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的方案需要重做。”學會這種思維,讓你的工作變得簡單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花費了大量時間收集數據,進行分析,製作複雜的PPT,以為這樣就能說服決策者,卻常常備受挫折。為什麼結果會是這樣?我們來看一下大多數人寫方案的過程:

  • 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
  • 針對問題收集資料或數據;
  • 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 將分析的過程和結果,做成PPT,在會議中展示,希望決策者審批通過。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專注於分析問題,將方法當成了目的,然而,決策者並不關心你的分析過程有多精彩,他們更關注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要改變這種情況,提高方案通過率,我們需要轉變一下思維過程。

“抱歉,你的方案需要重做。”學會這種思維,讓你的工作變得簡單

在《極簡思考:來自世界頂尖諮詢公司的高效工作法》中,邁克•費廖洛提出了“結構化思維過程”,這個過程以假設為基礎,以搭建框架為重點不斷迭代認知和解決方案,最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呈現給決策者,大幅增加了方案通過的概率。

結構化思維過程,包含九個步驟,當我們遇到不知道從哪著手的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思考框架。不管是對職場新人,還是對有工作經驗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很好用的、尋找解決方案的思維方法。

“抱歉,你的方案需要重做。”學會這種思維,讓你的工作變得簡單

一 正確定義問題

在工作中,當問題發起者需要我們提供方案時,我們會因為著急給他們一個答覆,馬上著手分析,而忽略了和對方確認問題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會導致我們做的工作和對方的需求可能南轅北轍。

為了避免回答了錯誤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把問題寫在紙上或白板上,與問題發起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確認,確保所有人都對“問題是什麼”達成了一致。

二 核心建議:假設+觸動點

我們都很熟悉“電梯遊說”的故事,核心建議就類似於30秒電梯遊說,即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你的想法傳遞給溝通對象,並引起他們的注意

一個好的核心建議,由容易理解的假設,即“我們要幹什麼”和能夠打動利益相關者的觸動點

,即“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構成。

假設相當於問題的解決方案。針對一個問題,可能會有很多的假設,我們可以把這些假設記錄下來,做成“假設列表”,然後進行選擇。選擇的過程,我們需要問一系列的問題:

哪個想法最有可能成功實現?

哪個想法符合我們的目標?

哪個想法能得到利益相關者的支持?

因為時間和資源都有限,大多數情況下,不可能分析所有的假設,所以,我們就要為假設設定優先級,從最合理的假設開始分析。我們需要記錄選擇最優假設的過程,因為一旦這個假設被證明不是最好的選擇,我們就需要回到“假設列表”選擇次優方案,這些記錄能提醒我們思考的要點。

觸動點相當於解決方案帶來的結果也是利益相關者最關心的目標,比如,銷售總監在意的是銷售額的增長;財務總監更關注利潤;市場總監關心市場佔有率。找到利益相關者的關注點之後,最好將其量化,因為在這一階段還沒有進行詳細的分析,可以先用佔位符X或X%替代。

在寫下核心建議時,要遵循“先假設,後觸動點”的順序。因為如果把觸動點前置,很可能對方會自己想出一個假設,而這時我們將面臨用自己的假設替代對方想法的挑戰,溝通的難度會增大。

“抱歉,你的方案需要重做。”學會這種思維,讓你的工作變得簡單

三 搭建框架。

同樣的信息採用不同的組織形式,產生的效果會不同。我們想要引導對方得出我們的結論,即核心建議,需要設置合理的框架來引導對方如何思考。因此,搭建框架是結構化思維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步。

好的框架不僅能為我們的分析指明方向,也會讓溝通變得清晰和容易。在結構化思維過程中,主要會用到兩種基礎結構:層級結構和列級結構。

不管是層級結構,還是列級結構,核心建議都位於最頂端。搭建框架的第一步,就是在白板上寫下核心建議,第二步,則是定義溝通對象,根據溝通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展示結構。

“抱歉,你的方案需要重做。”學會這種思維,讓你的工作變得簡單

層級結構適用於溝通對象不太熟悉背景知識的情況,或者是溝通對象對你的建議存在牴觸心理時。從背景介紹開始,能讓溝通對象先熟悉整件事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然後過度到形勢變化,這一層為你的方案提供了行動的理由,也能讓牴觸的溝通對象以開放的態度來看你的方案。

“抱歉,你的方案需要重做。”學會這種思維,讓你的工作變得簡單

列級結構

適合溝通對象對事情的背景或主題非常熟悉的情況。這個時候採用層級結構,會讓溝通對象覺得,你說的都是我知道的,產生不耐煩的心理。所以,對於溝通者已經很熟悉的情況,我們需要採用直接有力的列級結構,直入主題。

對於那些大型項目,溝通對象可能涉及很多的利益相關者,會出現有的人瞭解情況,有的人不瞭解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採用複合結構,即層級結構和列級結構的組合。

四 創建故事。

框架搭建完,這一步的內容相當於最終方案的大綱,因為在打磨故事階段,很有可能我們會重新改寫方案。在這一步的敘述應該簡單扼要,並具有和故事類似的作用,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讓溝通對象零解讀,引導溝通對象得出我們的結論,所以需要合理安排敘述的順序。

層級結構從背景介紹開始敘述,然後是形勢變化,最後是核心建議。因為對於不瞭解情況的溝通者來說,這是一個更符合理解邏輯的順序

。而在列級結構中,則是從核心建議來敘述,因為溝通者已經具備了背景知識,他們更急於知道你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抱歉,你的方案需要重做。”學會這種思維,讓你的工作變得簡單

五 討論和打磨故事。

完成了方案的初稿後,我們還需要知道別人的看法和建議,因為我們的想法和利息相關者的實際想法可能存在偏差。首先,我們需要全面的思考利益相關者都有誰,然後,就需要與這些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整合意見。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利益相關者的反饋,我們可能會發現完全不同的視角,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調整我們之前的方案框架,重新確定更能打動溝通對象的核心建議。

六 選擇重要事例。

這裡的重要事例,就是我們平時所做的收集資料和統計數據的過程。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必須緊緊圍繞核心建議和前面搭建好的框架來進行收集。大多數人是先分析再思考,而在結構性思維過程中,我們是先思考再分析,因此,這一步就是圍繞著核心建議、層級結構或列級結構中的論點,來進行詳細的論證。

“抱歉,你的方案需要重做。”學會這種思維,讓你的工作變得簡單

七 證明或推翻假設。

對收集到的重要資料和數據進行分析後,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發現論據能夠邏輯嚴謹地支持核心建議,另一種結果就是,論據推翻了我們前面的假設。

前一種結果,我們的工作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而後一種結果,我們就需要檢視核心建議中的假設,重新確立新的假設。這是一個方案迭代的過程,和打磨故事的階段一樣,可能經過多次地更新和反覆,然而這幫助我們節約了返工時間和提高了方案通過的概率,因此,我們不必因為重複而感到焦慮。你可以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經理,任何一個產品都是在不斷迭代和更新的過程中獲得進步的。

八 整合信息

如果假設得到了證明,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思考採用什麼樣的信息展示形式,才能更符合決策者的習慣和有利於方案的闡述。對於大項目或者中等級別的項目,基本上都設計很多部門,需要在會議中展示PPT;對於一些簡單的事情,可能發郵件就能說明問題;對於有時效性的解決方案,你可能需要與決策者進行電話溝通。

九 分享想法

分享想法的時候,關鍵在於讀懂溝通對象的反應。如果他們面露疑惑,你需要詢問他們是否有疑問;如果他們在認真的看PPT,你需要給他們點時間,等他們注意力回到你身上,再繼續講下去。如果他們有力的點頭,你就可以放心進入下一頁。

“抱歉,你的方案需要重做。”學會這種思維,讓你的工作變得簡單

從以上思維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結構化思維能篩選出有用的信息,節約有限的時間,而且通過提前與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能讓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淘汰低價值的想法,併產生經得起推敲的建議。這會讓我們的溝通更高效,從而提高方案通過率。如果你現在經常遭遇這種不斷返工的局面,不妨試試這種思維過程。

《極簡思考》除了提供了思考框架,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優點,就是每一個步驟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作者邁克•費廖洛都為我們寫出來了,因為寫得太詳細,有的人會覺得囉嗦,但是對於職場新人或者是陷入思考阻塞的人來說,這反而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