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酒:明知道十幾塊的酒都是勾兌酒精酒,那麼為什麼還有人買?

酒是糧食精越喝越精神,關於酒的俗語有很多關於酒的詩句也有很多,酒給中國人帶來了很大的享受,正是因為酒的存在,讓人們在很多飯桌上交流起來更加順暢更加有氣氛。我國酒的品種也非常多,無論是麴酒還是其他的酒,都被不同地區的人們盡情享用著,哪怕是現在,只要逢年過節,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會備一瓶酒。有的是用糧食釀造的,這在我國佔用了大部分,也有一部分酒是摻起來的,也就是勾兌酒,那大家知道

糧食酒和勾兌酒有什麼區別嗎?今天,老陳就給大家分析下,為什麼有些酒明知道十幾塊的酒都是勾兌酒精酒,還能賣得出去呢?

酒中酒:明知道十幾塊的酒都是勾兌酒精酒,那麼為什麼還有人買?

首先基本上可以說是市面上的白酒都是經過勾兌的,勾兌本身就是現在白酒生產的一個環節。大家都知道白酒的成分98%左右是水和酒精,其餘那2%的微量風味物質決定了白酒千差萬別的風味變化。而且就算同一個酒廠的不同釀造車間出來的酒,風味上都不可能完全統一,所以為了保持品質和口味的一致性,專門的調酒師進行勾兌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然的話可能罐裝前後的兩瓶白酒味道在經常喝酒的人口中都不一樣,這個要怎麼跟買家解釋?所以大家不必對於“勾兌”這個操作那麼的深惡痛絕,真正讓人擔憂的是那些不法商販為了冒充某種味型的白酒,而大量使用添加劑、香精跟比較劣質的酒精兌出來的東西。

酒中酒:明知道十幾塊的酒都是勾兌酒精酒,那麼為什麼還有人買?

在十幾元價位的低端白酒市場,佔據主流的依然是一系列液態白酒、固液混合白酒,也就是勾兌酒。這部分酒沒有被糧食酒取代,也不會被糧食酒取代,相反,這類低價酒精酒還大有市場。明知是酒精勾兌的,明知這類酒精酒對身體健康不利,卻還是有人買來喝。十幾元的酒精勾兌酒還能賣得出去,主要原因是這兩點。

第一個是收入水平決定。各地都有社會最低保障金標準,人均達到這個水平就可以正常的生活。實際上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三四線以下城市和農村不一定能夠達到。即便達到或超過,也是以高昂的生活成本為代價,真正到手可自由支配的錢不多。買酒錢屬於可支配範疇,假如一家三口月可自由支配現金二千元,花二百元買瓶酒就是花掉了10%,一個月還不止買一瓶,你一天就是喝三兩,一個月全家啥都不用買了,顯然不能。如果買十元的,按每天半斤算,要十五瓶,一百五十元就行。

酒中酒:明知道十幾塊的酒都是勾兌酒精酒,那麼為什麼還有人買?

二是因為生活習慣。喝低端白酒的人都是一些老酒鬼了,他們的生活離不開酒,每天都要喝上半斤,甚至一瓶,所以他們要求更多的,是量而不是質量。

當然了,老陳也不是說十幾元的酒精酒不能喝,這類白酒的執行標準GB/T20821(液態法白酒)和GB/T20822(固液混合白酒)都是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是允許生產的合格食品。但糧食酒和酒精酒的區別,就像是優質品和勉強合格品,我們總想要更好的,不是嗎?

酒中酒:明知道十幾塊的酒都是勾兌酒精酒,那麼為什麼還有人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