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首都-開羅

開羅(阿拉伯語:القـــاهــرة

‎,轉寫:al-Qāhira)是埃及首都。

埃及首都-開羅

開羅在古埃及時期稱優努(古埃及語:ỉwnw,拉丁化:lunu,意為“通道”)或安努(Anu),聖經中稱作安(On)、赫利奧波利斯(希臘語:Ἡλιούπολις,意為“太陽神之城”)、米斯爾(阿拉伯語:مصر‎,另作Miṣr,意為“軍營”,後來成為整個埃及的自稱),後改稱福斯塔特(阿拉伯語:الفسطاط‎, ,意為“帳棚”),868年突倫王朝埃米爾艾哈邁德·伊本·突倫於福斯塔特北部另建新都稱作加塔伊(阿拉伯語:القطائـع‎),到969年法蒂瑪王朝哈里發穆伊茲派部將喬海爾征服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埃及,973年遷都於此,把新首都稱作開羅(al-Qāhira,意為“勝利之都”)為開羅名稱之始。

開羅橫跨尼羅河,氣魄雄偉,風貌壯觀,是整個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商業中心。它由開羅省、吉薩省和蓋勒尤卜省組成,通稱大開羅。大開羅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千多萬,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世界第十六大都會區。現在的開羅地區,阿拉伯穆斯林佔多數,科普特基督徒也佔有較大比例。

在它的西南約30公里,開羅以南著名渡假城市赫勒萬省赫勒萬市之西岸吉薩省拜德爾舍因(Al Badrashin)拉希納村(Mit Rahina),是古都孟菲斯遺址(所以孟菲斯實際上並不位於開羅)。

由孟菲斯遺址北行約20公里,即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金字塔。

開羅地區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約3100年以前的前王朝時期,當時位於今日開羅所在地的優努(Iunu)(希臘化後作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已為下埃及第十三諾姆(nome)赫克瓦特(Heq-At)的首都,及後優努(Iunu)雖不再為首都,但仍作為太陽神祭祀中心直至希臘化時代,到托勒密王朝中期除了祭司以外,大多數市民已離開了,不久赫利奧波利斯也告荒廢,只留下方尖碑見證她的歷史。

另外到了古王國時期,位於今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當時上下埃及交界,尼羅河西岸原為下埃及第一諾姆阿納赫奇)首都的孟菲斯成為了統一的上下埃及王國首都,直至中王國遷都底比斯前,這裡一直作為王國的政治及宗教中心,爾後孟菲斯雖不是首都,仍為重要城市直至西元七世紀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為止。

到公元642年,伊斯蘭軍隊拆毀了孟菲斯城(孟斐斯因而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變成了廢墟)把建築材料運到今開羅南部將其建設為一座軍營城市─米斯爾(Misr),後改稱福斯塔特(帳棚)(阿拉伯語:الفسطاط, al-Fusţāţ)。868年突倫王朝埃米爾艾哈邁德·伊本·突倫於福斯塔特北部另建新都稱作加塔伊(阿拉伯語:القطائـع, Al-Qatta'i),905年,阿巴斯王朝的軍隊攻陷加塔伊,伊本·圖倫的子孫被解往巴格達,圖倫王朝滅亡。到969年法蒂瑪王朝哈里發穆伊茲派部將喬海爾征服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埃及,973年遷都於此,把新首都稱作開羅(al-Qāhira 勝利之都)為開羅名稱之始。往後這裡經法蒂瑪、阿尤布、馬木留克等幾個以此為首都的王朝全力發展(同時也使開羅四周被他們視作異教徒的建築受到進一步破壞),才把開羅發展為埃及甚至中東地區的一箇中心城市,到了1517年馬木留克王朝被奧圖曼帝國蘇丹塞利姆一世打敗,開羅淪為奧圖曼帝國埃及省之省會,開始衰落,直到近代才得到恢復。

除了特有的農作物種植如洋蔥、芝麻之外,這裡的棉布等紡織品貿易業也很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