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研讀三國,能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嗎?

李小波114


不能!!!記住!!!不能!!!

金聖嘆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為什麼呢?

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也因為水滸裡多打打殺殺,意氣用事,怕年輕人學壞,三國多杜撰,讀過正史的人覺得誇張太過。

中國自古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說。

這前句話好懂: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而《水滸》呢,又專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豪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還不天下大亂?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還要不要?雖然也有偉人說過“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可那前提是“亂了別人,好了自己”,如果亂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別人,那還是不亂的為好——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這後句話“老不讀三國”就有意思了,

有人說,是因為三國時代的權謀相爭勾心鬥角,對於一個閱歷畢生的老者來說,會增添過多的利益計較,而減少其作為遲暮之年應有的豁達恬淡,還有個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講得更有意思:“老不讀三國”,是因為古時候老的概念跟現在不一樣,現在老一般認為60歲以上,西方發達國家65歲以上才算初老,中國古代什麼時候算老呢?因為古人的壽命比較短,所謂“老不讀三國”,是指30歲以上成年人、有政治頭腦的人,不讓讀三國。為什麼?怕你推翻他統治。

雜文家高旅另有說法,他認為“老不讀三國”是:“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突然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老不讀三國的說法眾說紛紜,都是很不錯的觀點,都有站穩腳跟的依據,可是,這些說法對於你的一生來說有什麼用呢?

古語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為人處事,說白了,世故;世故和興替完全不是一回事,興替是大勢所趨,世故是八面玲瓏,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個體。把《三國》揉碎了,含化了它能帶給你什麼???

理想? 你的理想需要別人給你?

手段?三國時期做事的手段現在分分鐘送你進派出所

表達?地位不對等有你表達的資格?地位對等了技巧就沒有用了

職場?司馬懿詐病賺曹爽,如果曹爽行事果斷取了兵權馬上廢了司 馬家,三國怕不是要改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非因為司馬懿高明,是因為曹爽蠢

團隊?不是因為這個人培養了就有前途,是有前途才培養他!!

健康?安全?我們現在的安全和教育可比那時候強多了…

讀書,就是踩著別人的腳印去看別人看過的風景,可別人的腳印終究是別人的,再美的風景也不屬於你;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跟隨著別人的腳印卻想要自己的風景?不可能!!自己想要的東西自己拿,自己要去的地方自己闖!生活的苦難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就算你懂天文,曉地理,知人情,通人理橫跨上下五千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該走的路一步也不會少,該挨的打一拳都不會落下!

讀死書害己——魯迅



扯淡BOY


我是深信能學到這些智慧的,核心是能以史為鑑。我將讀三國所能感悟的內容概括為“四大方面7個好處”:首先,樹立適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正直人生觀;然後,通過提升個人能力和打造職業團隊,助力人生理想的實現;最後,感悟平安、子女教育、陶冶情操等其他。

一、人生理想:

1. 人生:培養適合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培養忠義、正直、孝順、誠信、敬業的人生品格;學習堅守信念、百折不撓的精神,如:劉備的百折不撓、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關羽的忠義、九十歲高柔的敬業、呂布的見利忘義;

二、個人能力:

2. 果敢:學習果斷、勇敢、有主見、捨生忘死的作風;英雄氣概、慷慨格調、大度包容的氣質;逆商、敬畏、理智的境界,如:關羽的刮骨療傷、夏侯惇的拔矢啖睛、魯肅送糧給周瑜的慷慨、曹洪的吝嗇、曹操殺蔡瑁張允的衝動、曹操接納張繡的大度;

3. 謀略:學習分析問題、外交手段;各種策略、規劃、時機、技巧;看問題的角度、高度、心態;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丕曹植的PK、隆中對、荀攸在獄中的表現、賈詡分析問題的透徹;

4. 表達:學習語言、表達技巧;提升口才、辯論、勸人能力;如:孫權勸學、煮酒論英雄、鄧芝勸孫權、諸葛亮罵王朗、陳宮給曹操貼標籤;

三、職業團隊:

5. 職業:學習職場規則、打拼之道;學會低調成熟、不張揚、隱忍、穩重;體會上下級定位、領導的擔當、表現能力的技巧;如何選擇領導、提升情商;如:許攸之死、司馬懿替曹真抗蜀、顧雍的低調、司馬懿的隱忍、諸葛亮和龐統的性格差異;

6. 團隊:明白團隊和人才的重要性;學習人才的選、育、用、留技巧;做好團隊分工、協作、聽取員工意見;感受結交朋友的意義;如: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龐統非百里之才、曹操唯才是舉、孫策用人氣度、孫權用人之長、劉備三顧茅廬、劉備快速選人才、管寧和華歆割席、孫權培養呂蒙;

四、感悟其他:

7. 其他:體會安全、健康、平安的重要性;學習教育子女的方法;感受古代戰爭的悲壯、珍惜和平;陶冶情操、豐富思想、文藝愛好;如:屠城徐州、曹丕和曹叡早逝、司馬懿和諸葛亮比健康;司馬懿教育子女。

歡迎大家補充……

(三國近100年的經典歷史,不同年齡、職業都能有所感悟。讀三國,原創啟發每天分享給大家,歡迎關注、反饋意見,下期根據反饋呈現更精彩內容)


讀三國感悟理想人生


不知道這指的是研讀《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這裡就當說的研讀《三國演義》吧,其實,不用一輩子研究《三國演義》,只要是閱讀《三國演義》比較深入,能對書中的內容比較瞭解,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是沒有問題的。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小說,但它給讀者帶來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小說閱讀中的審美感受,其實,《三國演義》可以看成是一部通俗的謀略典籍,其中所包含的謀略文化和謀略智慧是非常豐富的。

首先,《三國演義》被廣為流傳,甚至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書中包含著謀略智慧是影響廣泛的一個重要原因,連日、韓等國都把它看成是謀略書,《三國演義》能讓人學到不少謀略思想,它以生動歷史故事來闡述古代謀略,生動地述說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智謀韜略,精彩地描繪了宮廷鬥爭、官場進退、敵友捭闔等的謀略故事。

其次,《三國演義》把古典謀略置於傳統文化的坳土中,精彩地突出了古典謀略的文化意韻,如巧妙地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理論,述說著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的態勢,結果劉備雖極有人緣,但最終三國歸晉,似乎是在說:天意如此。

再次,《三國演義》把軍事謀略通過精彩的戰爭的描寫,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描寫赤壁之戰,其戰前、戰時、戰後,以及多方在戰爭中的鬥智鬥勇,圍繞戰爭在政治、外交、人事關係等方面的較量,戰爭中氣候條件的利用、後勤保障、任帥用將,以及詐降、反間、勸降、策反等等計謀的運用,特別是整體戰略的策劃等,都表現得相當的精彩。

此外,《三國演義》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謀略故事和用語,在民間廣為流傳,易於學習和借鑑。如,空城計、草船借箭、王允的美人計、周瑜的反間計、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赤壁之戰用火攻等。

還有,《三國演義》熟練地利用史書的材料進行精彩戲說,利用《三國志》的史料,對三國時期的政壇鬥爭、軍事較量、外交縱橫、人才的爭奪等進行非常生動的描寫,這有利於謀略文化的普及。

最後,《三國演義》有不少謀略實例至今還是非常值得借鑑的,如“安居平五路”中化解危機的妙策;諸葛亮“智算華容”中的巧妙用人策略;“隆中對”的戰略計劃的制定;司馬懿“詐病騙曹爽”的以退圍攻策略等。

如此豐富的智謀、謀略表現在小說中,如果認真閱讀,深入的去“悟”,一定能學到不少的智慧,一定對於為人處世是非常有啟發的。


文城觀點


那是當然,三國裡每個人物都有其特性。

曹操:伴君如伴虎;雖有狐疑但心存大圖。實屬所處世、事、職而為之;

楊休:恃才莫放狂,悟透別說透;

司馬懿:時事造英堆,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時機;

將幹:一個沒有真正理解隔牆有耳涵意的人;

呂布:一個人光有匹夫之勇是成不了大事的;

關羽:忠義有佳,文韜武略,但太低估別人;

劉備:自己最明白自己,只要用對了人,也能成就一番大事;

張飛:一介武夫,但只要站好隊,跟對人(同時無二心)嘿!他就是個人物;

趙雲:仁、義、禮、智、信、勇聚其一身,且行事低調,這麼一個人誰敢不尊?終得善終;

馬超:雖是降將,但只要忠誠,還是會得到重用;

馬謖:不到背水一戰之時,儘可能尊從上級命令,且莫逞個人所能;

諸葛亮:對劉氏家族做到了鞠躬盡瘁,讓後人看到了他的智慧,但也無回天之力,有時坐等人來請,不如自薦找明君;

孫策:吾有金鋼鑽,攬得瓷器活;

周瑜:成大事光有能奈是不行的,同時也要有偉人的心胸;

魯肅:好人緣也能平步青雲;

黃蓋:有這樣下屬,何愁事業不成;

呂蒙:難得的人才,只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要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對了還有法政:一個主管政務的人,一個只做不說的人,他所做的或許是我們看不到的。

…………等等,都有我們學習和引以為介一面。

以上純屬沐陽島主個人見解,表之不周,望文友們見涼!

沐陽島主

淺見


沐陽島主147555750


讀任何書都是扯犢子,人的獸性是原始的本能,不可能通過讀書就能淡化,知識分子好色比較溫柔和雅,反之好色之徒就他❌的狂野激戰,任何教育都改變不了人的獸慾狂歡,反而會更加增長人的狂野獸性,難怪現在的人口平均生育年齡15歲,平均初次性交年齡11歲,小學生戀愛發生關係已是正常現象,初中生流產墮胎已是潮流,高中生懷孕生子繼續高考已是主流時代,大學生到底怎麼度過那幾年的風流歲月?大學校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色所情場??????????????????????值得研究,這些都不算啥,更來勁的是幼兒園小朋友談情說愛,異性相吸愛慕,比大孩子混得更加精彩絕倫,


2019馬雲首富大學


前人常說“幼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具體意思在此不必贅言,亦有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是一部詐謀機巧之書,甚至出現了一系列關於“三國智慧”的書籍,以供讀者鑽營厚黑之道:官場、職場、民間,無不以其作為明哲之源、保身之法。

然而筆者卻不以為然。首先,即便《三國演義》(全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為一部通俗之作,但就其作者意旨而言,並非全講詐變與權述。或興嘆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臧否人物,漢室正統、尊劉貶曹;或謳歌英勇,刮骨療毒、拔矢啖晴……總而言之,在下以為此書在其字裡行間中更多地含寓了功過是非、成敗得失,或換言之,情大於理。

其次,就性質而言,晉陳壽所撰之《三國志》可列正史之類,並未刻意去談陰謀之使用、機巧之縱橫,恰恰相反,其文較為謙和公允,細細品之亦能多處覺出《春秋》之意味,而較多“傳奇”之事、新穎之語往往由裴注而得,且較多地為大眾所喜聞樂見。

再者,不管是正統的《三國志》,還是通俗的《演義》總也離不開人文的主題,綱常倫理、喜怒哀懼,天地之功、運命之數;世事滄桑、悲歡離合;深愛者則牽掣其心;淺嘗者亦付諸笑談。看世間冷暖,談人情是非,前輩總是喜歡書寫自己的故事,而後人亦無限景仰、樂此不疲。

不知道哪位讀者真正能用一生來讀《三國》之類,但若有此舉,真可謂無限喜愛、深切執著了!若言“智慧”,那肯定是有的,但不知列位所欲取之“智慧”到底為哪般;但在下以為,能得人生平和之道,敬事而用;悟天地和諧之理,泰然自處,觀潮汐起落,看夕陽映山,談笑開懷,開合自如一——這,就是智慧。

古人云“天動星迴,而辰極猶居其所;璣璇輪轉,而衡軸猶執其中。”一部《三國》如此、百態眾生如此,悠悠歷史亦如此。




鳧雁滿回塘


能。你都說要讀一輩子了,而且還是研讀,我要是再說“不能”豈不是很不給你面子。

《三國演義》,年輕的時候讀讀就好了,老了就不要讀了,“老”謀深算可不怎麼好。

為人處世與三國聯繫起來,想想怪彆扭的。為人,你若是為了劉備為了諸葛亮,那還能接受,若是為了曹操為了董卓,那可如何是好?處世,你若是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很恆心也很有智慧,那倒挺不錯,你若是如周瑜打黃蓋、挾天子以令諸侯,滿是算計與心術不正,那可要得?

所以,你還是以泛讀為妙,可不能研讀。


夢途客棧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認為讀書如果只是看看故事情節而不去深入研究,並不能學到太多的東西,只有用心去讀,去鑽研,才有可能學到這些為人處世的智慧。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三國裡面真的有很多我們現在人缺乏的東西,研讀三國,如果只是讀書中的知識,沒有自己的思維想法。那麼讀了也是白讀,只是瞭解了裡面最膚淺的東西而已。

而且三國裡面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像劉備的百折不撓、關羽的忠義、九十歲高柔的敬業、關羽的刮骨療傷、、魯肅送糧給周瑜的慷慨、曹洪的吝嗇、曹操殺蔡瑁張允的衝動、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丕曹植的PK、煮酒論英雄,司馬懿的隱忍,劉備三顧茅廬等體現的聰明才智,人生品格,都是我們學的榜樣。


一個人,最主要的是,就是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不是一味的去鑽研,而是積極的開發自己的思維,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書中的人或事,只有這樣,你才能一通百通,氣質也會得到昇華。

智慧也並不是閉門造車得來的,而是通過不斷的交流碰撞,只有與人溝通多了,把書中的東西學以致用,這才是智慧真正的來源,才是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yffengshui


有智慧的人什麼時候都有智慧,智慧與生俱來,根本不用看書。這就好比隔壁吳老二,看誰都哆嗦。

沒有智慧的人,天生痴傻呆苶,看什麼書都沒用。這就好比橫路竟二,讓他跳樓他都毫不違背。

人有沒有智慧,和年齡、身份、地位、家庭任何條件都沒關係,而是自身水平和能力。看書只是輔助,能從書中學到的是知識和文化,智慧嘛,未必能學到。給你一段李小龍雙截棍的視頻,你跟著學,即使練熟了,你就敢保證一次都不會失手嗎?該打後腦勺還是得打。看完三國演義空城計,覺得神奇,也想學。可是別生搬硬套,遇到司馬懿這樣的,空城計管用,遇到許褚你試試,啥都不好使。

處世智慧,是根據身邊條件無限變化的,敵萬變我亦萬變,不能墨守成規。書本上學到的也都只是參考意見,真正能用得上的,還是得根據情況發揮自己的能力。


禁街虎1


用一輩子來研讀三國,感覺真是一場持久戰哈,不過很多書一輩子也不一定能讀的通,讀的懂。而且同一本書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反覆閱讀能有不同的感悟和體會。

三國演義的話計謀還真是多的,但它相對於軍事方面的比較多,對於為人處世還是比較少的,但塑造的人物非常典型,很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不管是紙質版《三國演義》,還是影視劇版,都是值得一看的。電視劇版以鮑國安飾演曹操的版本最為經典。

想從三國演義中來學為人處世,還是有點學頭的,如為人不能像周瑜,小肚雞腸“既生瑜,何生亮”;不能像呂布,枉顧忠孝禮義人倫,做“三姓家奴”,在古代女子其實也可以像孫夫人一樣有俠氣,可以巾幗不讓鬚眉。我們還可以如劉備豎起仁德的大旗,如曹操胸懷天下…………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一樣米養百樣人,一本書同樣也能讀出百種千種感受,都在於我們如何汲取書中精華,來提升自我。人家常戲言“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雖有一定道理,但書怎可不讀不看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