


吳三桂因為造反,走上了身死族滅的毀滅之路。那麼,吳三桂為什麼一定要造反呢?他如果不造反,在清朝會不會得到善終呢?

(吳三桂劇照)

事實上,吳三桂在沒有露出造反跡象之前,他是深受清廷重視,並獲得了清廷極大信任的。那時候,清廷讓他在西南地區“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可以說,給予了他極大的權力和極高的待遇。

如果他不暗中招兵買馬,培植自己的勢力,似乎也不會被清廷猜忌。雖然開國皇帝一向都很猜忌功臣,覺得功臣是個威脅,不除掉他,心裡就會隨時提心吊膽。但是,吳三桂其實可以有不被猜忌的理由。為什麼呢?

其一,吳三桂是漢人中的標誌性人物。當時滿清入關後,急需和漢人融洽關係,在中原坐穩江山。所以,籠絡漢人中像吳三桂這樣旗幟性的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吳三桂表現出恭順朝廷的樣子,對清朝皇帝相當敬畏,那麼,吳三桂將是一個極好的榜樣,清廷當然願意把他保留下來。

其二,雲南這個地方向來民風彪悍,不好管理。在元朝之前,都和中央是一種藩屬的關係。元朝也只是讓段氏皇帝繼續為王。明朝的時候,朱元璋也只是把自己的乾兒子沐英派到那裡,建立“沐王府”,並沒有把那裡完全收歸中央。如果吳三桂像沐英一樣,對中央政權保持恭順,他就可能成為第二個沐英,建立一個自己的小王朝,延續下去。

其三,當時的清廷,從多爾袞到順治,其實還在延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中央集權的程度並不高,雖說實施“中央集權”,是清王朝走進中原後,必然的道路。但是,如果吳三桂沒有造反之心,服從朝廷。後來的康熙,也不至於就削藩。就算康熙一定要削藩,他也不至於殺了吳三桂。吳三桂還是依然會過好日子。

(康熙劇照)

但是,吳三桂最終選擇了造反。同時因為造反失敗,走上了滅亡的命運。那麼,吳三桂為什麼一定要造反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吳三桂慾望過於膨脹。

在皇權社會,由於“家天下”的怪胎,但凡手中有一些權力,必然會有更大的想法。因為大家都已經明白,所謂的“天子”,都是假的。沒有誰是天的兒子,沒有誰是所謂的“真龍”。你只要實力強,拳頭硬,能夠打敗別人,你就是“天子”,你就是“真龍”。所以,當權力在手的時候,誰都蠢蠢欲動,想要造反。這在古代幾乎很少有例外。

而吳三桂恰恰擁有無邊的權力,他想充分運用這個權力,做大當皇帝,而不是跪拜在別人面前。這個心思在他那裡,是非常強烈的。所以,當他被清廷從關內放進來,剿滅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時候,他一直就在暗中經營,培植自己的勢力。想要有所作為。

由此可見,並不是清廷削藩他才反叛。而是因為他已經在反叛了,清廷才會削藩。既然他一直就想做大,又怎麼會停止自己的腳步呢?

(吳三桂造反,圖取其意)

二、吳三桂急於洗白自己。

吳三桂在六十多歲的時候,還不顧鞍馬勞頓,舉兵造反。吳三桂這樣做,顯得很不值。因為一來,他會犧牲留在京城的兒子的性命。二來,就算造反成功,他也當不了兩年皇帝了。兒子都死掉了,當了皇帝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吳三桂急於造反,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他急於洗白自己。

漢人的江山,之所以被滿人佔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吳三桂把滿人從山海關放了進來。在那個年代,這無疑是漢奸的行為。吳三桂就算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百年之後,他依然逃不脫被定性為“漢奸”的命運。

吳三桂想要改變歷史對自己的評價,唯一的辦法,就是推翻滿人的統治,重新建立漢人王朝。那樣一來,吳三桂把滿人從山海關放進來一事,就變成了“曲線救國”。吳三桂不但不再是“漢奸”,反而成了漢人的英雄。

再說了,吳三桂都已經當了皇帝,一統江山,該有個怎樣的歷史評價,還不都由他自己說了算嗎?因此,他也就什麼都不怕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當初吳三桂飲馬長江的時候,如果能少一些雜念,多一些果斷的話,說不定就改寫歷史了。吳三桂如果不反,而是老老實實的接受撤蕃,個人覺得還是能夠終老的。

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 吳三桂的戰功在清朝的漢將中是屈指可數的。

公元1645年,吳三桂正式表明立場,投降大清。之前只是借大清的力量對付李自成,報私仇。1647年,清政府調吳三桂入關,吳三桂為了向清政府獻忠,開始對關內的反清勢力大肆清剿,剿滅了大部分的反清義軍,其中包括很多朱明後裔。

也就是在這一年,吳三桂徹底得到了清政府的信任。公元1651年,吳三桂奉命入川,攻打張獻忠殘部,先後平定重慶和成都。公元1657年,吳三桂南征雲貴,把南明最後一個明朝政權徹底剿滅。公元1659年,吳三桂拿下雲南,從此坐鎮雲南,總管雲南軍政大權。有這種戰功的將軍,只要不造反,不篡權,在歷朝歷代大多數是能頤養天年的。

第二, 孝莊太后和康熙皇帝並沒有殺吳三桂的心。

如果吳三桂能帶頭撤蕃的話,耿精忠和尚之信是沒有實力和膽量獨自造反的,更不用說王輔臣和京城的偽朱三太子了。正是因為吳三桂這位“實力派的大咖”打響了第一槍,正面硬抗朝廷主力大軍,其他的藩王和勢力才敢渾水摸魚的“曾熱度”。所以,吳三桂能帶頭撤蕃的話,在孝莊和康熙眼中,不但無罪,反而又是大功一件。

但是,任何皇帝都不允許有吳三桂這種擁兵自重的將軍的,都會忌憚吳三桂這種統兵能力,所以如果是這種情況發生,估計吳三桂的後半生,雖然能安享晚年,但絕對不會再手握實權了。

第三, 如果吳三桂能順從朝廷撤蕃決意的話,他不但是清朝開國戰功顯赫的將軍,還成為了為君分憂的忠臣。

為了解除皇帝和朝廷的後顧之憂,而放棄自己手握重兵的實權,這是什麼樣的心胸和忠誠?以孝莊和康熙的精明會殺他?會落下一個弒殺忠臣名將的千古罵名?

以上都是個人看法,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吳三桂的反覆無常,讓他留下了“腦後反骨”的惡名。同時也在康熙“千古一帝”的美名填上了濃重的一筆。畢竟,在三藩之亂中,大清王朝曾短暫的失去過半壁江山,而憑藉少年天子的英明神武,重新收復河山,為大清兩百年的基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平定三番之亂的功績也為康熙死後廟號稱之為“祖”增加了不少籌碼。

自古成王敗寇,戰敗的吳三桂只能成為反覆無常的反面人物,甚至成為了“漢奸”的代名詞。只為後世留下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悲情故事做為談資,他在大清建國初期立下的戰功,隨著三番之亂的戰敗全部都被掩蓋了。歸根結底還是那四個字——成王敗寇。


無筆史官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1673年12月21日,吳三桂在雲南昆明打響了武裝反抗清朝的最後一槍,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是吳三桂軍事生涯中的最後一抹輝煌,在人生的遲暮之年,吳三桂依然寶刀未老,為了自己的利益毅然炒掉了自己的老闆,其精神可歌可泣,是值得所有軍閥學習的好榜樣。

那那麼半個身子都入土的吳三桂,為什麼要選擇武裝叛亂呢?難道康熙和吳三桂就不能各退一步,吳三桂主動交權,康熙讓其得到善終嗎?

靜夜史認為:還真不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吳三桂坐地起價

吳三桂最可悲的地方在於:明明是個白菜,卻非要賣出白粉的價格。明明是個四五十歲的剩女,非要像20歲的小姑娘一樣索要高彩禮。

這種情況和多爾袞談判時如是,和康熙談判時亦如是。

這就非常尷尬了,因為擺不清自己位置的人,是非常可悲的。

在1644年崇禎自縊,明朝滅亡後。吳三桂成為夾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的孤軍。此時的吳三桂既無地盤,又無糧餉,沒有實力和李自成多爾袞玩三國殺。

然而吳三桂就是有這樣的勇氣和自信,和多爾袞談判時,儼然一副中原之主的模樣。在向多爾袞借兵時,吳三桂甚至在求救信中對多爾袞許諾割讓黃河以北的土地對清朝表示感謝。

而多爾袞就坡下驢,在幫助吳三桂擊敗李自成後,迅速攻佔北京成為中原之主,命令吳三桂繼續追擊李自成。

就這樣,自以為是鑽石的吳三桂一下子成了青銅,成了清朝的走狗和馬前卒。

不過多爾袞這一記響亮的耳光並沒有讓吳三桂從幻夢中醒來。等到清朝平定天下,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時刻,吳三桂還認為自己對清朝而言不可或缺。

可惜,清朝就和大多數只喜歡20歲的少女一樣,對吳三桂這樣的老剩女早已經沒有了任何耐心。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始終認為自己物超所值,這注定康熙和吳三桂之間無法達成默契。

因為吳三桂要的,和康熙能給的相差太多,所以武裝對抗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2、吳三桂騎虎難下

吳三桂早期的成功和三藩之亂的掀起,充分說明吳三桂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吳三桂戎馬一生的過程中,他的身邊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勢力,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金盆洗手是不可能的事情。

上了賊船,就很難下去了。

在清朝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除平西王吳三桂外,還有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們作為明朝的降將,是典型的利益共同體。

而吳三桂的勢力又是最強的。清朝初期邊疆不穩,朝廷准許吳三桂鎮守雲貴,給予吳三桂相當大的權力。而吳三桂也充分利用這些權力,建立了自己的官僚選拔系統,號稱西選。

西選官員深受吳三桂的提拔,分佈在全國各地,全國水路要衝和各省提鎮都有吳三桂的心腹,形成了龐大的官僚集團。

這一官僚集團是吳三桂為自己的榮華富貴進行的謀篇佈局,而這些人的富貴甚至身家性命又寄託在吳三桂身上。

所以吳三桂不能走,就算吳三桂願意放棄所有權利,主動接受削藩的結局,利益集團的其他成員也不會答應。

很多人說康熙削藩是操之過急,是缺乏穩重考慮的表現。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武力解決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吳三桂之後還有吳應熊,吳應熊之後還有吳世璠,這種割據勢力拖得越久,隱患越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吳三桂即使不起兵造反,老老實實接受削藩,那麼也不會善終。

康熙搞的削藩,可不是僅僅免除吳三桂等人的兵權,而是讓三藩上下所有人等全部返回原籍,去東北墾荒。自1644年吳三桂在山海關投降滿清以後,他和他的部下離開遼東,到1673年康熙決定撤三藩,此時已經過去了整整29年。而吳三桂和其所部從1659年開始坐鎮雲南,也已經有了14年的時間。

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吳三桂的部下早已經在雲南落地生根,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土地、房屋,一道詔書就讓他們放棄所有的一切,重回遼東去墾荒,這損害的不是吳三桂一個人的利益,而是吳三桂整個集團的利益全部被碾壓的粉碎。

而且康熙表現的也沒一點誠意,本來如果真的只是要解決吳三桂的威脅,那麼很簡單,在北京起座王府,命吳三桂回京頤養天年,其他兵丁就地安置,那麼群龍無首之下也不會有多大反抗。而康熙連這麼點表明文章都不肯做,那麼他答應的在遼東安置平王王大軍又有誰能相信。

其實吳三桂一直表現的很恭順,在康熙四年他主動提出裁軍,康熙六年又上奏要求免去自己雲南貴州兩省的民政權,如果不是康熙撤藩時開出的條件太惡劣,他怎麼可能造反。畢竟當初他為了博取清廷的信任,親自絞殺了永曆,已經自絕於天下了。

但是按照康熙的撤藩方案,即使吳三桂奉詔,他的手下也肯定大為不滿,難免鬧出亂子。到時康熙還是會怪罪吳三桂,他要想善終,又豈是那麼容易。


不沉的經遠


從康熙囚禁鰲拜到死的事實看,如果吳三桂等老老實實接受削藩,又如同劉禪一樣樂不思蜀,安享晚年。康熙自然是不會動吳三桂的。前提是:吳三桂家族不能涉及犯罪。

但問題就在於,吳三桂等三藩掌控雲南、兩廣、福建多年,難道沒有政敵嗎?一旦解除兵權,昔日那些政敵會放過吳三桂等三藩家族嗎?不會!

就算康熙給吳三桂免死金牌,也不能排除日後被算賬。與其將命運放在別人手裡,不如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反,有可能開創千秋偉業;不反,日後難免只有洗乾淨脖子等別人來砍的份!

鰲拜幽禁至死相比吳三桂造反病死:哪個是善終

鰲拜在被康熙擒拿後不久就在囚禁之所死去,享年60歲。

吳三桂在和大清陷入對峙時稱帝激勵軍心,當年病死,享年70歲。

吳三桂反叛時,年齡是66歲,已經是一個老人。從吳三桂的角度來看,活到66歲已經是賺到了,多活幾年,少活幾年,已經無所謂。

但讓人佩服的是,吳三桂在66歲的年紀,還不甘於平庸,還有一份進取之心,實在是難得。相比之下,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帝、乾隆帝等都是前期奮發有為,後期卻是昏聵平庸,失去了進取之心。

吳三桂做出反叛這個決策,並非易事:

1、自己年事已高,世子和長孫都在北京,被康熙控制,有被殺的風險;

2、自己沒有幾年可以活了,一旦反叛,大量的部署和決策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對於一個老人是難以承受的。

吳三桂部下不願意接受削藩

這是吳三桂決定反的基礎原因。以吳三桂率領滿清入關的戰功而言,這是吳三桂能夠不死的最大免死金牌。康熙帝本身也是一個寬仁的人,不會做有可能被罵為忘恩負義暴君形象的人。

因此,吳三桂不反,很大可能是可以頤養天年的。

但吳三桂的部下則有兩個顧慮:

1、建功立業以升官發財的前途因此渺茫,甘心嗎?

2、吳三桂的政敵肯定最先打擊的是吳三桂的下屬,削藩後肯定是任人魚肉。

這就是為什麼吳三桂部下堅定支持吳三桂反叛的原因——自存和發展。

是“醉臥疆場君莫笑”的英雄式轟轟烈烈戰死?還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善終?吳三桂和他的手下做出了他們自己的選擇。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一說,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探討一下,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導致的各種可能性,就這個問題,吳三桂不發動叛亂,能不能得到善終,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康熙皇帝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撤藩。

明朝晚期,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搖身一變從抗擊清軍的大明將領,變成了為滿清打下江山的大功臣,在清軍入關後,吳三桂開始幫助清軍去掃蕩李自成的殘部,又率軍打到雲南,追殺大明最後的殘餘勢力,吳三桂因為給清朝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親王,統管雲貴地區,並且在兩省官員任免,軍政之事完全由吳三桂自己說了算,可以留著自己的部隊,朝廷還發錢幫他養著,同時和吳三桂一同被封為了異姓王的耿仲明,尚可喜,這三人可以算是中國最後的諸侯了,都坐擁一方,實力都不容小覷。

後來在孝莊太后的扶持下康熙站穩了腳跟,康熙先拿下了鰲拜,又禁止了圈地,任用漢官,但是國家財政卻一直處於一個極度貧困狀態,很快康熙皇帝就發現了問題所在,就在三藩的開支上面,三藩只佔據了廣東,福建,雲南,貴州四省,而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有一半要花在了三藩頭上,這樣長久耗下去,不用三藩自己造反,建立不久的滿清王朝早晚自己就得破產,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康熙必須削藩。

看過《康熙王朝》的讀者應該記得,孝莊太后是不同意削藩的,她認為三藩行將就木,過個幾十年,老的這一批藩王死了,三藩的問題也就會水到渠成的解決,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吳三桂的次子吳應麒在平三藩時,和吳三桂一起反了,耿仲明的兒子耿精忠也才三十多歲,反清時也是毫不猶豫,而清朝能和三藩耗多久呢,在過30年吳三桂死了還有吳應熊,耿精忠死了,康熙也差不多老了,清朝會變成什麼樣還未可知,所以康熙皇帝等不起三藩問題自然而然的解決。

那麼吳三桂接受和平撤番,不造反,能不能善終呢?康熙撤番,除了養三藩給清朝財政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三藩在三十年養精蓄銳之後,單獨吳三桂就用朝廷每年給他的贍養費,擴充了十五萬精兵,在吳三桂和李自成大戰時,吳三桂手上的正規軍才三萬,之後又經過大小數十場戰役,讓他到雲南時,吳三桂手上兵力可能就兩萬多,八旗最初入關的騎兵就有八萬人,吳三桂的這點兵,朝廷就算撥款給他養著,也不怕他翻天,但是到了康熙時期,才過了不到三十年,三藩兵力加一塊最少也有25-30萬了,不得不引起康熙的警惕。

吳三桂也不是傻子,好好地為什麼突然就要撤番,表面上是說清朝沒錢了,實際上就是康熙開始惦記吳三桂等人了,吳三桂在最初肯定是沒有下定決心的,但是在雲南當了幾十年的土皇帝,多麼逍遙自在,如果接受撤番,肯定和關外的鐵帽子王沒法比,也不會像蒙古王爺們有自己的地盤,多半應該會是像京城那些個皇親國戚的王爺一樣,空有虛銜,實際上處處受制,所以即便接受撤藩吳三桂等人還是想要在撈點好處費,也就是所謂的三藩部隊安置費。

(以下內容為個人推測)如果康熙給吳三桂開出的條件,符合吳三桂的預期,吳三桂很可能就不會反,雖然他是漢人,但是最初背叛漢人的也是吳三桂,導致了滿清入關,這個時候反清,毫無疑問是把自己兩面三刀的嘴臉暴露了出來,之前還有衝冠一怒為紅顏來做解釋,現在喊個反清復明,誰不知道吳三桂追殺大明殘黨都追到了緬甸?誰還會信吳三桂的鬼話,所以吳三桂不反叛,在滿清一方還不至於身敗名裂。那麼有一種可能是同意撤三藩,吳三桂就此退隱,善終走完一生。

但是,三藩之一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就投降了康熙,最後三藩平定被賜死,雖然這和他雖然投降康熙,但是卻在平三藩中始終處於旁觀有關,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了,三藩就算真的全撤了,清朝政府一樣不放心他們,吳三桂如果接受撤番,康熙一樣要想辦法安置吳三桂手上的十五萬大軍,很可能在之後收復臺灣,或者其他地方用得上,但是康熙最擔心的事情應該還是撤番之後,吳三桂繼續和自己這些昔日的部下來往,這樣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放在哪都會成為一個國家的隱患,康熙又是個很有本事的帝王,如果吳三桂處處小心留意可能還能躲過一劫,如果被康熙抓住把柄,被圈禁,被賜死可能都算是運氣好的了。

所以吳三桂不管反不反清,最後很可能都會以悲劇收場,反清生機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除了有另外兩路藩王助陣,民間和臺灣反清復明的勢力也很活躍,三藩經過數十年修養生息,財力雄厚,兵力強壯,是有實力和滿清一戰的,如果他不造反,歲數也一大把了,康熙可以順利接管吳三桂手下的部隊,那麼吳三桂安度晚年問題不大,但是吳三桂如果擺不正自己的位置,那麼很可能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玄坤


先對比兩個案例:

第一個是蜀漢後主劉禪,此公天賦異稟,樂不思蜀,投降後過的很不錯,還省去了文山會海,案牘勞形,西晉泰始七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

第二個是南唐後主李煜,此君文采蓋世,幾許離愁,投降後過的很不如意,失去人身自由不說,老婆還被人睡,太平興國三年七月七日,李煜被趙光義毒死,享年41歲。

相同的做法,不同的結局!

康熙自上而下裁撤三藩,吳三桂以臣子的身份解甲歸田,於情於理,都比以上兩位亡國之君來的要安全。

但這不代表康熙不會殺吳三桂!

山陝總督王輔臣在吳三桂叛亂後首鼠兩端,雖最終歸順清廷,但依然擔驚受怕,唯恐康熙秋後算賬,不得已一杯毒酒上路,即便如此,康熙還是把他的兒子王吉貞革職。

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先是隨三藩叛亂,後又歸順朝廷,三藩被平定後,康熙以他為人殘暴跋扈、反覆無常為藉口,逼迫他自盡。

可見,天威難測,今天說的好好的,改天就會翻臉。

尤其是康熙,是個十分記仇的主,不但對外人,對自己兒子也是如此。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康熙自言:已經忍了二十年。所為何事?原來當年16歲的太子見到父親生病,沒有表現出很悲傷的樣子。

16歲的小孩,又是親生兒子,尚記得一清二楚,吳三桂盤踞雲南多年,要糧要錢,搞的康熙捉襟見肘,縱然歸降,哪天想起來給個小鞋穿穿也屬正常。

況且吳三桂一旦撤藩,那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後世的年羹堯就是個例子,被貶為杭州將軍後,短短几個月,朝廷議政大臣就給他開列92款大罪,殺十遍都夠了!

比起我們這些後輩文人,官宦世家的吳三桂對帝王心術太瞭解了,這也是為什麼遲遲不下決心的原因,一則他年老體衰,縱然大業可成,也無福消受,何必冒此大險,臨老入花叢。

二來實力有限,雲貴地區雖然住的舒服,但山高路遠,人口稀少,一旦開戰,是輸是贏沒有把握,贏了還好,輸了就是誅九族的大罪,自己天年將近,可也要為兒孫著想,尤其是世子吳應熊,在北京做著人質,造反就相當於把兒子送上斷頭臺,代價太大。

當然,康熙為了撤藩,確實做了不少準備,比如車馬錢糧,都有計劃,如果吳三桂真心撤藩,短期內當不會有問題, 但時間一長,或者有什麼意外發生,是否還能安然度過,誰也不知道。



日慕鄉關


發動三藩之亂並不是導致吳三桂不得善終的主要原因,即便他不做拼死一搏,安安心心接受削藩,做一個閒散王爺,或者一個富家翁,他就能安安穩穩的過完餘生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以下幾點理由:

吳三桂劇照

一,以吳三桂為紐帶的利益集團不會放過他,雖然說他接受削藩,交出自己的一切,換來的安穩,至少在明面上滿清不會對他做任何處置,反而會以高官虛爵相受,但是以他為中心的利益集團,是不會容忍他去過安穩日子,而置他們於不顧的,所以必然他們之間不會斷了聯繫,反而會極力的慫恿,鼓動吳三桂,而一旦如此,即便吳三桂不為所動也會遭到滿清朝廷的忌憚和猜疑,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殺吳三桂斷了該利益集團其餘人的念想和希望。

二,滿天仇敵不會放過他,如果吳三桂還是雲南王,身邊重兵守衛,自然沒人能夠動的了他,但是一旦入京成了傀儡,成了籠中鳥,那與他有仇的人自然就有了機會向他復仇,即便說他身邊也會有滿清派駐的守衛,但這種守衛程度自然無法與吳三桂大本營相比,而且吳三桂的一生,他的仇敵恐怕連他自己也數不清有多少,而且即便在他甘為走狗,侍奉的滿清當中,恐怕也會有不少仇敵存在,而這些人絕對是他餘生的噩夢,和威脅。

三,吳三桂作為一代梟雄,野心家,他一向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一切的存在,讓他放棄權利,那恐怕比殺了他還更難以接受,所以最大的一關就是他自己,他自己無法令自己放棄一切,做一隻籠中之鳥,餘生都活在監視的牢籠之中。

所以說,接受削藩,放棄一切對於吳三桂而言,壓根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存在這種可能,他的餘生也不可能還能安安穩穩的活下去,畢竟怕他的人有很多,但痛恨他的人更是無數。


Y一花一世界YB


如若不反,吳三桂善終是絕對沒問題的,甚至他平西親王的爵位都有希望世襲罔替

有人說吳三桂是清兵入關後平定天下的第一功臣,我覺得這話沒啥大問題,因為清兵入關後大部分硬仗都是由吳三桂衝鋒陷陣打下來的,整個西北西南也基本上都是吳三桂搞定的。

吳三桂這個人非常地反覆無常,這個性格估計是遺傳自他老爹吳襄。吳三桂原本是一個不折不扣地官二代,他爸爸吳襄曾是遼東總兵,在大淩河之戰中吳襄臨陣逃脫,導致明軍慘敗,吳襄隨即被明廷下獄。

不過吳襄雖然被抓,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吳三桂的前程,不久吳三桂被擢升為山海關總兵。後來在李自成逼近北京時,崇禎皇帝再度啟用吳襄,任命他為提督,負責北京防務。而吳三桂則被加封為平西伯(伯爵),此可見崇禎皇帝對吳家的器重。

但崇禎皇帝的眼光確實不太準,吳氏父子一個忠臣都沒有。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時,吳襄幾乎沒有抵抗就投降了,並且還協助闖軍一起招降吳三桂。而吳三桂在接到勤王的命令後,一路上走的慢慢悠悠,崇禎皇帝都殉國了,整個行程他走了還不到一半。

在最初的時候吳三桂就沒想跟李自成硬懟,他名義上是去北京勤王,實際上是趕著去投降。面對手握五萬重兵的吳三桂,李自成雖然也派人帶著四萬兩軍餉去跟吳三桂接洽,但吳三桂始終沒有引起李自成足夠地重視。李自成在進京之後,軍紀很快腐化,並且由於沒能在明朝國庫中得到足夠的軍餉,李自成便縱容闖軍大將劉宗敏在北京城內大肆拷問前明官員,勒索財物。而就在闖軍的勒索名單中,吳襄也未能倖免。

得知闖軍在北京的所作所為,吳三桂大失所望,不久他又聽說自家府邸也遭到劉宗敏洗劫,於是憤而攻擊了前來接應他的闖軍,然後返回了山海關。

吳三桂與李自成撕破臉後,李自成親率八萬大軍攻擊吳三桂。在出徵時,李自成還是希望能招降吳三桂的,為此專門帶上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崇禎太子朱慈烺。不過吳三桂反意已決,他見李自成大軍來襲,便派人向關外的多爾袞“借兵”。注意!吳三桂最初並不是降清,而是希望向清廷借兵剿滅李自成。但吳三桂心中的小九九早就被清廷攝政王多爾袞看得一清二楚,多爾袞在接到求援信後遲遲不肯發兵,令吳三桂騎虎難下,最後成功逼迫吳三桂剃髮降清。

頭髮一剃,這借兵的性質就完全改變了,吳三桂轉眼之間就變成了清軍大將。起初清廷對於吳三桂也並不信任,雖然加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郡王),但在李自成敗退撤出北京後,多爾袞甚至都不允許吳三桂進城,而是命其繼續追擊李自成殘部。

吳三桂在為清廷掃蕩了華北的李自成餘部後,他又被調回了遼東。而此時他也是非常識時務,一再強調自己對新主的忠誠。

清兵在入關初期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這在早期確實矇騙了許多人,也使得清軍得以快速佔領華北大部分地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漢人逐漸看透了清軍的意圖,清軍入關並非是想恢復明朝,而是要建立新朝,再加上剃髮令的推行,各地的反抗開始激烈起來,於是清廷又想起了吳三桂。

順治四年清廷再度掉吳三桂入關,統帥大軍進攻李自成殘部和張獻忠。

在清軍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西北和西南是最難啃得骨頭,而這些地區正是吳三桂給打下了的。在擊敗南明大將李定國後,吳三桂的控制了整個西南地區。為了向清廷邀功,他又絞殺了永曆皇帝朱由榔,這成為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個敗筆。

如果說當年他剃髮降清是屬於無奈之舉的話,絞殺永曆帝則完全是他腦子抽瘋。在吳三桂俘虜永曆帝之初,清廷也不太好處置永曆帝,結果吳三桂自告奮勇,就地在雲南處決了永曆帝,這直接把自己的後路給絕了。無論是日後忠清還是反清,殺害永曆帝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在永曆帝被害後,明朝法統徹底斷了,清廷加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讓其繼續鎮守雲南。吳三桂也夢想著自己能成為第二個沐英,世代總管雲南。

但吳三桂的想法顯然太單純了,兔死狗烹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不明白嗎!在除掉永曆帝后,中國大陸地區反清力量已基本被消滅了,清廷還要三藩幹嘛呢?

但撤藩這種事兒絕非一時之功,吳三桂在西南勢力龐大,門生故將遍佈半個中國,輕易撤藩恐生變故。再加之吳三桂確實為清廷鼎定天下立下過汗馬功勞,朝廷主動撤藩有卸磨殺驢的嫌疑,流傳後世也不太好聽,因此當時的孝莊太后以及索額圖、圖海等人是反對強行撤藩的。

並且此時吳三桂年事已高,再過幾年等他去世了,平西藩國自然就撤了。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康熙容不得再耗上十幾年,他乾綱獨斷,強行撤藩,最終引發三藩之亂。

假如吳三桂當年沒有謀反的話,憑藉他卓越的戰功,其親王爵位肯定是保得住的,甚至可以世襲罔替的傳下去,成為鐵帽子王。畢竟迎王師入關,平定西南,絞殺永曆帝,替清廷打下大半個天下,這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如果吳三桂不反,善終是絕對沒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