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djyhggg
這張是晉國在智伯之死前夕,三卿瓜分之前的全部疆域,也是疆域最大化。今山西省大部,河南省一部分、河北省南部。
可以分為幾塊區域。 1:山西省西南部(以下簡稱晉西南):國都老巢,經營數百年,歷代都城大邑:絳、曲沃、翼。還有日後魏國都城安邑。 黃河幾字形右轉折處上角。與秦國隔黃河相鄰。2:山西省東南部(晉東南):南有黃河,與東周洛陽相鄰(成周),東有太行餘脈,與河北南部(冀南)間隔。東北角山西河北的要道,太行山天險壺口。晉國第二大基地,上黨。
3:山西省中部,晉陽為中心,古稱唐,太原。初代晉君周成王弟弟叔虞封地。趙家老巢。西有黃河與西河之地(秦魏爭奪白熱化要地,毗鄰本區域和1號區域)相隔,東有太行,井陘天險與河北中部(冀中)的中山國相隔。 (兩個紅圈,上面的是井陘,下面的是壺口)4: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信都、鉅鹿、邯鄲、鄴城(包括安陽,兩地相距近,兩地合併兩個名字都使用在合併的兩地上過)、中牟(趙一段時間的都城)、朝歌等。北有中山國,東有山東齊魯,衛國(九州兗州、濮陽一帶,曾都朝歌)。西南經野王等地通往成周洛陽。東南經虎牢與鄭國相鄰。(鄭國內有大梁、新鄭兩大核心。)西經壺口通往2號區域上黨。
5:河南省西部。西有秦,函谷關,到澠池附近。東連成周。南部與楚國方城(南陽宛城附近,楚國北部國防線)相鄰。北接1號區域政治中心。 6:山西省北部與河北省西北部。塞北,與燕國相鄰,南有中山國。代地。(此地不太重要不放圖)三卿的大致瓜分如下:
1號區域留核心的幾塊地給晉君。魏韓平分,魏拿東邊一部分,韓拿西邊一部分。2號區域上黨,三家瓜分。韓大頭。趙東部一小部分。魏拿了南部一小塊,和魏東部版圖相連。看了圖很清楚。去掉6號區域,2號區域是其他5塊區域中心,四處無有不通。三家和天下必爭之地。3號區域,趙基本獨吞,魏留了魏榆和祁3號區域南部這一塊北鏡飛地。4號區域,趙拿北部(趙中後期從西部晉陽遷來中牟、邯鄲),魏拿南部。5號區域,魏拿西部,與1號區域形成自己西部疆域。相鄰秦國。韓拿東部,東鄰鄭國,南鄰楚國。依靠野王一線與自己北部疆域上黨相連。6號區域最北,趙獨吞代地,與3號區域聯結成自己西部疆域,隔中山國與4號區域相望。三家疆域大致形狀如下:
趙:分成東西兩塊,西邊晉陽3號區域和6號代地,東部4號區域北部和2號區域東部。兩塊地被中山國把持井陘阻隔。(趙基本包圍中山國,又比中山國國力強,此地必為趙所有)
魏:東西北三塊。東4號區域南部與2號區域南部一點。西1號區域大部分和5號區域,安邑為都,晉國當年所有經營大半被魏繼承。北部3號區域南部一小塊飛地。
韓:南北兩大塊。東一小塊。北1號區域西部和2號區域大半聯結,形成北部疆域。都城在1號區域的平陽。南,5號區域東部。東邊桂陵附近區域(兗州)、鄰近衛國、齊國,被魏隔斷。(齊魏爭鬥戰場)
三晉犬牙交接處,主要在這幾個地方:1:魏東西兩塊,韓南北兩塊,交叉的十字地帶,成周洛陽,還有野王和高都。
2:三家交接的上黨,廢除晉國的上黨郡後,各自設立上黨郡。 三晉前期同氣連枝、領土交通要道互相開放,軍事同盟。擴張慾望極強,三晉的實力比起完整的晉國有增無減。在公元前453年智伯死後,到公元前403年三晉正式受周天子冊封的這一大段時間。三晉稱得上親密無間、積極擴張。
魏韓和鄭國相鄰。兩家無休止攻擊瓜分鄭國。魏早期都城核心地區在西部安邑,大部分精力全用在了和西部的秦國爭奪西河之地上。秦國當時國力孱弱,西河被魏逐步蠶食。公元前405年,魏越過趙,吞併中山國。多了北方冀中這一塊大飛地。
公元前403年,三家受周天子冊封,正式獨立瓜分晉國。由公卿成為諸侯。魏國此時已經奪得西河全部土地。
公元前376年,三家廢晉君晉靜公,徹底瓜分晉國。1號區域的晉國老巢絳、曲沃、翼基本歸了魏國,韓國拿了一丁點。魏國西部西擴展西河郡、東吞併故晉核心之地,完全膨脹。東部和韓國繼續從鄭國搶地。北部又吞併中山。
魏國此時達到頂峰,雄霸天下。公元前380年,中山國失去控制復國。(公元前379年,田氏代齊)
魏國在這段時間得到了鄭國的大梁。韓國更是奪取鄭國大半領土,遷都新鄭。鄭國滅亡。
三晉反目為仇,互相攻擊。魏國侵佔趙國東部第4區域大量領土。公元前354年,齊國崛起,與魏國爭奪霸權,孫龐鬥智。圍魏救趙,桂陵之戰魏國大敗。 兩年後,公元前352年,秦國搶奪西河之地。魏國霸業中斷。西部疆域開始被秦國逐步蠶食。
魏惠王時期,大概公元前361年,魏國遷都大梁。政治中心由西大塊遷往東大塊。
因為考慮東部領土國防力薄弱,以及領土分佈太過瑣碎。外交上主導了三晉易地。
主要有以下幾點舉措:1:韓魏易地。魏國用自己比較小的魏國上黨郡換取韓國部分穎川郡和三川郡(原來滅亡鄭國得到的),擴大新都大梁周圍防衛區,鞏固魏國新政治中心東大塊。韓國在南部和魏國又交換了部分三川郡、河內郡領土,將兩國政治中心區域領土完善。2:魏趙易地。魏國將3號區域自己北部的飛地交換趙國中期都城4號區域中牟。趙國拿回被魏國攻佔的邯鄲,正式遷都。趙國由晉陽到中牟,再到邯鄲,由領土西部大塊將政治中心移到東大塊。3:趙韓兩國合夥徹底剷除被遷至上黨郡安置的晉靜公為首晉公族。趙國上黨郡擴大,和韓國上黨郡形成東西上黨郡對峙。
三晉的一系列動作。主要有兩個結果:1:政治中心全部東移。趙國從3號區域西部疆域的晉陽經中牟最後固定在4號區域的邯鄲。魏國安邑遷大梁。韓國滅鄭後由北部遷往東南部新徵服的新鄭。2:趙國在北方領土還算連貫。韓魏交錯。魏國東西兩大塊。經過調整,由西大東小趨於平衡。(後來西部都被秦吞了,逐漸失衡)韓國南北兩大塊。經過調整,由北大南小趨於平衡。韓魏中間細兩頭粗,剛好形成一個十字形狀。(想象一下兩個啞鈴交織在一起。)十字中間的聯結點,就是成周洛陽一帶。這塊地不能易地,所有的壓力,集中在了野王這塊地上。
秦魏反覆爭奪西河。秦國在奪得西河之後,繼而集中全力,攻擊魏國核心地區,故晉老巢1號區域。
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國從此轉攻巴蜀。實力劇增。 轉過頭來,遠交近攻,繼續打擊韓魏。公元前286年,秦國完全吞併魏國西部疆域。魏國的故晉核心之地易手。關東門戶大開。秦國就在此刻,變法富國強兵,得巴蜀大糧倉後方,守函谷立於不敗之地,這時打開關東門戶。成為了不可動搖天下第一強國,具備了統一天下吞併六國的能力。可以這麼說,六國的命運如此趨勢下去,是已經決定了的。只有極少的變數。以下這些變數。趙國此時經過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和向外擴張,崛起了,吞併塞外胡人,設置雲中郡等河套、晉北重鎮。吞併在腹心之地的中山。國土連貫完整。燕國也在此時擴張,征服遼東。
燕齊國仇,齊國中了燕國蘇秦的反間計,吞併宋國後成為眾矢之的,五國(除楚國)由樂毅帶領伐齊。具體看這個答案有哪些最新發現的史料或考古出土品顛覆了以往的觀點? - Agoni 的回答 五國由離齊國最近的燕國佔了大頭。趙國拿了一點,楚國趁機搶了原來宋國的部分土地。秦國拿了一塊飛地。魏國藉機向東擴張搶佔原來宋國的大部分領土。這之後,秦國奪取楚國荊襄老巢,把楚國趕去了淮泗吳越。齊國復國。 東西兩塊的魏國已經沒了西部。南北兩塊和魏國交叉的韓國。成了秦國下一個目標。秦國攻佔野王,截斷韓國北部疆域上黨郡與南部國都新鄭的聯繫。準備吞併韓國上黨。韓國上黨投降趙國。趙國的東上黨與韓國大半個西上黨合成較為完整的上黨。秦趙長平之戰。兩個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賭上了國運。
趙國戰敗,秦國奪取上黨和晉陽。若不是各國救援,秦國內部將相不和,趙國差點就亡了。秦國吞併成周洛陽。韓魏只剩下都城附近的領土,彈指可滅。
始皇一掃六合前夕,就只有摧枯拉朽了。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始皇帝母太后崩。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二十一年,王賁攻。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五月,天下大酺。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具體可參考如下資料:戰國時期上黨郡新考--《中國史研究》2008年01期戰國時期韓國疆域變遷考--《中國史研究》2001年03期魏國疆域初探--《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8年魏在戰國前期的地理特徵與作戰方略--《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魏惠王以後地緣政治變化與魏國戰略策略得失之探析--《軍事歷史研究》2006年01期
星海棠歷史
公 元 前 4 5 1 年,魏 桓 子 與 韓 康 子、趙 襄 子 伐 滅 知 伯,分 其 地。隨 後,魏 又 與韓、趙 兩 國 三 分 晉 國 ,正 式 確 定 了 魏 國 的 領 土 範 圍。
由 於 戰 國 前 中 期 韓 國 北 疆與 趙 國 南 境 接 壤,這 種 形 勢 便 將 魏 國 河 東 與 河 內 地 區 隔 斷 ,使 魏 國 疆 域 分 為 東、西 兩 個 地 理 區 域,統 治 十 分 不 便,所 以 魏 多 次 與 韓、趙 兩 國 交 換 領 土。其 中 與 趙 國 易 地 的 有:
1、前3 6 4年,趙 國 以 深 處 魏 國 包 圍 的 中 牟(河 南 鶴 壁)換 取 魏 國 的 浮 水、繁 陽(兩 地 都 近 今 河 南 內 黃)。
2、前3 6 1 年 魏 國 遷 都 大 梁,統 治 中 心 轉 到 東 部,為 更 好 鞏 固 首 都,將 榆 次(今 山 西 榆 次)、陽 邑(今 山 西 太 谷 東 北)二 地 給 了 趙 國,換 得 泫 氏(今 山 西 高 平)。
兩 國 易 地,使 魏 北 界 與 趙 南 界 發 生 了 變 化,因 此《水 經·渠 水 注》說:"自 魏 徙 大 梁,趙 以 中 牟 易 魏,故 趙 之 南 界,極 於 浮 水,匪 直 專 漳 也。"
蔥頭不開花
魏國土地分為東西,又可以標為 1234,1是春秋時候魏家封地,2是 戰國初期奪取自秦國,3是三家分 晉時從智家劃取的,4是戰國初期 從楚國奪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