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要當場見效,還是長期見效

在“劉瀾·領導力私享會”第3期上,我跟學員分享了“老師的三個困境”。

這三個困境,也可以說是家長的三個困境,上級的三個困境……只不過,老師身上最明顯。

第一個困境

第一個困境:我既要讓你不舒服,又要讓你舒服。

老師要幫助學生進步,一定是要讓學生不舒服的。我已經在一篇文章中講過,真正的學習一定是讓人不舒服的(點擊閱讀)。

可是,我又不能讓你很不舒服,不然你不來了,或者下次不來了。

第二個困境

第二個困境:我既要讓你感覺學到東西,又要讓你真正學到東西。

你感覺學到東西跟真正學到東西是兩回事。

比如,易中天是很受歡迎的老師,我也很喜歡他。但是現在深入鑽研了一下學習這件事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了,當然主要是懷疑易中天,懷疑他真正教給了學生多少東西。

易中天講東西,有點過於輕鬆愉快了。有時候加入了不必要的幽默。比如講古人,也有“微信支付”之類的玩笑。

大家覺得輕鬆愉快,感覺學到東西了,其實並沒有。

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材料不要過於有趣,不然大家會被有趣吸引了注意力,反而忽略了把有限的認知容量用來加工真正重要的東西。

有個著名學者認為,TED演講妨礙了大家學習。一樣的道理。

這跟第一個困境有交叉的地方,還是不完全一致。

第三個困境

第三個困境:我既要讓你短期真正學到東西,又要讓你長期真正學到東西。

這兩個目標會衝突。真正的目標當然是長期學到東西,可是,如果你短期(當場)沒有看到效果,你又不來了。

這裡指的還不是感到有效果,而是短期真正有效果。

比如,假設我要教你一個技能,分為四步,我先用10分鐘講一下這四步,然後每10分鐘集中練一步,1、2、3、4這樣練下來,最後在用10分鐘合在一起練。這是一種教法。另一種教法呢,我一頭一尾可能是一樣的,但是中間我是1、4、3、2這樣練。

有一些研究發現,當場測試,第一種方法效果好。過十天再測試,第二種方法效果好。

類似的例子還有多樣化練習(長期效果好)與單一練習(短期效果好)對比,多反饋(短期效果好)與少反饋(長期效果好)對比……

所以,找我做培訓的企業,大多數是做一次,那我必須讓你當時就感覺效果好。但是也有少數要跟我長期學的,那我會說,我們先從四問學習法(或者別的什麼)開始……

讀了這篇文章:你聽到什麼?你放在哪裡?你變成什麼?你用在哪裡?

(這是“劉瀾每日一講領導力”在豬年的第93篇公眾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