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曾經在很多人心中,“港女”這個詞只是“香港女生”的縮寫。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能在網絡上看到許多內地網友用“港女”來代指香港女生,例如港女的妝容、港女的穿搭以及港女的氣質等等。

但是如果出版一本名為《內地人到港旅遊不得不知道的十件事》的旅遊手冊,那麼其中有一條必定會是“千萬不要在香港女生面前稱她們為港女”。

港女這個詞,在網絡文化的發展趨勢下,已經漸漸由誕生之初的中立詞性變為貶義詞性。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港女,對於傳媒而言本來是“香港女性”或“香港女子”的簡寫,在各種新聞報道標題中都屢見不鮮,如:《世界麻將大賽港女爭王》、《港女疑在澳失蹤》等。

曾幾何時,“港女”這個詞,在許多人的心中是一個光明的存在。上個世紀,香港經濟騰飛之際,香港女性解下圍裙,踏出家庭,正式脫離作為父親、丈夫的附屬品身份,志氣昂揚地踏入職場。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無論是企業白領還是廠區工人,香港女性開闢了新的天地,經濟的獨立和社會地位的提高令她們周身迸發出耀眼的自信,漸漸成為周邊亞洲地區女性的崇拜對象。

堅毅及拼搏,足以用來形容那些在男性世界中依然不甘人後的香港女性。

香港電視劇最招牌的職業劇,海報裡都不乏女性的身影。無論是醫療劇、律政劇,還是警匪劇,女性全方位在精英社會里佔據一席之地。她們是那個年代的港女代言人。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但是在不知不覺間,“港女”這個詞在網絡文化中已然有了完全相反的含義。

“港女”者,並非如表面泛指香港的女人,實際上是指“擁有不良特質”的香港女人,指現今香港女性的其中一群。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前後含義的巨大差距,除了體現在香港女性對“港女”一詞日益俱增的厭惡感外,還體現在影視作品中。

港女,已然成為電視劇中一個固化的形象。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香港男性曾經在網絡上集體聲討港女,細數“港女81宗罪”,群情洶湧之程度令人咂舌。其實何需列出81條,“港女”的特質用以下三個典型的電視劇角色足以概括:

一、言行無知幼稚,重度“公主病”

代表人物:《My 盛Lady》——盛花蕾

由黃子華和徐子珊主演的《My 盛Lady》雖然將焦點放在當下的“剩女”問題上,但這並不妨礙徐子珊飾演的盛花蕾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港女”。

高喊“嫁個有錢人”的盛花蕾,甚至還總結出一套“港女精神”: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港女精神之一:例行遲到一小時。

約會,尤其是與異性的約會,遲到一個小時是基本操作。即使偶然準時,也必須遲到現身。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港女精神之二:高角度自拍。

仰望45度角自拍,除了能夠拍出尖下巴,還能趁此機會與約會的異性有近距離接觸。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港女精神之三:無主見有堅持。

與異性約會時,可以由對方決定一切,但也能夠否定對方的一切決定,也就是典型的“吃什麼?隨便。吃火鍋嗎?不要。”,務求從心理上擊潰對方防線,令到對方對自己言聽計從。

港女精神之四:裝無知,什麼都笑。

與異性聊天,必須靈活運用三大萬能句式——“真的嗎?”、“為什麼呢?”以及“你好棒哦”。必要時還可以加上一句“傻的嗎”,凸顯無辜可愛的本色。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熟練背誦並運用這四招,即能掌握“港女”的核心精神:無精神,無靈魂。

二、擇偶條件有且只有一個:有樓大過天

代表人物:《一屋老友記》——佘花

如果說打扮漂亮是港女的初級目標,那麼嫁個有錢人一定是所有港女的終極目標。擁有兩條大長腿的呂慧儀,在《一屋老友記》中扮演網紅名模佘花,當然有百分百的說服力。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作為網紅兼名模的佘花,有樣貌也有身材,擇偶範圍理應是上層社會男性,但最終她決定“下嫁”高薪打工族,成為寶家兒媳。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愛美更愛物質的佘花,之所以願意嫁給“身家薄、工資厚”的打工一族,愛情或許是微薄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丈夫承諾將會在著名豪宅區購入頂層豪宅,務求令佘花一朝達成“有車又有樓”的終極人生夢想。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有豪宅即有身份,有身份即有地位,有地位即未來一片光明。港女的腦回路,其實很簡單。

三、虛榮心重

代表人物:《愛情食物鏈》——高貴芬

只聽名字就知道這個角色是有多麼高貴冷豔。然而恰恰與事實相反,高海寧飾演的高貴芬其實只是一個“魚檔西施”,整日置身於菜市場魚檔中,與高貴兩個字毫無關係。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樸實的家庭和貼地的職業,並不能妨礙高貴芬野蠻生長的港女心。為了一朝打破社會階層壁壘,她用盡一切辦法都要掩蓋真實的家庭背景和職業,突出父母賜予的姣好外表,並以此為條件捕獲鑽石王老五的心。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正所謂“紙包不住火”,為了隱藏真相,維持表面的虛榮,高貴芬與其他“港女”一樣,使用最簡單也最愚蠢的方法——用謊言掩飾另一個謊言。

但這樣做總有露出馬腳的一天,危機四伏的未來和光明美好的現在,兩者並存之下,人類的僥倖心理總會選擇性忽視前者而看重後者。

倘若加以精簡,這三個角色的性格特點又能濃縮為兩個詞:物質主義和以自我為中心。前者我們俗稱“拜金”,後者我們常說這是“公主病”。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試想一下,拜金女和公主病普遍存在於每一個地區,一位香港女性高喊“有樓有高潮”的同時,另一位內地女性也振振有詞道“寧在寶馬裡哭泣也不在自行車上笑”。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是不是真的有必要以一個小群體的表現而貶低所有香港女性?

香港的年輕男女在網絡上掐腰互罵時,有學者指出,“港女”一詞其實是一個虛詞,也就是說指代內容不明確。有人用“港女”來形容香港地區擁有拜金、公主病等一系列不良特質的女性,也有人渾水摸魚地用“港女”貶低全香港的女性。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如果說這是一場網絡文化的狂歡,不如說這是社會問題的浮現。貧富差距大、社會階級固化以及性別平等問題,通通以“港女”為載體呈現在人們眼前。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收入差距大意味著貧富懸殊,有人含著金鑰匙出生,而更多人降生於淤泥中。社會階級正在一步一步地固化,有錢人愈加有錢,窮人愈加窮。

社會壁壘表面上也許只是工資單的數字,是住宅的面積抑或是就讀的學校,但實際上已經成為每個人身上難以掙脫的枷鎖。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有人會選擇拼盡一生去買入屬於自己的小小天地,也有人選擇另一條捷徑——傍大款。“拜金女”,甚至是“拜金男”也因此應運而生。

這也少不了性別平等問題。香港女性的社會地位日漸提高,正在衝擊傳統的男女觀念,對於香港女性的評判標準也變得模糊不清。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與此同時,社會言論對香港男性的要求和準則卻在進一步收緊。兩相對比之下,某些香港男性便利用網絡的隱蔽性對整個香港女性的群體進行批判,以獲得心理平衡。

在香港,不要隨隨便便喊一個女生“港女”

當然,網絡文化有一個好處,就是娛樂至死。如今,“港女”已經不再那麼針鋒相對,不少年輕人開始娛樂性地使用這個詞。

即使用“港女”形容別人,在特定的語境下也有可能只是玩笑,一些香港女生自嘲時也會承認自己是“港女”。

網絡文化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總是能對我們熟知的事物賦予新的含義,顛覆人們的傳統認知。前“港女”和後“港女”之間的落差,正是社會面貌的前後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