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盡辛苦穿越時空尋找的路,沒準就在腳下——萬州羅田古鎮連載三

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是屈指可數的那麼幾條,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三條大道為主線,沿途又密佈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和附線,從而構成龐大的道路交通網絡。

經由羅田古鎮的巴楚茶馬古道就是其中的一條支線。歷史上的萬州自古就因“萬商雲集,萬川畢匯”而得名,因此這條茶馬古道支線就是長江三峽地區連接巴楚兩地的重要交通要道。

費盡辛苦穿越時空尋找的路,沒準就在腳下——萬州羅田古鎮連載三

這條茶馬古道,從萬州的長江碼頭出發,經新田、鹽井、走馬、駟步河、羅田,然後過銅鑼關、百丈溝,到達鄂西地區的謀道、利川、恩施等地,綿延達數百公里。從這條古道運進鹽巴和布匹,運出茶葉、桐油和藥材。武漢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副教授楊雪松在《川鹽古道與鹽業古鎮的歷史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渝東與鄂西一帶,存在著多條“川鹽古道”。因而,也有學者稱連接渝鄂兩地的古道為巴楚鹽茶古道。

費盡辛苦穿越時空尋找的路,沒準就在腳下——萬州羅田古鎮連載三

請點從羅田古鎮經過的巴楚茶馬古道至今仍在使用。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與滇藏、川藏和青藏這三大茶馬古道的艱辛程度相比,巴楚茶馬古道則遜色多了。不僅道路平緩寬綽了許多,而且很多地方都是用一塊接一塊的青石板連綿鋪成的,屬於人工修造,最寬的有兩米,最仄的也有一米多。雖然也有些地方地勢比較陡峭,但在茶馬古道中,它絕對算得上是“高速公路”了。一路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有專門為馬幫和挑夫過客提供食宿的客棧和店子。一些大的客棧,最繁華的時候,同時能接納上百名的挑夫。在客棧和店子裡,南來北往的挑夫和過客,都可以吃到熱氣騰騰的可口飯菜。當然也有個別野店子將住店、打尖的客人洗劫一空,俗稱“關圈”。店子中提供的飯菜中以米湯、鹹菜和滷菜居多。馬幫和挑夫們既可以一邊大口吃飯,也可以一邊大口喝著本地釀製的包穀酒。也有一些客人自帶了乾糧,就向老闆娘免費討碗開水將就充飢。當然,也有因精力過剩,見著風韻猶存的老闆娘就生理飢渴地勾出了插科打諢的饞蟲。這時候,那些口裡抹了蜜的,興許會得到一碗極富營養的米湯,老闆娘的一顰一笑,也夠貧乏的旅途解渴回味的了。

但大多數時候,馬幫和挑夫們的日子是很辛苦的,通常在路上一走就是十天半月,甚至更長時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只有掙了力資才可以打牙祭嘗葷。他們常常既會為有限的力資喋喋不休的爭吵,也會講述各自的見聞趣事,或出個謎語讓大家猜著解悶解乏。古道上那些行走的挑夫,往往前不見頭,後不見尾,挑一百多斤的擔子一天要走一百里左右的山路。因為翻山越嶺,他們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扁背、打杵、竹筐和扁擔。來到羅田古鎮,橫在挑夫們面前的最大障礙就是冬天翻越七曜山,因為大雪封山,路滑,腹內清湯寡水,身上衣服單薄,腳上只穿著一雙早已磨破了底子的草鞋,腳丫已凍得麻木了,草鞋上還得套上防滑的鐵套子,走起路來步履維艱。這時候,最倒黴的就是遇上搶匪“棒老二”。好漢不吃眼前虧,挑夫們只有撿起小命,扔下貨物,屁滾尿流地逃之夭夭,有的因此傾家蕩產,有的因此客死荒野。

據羅田古鎮一位姓向的老人講,解放前,他的父親挑桐油去恩施,翻七曜山時,就遭遇過一次棒老二搶劫,差點因此丟了性命。

重慶市萬州區《三峽都市報》記者李冬進行了實地調查和走訪,抗戰時,古道上的鹽兵和挑夫日行一千餘人。《萬縣地區鹽業志》記載,抗戰時期,沿海鹽場相繼落入日寇之手,在川鹽濟楚湘之中,由於萬州及周邊區縣大量產鹽,萬州經羅田古鎮通往鄂西的巴楚茶馬古道因鹽迅速紅火起來。同時,由於長江中游被日軍封鎖,鄂西、湘西的物資無法從水路獲得,巴楚茶馬古道也成了唯一通道,並在短期內達到了鼎盛時期。

與此同時,巴楚茶馬古道過長江後便到了瀼渡,再經過柱山鄉後,與分水鎮相連接,構成了重慶與萬州的大通道。

1958年,萬州到利川的公路通車,兩地物資交流大多通過汽車運輸。此後,巴楚茶馬古道的挑夫逐漸減少,很多地方的古道也大多荒棄,有的被樹木野草掩蔽,有的若隱若現,顯出一種滄桑的味道。但時至今日,羅田古鎮內的茶馬古道依然蜿蜒于山間,駝鈴和馬幫依然繁忙,馱運著山裡農民生活所需的肥料和煤炭等物資。只不過,現在的運輸已經是短途的了,趕馬的人也與昔日的馬幫有了本質的區別。

費盡辛苦穿越時空尋找的路,沒準就在腳下——萬州羅田古鎮連載三

請點擊此從羅田古鎮經過踏上巴楚茶馬古道的馬。處輸入圖片描述

近年來,有學者研究指出,茶馬古道實際上也是古代民族遷徙流動的一條大走廊,是人類為尋找永恆家園不停的腳步,古道所經之地,沿途熱鬧非凡。羅田古鎮因為地處交通要道,兩面夾山,物產豐富,磨刀溪支流繞鎮而過,處處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那些或疲乏,或倦奔,或年歲不再,或嚮往定居的腳步,在羅田逐漸停了下來,結婚生子,安家置業,加入了當地人生產生活的行列,在羅田開始了建立自己的人生夢想的旅程。正因為如此,當年古道上那些曾經人來人往風雲一時的路邊店子,隨著古道的衰落,很多已經成了一片瓦礫與廢墟,但羅田場卻因此而保留和興盛了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