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最需要什麼?

歌頌美麗鄉村


農民最需要什麼?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其實我覺得可以問問自己需要什麼也不為過

這個問題 可大可小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因為這個問題包含的太多 太大 ……簡單地說吧 從我們一出生開始 在父母的心裡就開始在想 要把自己的孩子照顧好 家人照顧好 生活照顧好等等 再過幾年 孩子長大了 可以上學的時候了 就想 我想讓孩子能成才 成才需要什麼呢 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 厲害的老師 ……

又過去了些年 孩子長大成人了 這時的父母又在想呢 我想要孩子找個好媳婦或者是好女婿 等以後老了也好有個人照顧 ……

到了晚年後 發現自己的孩子對自己不好的話 這個時候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 老兩口能夠平平安安 健健康康 子女們快快樂樂的 生活在一起 這才是農民最需要的

農民最需要的是子女們的 愛 ……是來自社會的愛 是來自子女的愛 ……


田野綠莊


農民眼下最需要的是來年風調雨順,農作物大豐收,價格再高點,辛苦一年的勞動有個好的報酬。前幾天我們這裡天氣突變。四月份天氣下起了大雪,溫度驟降,結果開了梨花的梨樹損失慘重。梨農傷心的說,今年梨又完了。十幾畝梨樹又白忙活了,一年收入全靠它呀。農民可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只要他付出的勞動得到了回報,有了好的收入,他就高興,他就有錢了,可以蓋房了,買家電了,甚至買汽車啦,他就可以享受精神生活了,沒有錢,一切都是空談。


二牛144548898


當前階段下,咱農民最需要的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私下我也曾經和農村的一些朋友討論過類似的話題,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農民需要尊重,需要重視,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現在農民的地位普遍不高,我們經常所說的無產階級是國家的主人,這裡的無產階級指的就是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深切體會到,現在工人階級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明顯比農民階級要高,即便是現在,我們還能夠聽到很多城裡人嫌棄農村人,說農村人這不好那不好的情況,但是他們可能忘了,沒有農民們辛苦種植糧食和各種蔬菜水果,城裡人又怎麼會吃到這些食物,又怎麼會有力氣工作和掙錢呢?所以說,把農民當成衣食父母一點也不誇張,而且還非常的恰當。

2、農民需要公平,我們都知道,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一直存在,即便現在有了新農合醫療,看病吃藥也是最花錢的,另外,由於地方醫院條件和醫療設備有限,所以很多時候只能看個小病,如果碰到大病,農民還是要轉到市一級省一級的醫院來看病,但是級別越高的醫院報銷的比例就越低,所以很多農民得了大病,所花費的費用還是很高,一般只能報銷50%到60%左右,但是城市居民卻能報銷80%到90%左右,另外,教育、養老也和醫療一樣,存在很多和城裡人不平等,不公平的地方,相信大家對此也深有體會。

3、農民需要正義,如今,農村村痞村霸等黑惡勢力猖獗,農民們的正當權益也受到侵害,雖然現在國家已經開展了很多次的“掃黑除惡”督導工作,但是農村的黑惡勢力還是存在,並沒有明顯的減少,所以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多調查,多走訪,真正的深入農村,走進群眾中間去,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將那些侵害農民權益的不法分子繩之以法,受到應有的懲罰!

4、農民需要國家更多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在農村中,農民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些專業的技能也不懂,沒有其他出路的農民只能將汗水撒到泥土上,這也就造成了很多農民收入普遍不高,針對於此,所以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三農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幫助農村發展,幫助農民豐收致富,增產增收!





老楊說三農


我雖是個城市退休老頭,因在農村工作過對農民需要什麼還是知道點的,一 缺技術不論種植也好養殖也好他們知道的甚少。二教育資源短缺,雖然有些青年到農村任教但走過場的多。三醫療資源差,得個病醫院真看不了。四缺少有膽略有魄力的人材。建議縣市職教中心別光注重培訓技術勞動力。要注重培養在農村創業的能人。

順便說一句農業稅免除前農民繳的公糧包括農業稅,公積金公益金。是沒人給農民錢的,給錢的是農民賣的餘糧。很多農民網友提繳的公糧是否算繳了勞保,我覺得不過份。你工人原來上繳利潤後改稅能視同繳費,當然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他不創造利潤難道說他們沒給國家做貢獻,並軌時不也有視同繳費?連這些都沒弄清就說農民拿繳公糧兩次向國家要錢,把他一頓臭罵,這是對農民的侮辱。!我們的農民兄弟是最勤勞最純樸的,就繳公糧時期,本來應農民收完糧食留足口糧,種子,飼料剩下的繳公糧,賣餘糧。可往往評產後訂餘糧(餘糧是任務,也就是城裡人,所有不種糧食的人吃的糧食)有的領導為了業績虛報產糧,農民連口糧都留不足,擠飼料糧。說到飼料糧,農民的口糧都是下風的(飽滿,完善粒都在上風)這我是清楚的。不要憑個人的想像說事,知道就是知道,說不知道無人恥笑你一因那時還沒你。多說這幾句吧。


531317318312


農民需要的是機會、公平和正義。出生在農村的人相對而言確實是少了很多的機會。比如更好的教育、醫療、就業機會等。有句話說得特別好“高手在民間”。14億人口農村人口占據7億多,很多農村裡的人有能力有本事卻沒地方展示,只能默默無聞。我叔叔就是一個例子,在這裡不多說。

農民也需要公平。就像上面說的,農村裡小孩教育,農村人的醫療條件,農村老人養老一直都是大難題。而城市裡的老人養老不愁,同樣的60歲年紀老人,農村裡的還得自己下地幹活掙飯吃,而城裡的每天散步遊街跳廣場舞。

農民還需要正義。在農村裡基本都會存在有村霸地痞,而普通農民又都普遍老實,能力又有限,面對村霸地痞很多時候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氣吞聲。對於農村裡村霸地痞的新聞報道我們也沒少聽過。

其次,精神文化的滿足。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農村人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村簡單的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大家的精神需要,在面對空閒時間不知道做些什麼,而參與賭博等違紀違法事情的事件越來越多。

最後就是文化文明的落實。面對天價彩禮,攀比成風的農村想象,農村人屬實感到無能為力。大多數農村人面對這些問題都是深感困難頭疼。都希望有好的宣傳引導能夠及時的矯正遏制這種不合情理的農村想象繼續危害發展。

農村人其實很簡單,能夠安心生產沒人破壞搞騷擾,經濟收入勉強跟得上,生病可以治,養老有著落基本上也就感覺是幸福生活了。





微觀農人


謝問、農民最需要什麼、農民靠體力勞動而掙錢、勞動了一輩子貧窮了一輩孑、只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而於、農民沒依沒靠、過去也沒能力交保險、交保險都視為騙人的把戲、進入老齡年歲沒人要了掙不了錢了、靠現在的兒女養老有如紙上談兵、不切和實積、兒女們壓力也很大、現在農民最需要的是還的依靠國家的補貼來養老、農民朋友們忠心的感恩共產能救勞苦大眾`、民心所向、萬眾擁戴、黨和國家領人永遠不會忘記、同共苦共患難有難同擔有福同享的勞動人民、農民朋友們萬份感恩國家的好政策、老有所依安度老年、敬請網友們、多提見解多謝、


奮鬥者111645


農民目前最需要是國家政策的扶持,

一,國家需是土地確權到戶,向後延包三十年,這是好事,這當中有生老病死,婚進婚出,戶口迂出遷進等問題,國家政策沒有明確規定的,農民希望國家健全政策,以至更好管好土地,使農民有民生感。

二,農民曆來都是最低層的人,地位不高,希望提高地位,受社會尊重,為什麼這樣說,工人是國家的主人,退休後按月還有幾千元退休養老金拿,他們有地位,受社會和國家的尊重。而農民年老還在面向黃土背朝天啃泥巴,七,八十歲老人還在田裡勞動,他們不是不會享福,而是為了生活,沒有退休金拿,拿了幾十元養老金,還受到社會上某些人的低制,說叫國家取消農民的養老金,大家看看吧,這些人的心有多很,只准他們拿,不準農民享受生活補助。農民同樣為國家著貢獻,而農民得的回報是什麼暱,所以,農民無地位,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天理何在。

現在農民最需要是國家經濟扶持,給農民發退體金,增加養老金,國家給各行各業都調工資,就是農民沒有,農民種糧虧本,糧價有降無增。其次需要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


王則純


農民需要什麼

1.醫療

在農村一直存在著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雖然現在有農村合作醫療,但是隻要家裡有人生病,如果是大病,要麼放棄,要麼家裡掏空。現在生個病,動輒就是幾十萬,這對很多農民來說都是一輩子的積蓄,所以我我們農村老人哪裡流行一句話“來啥都要的,就是不要來病”

2.養老

現在農村的20-60年齡段的人基本都外出務工,年齡大的幫忙帶孫。所以80-90歲的老年人就無人養老,我們村就一個3個兒子 1個女兒,都不缺錢,也不是不養,就是照顧不了老父親,大兒子天天上班,住縣城在6樓,他上下樓不方便,兒子家生活他又不習慣,二兒子坐牢,女兒倒是孝順,女婿又不孝,他們一去女兒家,女婿就要發脾氣。最小的兒子又是上門女婿,,也願意養他,但他去哪裡沒朋友沒熟人,,又不好耍。老人想在老家和老夥伴玩,但就是沒人照顧,兒女一人一月出1000元,請嬸嬸幫忙煮飯,嬸嬸又嫌老人髒。


鄉村雪妹


農民最需要什麼?

——關於當前農民最關心問題的調查

當前農民最需要什麼?帶這個課題,筆者歷經半年時間,走訪調查了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部分鄉鎮及周邊鄰近的陝西省部分鄉鎮,得到的回答幾乎是同出一轍,出奇地簡單、肯切,那就是農民最需要的是:“社會治安穩定,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等。這就是農民的夢,也是新時期黨關於“三農”政策的核心所在。國內的“三農”專家、學者的觀點差異

筆者認為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觀察分析中國“三農”問題的角度不同,許多認識還是有價值的,特別是親自實踐農業問題學者的觀點尤其可貴。不過有些觀點就與實際的距離大了許多。例如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中國信息化推進大會上明確提出“工業不應反哺農業,只需減少農民數量”,林毅夫的言論一發表就受到質疑,也有人對“反哺”的概念也提出了質疑。林毅夫的這段表述是把“反哺”和減少農民數量對立起來了,不該“反哺”,只要減少農民。實際上是反哺農業需要,減少農民也需要。如何減少農民?這是一攬子的問題,涉及更多方面的問題,農民進城打工、小城鎮、合作社都可以實現減少農村勞動力的目的,而最終是要減少農村人口,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是值得討論的問題。有人認為城鄉二元分割有礙農村人口轉移,而筆者認為執行

中的歧視比二元分割的阻力更大。是誰都不能迴避的問題,給農民工以“國民待遇”;中央正在醞釀“一攬子”破解難題。這改變受到歧視的待遇。況且,在工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取到了重要支撐,很大程度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工業“反哺”農業是理所當然,更是責無旁貸。關於“反哺”的提法

它的實際意義是國家通過稅收的轉移支付補貼農業生產,對農業中的糧食生產進行補貼以及支持農村的一些民生事業,如教育、醫療、養老等。稅收的來源不僅是工業,是除農業種植糧食生產以外的所有產業。這種補貼不僅是對種植糧食的農民進行補貼,不種糧食的農村也會在農業基礎建設、農業科學研究以及教育、醫療、養老等得到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這種變化與其說是:“要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和政策趨向的變化”,不如說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對達國家在內實行保護本國農民利益的一項重要措施。工業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撐和貢獻,我國在實施對農業補貼的時候要利用WTO的規則,因為我國農業人口多,土地資源少,因此把對農民的補貼要用足,用到刀刃上,這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引導農民實現產業結構調整

實際上許多地區的特產經濟已對當地農民增收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如:山東的蔬菜生產,就非常有特色,規模相當大。糧食生產也存在結構的調整,種植優良品種,滿足市場需要,也能提高農民的收入,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流通環節中如何讓農民獲利更多。如果農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流通是由合作社自己管理,農民收益必定更大。因此合作社的建立是一個規模經營的問題,結果使得農業經濟實現集約化生產;在業結構調整中,如何實現初級產品的深加工對農民增收意義重大,有些地區在這方面的成果是值得學習的。實際上產業結構是一個因地制宜的大文章,結構調整不只是東張西望,到處取經,而是要了解市場,培育市場,加大農業信息化的傳遞。農民一家一戶守著幾畝地是解決不了市場的問題,因此需要組織起來,自治組織要帶領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組成合作社就更能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承認中國農業會形成自己的產業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如果農業產品不能形成產業,那麼這種農業永遠是落後的農業。其實無論是山東的蔬菜,還是江西的臍橙,海南的西瓜,鄖西的黃姜、菸葉、核桃、馬頭山羊等等都是實現了初步的產業化經營,這是農民致富的路子。產業化過程的生態保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農民增收的路子就會越走越窄。農業生態的保護另外一個目標就是遏制土地沙漠化的進程,增加土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對集體所有土地的山林,以及國

有土地的荒漠化土地,都要可以依據相應的規定,承包給農民自己經營,改造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改變會對整體農業發展有利,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有利。所有的環境改造中的效益應當屬於改造者,誰改造誰獲利,絕不能侵害農民的利益。

--推進城鎮化建設有序發展

必須堅持以規劃為依據,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功能培育為基礎,以加強管理為保證。要深入認識和全面把握城鎮化的發展規律,認真聽取專家的意見,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保證規劃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要加快城鎮體系規劃的編制。城市化的問題在推動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發展小城鎮是有條件的,絕不能盲目發展,這方面過去是有教訓的。是一定要有“科學合理的規劃,保證規劃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要尊重實際,因勢利導的引導農民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實現農民增收

農村的體制問題是一個關鍵的問題,這裡有兩個問題,一是鄉鎮政府應該是一個精幹的政府,並且有效的對農民進行服務。因此這項工作必須是依法進行。二是因為取消農業稅之後,鄉鎮這一級是《憲法》規定的一級政府,要依據《憲法》第一百零七條由“省、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決定鄉、民族鄉、鎮的建置和區域劃分。”機構改革是一盤棋,上層不動,不精簡,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鄉鎮機構調整不好,農民致富的問

題就更難解決,要建立一個精簡、高效服務型的鄉鎮政府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許多問題往往不是靠鄉鎮政府就能辦成的。-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也是由法律規定的,中國有許多村非常富裕,這和村委會一班人帶領農民致富有關,因此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由農民自己選舉自己的自治組織,由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當前的矛盾集中在於上一級政府對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干預太多,這不符合村民自治的精神,政府的責任是督導這種選舉的公正,絕不能包辦代替。一些地方反映出農民對自治組織沒興趣,有的地方連會都開不起來了,這個原因是村委會主任不能在帶領群眾致富,而利用這個主任的權力忙自己致富,群眾當然會對自治組織失去興趣。一些地方出現賄選村委會主任的事件,因為當上這個主任就可以很快撈回這個成本,這種村委會還算是自治嗎?所以農民沒有興趣。筆者注意到一些地方推行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問題,本以為黨員在農村基層組織的先進性得到落實,能帶領群各種致富,那麼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困難,如果是一種由上級機關的強行推進,那麼效果不一定會好,因為這不符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因此村委會的選舉根本的問題是有村民選舉能帶領村民致富的人作為這個自治組織的主任,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對自治。許多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國農民的土地集體所有,有礙農民致富,持這種觀點的人主張土地私有化。我看問題不在這裡,問題的癥結在管理集體土地的村民委員會能不能依法保護農民的利益,如果集體所有的土地利益成為少數人的利益,這種村委會肯定不是民主自治的村委會。土地被徵用的時候地方政府把農民的土地利益出賣給開發商,都是通過村委會進行的,這裡既有官商勾結的問題,腐敗的問題,更多的是侵害農民的利益。表面看是土地集體所有的問題,本質上是藐視土地集體所有的法律地位,因為不是村民說話算數,村民自治也就無法落實,村委會必須是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的自治組織,不能實現自治,就不能維護集體的利益。中國出現的土地開發使用過度,並出現一些被徵土地閒置,其背後都會有不同程度侵害農民利益的問題。地方政府和村民委員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一些官員和村委會主任在其中都會撈到好處。因此說農民對村民委員會沒有興趣的根子就在於是村委會不是沒有實現民主自治。

--當前農民主要有“五盼”

一是盼政策穩定;二是盼信息技術服務;三是盼農資價格平穩;四是盼資金扶持;五是盼外出務工環境更寬鬆。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後,有位“三農”問題研究的專家說農民心中有“七盼”:一盼土地政策更加靈活科學;二盼生產資

料價格穩中有降;三盼簡化手續實行綜合性補貼;四盼化解債務加強基礎建設;五盼科技下鄉搞好服務;六盼儘快改善幹部勞動報酬;七盼豐富精神文化體育生活。如果理解了這些問題,那麼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也就不難理解,許多工作也就會順利得多,反之會把矛盾搞得十分複雜。如何解決農民快速進入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也是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增收慢、增收難的原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筆者看來,農民增收慢、增收難來源於幾個方面:一是農業比較效益過低,生產週期長,成本高,同時還需面對市場風險、政策風險、氣候風險,導致市場失靈,資金趨利而不願意進入農業;二是過去工農剪刀差和戶籍制度形成的事實上的城鄉“二元結構”;三是農村教育太差,導致農民素質不高;四是農村基礎設施欠缺;五是留守農民思想觀念落後,進取意識不強。

--農民增收的途徑

很多人都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見,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要從擴大就業、發展產業、培育農業企業、鼓勵創業考慮,擴大就業和發展產業是基本措施,培育農民企業是具體措施,鼓勵創業是保障措施。擴大就業首先要積極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門路。農業無論怎麼發展,相比於工業和第三產業來說始終是低效益的。這就說明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是二三產業。只有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解決大量農民的就

業問題,才能為農村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造條件。其次是要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的就業能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村經濟要發展,關鍵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核心在提高農民的致富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要通過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發展到職業教育,在企業建立培訓基地,在試用期由政府補貼工資等方式,使農民學知識、學技能更方便。發展產業就是要用工業化的技術和思維謀劃農業經營模式。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是農民增收的基礎,用工業化改造傳統農業,是提高傳統農業生產率的重要措施。要用工業化改造傳統農業,在生產過程中引入工業部門的先進生產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要對農產品進行工業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要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面向市場需求開發本地特色產品,並將產品做響,做成品牌;要優化品種結構,形成規模效益,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經濟效益;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業產業化究竟怎樣搞

用工業的手段怎樣改造農業。筆者認為其關鍵在於農業企業的培養。因為農業企業是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的結合體,比政府更靈活,比農民更有力,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功的關鍵。政府應該整合政策資源,由扶持農戶轉為扶持農業企業,將主導權交給企業,由做產品轉為做市場。幾年

來大力發展農戶公司、產業專業合作社、公司制農業,這些都是農業企業的雛形,只要能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一定要取得很好的效果的。當前有一個說法叫“富了公司,窮了農戶”,這也確實是運行中的一個實際問題,是一個經營體制問題,說明了企業與農戶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鼓勵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是當前形勢下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也是中央就業政策的一個重大調整。一個有創業精神的地區一定是朝氣蓬勃、富有活力的,一個地區的發展需要一批有創業精神的人來帶動。鼓勵創業,一是要培養、宣傳創業精神,以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衝擊和代替因循守舊、思想僵化的守舊思想,才能激活發展的活力,點燃更多人的發展熱情。二是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既要改善硬環境,又要改善軟環境,提高服務質量。三是要提供創業支持,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重點扶持有項目沒錢的人,有錢找項目的人,有特殊技能的人,支持他們創業興業。

總之,如果我們能儘快解決了農民的增收難問題,我想其它“三農”工作,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業發展、社會保障和農民生活條件改善等就都可得到解決,城鄉差距就會進一步縮小,農民的生活也就會富裕、和諧、幸福、安康。


李家小熙


現在的農民最需要的就是思想教育,首先要教育農民尊守國家的法律政策,不要以為自己是農民,就可以無法無天,成為法外公民,凌駕於國家的法律之上,現在有一些缺少教育的農民,向國家伸手要錢成了惡習,自私和貪婪成了一些農民的代名詞,有一些農民整天滿腹牢騷,對國家給農民的各項優惠和各種補貼,即不知足又不感恩,得寸進尺貪婪無度,拿了納稅人的血汗錢,連一句好話都不說,反而對國家全是不滿,還有一些農民,無視國家的法律政策,不交養老保險,又恬不知恥的天天向國家索要養老金,天天幻想不勞而獲坐等吃白食,妄圖掠奪他人財富,用別人的血汗錢為自己養老,還有一些農民,一說到農民養老,就把交公糧掛在嘴上,這些農民當年有償賣公糧拿了錢,現在卻昧著良心天天出來說,無償的向國家上交了幾十年公糧都沒給錢,妄圖賣一次糧食,向國家算兩次帳,現在有一些農民,每天不是想著為國家做些什麼貢獻,而是天天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的向國家伸手要錢,這等於把貪婪的雙手,無恥的伸進了全民的腰包,這種即自私又無理取鬧的惡劣行為,己經嚴重的敗壞了一些農民的自身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