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縣情概覽(最新)

代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際精品文化旅遊縣、山西省3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12°43′—113°21′,北緯38°49′—39°21′,東臨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臺,北毗山陰。滹沱河由向西南橫貫全境,地貌特徵為“兩山夾一川”,“七山一水二分田”。全縣總面積1721.5平方公里,總人口21.5萬,現轄6鎮5鄉377個行政村。

代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稱雁門郡、代州,春秋屬晉,戰國歸趙,秦代建縣,北魏設郡,隋朝設州,明清置道,歷為州、郡、道、縣治所,有“趙國門戶,漢室要塞,大宋邊防,朱明重鎮”之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北陲政治要地、軍事強藩、商埠重鎮。代縣向以“關山雄固,北塞門戶”著稱,是歷史上漢擊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的國防要塞。這裡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源奇特,民間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共有歷史文化遺址272處,其中,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3處為國保文物,文廟、鐘樓、楊忠武祠等9處為省保文物。中國僅有的19座釋迦牟尼真身舍利靈塔之一的“阿育王塔”高聳入雲,全國現存最高的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樓”的“邊靖樓”聲聞四達,淨土宗祖庭“白人巖”美景堪比黃山,國家AAAAA級風景區“雁門關”享譽華夏 。

代縣地靈人傑,才俊輩出。這裡先後走出了一代佛宗大師晉釋慧遠、北魏曇鸞,這裡誕生過元朝大詩人薩都剌、明朝詩人馮如京、晚清第一女詩人馮婉林,這裡還是明朝兵部尚書張鳳翼、孫傳庭的故鄉。南朝鮑照、唐朝李白、王昌齡、王維、李賀,北宋范仲淹,金朝元好問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多次到此光顧遊歷、賦詩抒懷,寫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佳作。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唐朝名將薛仁貴、五代晉王李克用、北宋楊家將、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及抗戰初期夜襲陽明堡飛機場的八路軍將領陳錫聯等歷朝武將英烈均曾在此駐兵戍邊、征戰沙場,留下了輝煌的戰鬥足跡。

代縣資源豐饒,物產盛多。鐵礦資源已探明儲量14.5億噸,佔全省總儲量的42.8%,全省獨佔鰲頭;金紅石礦探明保有儲量8651萬噸,遠景儲量近2億噸,是僅次於湖北棗陽的全國第二大鈦礦;此外,花崗岩、泥炭、金、銀、銅等資源也較豐富。代縣酥梨果肉酥脆、含糖量高,曾獲全國果品博覽會金獎,譽稱“黃土高原第一梨”,代縣辣椒為全國四大主產地之一,“山西紅”辣椒因個大、色紅、味辣而聞名於世;代縣黃酒色澤金黃、溫和醇香,早在宋朝時就享有“代州金波又瓊酥”的美譽;代縣大米顆粒大、潔白細膩、蛋白質含量高,是毛主席當年路居代縣時讚不絕口的米中佳品。此外,這裡的大豆、綠豆、黃米、小米等小雜糧質優味美,馳名三晉。

代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北京、太原、大同三大都市圈交匯處,自古便是東西大通道、南北大通道,素有“旱碼頭”之稱,是商賈雲集,商家必爭之地。境內108、208國道縱橫交錯,大運高速穿境而過,靈河高速覆蓋全境,京原鐵路橫貫東西,大同到西安高鐵正在建設,縣鄉村道路便捷通暢,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代縣潛力無限,前程似錦。近年來,代縣縣委、縣政府堅持從縣情出發,緊緊圍繞建設“特色代縣、活力代縣、文明代縣、和諧代縣”的目標,大力發展礦冶工業、特色農業和雁門文化旅遊業,保持了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