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傳統,如此開放

熱鬧的名字,歡喜的結局;相較於落入俗套的談吐,世俗的觀念在與人倫的鬥爭中,輸了固有的教化,卻衝破了所謂規則的框架。

《喜宴》是極具李安導演風格的電影,從偉同出場的畫面色調到威威的出現,偉同就好像行屍走肉一般淪為影片畫面的陪襯,直到賽門的出現偉同在畫面內的人物像是活了過來,同時也使整個影片的情感基調有了初步走向,同時也引出了道德觀念與所謂倫理的衝突。

真正促使事件走向爆發的是偉同父母因為偉同威威的交往而拜訪,以至於出現了另外一個人物-張叔叔,偉同父親的戰友。一個看似沒有任何作用的輔助人物卻成了四兩撥千斤的逆轉性關鍵,因為也就是他的出現讓觀眾看到了偉同父親的內心。其實在影片中,從偉同和賽門一系列的曖昧行為差點被父親撞見,以及父親聽懂賽門的爆發卻滴水不漏的遮掩過去就可以看到其實所謂的戰友張叔叔才是偉同父親真正的“愛人”。由此所有的一切都串聯了起來,倫理綱常在社會與道德下被壓制甚至仲裁。同時這也是國度與國度的碰撞,思維和思維的交織,更是一個時代思想過度的變更。而在這場需要歷時很長的變更中最大的受害人莫過於女孩威威了。

威威代表的就像是傳統的中國思想變更,她雖然想要擁有自己喜歡的人,卻也不牴觸自己喜歡的人有一個同性戀人,可換言之威威又像是傳統道德下的淪喪物,她不爭不搶做一個三從四德的隨從者;而偉同的母親也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式傳統思想,偉同父親及偉同則是新時代的接納者,他們認同並接受了這種不順從倫理道德的新式觀念,賽門正是所有矛盾的始點。一個新觀念的代表。當傳統遇見新潮,當東方遇到西方,當某一方的標準被這種制約著的平衡打破,所有就會出現不平衡的凌亂,而在這之中,長期被壓抑的人性所渴求的性與愛就成了存活的精神支柱。

在電影最後的幾個場景中一直用的是東方音樂做得配樂。似乎東方人更懂得離別之時的抒情。臨別時,5個人又翻看結婚時的照片,翻到最後一頁,是偉同和賽門的照片。似乎預示著倫理鬥爭的結果,這段很有傳統感覺的音樂一直伴隨著離別的過程。按照電影配樂是電影主題以抽象和純粹的方式表達的理解,這段音樂就像偉同父母的心聲。有些淒涼,有些無奈,無法心滿意足,但是也別無他求。父親一生戎馬戰場,卻在機場雙手舉起,向這個社會投降,向所謂人理倫常投降。相較之下他對威威那一句“高家會感謝你的”更顯的蒼白無力,其實在這個社會的變更中,幾千年的人性壓抑,所有人都是道德倫理的傀儡,可又是時代變更的倖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