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查敏傑丨聯合國環境署表示,通過20年的不懈治理,北京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空氣質量的改善,其成功經驗為全球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鑑的模型”。

不知從何時起,“霧霾鎖京城”成了每年冬季的“新常態”,口罩和空氣淨化器躋身熱門商品,百姓嘴邊時常掛著“PM2.5”這樣的氣象術語,“空氣汙染”成了中國和首都北京的一塊心病。

然而,在經歷了暫時性的“APEC藍”和“G20藍”之後,從去年開始,無論是北京的市民還是國內外的媒體,都紛紛表示北京的天藍了,空氣也好多了。聯合國環境署在今年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也給出了同樣的結論,甚至讚揚北京的空氣汙染治理經驗為全球“提供了可借鑑的模型”。

那麼北京如今的空氣質量究竟如何,20年的治理過程中有哪些成功經驗,又有哪些方面仍需努力,帶著這些問題,聯合國新聞採訪了環境署報告的主要作者,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教授。請聽錢思文的報道。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世界銀行圖片/Wu Zhiyi北京秋冬季節頻現“霧霾天”說明治理空氣汙染刻不容緩。

這份題為《北京二十年大氣汙染治理歷程與展望》的報告由聯合國環境署與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發佈,由數十名國內外專家歷時兩年完成,分析了北京在1998-2017年間的空氣治理措施和效果。

賀教授表示,過去20年來,北京的經濟總量增長了10倍,機動車數量增長3.5倍,能耗增長近90%,人口增長近80%,快速的發展對空氣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壓力。

賀克斌:“壓力主要來自於四大方面,一是燃煤相關的汙染物排放,無論是發電的、工業的還是民用的燃煤,在過去20年當中,特別是早期的時候消耗量非常大。北京在1998年的時候,整個城市每年會消耗2800萬噸的煤。第二是機動車,尤其是物流貨運卡車的量大大增加。第三是工業,在2008年以前有首都鋼鐵公司鍊鋼,現在北京東郊還有焦化和化工園區。第四就是建築和各類道路揚塵。”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二十年大氣汙染治理歷程與展望》報告主要作者賀克斌教授。

為了應對上述四個方面的汙染壓力,尤其是作為核心的燃煤和機動車所帶來的空氣汙染,北京從1998年起,根據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學研究,制訂了一系列空氣改善計劃,將相關措施納入地方立法,同時配合全市1000多個空氣監測站的實時數據,及時評估執行效果。

賀克斌:“北京的燃煤消耗從1998年的2800萬噸,逐漸降到了現在的400萬噸,而且還在繼續減少,接近200-300萬噸的水平。目前中國在燃煤發電過程中使用的是‘超低排放’標準,通過清潔燃煤降低顆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做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在機動車方面,北京則是中國最早實施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的城市,早於其他國內城市1-2年。”

此外,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通過經濟補償政策鼓勵環保減排,而北京市民的鼎力支持也是“治汙”工作的堅強後盾。

賀克斌:“通過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動員全社會,北京提出了‘共治共享’,也就是共同治理、共同享受藍天的計劃,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力度一直非常強,20年的改善工作才能持續地產生效果。”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原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圖片丨北京市主要空氣汙染物年均濃度變化,1998-2017年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清華大學圖片丨1998-2017年北京市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控制措施效益(表一)。

賀教授表示,目前,北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10等主要汙染物的濃度都出現了顯著下降。

賀克斌:“特別明顯的就是在1998-2017年間,二氧化硫的濃度下降了93%。北京在1998年的時候,冬季的二氧化硫水平還會達到120多,但是去年的年平均二氧化硫只有6,從100多降到了個位數,說明燃煤治理顯示了非常強的效果。二氧化氮從1998年以來下降了38%,PM10也下降了55%。”

而中國百姓最為關心的PM2.5,自2013年列入國家標準開始監測後,也呈現逐步改善的趨勢。2013年那些一週連發四次霧霾預警,數十條高速公路被迫封閉,霧霾天數創下紀錄的日子,終於成為了過去。

賀克斌:“PM2.5在2013-17年間下降了35%,在2013-18年間下降了42%。2013年,北京的PM2.5年平均值是89,去年已經降到了51,特別是在冬季的時候,降幅還是非常明顯的。以前有一個詞叫‘爆表’,是說PM2.5的濃度特別高,北京大概從前年開始,就已經控制住,沒有出現‘爆表’的情況了,整個華北地區也逐漸地控制住了。”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清華大學圖片丨2013-2017年北京市及周邊地區的PM2.5汙染顯著改善。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清華大學圖片丨1998-2017年北京市電廠的汙染控制成效。

除了PM2.5的濃度降低,持續汙染的天數也在減少。

賀克斌:“現在冬天來北京,汙染的天氣還是會有,但是已經明顯的少了。從去年開始,北京就沒有出現持續三天的霧霾了。PM2.5濃度處在中高水平的日子還是會有,但是持續時間也縮短了,所以整個的汙染‘症狀’正在明顯的緩解,這個現象還是很清楚的。”

那麼北京現在的空氣質量究竟好不好,賀教授表示,這個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賀克斌:“應該說跟自己的歷史比,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像秋冬季重汙染的天數,2013年的時候是58天,2018年只有6天,六年之中減少了43%。而空氣優良的天數則增加了51天,從2013年的170多天,到2018年達到了227天,老百姓也明顯地感覺到藍天多了。”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圖片丨黃昏時分的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的白塔倒映在湖心。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圖片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圖片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天壇。

然而,對比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準則,以及歐美國家的主要城市,現在的北京還有不小的差距。

賀克斌:“北京2018年的PM2.5年平均濃度是51,距離中國現行的國家標準,也就是世衛組織的最低標準35,還有比較大的距離。而歐盟28國的主要城市平均PM2.5水平還不到15,美國主要城市的平均水平是低於10的個位數,要跟這個來比的話,應該說北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努力。”

經歷整整20年的治理卻仍然未能趕上歐美國家的水平,賀教授表示,這和北京所在的華北地區,以及整個中國的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有關。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丨圖片晴朗冬日的北京故宮角樓。

賀克斌:“跟以前比,我們確實已經做了很多事情。但畢竟中國還有龐大的工業體系,與歐美相比 ,汙染物的排放總量,以及每平方公里的排放強度仍然很高,特別是在華北地區。雖然北京的煤已經減的比較少了,但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還是比較高,周邊的河北和山東等城市,煤的使用量還有70-80%。而在機動車方面,重型柴油車,目前的治理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在今年7月1日就會開始實施機動車尾氣排放的‘國六’標準,雖然舊車的淘汰需要一個過程,但對北京來講,也是可以減排的一個方面。”

而如果想要在更長的時間裡實現更大幅度的改善,就需要從結構上做出根本性的調整。

賀克斌:“整個華北地區偏煤炭和化石能源的能源結構、偏重化工業的產業結構,以及偏公路運輸的交通結構,都是未來區域性調整的努力方向,這樣才能使北京和整個地區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再往後,更長期的努力的話,就是要把‘治霾’和‘低碳’結合起來,把改善空氣質量的國家目標,和履行《巴黎協定》的全球減碳目標結合起來,大幅度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在這個基礎上,再來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

北京“治霾”20年曆程——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圖片丨藍天白雲下的天壇祈年殿。

賀教授同時提醒,在PM2.5濃度下降的同時,國內部分城市的臭氧濃度正在悄然上升,這又給未來的空氣治理提出了新的課題。

賀克斌:“目前我們把比較多的注意力放在了PM2.5上,因為它直接影響到能見度,特別是在秋冬季。但我們同時也注意到,隨著PM2.5的濃度降低,全國各個城市臭氧的濃度開始抬升。這在科學上有一定的相關性,PM2.5濃度降低使能見度變得更好,有利於臭氧的生成。在歐美國家的歷史上,臭氧和PM2.5或是顆粒物的治理是分階段進行的,而中國現在可能需要兩者協同治理,如何抑制住臭氧的上升趨勢,同時PM2.5還要持續地往下降,這可能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