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極度信任內閣首輔周延儒,為何最終要將他賜死?

文史磚家


▲周延儒劇照

周延儒,字玉繩,江南宜興人(今宜興宜城鎮人)。周延儒年少聰穎,富有才氣,個性也比較輕狂,相傳在他四歲時,祖父曾揹著他上街遊玩。路過弘治朝首輔徐薄的石柱牌坊時,周延儒問祖父:“徐閣老已經在這立了牌坊,日後我當上朝廷首輔,牌坊又應該放在哪裡呢?”祖父聽後,覺得這是對閣老的不尊敬,連忙說:“你還小,不要口出狂言,胡說八道不懂事!”隨即匆忙地帶著他離開那裡。從此,周延儒每次經過徐薄牌坊時,寧願繞遠路也不願意從那走過。

▲明代敕建石牌坊

萬曆四十年(公元1613年),周延儒鄉試中舉。次年三月,周延儒會試高中第一,獲會元。一個月後參加殿試,他又一舉奪得狀元桂冠,時年21歲,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職務。天啟年間,周延儒升任右中允,負責管理皇家所藏經籍,不久又出任少詹事,同時掌管南京翰林院。崇禎皇帝登基後,面對國事凋敝的情形,決定破格任用大臣,以掃除舊時積弊。得知周延儒早年高中狀元又有真才實幹,崇禎皇帝遂下詔命其返京面聖,君臣二人在文華殿相談甚久。

▲古代科舉場景繪畫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冬,駐守錦州的明軍因缺餉發生譁變,逼迫朝廷發給軍餉,周延儒主動上書,指出邊境佈防本是為抵禦女真入侵,如今卻變成防備士兵。早先寧遠兵變之時,朝廷就如數發給軍餉,今日錦州兵卒因此鬧事,如果再這樣把軍餉發下去,恐怕全國各地都會加以效仿,到時候局勢將難以控制。因此周延儒建議用糧食代替軍餉來發給將士,如此一來問題就迎刃而解。崇禎皇帝採取了他的建議,錦州兵變遂得以解決。次年,崇禎將其提拔為內閣首輔,後又因政敵溫體仁彈劾而罷相,不久崇禎皇帝又將其起復。

周延儒輔政期間,革除弊政,免除遼東百姓所欠賦稅,釋放減刑罪犯、召回被貶官員。一系列舉措下來,使得各地逐漸安定,朝廷眾臣與百姓無不稱頌其功德,就連崇禎皇帝也當著百官的面對他拱手作揖,言道:“朕以天下聽先生!”可以說,能夠同時被君王、同僚和百姓肯定,周延儒幾乎做到無數文臣夢寐以求的榮耀,而這也是他一生的巔峰時期。

▲崇禎皇帝朱由檢劇照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3年),清軍進犯北京,朝野大為震動,周延儒作為內閣首輔,只好向崇禎皇帝請命到前線作戰。雖然周延儒文采斐然、飽讀經書,可惜卻毫無實際軍事經驗,對於戰事可謂一竅不通,連紙上談兵都做不到。周延儒統兵至通州後,不敢與敵正面相抗,便派斥候前去探查清軍消息,斥候很快回報清軍就要退兵,周延儒信以為真,於是放鬆懈怠,整日在軍營與幕僚喝酒吟詩作對。見清軍沒有進攻,好大喜功的周延儒還連連上奏,稱自己已率軍經連敗清軍,崇禎皇帝看完奏摺後喜出望外,不僅加封他為太師(明朝僅三人生前獲此職務)、賞賜大量財物,其子還以父蔭出任中書舍人。

▲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殉國處

等到周延儒回到京城後,有人將他謊報軍情一事公佈於眾,事蹟敗露後,崇禎皇帝大怒,於是周延儒自請守邊改過。然而政敵卻不肯放過這一機會,指責其欺上瞞下、耽誤軍國大事,崇禎皇帝最終命其自盡。周延儒死時,年僅五十一歲,兩月之後,崇禎皇帝也自縊煤山。值得一提的是,周延儒當上大明首輔之後,崇禎皇帝曾命人在其家鄉修建了一座與徐薄同規格的首輔牌坊,不過後來因戰亂被毀。

參考文獻: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趣觀歷史


周延儒(1593年-1644年),字玉繩,號挹齋,直隸宜興縣宜城鎮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曆進士,東閣大學士,因貽誤軍機,被賜死。

周延儒少時聰穎,被譽為神童,有名文。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連中會元、狀元。時年二十餘歲,又與同年馮銓友善,其後結為姻親。天啟中期升遷右中允,掌管司經局事務。馮銓罷相後,周延儒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崇禎帝即位,誅魏忠賢,召延儒為禮部右侍郎。

周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且為復社領袖,曾深得崇禎信任,屢蒙召對,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帝召周延儒密議,“漏下數十刻乃出,語秘不得聞”,崇禎三年正月,韓爌致仕,三月李標緻仕,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得以任首輔。崇禎六年(1633年),三月,刑科都給事陳贊化劾周延儒“招權納賄、遊客李元功借叢威人”,又揭發延儒嘗告訴李標雲:“今上羲皇上人也”。六月,周延儒被溫體仁逐出京城,溫體仁把持了內閣,民間的對聯說“禮部重開天榜,狀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內閣翻成妓館,烏龜王八篾片,總是遭瘟”。

崇禎十年(1637年),溫體仁被罷免。周延儒再度入閣。崇禎十五年五月,山東兵備僉事雷演祚彈劾周延儒門生範志完督師山東時縱兵淫掠,並赴京與其對質。崇禎十六年七月,崇禎在中左門召見群臣,親自審訊範志完,最後範遭誅殺,並逮治董廷獻,而周延儒的地位受到動搖。

崇禎十五年(1642年),周延儒曾勸皇帝剝奪東廠的權力,史稱“都人大悅”,東廠特務恨之入骨。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旗壓境,震動燕都。內閣首輔周延儒請求督師抗擊清兵。但周延儒帶兵出京後,駐軍通州,不敢迎戰。每日與部屬飲酒作樂,“每日幕客攢集,午後始開門收文書,應故事”,向朝廷謊報軍情,偽造勝績。崇禎不知內情,對周延儒褒獎有加。後來,周延儒得知清軍兵退,遂謊報戰功。朝廷論功加周延儒為太師。後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上疏揭發真相,其他的官員也相繼彈劾延儒。崇禎大罵:“最恨周延儒對朕使乖(玩弄計謀欺瞞)。”

崇禎十七年(1644年),周延儒受命縊死。當駱養性持聖旨及吊繩至延儒官邸時為酉時,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別,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時才自縊,相隔兩個月後,改換崇禎也在此黎明破曉時分自縊,形同預言對比。延儒死後,民間有歌謠日:“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一同狐狗之頭。”,清廷列周延儒入《明史·奸臣傳》。


SeaArm


崇禎帝殉國前一句“文臣皆可殺”的話,道出了明朝滅亡前朝臣們種種顢頇昏聵、欺上瞞下的表現,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其實這樣的文臣的確不在少數,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因謊報軍功而被殺的內閣首輔周延儒。


周延儒自幼聰明好學,寫得一手好文章,年僅21歲便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編撰。明熹宗年間,周延儒歷任右中允、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等職務,崇禎帝即位後晉升為禮部右侍郎。崇禎帝求賢若渴,周延儒因為機智敏慧,善於揣測聖意,所以備受重用,在崇禎二年(1629年)時被晉升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次年便被超拔為內閣首輔(相當於首相)。



周延儒雖然極受皇帝信任,但卻遭到同僚溫體仁的嫉妒、排擠,僅僅過了3年時間,便被罷相歸家。溫體仁驅逐周延儒後成為首輔,然而在任5年間專橫跋扈,最終被皇帝罷免。隨後,張至發、薛國觀先後為相,但局勢愈發糜爛不止。無奈之下,崇禎帝再次起用周延儒為首輔,時在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


在全天下的殷殷盼望之中,周延儒再度入朝為相,而他復出後的一系列舉動,也頗為引人注目。周延儒一上臺,便奏請革除溫體仁執政時期的各項弊政,免除戰亂地區百姓積欠的錢糧,允許災區百姓用夏麥來代替漕糧。與此同時,周延儒還奏請赦免戌罪以下犯人,召回因進諫而被革職的官員,並大量重用有名望的朝臣。



周延儒的“三把火”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災區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朝堂上的黨爭為之緩解,政局也趨於穩定。對於周延儒的表現,崇禎帝非常興奮,曾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對他作揖下拜,並稱要聽從周延儒的教誨,以治理國事(“帝尊禮延儒特重,嘗於歲首日東向揖之,曰:‘朕以天下聽先生。’”見《明史·卷三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奸臣》)。此時的皇帝與宰相,真可謂親密無間。


然而周延儒的驚豔表現僅僅維持不到一年時間,便向平庸、昏聵方向急轉直下。周延儒為相缺乏長遠規劃、治國謀略,在軍事方面更是個“門外漢”。後金軍隊屢屢突破長城內侵,李自成縱橫中原,張獻忠禍亂湖北、四川,關內外狼煙四起之際,周延儒對此卻束手無策,而他重用的督師侯恂、範志完等人又是畏葸不前、敗事有餘之輩,使得局勢更加不可收拾。



不僅如此,周延儒在復相後,重用門客盛順、董廷獻及文選郎吳昌時等人干預朝政、排除異己,而這些人也依仗著周延儒的勢力,到處為非作歹,影響極為惡劣,尤以吳昌時為甚。在這種情況下,言官們紛紛上表揭發吳昌時等人仗勢弄權,間接也抨擊到周延儒,讓後者深感不安。


崇禎十五年(1643年)十一月,清兵突破長城牆子嶺、青山口防線,然後在內地大肆劫掠,越過京畿、山東,一直打到江蘇沭陽,沿途明軍一觸即潰,戰鬥力弱成渣。次年三月,清兵滿載而歸,然後取來路北返,朝廷聞之震驚不已。面對萬分危急的局勢,崇禎帝憂心如焚,周延儒不得已請命出征。崇禎帝聞言大喜,下詔褒獎周延儒,勉勵他在陣前取得佳績。



沒想到周延儒毫無鬥志,剛走到通州便駐軍不前、避敵不戰,整日與幕僚飲酒作樂,同時還恬不知恥地上書奏捷。被矇在鼓裡的皇帝見捷報頻傳,大喜之餘便屢賜璽書褒揚。好在清兵並沒有進犯京師的打算,在當年四月的時候繞開北京出關,算是給周延儒幫了大忙。清軍出關後,周延儒“凱旋迴朝”,被崇禎帝封為太師,並獲賜銀幣、蟒服,可謂榮寵至極。


但很快,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便上疏揭發周延儒,其他的官員也紛紛彈劾,懇請皇帝處以極刑。崇禎帝獲悉真相暴跳如雷,下令將周延儒罷相,並要求府部諸臣會審。同年十二月,崇禎帝下詔將吳昌時斬首,並勒令周延儒自盡,同時籍沒其家產。周延儒死時,終年50歲,兩個月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殺殉國。



居數日,養性及中官盡發所刺軍中事。帝乃大怒,諭府部諸臣責延儒矇蔽推諉,事多不忍言,令從公察議...法司以戍請,同官申救,皆不許。冬十二月,昌時棄市,命勒延儒自盡,籍其家。引文同上。



文史磚家


歷史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周延儒本是一介儒臣,曾連中會元和狀元。從表面上看,周延儒精通儒學,詩詞皆工,可謂是才高八斗;但實際上,周延儒不過是隻會坐而論道的腐儒,並無治國之才。在承平之世,周延儒或許還能做個太平首輔;但在戰亂之世,這種庸官只會誤國。崇禎十四年(1641年) 九月,周延儒到達京城復任首輔。 崇禎十六年(1643年) 四月,清兵入關,周延儒自請視師,卻假傳捷報矇騙崇禎帝,崇禎帝不知內情,對周延儒褒獎有加,特進太師。後錦衣衛指揮駱養性上書揭發真相,其他的官員也相繼彈劾,因而獲罪流放戍邊。 不久,崇禎帝下詔勒令周延儒自盡,籍其家。第二種說法是.真實歷史上的周延儒是個奸臣,自私自利,陷害忠良,最後被崇禎帝發現,他是到明朝將要滅亡時才死的,同時不是被毒死,而是被賜上吊。民間有這麼一說: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很生動地反映了此人的人生境遇。 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擊關注,謝謝支持



星座與國學


周延儒是萬曆年間狀元,才華橫溢,深的崇禎皇帝的喜愛,崇禎三年和崇禎十四年兩次被封為首輔,但是在周延儒第二次為首輔的時候,剛好是明朝末年,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作亂,關外有清朝敵對。周延儒面對這樣的形勢,缺乏雄才大略,卻有任人唯親,既不能安內有不能嚷外。崇禎十五年,清兵入關,形勢甚急,周延儒自請督師迎戰清軍,結果清軍自己撤出關外,周延儒見清軍撤走,便整天在軍營裡尋歡作樂,卻又向崇禎帝奏報與清軍決戰,連戰連捷。崇禎大喜,嘉獎之。周延儒回到京師後不料事發。被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揭發,崇禎帝大怒,將周延儒革職,賜其自縊。

自古帝王有

功大莫過於救主,

過大莫過於欺君。

所以周延儒必死無疑。







唱戰紀


1)崇禎生長環境——理論薰陶,理論清晰喜高談闊論,志向完美,鎖於內宮無實際底層經驗,又不洞悉人心。

2)崇禎性格——聰明而慧低,睚眥必報而處事急又無仁厚之面。

3)國家環境——國家運作體系結構變化:開國(皇權制法治體系結構)—>反覆頂班衍化—>明末(皇權制人脈運作體系結構)

明末國家內關係網形成的結構

1家族利益體系結構(人脈運作),2宦官的官場升遷結構(人脈運作),3廠衛太監臨時體系結構(人脈+法治運作)

4)皇帝爛操作:幹掉太監頭目撤掉廠衛直接使宦官和皇親直接無限制的,因為他們都是人脈運作的腐敗黑暗腐敗是必然的屬性,此勢力壯大就是黑暗腐敗勢力壯大必然引起民變,加上其喜歡高談闊論又無經驗能說會道的必然會忽悠他,這樣導致其向無錢的農民加稅,富商免稅,又過度把錢投入遼東戰場直接搞得國庫空虛。

5)皇帝喜高談闊論必然在實施計劃能和文臣能說會道的打成一遍,喜大事群決必多有不成敵國有臥底在其朝中,同時無經驗必回被其忽悠一些事,其聰明必然在得到情報後分析出被欺騙的事,又睚眥必報而不能洞悉人心好壞一齊幹掉,導致旗下人人自危,無法做事。

所以,大臣因欺騙得罪睚眥必報的皇帝而死!


龍64200598


周延儒因為勸崇禎皇帝留在京城,結果崇禎錯過南逃最佳機會,當李自成突破山西大同以後,崇禎知道自己已經無力迴天逃不出去了!所以把怨氣都撒在周延儒的身上!周延儒不死誰死!所以他註定就是犧牲品!最後1644年三月,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被逼上吊自殺,大明從此亡國!周延儒也立了一功!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周延儒才高八斗,狀元出身,曾兩入內閣,出任首輔,頗受朱由檢信任。但在他第二次入閣仼首輔期間,欺瞞皇帝,謊報軍情,堵塞言路,遭人彈劾。崇禎皇帝怒,先發配,後賜死。


非空


但是,皇帝的職業特殊性,要求不能象街頭莽漢那樣隨性,要豁達堅韌,足謀略,善操控權臣,而他顯然不是備,甚至在京城保衛戰中枉殺最能戰鬥的袁崇煥,可以說是沒智商的表現,淺薄的洩私憤行為,不知道眼前事輕事重,不惦量後果

所以,崇楨的一切滅亡之因皆是才疏德薄,不足以撐起自己頭上的天空


硃紅傑490


這就像我們和某一個人處的很好,一旦翻臉了,就是最大的敵人,愛之切,恨之深,這就是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