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TOD:錢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

5月5日,龍泉驛區十陵街道新增土地供應298畝,屬於范家院子TOD項目規劃用地。從高新區陸肖站、三岔站到范家院子,2019年成都的TOD建設正快速推進。

在銳理數據4月23日的推文《TOD在成都:“舶來品”如何才能本土化?》中,銳理君就TOD是什麼、如何避免水土不服等問題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但實際上TOD項目的建設是一個宏大又複雜的工程,今天我們將藉助成功案例,進一步探討TOD模式的內涵與實質。

圍繞TOD建設的,是兩個核心問題:錢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


錢從哪裡來?

社會資本推動建設 高效運營共享利潤


上篇文章提到,目前成都地鐵的運營里程超過200公里,而未來還規劃有數百公里的地鐵網絡,若單純依靠財政撥款和銀行借款,政府的壓力將非常大。不僅僅是成都,作為“基建狂魔”,整個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在高速推進中,資金需求非常龐大。

以2016年為例,全國的基建投資總額達到了11.88萬億元,超過了當年的澳大利亞GDP總量。如果全部由政府承擔,那麼政府將面臨前期的投資風險、後期的運營風險以及沉重的財政負擔。

建設TOD:錢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

2006-2016年中國基建投資額度走勢(圖:戴德梁行)

因此,採用PPP模式,讓社會資本參與到城市基礎建設中來,非常有必要。

香港的TOD建設全球知名,港鐵是全球少數幾個能不借助財政支持實現盈利的地鐵公司之一。早在2011年,香港地鐵的資產總值就達到了1979億港元,全年總收入334億港元,實現基本業務利潤104.7億港元,企業淨負債權益比僅為11.9%,運營狀況良好,PPP模式的運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共交通、商業、辦公、住宅”是TOD項目的幾大關鍵要素,地鐵公司在公共交通的建設方面經驗豐富,但對於物業的開發運營則不擅長。因此,香港的TOD建設分為三個步驟,前兩步在項目的提出與策劃階段,經政府審批與授權。到了實際開發階段,則引入地產開發商出資建設並運營物業部分。

由於交通便利,地鐵站點周邊可以承受高密度的開發,最高容積率可以達到10。依託於地產開發商強大的招商能力,這些密集佈局的物業,後期通過出售與租賃,可以帶來可觀的回報,地鐵公司與地產開發商共享利潤,同時,獲取的利潤可用於再投資,支持新的TOD項目,完整、健康的資金鍊得以形成。

建設TOD:錢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

香港TOD開發的PPP模式(圖:戴德梁行)

不過,當前發展中國家基建項目的市場化運作比例還不到30%,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數據已經超過了50%。因此,在中國,在成都,PPP模式在TOD項目中的運用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人從哪裡來?

功能集中佈置 人流願意來、願意留


無論是住宅、商業還是辦公,要產生利潤,離不開持續且可觀的人流量,這也是TOD項目能否盈利的關鍵。

但地鐵站點與商業的結合並不總能產生積極的效果,比如天府廣場站和地一大道。

位於成都最中心的天府廣場站作為成都地鐵1、2號線的換乘站,每日客流量巨大;地一大道是西南最大的地下商業,不僅與天府廣場地鐵站相連,同時聯通了春熙路、鹽市口等商圈,但如今地一大道的“慘淡”已人盡皆知,周邊龐大的客流量沒能成為地一大道的“救命藥”,究其原因:一是周邊商圈吸附力強,願意來地一大道的人流較少;二即便有人來,也是路過,不多作停留。

TOD則讓客群“願意來”且“願意留下”,為周邊商業增加到訪率的同時,也延長客群的停留時間,創造更多的消費機會。

>>增強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意願,將人流集中到站點周邊及沿線,提高周邊商業的到訪率。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公交都市”,全港公共交通的機動化分擔率高達90%以上。因此,即便人多地少,香港的交通狀況也優於周邊的廣州、深圳等。有人形容:香港的堵車是街道窄車流量較大,行駛緩慢,而深圳的堵車是“堵死了,完全走不動”。

如果汽車能夠到達的地方,地鐵等公共交通也能便捷到達,且不會面臨擁堵,可以有效地提升人們使用公共交通的意願,也為周邊帶來了流量。比如春熙路步行街,市中心交通擁堵是日常,而地鐵與IFS、銀石廣場等聯通,與春熙路商圈可以說是無縫銜接,很多人更傾向於乘地鐵前往。

>>人城產一體規劃,商、住、辦公均在周邊,活動範圍被圈定,客群停留時間延長。

消費人數只是一方面,在龐大的客群基礎上,消費頻率的提高對於區域商業活力有成倍的刺激效果。解決消費頻次問題,就要延長客群的停留時間,創造更多的消費機會。

TOD與地鐵上蓋物業的區別就在於,這裡不僅僅只有商業,還有辦公區,還有居住區,站城一體規劃,人們的消費、居住、辦公等場景全都可以在方圓1~2公里範圍內實現,那麼從公共交通站點延伸出去的道路,從單純以移動為目的步行網絡升級成為兼具休憩、逗留和聚集功能的紐帶。

建設TOD:錢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

香港九龍站TOD,沿各個出口步行500米以內,可通向周邊的多個商辦及住宅小區

TOD站點周邊的步行系統不僅僅是平面層次,立體層次的步行系統規劃也同樣重要。同樣以TOD開發聞名的日本澀谷站,就設計出了高效、通達的立體步行網絡。

建設TOD:錢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

澀谷站橫切面示意圖,2015年度,澀谷站各軌道公司合計每天平均上下車人次約323萬人

建設TOD:錢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

澀谷站四層的空間步行系統,聯通了地鐵車站、地面、連廊、空中走廊以及“城市核”

這樣一來,職住距離較遠的可通過公共交通到達工作區域,站點周邊的居民也可以通過便捷的步行系統去購物、工作,整個TOD項目內部運行通暢,人流可觀,開發商獲得持續且鉅額的利潤也成為現實。

對於成都來說,城市用地並不緊張,但在向東向南推進的過程中,持續的人口導入在給城市帶來活力的同時,也會帶來壓力,將TOD建設前置,可以更從容地應對甚至規避未來城鎮化進程中的很多問題;

另一方面,2018年成都的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470萬輛,居全國第二,而大部分工作人群集中在南邊,“堵車”是市中心及城南的日常。因此,成都TOD建設勢在必行。


最後,附上今天天府大道的早高峰“盛景”。

建設TOD:錢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

5月6日早晨,天府大道進城方向完全“堵死”(圖片來源見水印)


參考資料:戴德梁行,《探索PPP模式在TOD城市開發中的運用》ITDP,《TOD系列|交通樞紐型TOD x 日本澀谷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