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女孩說:希望找個像媽媽一樣的老公”

“那個女孩說:希望找個像媽媽一樣的老公”

家庭教育最失敗之處在於:自己不敢跳出的牢籠,也不允許孩子跳出!自己不敢挑戰的事情,也不允許孩子挑戰!等到孩子們屈服於父母而默然順從時,父母還要語重心長的拍著孩子的肩膀說:生活就是這樣,父母是為了你好!

01

最近的一檔相親節目中,一個妹子引起我的注意:妹子叫朱婕,今年24歲,至今生活大小事宜全靠媽媽打理。

每天玩多久手機,媽媽說了算;每月上交多少工資,全由媽媽做主。

上大學的時候,媽媽一週給女兒帶足7雙襪子和7條內褲。不用洗,全等放假拿回家媽媽洗。

這次來相親,朱婕對於未來老公的要求,就是找一個能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的男人。

“那個女孩說:希望找個像媽媽一樣的老公”

這是幼兒園小盆友在找全託老師吧,相什麼親啊。

二十好幾的成年人,什麼事都不會,天天把自己當公主,對不起,現實大家都很忙,沒時間顧及你的情緒哦。

02

2017年年底,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的一項調查顯示,61.0%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媽寶男,57.5%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媽寶女。

我們吐槽了多年的“媽寶男”,但現實裡,“媽寶女”的比例一點也不低。

大量的媽寶男女,罪魁禍首隻是媽媽一個人嗎?

日劇《媽媽不當你的女兒可以嗎》“媽寶女”的故事給人們傳遞了一個信息:家庭裡,媽媽和女兒的關係是更嚴重的矛盾體。

女主25歲,按照媽媽的規劃在一家女校做英語老師,事事都要找媽媽拿主意,覺得和媽媽在一起比和朋友在一起更快樂,對媽媽的喜好比自己的喜好更清楚。

女主媽媽,不愛自己的丈夫,自己的過得不夠好,把女兒當作替身幫自己圓夢,偷偷跟蹤自己戀愛的女兒,甚至為了留住女兒去勾引她的男朋友。

“那個女孩說:希望找個像媽媽一樣的老公”

劇中的父親,仿若不存在,不參與家庭中的任何事情,終日忙於工作。

很多人說這部劇毀三觀,無下限,但我卻覺得它誠實地反映出現在社會中的一種家庭關係,只是表達方式和人物設定略微誇張。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有問題的家庭結構,常可歸於一種模式,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劇中的人物設定就特別符合這種模式。

03

媽寶,不管男女,其實都有一個共性。

他們無力掙脫那個與他共生的媽媽。也無力,去活出一個真實的自己。

即使戀愛中,他們表現出對伴侶的順從,但毫無例外,都會在婚後將伴侶一起拖入家庭的三角紛爭中。

把兒子養得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承擔不了家庭責任;把女兒慣得坐享其成自私懶惰,只會親親抱抱舉高高,都是父母的失責。

婚姻是一場合作,是實打實的過日子。別隻會讓男人來當大爺,也別光讓女人當小公舉大小姐。

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是成年人最該具備的東西。而那些過分依賴父母或者被父母過分“保護”的公主王子,我覺得各位還是少惹為妙。

簡介:花式科普兩性知識,走心解答男女情感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