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街巷名稱積澱古城歷史


長治:街巷名稱積澱古城歷史



長治是一座古城,明嘉靖8年(公元1529年)稱潞安府,並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1945年建市。當時古城依四門,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四條大街周圍,又分出許多街巷。經過多年發展,我市主城區現有350多條路、街、巷,其中主幹道23條,次幹道22條,小街巷300多條。

街巷名稱傳承歷史


長治:街巷名稱積澱古城歷史



長治古城現有近100條老街巷是從明、清兩代沿用至今。其中,因官署衙門得名的有:府上街、府坡街、參府街、府後街、遊嶺上、府西街、府東街、夾道巷、演武巷、東華門街、西華門街、東營街、西營街、中營街、南營街、北營街、營口街、南頭街、東州門巷、花園街、六府巷、杜府巷、縣前巷、縣學巷、衛前巷、衛後巷、衛東巷、衛西巷、兵士巷等。

長治城是古時郡、州、府衙所在地,設有潞安府署,有許多地名如府東街、府西路、府後街、府上街、府坡街因此而得名。府後街1945年前為菜地和墳丘,俗稱“後營”,1956年開闢為一條東西大街。府西街、府東街,位於原潞安府署東西兩側。府上街、府坡街以上黨門為界,地形高低不同。遊嶺巷,位於舊潞安府署西北橫崗高處,是府署通往西面“看花”“梳洗”二樓的大道。唐明皇李隆基任別駕時常到此遊覽,得名“遊嶺”,因本地方言“遊”與“牛”音不分,亦稱牛嶺巷。

因長治縣署長期在主城區內,所以有縣前巷等名稱。路渠巷,清代曾為長治縣署所在地,曾名南圪廊,因巷東有小渠,解放後改為現名。

六府巷是明沈王朱模就藩潞州後,其六個王子先後封王在此建府得名。也有一種說法是登上六府塔可看六個府,或潞安府的六個縣,故名六府巷。夾道巷因在舊沈王府之南,為沈王府夾道。東華門巷,因舊沈王府皇城有東華門。掌者巷,據傳明沈王家有一看管家院的老人,人稱“長者”,死後沈王在此為其立祠,故名長者巷,後演變為掌者巷。花園街過去是沈王府花園,民國時期為孟家花園。

古代城內有駐軍,有的因此得名。南營街,宋代為駐兵之地。演武巷,為明潞州衛練兵習武之地,清代為潞澤營副將署等軍事機構駐地。參府街,清代有參將府,亦有“將府街”之稱。令公巷,令公是對中書令的尊稱,後武將多加中書令銜,故“令公”之稱很多,傳說巷內住過令公,建有梳妝樓、令公閣。

古城內地名有一部分是以廟宇、寺觀命名的,廟雖不存,名卻長留。如廟道巷、長興街、寺巷、二仙巷、府新街、萬香爐巷、香角巷、普通巷(有普通寺)、神後巷、鐵香爐巷、安古巷等。

廟道巷是城隍廟前東西方向的小巷。宏門街是因城隍廟廟門宏偉得名。長興路原名長興街,原有長興寺。蓮池巷,古有聖泉寺,寺內有清泉,池內栽有荷花。神後巷,有“府君廟”,路位於廟後而得名。香角巷,清代巷內有觀音堂、五道廟形成一角,時有燒香者。萬香爐巷舊時這裡曾有觀音堂,香爐特多。鐵香爐巷,舊時巷內有觀音堂,堂內有金香爐一尊,後金香爐被盜,又鑄鐵香爐,改稱鐵香爐巷。安古巷由安姑巷演變而來。

街名演變體現歷史


長治:街巷名稱積澱古城歷史



長治市在解放後新修建的街路,多以歷史事件或當時的紅色名稱取名,如英雄街、延安路、八一路、五一路、七一巷、大慶路、大寨路、建設路、長安路、太行路等。

英雄路,1946年前稱衛前街,俗稱衛上,“衛”為明代軍事編制,明永樂年間潞州衛設於此,1946年第二次太行群英會在此召開後更名為英雄街(路)。英雄北路,又稱英雄路北街,1984年更名為八一路,為紀念解放軍參加建設八一橋、八一廣場,至今市委旁邊的派出所還叫八一路派出所。現整段路分為英雄北路、中路、南路。太行東、西街,原名新建路,建設路,現在城區一所小學仍用建東小學。因長治市區處於太行山盆地中,以八一廣場為界命名為太行東西街。延安中路,1964年始建,因拆遷戶較多,到1980年方拓通,為繼承延安革命傳統,取名延安路。後擴展連成延安北路、延安南路。延安路東巷,曾經開了水井,俗稱水車溝,新華菜場建立後,得名新華街。解放東街東口原有二仙廟名二仙巷,西街因舊有昭覺寺名寺巷,為紀念1945年長治解放,1980年分別改稱解放東、西街。

長興中路,原名北大街,因潞安府南北城門不正,北街沒有正對南街(現英雄南路),百姓俗稱大北街。1998年將長興街、北大街、北關街更名為長興南、中、北路。五一街,1962年4月建成一橋,以五一勞動節命名為“五一橋”,街道因此得名。

中山巷,原名張皮巷,1932年國民黨長治縣黨部設於此巷,遂改名。郵電巷,1968年郵電大樓建成後,名郵電巷,後更名為紅郵巷。

還有以單位、廠名取名的,如和平街,淮海街、清華街、紅星街、華豐街、省建巷、橡膠巷、防爆巷、電大巷、商校巷等。和平東街原名俞家巷,後因此巷東頭建有太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改名為和平東街,相應有和平西街。和平東街往北至杜府巷,又分為一二三四巷和南一二三巷。華豐路,因華豐鐵廠(長治軸承廠前身)而得名。北城巷,原為北關的石灰窯,後定名為北城街,現更名為新營街。

梅輝坡巷,因唐時鍊銅、燒錫、鑄幣燃燒後的大批“煤灰”集中清理在此,又形成煤市,形成坡狀,稱“煤灰坡”,市民為圖吉利改為梅輝坡。英雄南路的紫坊巷,清代在此地造紙,名紙坊巷,因紙薄不聚財,後演變稱為紫坊巷(紫有紫薇、富貴之意)。

地名文化永存歷史


長治:街巷名稱積澱古城歷史



地名是城市成長的記憶,長治的很多街道和小巷名稱,濃縮著古城的歷史、民俗和文化內涵,積澱了濃厚的地方文化元素。

有些老地名、老街巷等隨著舊城改造工作的推進,已經消失,如:府東街、西華門街、縣學巷、衛前巷、衛後巷、衛東巷、衛西巷、二仙巷、連芳巷、南關街、東關街、西獅子街、琉璃巷、寶豐巷、德華衚衕、中山巷、牛家巷等等。但卻存在於歷史中,存在於文化記憶裡。

古代長治經濟發達,手工業繁榮,因經濟活動得名的街巷很多,如銅鍋街、爐坊巷、錫坊巷、石頭街等就反映了唐代鑄幣廠一整套完備的生產工藝流程。銅鍋街有鑄銅的手工作坊,以坩土大陶堝化銅,制鑄銅鍋及寺廟銅像等。爐坊巷也是2000年唐代鑄錢爐址的發現地,明清時是小爐匠聚集場所。錫坊巷,小錫坊巷,均因明清時為錫器手工業聚集場所。琉璃圪道,鍊鐵、化銅、燒錫之後所剩琉璃集中之地。石頭街一說是唐時為鑄幣爐址的原料礦市場,“堆石如山”。

古代人們生活要有水有糧有交換,所以產生了許多有關生活的街巷名。甜水巷,民間相傳,酒仙李白在該巷的一個飯鋪飲酒,往井裡吐酒,水由苦變甜。半截井巷,相傳有人打井至半,忽聞有聲音“慢一些”自井下傳來,打井人停止,故名。寶豐巷,舊時巷內多為商業攤販,取名寶豐(金錢多之意)巷。天晚集路,明清時期是夜晚集市貿易場所。

因人物姓氏得名的街巷有:馬家巷、程家巷、牛家巷、牛家圪道、秦家圪道、武家巷、蔡家巷、連家巷、楊家巷、常家巷、米家巷、申家衚衕等。牛家圪道巷因原居民多姓牛,加之地形低窪,亦因街巷為牛角狀,也稱牛角圪道。武家巷因巷內居民姓武,後巷內遷入姓花的人家,亦稱花武巷。

規範地名開啟歷史

1998年,長治市根據國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廳對地名管理的有關精神,對主城區的主要道路進行了規範。去年頒佈的《長治市地名管理辦法》規定:我市城鎮道路通名劃分三個等級,第一級為大街、大道,第二級為街、路,第三級為巷。南北走向的,其通名稱“大道”、“路”;東西走向的,其通名稱“大街”、“街”。

新建的街巷命名有特定含義。光榮巷因巷內建有休幹所,內住榮退軍人老幹部。建安巷巷旁有公安大樓。國安巷,因國家安全局在附近。長安路是通往長子縣城的公路,兩旁多公共設施,路名取長久平安之意。紫金街因從紫坊村通往金口村,取首字吉利意義。景裡街是景家莊到莊裡村的街(路),既是各取一字以識別路名,又有山水如畫之含義。雲步街,是近年新開路,文人起名,詩情畫意,飄浮如仙之意盡出。

長治城舊有東、西、南、北四門,東門取朝陽升起之意叫潞陽門,西門取威名遠播叫威遠門,南門取宣德教化之意叫德化門,北門取鎮守永固之意叫保寧門。市政府公佈的主城區“九縱九橫”等主幹道街路標準名稱中,將城東路(曾名大寨路)改名潞陽門,城西路(曾名為大慶路)改名威遠門,城南街改名德化門街,城北街(原名文衛街)改名保寧門街。東西南北方位不亂,又體現出上黨古城的歷史韻味。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僅供學習以及非商業分享之用,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