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晨霧 / 轉帖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想要做一個純粹的學者,是一種奢望嗎?

2019年4月30日,42歲的中國女科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消息傳到國內,迅速引起了熱議。

顏寧的身上實在有太多熱點了。施一公教授最得意的女弟子、年僅30歲就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女博導、中國最優秀的生物學家之一……

她被稱為“學術女神”,在生物學領域目光敏銳,贏得國際高度認可。

而令國人最為惋惜的,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女科學家,竟然在2017年黯然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之後,顏寧遠走美國,並在2019年當選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拿到了自己應得的榮譽。

顏寧為何出走?

是為了榮譽,為了賭氣,抑或是為了更好的科研環境?

只有從她過往的人生經歷中,我們才能找得到答案。

1

1977年,顏寧出生于山東章丘。6年之後,隨父母到了北京定居。

幾乎每個中國孩子上學的時候,都會被老師耳提面命“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但是在長大之後我們懂得了,有一個詞叫作“得天獨厚”。

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天賦異凜的聰明人。顏寧就是其中之一。

和普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熱切心情恰恰相反,顏寧的父母從來都不會督促女兒多看書學習,而是鼓勵她多放鬆多玩耍。

理由在外人看來有些哭笑不得:怕孩子看書太多傷著眼睛了。

但是顏寧確實聰慧過人,即使從來沒有頭懸梁錐刺股地拼命學習,成績也幾乎每次都是拔得頭籌。

這種在學業上的輕鬆得力,使顏寧在少年時代產生了一種信念,那就是隻有拿了第一名,才算是一個學霸。

哪怕是屈居第二,她都會覺得沒有考好。

由於學習對於顏寧來說並不費力,她把大量時間用來幹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很難想象,如今享譽世界的嚴謹女學者,在小時候最喜歡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甚至會跳到河裡去抓魚抓蝦。

除了這種瘋狂的“戶外運動”之外,顏寧最喜歡看金庸的小說,以至於她曾經想過讀文科,幸好被老師勸阻了。

在她的老師看來,如此聰明的孩子是必須要學理科的,不然就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這當然包含了某種對文科的歧視,但是在那個年代,似乎“理科才是有用的”是一種公認的事實。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慶幸顏寧的老師及時勸阻她去讀文。

不然,可就成了中國科學界的一大損失。

1996年,顏寧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系讀書。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清華園,顏寧很快就嚐到了“折戟沉沙”的滋味。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2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顏寧最為幸運的一件事,就是有一對開明的父母。

那是在大一的上學期,顏寧忐忑不安地打電話告訴父母,自己的微積分只考了60多分。

在強手如林的清華園,這個成績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

究其原因,或許只能解釋為初入大學的顏寧太過於輕敵。

她一路順風順水,但清華畢竟是清華,這座中國的最高學府匯聚了最優秀的人,它的試卷不是僅憑聰明就可糊弄過去的。

不過,讓顏寧意外的是,當她父母得知她考砸了的消息,非但沒有任何指責,反而不斷安慰她。

母親告訴她 ,一直以來,他們最想要的就是她開心地生活,成績並不重要。

即使是在20多年後,她因為不結婚而受到非議,她的父母也從未逼迫過她。她父親甚至一句話就把那些閒言碎語懟了回去:“誰都配不上我女兒!”

這種延續在顏寧生命中,純粹而無條件的父母之愛,使她得以永遠自信地去追尋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顏寧很快振作起來,迅速適應了清華的學習強度,再度成為成績耀眼的學霸。

2000年,顏寧告別了清華大學,進入自己的第二個母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在這裡,她遇到了施一公。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3

施一公對於顏寧而言,既是伯樂,又是恩師。

是他親自拍板錄取了顏寧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也是他悉心教導,讓顏寧在科研之路上不斷精進。

在施一公的帶領下,顏寧僅僅在赴美4年之後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人生最為欣慰之事,莫過於得遇如此良師。顏寧和施一公私交非常好。

也正是因為如此,兩人在回國這件大事上也幾乎是同一步調,在很短的時間內相繼回到清華。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2007年,30歲的顏寧成為了清華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博導。

此後不久,她的老師施一公回國,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中國對於這對天才師生的歸來,給予了極大的誠意和支持。

施一公和顏寧所從事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對於研究設備有很高的要求,為此,清華大學花費上億巨資購置了國際最先進的科研設備,以供他們使用。

顏寧也從未辱沒自己恩師的門楣,更不曾辜負國家的大力支持。

在2014年,她的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同一年當選長江學者;

2015年,顏寧榮華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2016年,顏寧被《自然》雜誌評為“中國科學之星”……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可以說,在中國結構生物學領域,第一把交椅自然是屬於施一公的,但是顏寧也絕對名列前茅。

由於長相知性大方,顏寧也成為飽受歡迎的“明星學者”,一時間風頭無兩。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在為中國有這樣的女科學家感到驕傲的時候,在2017年,顏寧卻做出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

她要離開中國,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一石激起千層浪。

4

很多人猜測,顏寧是因為落選中科院院士,一氣之下才離開清華,遠赴美國任教。

基於這種惡意揣測,前不久甚至有人在網上傳播一個惡毒的謠言,聲稱顏寧曾經說過“想入選中科院,你可以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但你必須是一個聽話的奴才”。

幾天後,顏寧本人在微博做出回應:到哪去投訴這種說瞎話都不眨眼的啊?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由於落選,心裡不平衡,對祖國怨恨,怒而出走美國,似乎更符合一些人的邏輯。

但是,稍微對顏寧有所瞭解的人,都能看出這個謠言的拙劣。

且不說顏寧個人的人品,單憑她最尊敬的恩師施一公現在是中科院的院士,她都絕對不可能說出中科院院士都是“聽話的奴才”這種話。

清華大學對顏寧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也都讓她感恩不已。

更何況,顏寧早就說過,“科學家最好的名片是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頭銜”。

她之所以選擇離開清華,有兩個原因,與世俗的榮利完全無關。

首要原因是她想要換一個科研環境。在一個科研環境中待久了,人就會很容易變得遲鈍和倦怠,只有讓自己跳出舒適的環境,才能夠得到充分的刺激和挑戰,更容易做出新成果。

她說,“我怕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其次,則是因為,她對當前國內的科研體制,確實是有些不太適應。

在國內,即使是最優秀的學者,也不可能活在真空中。

想要醉心學術完全不與世俗打交道,那是不可能的。申請項目,申請基金,各種評選和瑣事,足夠把人搞得焦頭爛額……

想要做一個純粹的學者,是一種奢望。

離開清華,她拿到美國院士頭銜:30歲成博導,卻被國內謠言圍攻

人的精力畢竟有限,顏寧不願意在最好的年齡,把時間都耗費在瑣碎的事情上去。

而選擇去美國,則可以躲開這些俗務,一心只做學術。

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學校為她配備的秘書非常貼心,會把冗雜的事務處理得非常妥帖。

顏寧只需要認真做科研,不用操心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評比難題。

這種寬鬆自由的科研環境,想必也是無數學者夢寐以求的。

我們能說顏寧錯了嗎?

一個狹隘愚昧的民族,才會像看犯人那樣死死盯住自己的科學家,只要敢踏出國門就被視為“不愛國”;而真正的大國,則鼓勵自己的科學家拓寬視野走出國門,成為最頂尖的學者。

如若國家有難,真的需要顏寧這樣身居海外的科學家迅速回國效力,我相信她一定不會拒絕。

畢竟,她始終保留的中國國籍就是最好的證明。

顏寧,並不欠我們一個解釋。

信息來源:2019-05-07 世界華人週刊

http://www.sjhrzk.com/fcrw/4682.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