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佛弟子可大略可分為出家弟子與在家弟子。出家弟子為比丘、比丘尼(女),沙彌,沙彌尼等,稱為僧伽,或僧人,法師等。在家弟子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女),一般統稱為佛的四眾弟子。在家佛弟子,一般多以居士稱之。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然而,“居士”究竟的意思是什麼?

東晉慧遠大師《維摩經疏》卷一明載:“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修士,名為居士。”

唐代窺基大師所著《法華玄贊》卷十:“守道自恬,寡慾蘊德,名為居士。”

宋代著名的禪宗辭典《祖庭事苑》卷三對居士有如下的定義:“凡具四德,乃稱居士:一、不求仕宦;二、寡慾蘊德;三、居財有富;四、守道自悟。”

綜上,居士是在家的佛道修行人,有德行,以守道為要。

什麼是道?

宣公上人曾言:“這個道字,從走從首。走字是教你行,也就是要修行。不修行怎會得到道呢?首字是頭,也就是第一。修行是第一件最要緊的事,若不修行,就不能了生死。”

“道是行的,不行何成道;德是立的,不立哪有德。”簡而言之,修道是為了生脫死。“道”不是靠著嘴巴說說就好,而是要身體力行的,“德”也是如此。

也就是說,在紅塵世俗中,努力改習氣毛病、逆生死流,希望能了生脫死的人,是謂居士。

知道了“居士”的意思,其本份為何?也就昭然若揭了。

第一,敬三寶

猶如“先生”成為男士的代名詞,“居士”幾乎是在家佛教徒的代名詞。禮敬三寶、護持三寶是佛教徒的當然本份。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三寶乃是佛教的根本。佛寶是三覺圓、萬德備的大聖人,法寶是佛陀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法界的實相,僧寶是依法修道,開佛知見的人。

居士要誠心禮敬三寶,萬不可用個人知見,以井蛙管窺之念,妄自參與、評斷僧團或僧團內法師的作為或戒律乃至是非,造成僧團無謂的困擾,也為自己種下惡因。

第二,護僧人

能夠放下萬緣出家修行並安住道場,乃不易之事。

然而,法師也是凡夫之軀,多少還是會有一些習性,所以“如法的護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出家人與在家人的分際不同,不可逾越。所謂的護法,不是一股腦的依著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做,必須要合乎戒律;所謂的護法,是要幫助法師在道業上更精進,而非回到世俗,消磨他們的道心;所謂的護法,是不給法師添不必要的麻煩,不耽誤法師修行。

換言之,不要隨意以金錢或物質供養個別法師(供養應如法,供養寺院可交與客堂開票由僧團如法安排),也不要不合實際過分美言某位法師,不要別請法師(尤其女居士是不可以的,請想想阿難尊者的遭遇),不要特別以私人情誼與法師交好等等,不要把世俗的習氣帶到佛教裡,即便是法師的家人也是如此,畢竟法師已是出家之人,實不宜再走回頭路。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請想一下,明代聖僧蓮池大師的“火坑”公案,若不是“火坑”,也成就不了這位明代的聖僧。時下許多人喜歡當追星族,甚至對僧眾也是如此,對地位高或是名聲大的法師,特別喜歡吹捧、親近,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不但容易長養法師的貢高我慢心,更是妨礙他人修行,這是種地獄的因。

居士要成為法師修行的增上緣,而非逆增上緣;要成為法師修行的助力而不要為法師製造境界與考驗。

第三,守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世俗是如此,修行也是如此。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尤其是進入道場,須配合道場作息與法會行程,不要將世俗的話題與言談帶到道場,不要特異獨行,不要佔三寶的便宜;來到道場就是為了修行,而不是來製造散亂的心並影響他人修行。

能夠守規矩的人,多數是可以守戒律的。戒律是修行的根本。戒律持得嚴謹,心就不易散亂、容易安定,進而就能獲得智慧。居士之間遇到也不要多談世俗事物,更不應犯崎語兩舌,談論是非,應多談道,互相提攜精進。

如果一下子做不到五戒圓滿,起碼在道場要遵守道場的規矩,在家要守國家的法律,這是守戒律的第一步。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第四,少慾望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多,“需要”已被忽視,大家追求的是“想要”。對物質是如此,對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對修行更是如此。

讓自己的貪心日增,追逐眼耳鼻舌身意的快感,心往外弛,便與道相違背。一旦慾望多了,更是讓無明牽著鼻子走,我執日高,對三寶的尊重也隨之日低,即便是行善事,必也是善惡夾雜,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上人從來沒有教我們要做一個快樂的佛教徒,因為快樂一詞,都為世間放逸享樂的代名詞,那種樂來的快,去的也快。

不是說我們就要不快樂才是好的在家修行人,身為佛教徒不能捨本逐末、本末倒置;我們要的是禪悅法喜,清淨為樂、助人為樂、寂滅為樂,乃至於無住為樂,這種樂才是長久的根本的樂,也是種日後修行的善因。

上人說過“苦可以受盡,福不能享盡”。慾望少的人,其福必長。

第五,多積德

上人曾說:“德行是人的根本。”德行也是我們修行的資糧,沒有德行,修行的路走不遠,故要多積德。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上人還說:“德行先由小處做起。毋以善小而不為,你不要以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著做大善,大善沒有那麼多。山是一粒一粒微塵積成的,微塵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山。德行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德行山。

不違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礙他人就是德行。無論做什麼,要以幫助他人為本份。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中國的和尚有終南山情結,第一終南山是歷代出家人修行、修道的一個聖地。以前有一句話叫不破本餐,不出山。所以終南山呢,都是一些高僧大德們階段性修行所選擇的理想的場所。為什麼選終南山,終南山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第一就是環境特別好,它不像其他的山脈有瘴氣,山大高深。而且你們也去了,感受了一下,秋天很涼爽,夏天不太熱,冬天也不太冷。所以在山上修道相對環境比較好。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我昨天跟山上的一個馬老師也在那兒談到,山居首先會生活,先把自己的身體要搞好。防寒避潮氣這些都是需要的。所以他們就發現這個終南山呢比較乾爽,這個範圍確實對身體相對來說比較好,“身安則道悟”身體輕安在這裡修道就容易有提升。再一個就是終南山這個歷代都有很多高層在這兒住過,用這個佛教界的這個話來說,就是高僧大德的加持。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所以很多的這個出家人都是慕名而來,你像這個近代的許元老和尚,還有這個萊波(音)老和尚都在終南山有過山居的生活。很多出家人都願意到終南山來,甚至是很嚮往,所以終南山從佛教角度上講,是一個修行者的天堂。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現在大家都在講隱士的天堂,關於這一點我是不同意這個說法的。首先就是要對隱士這個概念有一個理清,什麼是隱士。在我看來現在所謂的被發現的一批隱居在終南山的隱士,和中國的古代隱士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他們都選擇了山居生活,遠離城市,遠離都市,多居山林。但是出發點有所不同。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這些隱士他的出發點是對於當政者不滿,隱士有幾個特點,就是“不朝天子,不謁諸侯”。所以他現在的就是獨善其身。

出家人在終南山的修行,他們是以修道為目的,以修行為目的。根據他們自己修行階段性的需要來選擇在山裡面有一段時間的山居,所以和這個隱士,古代的隱士還有本質的區別。包括現在這個比爾波特訪到的這些人,其實大部分是我們這個佛道教的修行人。

這些人沒有一個人是自稱隱士。比爾波特是對我們中國文化特別崇尚,他發現了在當代社會還有這些巖穴之士,就是住在山裡面,住在山洞裡面的,就把這些人稱為這個隱士,當然這個是從文化的嚮往上面,從自己的這種認知度上面來講是可以的。但是作為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個我是不承認終南山這些人是隱士的,他們沒有一個人自稱是隱士的。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所以終南山的,剛才談到終南文化,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地博大,我雖然說在終南山佛教協會工作了十年,接觸了很多除了和尚以外的一些山居者,所以我很嚴謹地講他們是山居者,而不講他們是什麼和尚、道士或者是其他的某種稱號。比如說有一些畫家,還有一些單純像蘇非殊一樣,單純地為了在山裡面居住體現大自然的這種山居生活的人。所以終南文化應該說是非常地寬泛。我剛才也談到了,無外乎就是兩種,一種是關於自然的,一種是關於人文的。關於自然的這一塊呢,現在秦嶺我們也稱為果嶺,其實這個終南山有幾個很寬泛的概念。

何為居士?為什麼80後遠離喧囂城市,寧願吃素打坐修煉內心?

若於利益上、時間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種種事情上,對他人有所妨礙,這都是於道德有所違背。

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總以不違背道德為根本箴規。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沒有德行,就不能修道。”

居士一詞,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居士其義,知者甚寥。

上人說過不可以自稱為居士,因為這個稱呼是旁人稱自己的,不是我自己稱自己為居士。好像“先生”也是旁人稱自己叫什麼什麼先生,不是自己稱自己叫什麼什麼先生。

要有十種美德,才夠居士的稱謂。

雖然今時在家的佛教徒都被稱為居士,而我們自己亦當以“居士”為目標,恪守居士的本份,成為一位真正的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