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店】在《書見》中遇見書店

本文約3900多字,預計10

分鐘閱讀完畢

編者按:【觀書店】為開卷最新系列專欄,作者以行業視角,從不同角度帶您觀察和解析實體書店。

第二期【觀書店】為《書見》一書的讀後感,《書見》一書,列出了30家書店,講述了30位書店創始人或負責人的故事,給了我們全新的觀察書店的視角,以及獲得了更多書店內所不為人知的故事。本文對書中30家書店的環境、書店的創辦動機、書店的形式以及書店的經營特色進行了解讀,請各位讀者細細閱讀,希望能為讀者以後探訪書店提供一些參考。

1996年,我開始接觸民營書店,當時我在江蘇省新華書店批銷中心的批發大廳實習。現貨批銷業務曾經是深受實體書店喜歡的一種進貨方式,所有的圖書就像大超市的商品一樣陳列,書店的採購人員可以自己選擇圖書,與圖書面對面。即使在今天,這種形式也不會落後,差不多類似圖書館的數據現採。我們接待的客戶包括省內外的新華書店以及來自各地的民營書店。先鋒書店的錢曉華先生那時是批發大廳的常客,自己拉著推車在大廳裡面慢慢揀選圖書。

後來的一段時間,省店的現貨批發業務也取消了,改為了連鎖配送,與民營書店基本就沒了聯繫。在一個新華書店集團的體系內工作,主要面對的客戶是所屬的新華書店以及外部的出版社。各地新華集團連鎖以後,外省市的新華書店接觸到的也越來越少。2011年,我到蘇州籌建蘇州鳳凰廣場,多了很多出去考察看店的機會,開始重新觀察和接觸各種民營書店。

近幾年來,實體書店的境遇相比此前好了很多,每個城市中除了新華書店以外,還有很多很有影響力的民營書店,不管是老牌的堅持,新晉的網紅,或者是商業化的連鎖書店。作為城市過客的我們,很多書店值得一看,而對於這個城市的市民,這是一處可以棲息的閱讀場所。

以前也看過很多關於書店的圖書,但是這些書或者觀察點不同,或者是敘述角度太淺。雅倩主編的《書見》一書,列出了30家書店,講述了30位書店創始人或負責人的故事,給了我們全新的觀察書店的視角,以及獲得了更多書店內所不為人知的故事。

很多年前我還在江蘇省店工作時,某一位基層新華書店的老總對我說:你懂什麼,你又沒開過書店。想來也是,我當時確實沒開過書店。在我需要籌建書店時,我開始真正認識到書店開辦的不易,哪怕是在國有體系的支撐下。除了情懷,更需要投入的是金錢、時間和精力。開辦書店的經歷,以及對行業的持續觀察和思考,讓我在翻閱《書見》這本書時有很多的感悟。

1關於書店的環境

決定一間書店生存的,並不是競爭對手,而是這個城市的格局、人口和商業環境,或者再加上一些熱愛閱讀的文化基因。實體書店的競爭對手可能是這個城市的其他大型書店,也可能是網絡書店或者是電子閱讀。但有競爭就說明有閱讀需求的存在,只不過消費者會選擇通過什麼形式來滿足,這需要書店去發現和滿足。

這30家書店,有6家位於一線城市或直轄市,14家位於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6家位於著名的旅遊城市(也是分類上的二、三線城市),其餘無法分類的,也有其他特點,比如眉山是全國第三人口大縣,常州也是江南文化名城。

我的認知是,有城市的地方就有人,也就是消費者,而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閱讀的人,規模越大的城市越是如此。好的書店需要這樣的土壤,而沒有出現好的書店,不代表這些城市的人就沒有閱讀的需求,這反而是存在的潛在市場機會。即使在所謂的四、五線城市,也還有大量的關於學生類圖書的需求。

在城市裡曾經只有新華書店的時代,書店服務的是這些人群,而現在開放的時代,各類書店服務的還是這些人群。所有的書店,都應該觀察這座城市、觀察這座城市的人群、瞭解這座城市的消費習慣和閱讀習慣,一個城市不會容不下多幾個書店,過去如此,未來還會如此。畢竟一個城市的書店數量與餐廳數量相比,還是微不足道的,在社會與家庭之間,書店是一處可以短暫停留的空間。

【观书店】在《书见》中遇见书店

廣州1200bookshop

【观书店】在《书见》中遇见书店

重慶精典書店

2關於書店的創辦動機

開辦書店的人肯定都是熱愛閱讀的,在城市的各種商業機會中,開辦書店實在算不得最佳的商業選擇。30位書店創辦人或者管理者的開店動機,我做了一個簡單分析,相當多的人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希望開一個書店,也許作為一份職業,也許感覺存在著市場機會。也有一部分是離職創業來開設書店,比如有些是大學教師,有些是公司職員。部分創辦者是因為一些事情的觸動而選擇可以開一間書店。這些人群中,有書店的員工離職後創業開書店的,也有曾經的工作可以接觸到圖書,然後選擇開設了書店,也有服飾品牌做的一個文化空間(類似於方所)。

30家書店中,開滿10年的有11家,最早的南昌青苑書店已有27年時間,無錫的百草園書店也有22年時間,和我工作的年代正好一樣。開辦沒滿10年的有19家,其中,2014年以後新開的書店有13家,而2013年正是書店寒冬被報道的最多的時候。也許,書店的種子也正是在寒冬中萌芽。

感謝所有願意開辦書店的人,不管什麼原因,你的決定讓這個城市裡多了很多停留的空間。也感謝所有在書店工作的人,這份職業雖然不是高薪,但是高貴,至少我們自己可以這麼認為。

【观书店】在《书见》中遇见书店

杭州吾南書社

【观书店】在《书见》中遇见书店

蘇州慢書房

3關於書店的形式

劉蘇里先生曾經用三個詞來描述獨立書店:無所依附,人文關照,持之以恆。但如果以這三個詞來進行判斷,30家書店中有一些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獨立書店了。

有16家書店仍然是單店,而另外的14家書店都有了數量不等的連鎖店。從載體的選擇上,很多書店仍在堅持著選址上的獨立性,但也有一些書店開在了底商、商場或者景區、文創設施內,一些書店幾易其址,過程艱辛。絕大多數書店的規模都不大,但超過上千平米的書店也不是少數。

這給我們提供了三個觀察點:一是如果能夠開出連鎖店,說明書店的經營業績正常,有拓展的能力,這是好事;二是書店的經營需要一些特殊的環境要求,才能獲得穩定的客流,因此對載體的選擇要求變高了;三是時代在發展,對於獨立書店的定義應該有所擴展,我認為經營不依賴教材教輔、沒有資本和產業背景、創店精神獨立的民營書店,是不是都可以稱之為獨立書店?

【观书店】在《书见》中遇见书店

深圳尚書吧

4關於書店的經營特色

在這個時代,純粹單賣圖書的書店真的不多了,即使不是商業考量,也需要考慮消費者的延展消費需求,這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服務,其次是一種經營模式。

彼岸書店認為“書店+”的模式是可行的,圖書做的越多,茶飲銷售的越好。青苑書店的一個支撐點是對江西其他民營書店的中盤服務。眾目書店的前身是個租書店,圖書外借服務帶來了客流。保羅的口袋專門開辦了一間只借書、不賣書的小書店,在合肥這個城市,這個做法與皖新傳媒的共享書店如出一輒。小漁島書店幫助讀者找書,也借書、收書,這些都成為書店獨特的經營特色。

書店的經營特色從哪裡來,從空間中來?從圖書中來?從業態中來?每個書店其實都有了自己的選擇,從圖書本身出發,尋找延展消費和關聯消費。很多書店表達了對空間過度設計的警惕,而很多書店能夠說出與消費者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們感覺到,書店的工作是美好的,因為串聯起了一些人和事。

篇幅所限,很多書店也沒有對自己的經營情況予以更多的說明,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對於書店的情懷,而經營思維和商業邏輯沒有太多的表述,有些書店可能是真的不盈利,但有些書店一定是盈利的,因為還能發展。當然,書店選擇什麼樣的經營形式和內容,在當下這個時代已經不太重要了,因為只要能生存下去,消費者願意來,那就是好的。

【观书店】在《书见》中遇见书店

西安萬邦書店

【观书店】在《书见》中遇见书店

合肥保羅的口袋

這30家書店,我曾經去過其中的4家,分別是重慶的精典、西安的萬邦、廣州的1200bookshop和蘇州的慢書房,不算很多,但基本都是慕名而往。也去過很多城市,但沒有留意到這些書店,畢竟腳步匆匆,或者書店的開店時間尚短。讀著這本書,這些書店的名字印記在我的腦海裡,也許下次我有機會來到這些城市時,會特別留意一下這些書店。

認識雅倩,是在一個書店群。第一次會面,約在了南京的南書房二樓,一個民國建築中的小小書店。再一次碰面則是在北京朝陽大悅城的度刻,我去看店,她也去看店。和雅倩的兩次見面都很匆忙,沒有聊及太多的話題,但感謝雅倩,主編了這本《書見》,講述書店和書店人的故事,文字比照片更加溫暖。

看著不同的書店故事,想著還有很多沒有寫進去的書店,用圖書記錄關於書店和書店人的故事,然後再把這樣的圖書放在一間間書店裡,也許,這就是書店這個行業的獨特魅力。建議熱愛書店的同行都能認認真真讀一讀這本書,也期待著未來的某天看到新的書店故事。

【观书店】在《书见》中遇见书店

《書見》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專欄作家介紹

【观书店】在《书见》中遇见书店

曾鋒,現任鳳凰傳媒蘇州鳳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於1997年進入新華書店體系,長期在江蘇省新華書店總部工作,曾先後從事圖書業務、市場拓展等方面工作,2011年起受鳳凰傳媒委派,赴蘇州組建蘇州鳳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全程負責文化消費綜合體———蘇州鳳凰廣場的建設、籌備及運營管理工作。蘇州鳳凰廣場歷經5年的運營探索,現已走上良性發展道路。在此期間,亦將相關經驗與行業同仁進行交流探討,涉及書店設計、文化商業規劃等方面。

作者專欄搜索

【觀書店】跟著鏡頭逛書店—西安書店觀察記(圖文版)

【觀書店】實體書店“新一線”城市——西安書店觀察記

從書城的圖書問題談起

看山不是山——購物中心內打造文化空間的解讀

用商業思維來定義好書店

“一條”開店了,實體書店是否應打造成新中產階級的標配?

向標杆書企學習商業運作

從商業零售視角談書店非書業務經營

書店如何留住員工

書店為誰而開?

做一個理想的書店店長

深度好文|多維度解析最美書店的深層邏輯

中國書店人眼中的日本蔦屋書店設計

賞析|蔦屋書店室內空間設計

攻略|書店空間設計,設計公司怎麼選

書店設計方案的結構及評判標準

書店人如何愉快地與設計師交流

書店設計第一步,看書店

書店設計,不能只有美

書店,你首先是家店

書店人的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