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未來銀行之路 建行開闢“第二曲線”

本報記者 姜業慶

隨著傳統銀行發展的邊界不斷擴大、銀行的科技屬性不斷增強,社會屬性不斷凸顯。未來銀行到底如何發展?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從中國建設銀行了解到,為尋找未來銀行的發展路徑,建行正在展開“第二曲線”的探索。

建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第二曲線”的提出是該行董事長田國立近期作的題為《開啟第二發展曲線,創新未來動力引擎》的講話,核心是未來通過B端賦能、C端突圍、G端鏈接,開啟轉型和重構,重新定義新時代銀行的功能,找到銀行新的角色定位。這將成為建設銀行下一階段轉型發展的主線。

如果以一條曲線反映企業增長髮展軌跡,任何一條增長曲線都會滑過拋物線的頂點再歸於平緩、下降甚至消失。所以,保持企業增長的秘訣是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增長曲線。田國立表示,商業銀行的發展更是如此,在第一曲線狀態下,銀行的主要功能在於發展存貸款,建設銀行作為國有大行,一直助力社會建設公路、鐵路和橋樑等基礎設施,推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而開啟第二曲線,則是要求建設銀行圍繞社會痛點問題,提供金融解決方案,並轉向智慧生態,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舒適和美好。

具體而言,就是要圍繞B端、C端和G端三個維度開啟轉型和重構,重新定義新時代銀行的功能,找到銀行新的角色定位。包括:B端賦能,營造共生共榮生態,做企業全生命週期夥伴;C端突圍,迴歸普羅大眾做百姓身邊有溫度的銀行;G端賦能,助力社會治理成為國家信賴的金融重器。

記者瞭解到,開闢第二曲線的前提是業務結構和未來銀行的變化。總體而言,未來基礎設施的項目肯定會整體下降。“之所以有人說資產荒,就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大的項目都已基本完成。”在日前舉辦的業績發佈會上,建設銀行副行長章更生如是說。

此外,建設銀行內部的資產結構調整也是重要原因。2018年,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增長2125.15億元,增幅達50.78%。章更生認為,2018年建行普惠金融貸款大幅增加,使用了很多貸款額度,其他類別的貸款相對少一些,體現了信貸結構的調整。第一曲線就是傳統業務,已經是“紅海一片”,中國商業銀行已佈局,未來的增長潛力也不會很大,這倒逼建行必須另闢蹊徑。

章更生說,建設銀行有網點優勢、有資源、有眾多子公司,可以提供綜合服務。就G端的連接而言,銀行和G端深度互聯合作,涉及行業管理、城市和社區治理、農村治理等方方面面。當前的舉措包括:開展住房租賃綜合服務,推動政務服務“掌上辦、指尖辦”、開發“藥品溯源碼”平臺等。現代金融與G端的關聯度越來越大。建設銀行要在提供公共產品、優化公共服務上發揮作用,一切社會“痛點”皆是機會,抓住了“痛點”拿出了金融解決方案,社會和公眾自然會給予銀行回饋。可以說,以前是“哪裡有重點建設,哪裡就有建設銀行”,現在是“哪裡有社會痛點,哪裡就有建設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