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山東省地級市

淄博(Zibo),簡稱“淄”,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山東省中部,北緯35°55′20″~37°17′14″,東經117°32′15″~118°31′00″,市域面積為5965平方公里。淄博市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與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交匯處,南依沂蒙山區與臨沂接壤,北臨華北平原與東營、濱州相接,東接濰坊,西與省會濟南接壤,西南與泰安、萊蕪相鄰。2018年,淄博市常住人口470.2萬人。

淄博市,山東省地級市

淄博市,山東省地級市

淄博市,山東省地級市

淄博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為齊文化的發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2];作為地域名稱,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原為淄川、博山兩地的合稱;1945—1953年,曾設立淄博特區、淄博工礦特區、淄博專區;1954年,省轄淄博市設立,是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第三座省轄市(地級市)。

2018年12月6日,淄博市入選“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排第29名。

淄博主導產業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機電、醫藥、紡織、建材、輕工、冶金、信息產業及新材料最具代表性,是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醫藥生產基地和建材產區,被命名為中國陶瓷名城、中國新材料名都、國家級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先進陶瓷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功能玻璃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聚氨酯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泵類特色產業基地和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城市。[31]淄博市是山東省重要的陶瓷、建材、化工、機電、物流中心,有淄川建材城、淄川服裝城、臨淄化工商城、周村紡織大世界、博山陶琉大觀園、齊魯汽車貿易城等大型專業批發市場。1993年9月,淄博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ZBSTAQ)正式運行。[31]

淄博夜景

淄博夜景(5)

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到506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全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45.9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2639.9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2282.6億元,增長5.8%。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3.0:52.2:44.8調整為2.9:52.1:45.0。人均GDP達到107720元,比上年增長5.9%,按年均匯率折算達16278美元/人。

第一產業

淄博市臨淄區

淄博農業佔經濟的比重較小。截至2015年,淄博市建成優質專用糧、蔬菜、水果、桑蠶、畜牧、淡水養殖等十大特色經濟區,“三品一標”品牌總數達141個。桓臺縣是江北第一個噸糧縣、全國玉米機收第一縣;臨淄區是全國標準化農業示範區;沂源縣是全國無公害果品生產示範基地縣;高青縣是國家級山東黑牛養殖產業標準化示範區。[31]

2018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9.1億元,比上年增長3.9%。糧食生產繼續保持穩定,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29.2萬畝,總產量139.2萬噸。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62.2萬噸,園林水果產量85.4萬噸。肉類、奶類、禽蛋產量分別達16.0萬噸、9.0萬噸、7.6萬噸。

2018年,全市擁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8家,登記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5727個,比上年新增543個。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認證產品341個,增加36個。其中,無公害認證農產品196個、綠色認證農產品131個、有機認證農產品5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9個。擁有市級、省級知名農產品品牌109個和25個。

第二產業

淄博是一座資源型城市(再生型城市)和全國老工業基地,為全國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39][40];是近代中國工礦業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近現代工業發展歷史已逾百年[31],為國內重要的現代工業城市。

工業名城

工業

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9%。其中,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值增長6.5%,私營企業增長6.6%,大中型工業企業增長11.2%。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16.9%,集體企業下降40.4%,股份制企業增長7.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0.1%。 188種工業產品中有102種產品產量增長,增長面達54.3%。其中,乙烯增長21.3%,化學原料藥增長56.6%,發動機增長15.7%,太陽能電池增長83.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1.1%,利潤增長22.5%,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5.4%;每百元資產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3元,增長8.3%;總資產週轉天數161天,比上年縮短13天;人均年主營業務收入166萬元,增長23%。[1]

市外經濟(工業)園區

名稱所在地區

淄山工業園[41]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

齊魯(柬埔寨)經濟特區[42][43]柬埔寨柴楨省柴楨市

建築業

2018年,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達444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特級和一級建築企業52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068.5億元,增長10.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總產值45.3億元,佔全部建築業總產值的4.2%;非國有企業實現總產值1023.2億元,佔全部建築業總產值的95.8%。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二、第三產業投資分別增長8%和6.8%;第三產業投資佔比達到56.2%,高出第二產業佔比13.4個百分點。重點領域投資持續增強。全市制造業投資增長13.7%,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9%、14.9%,為全市新經濟發展培育注入新動力。

2018年,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69.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住宅投資204.5億元,增長14.5%。房屋施工面積2679萬平方米,增長3.9%。其中,住宅施工面積1931.2萬平方米,增長2.4%。房屋竣工面積436.7萬平方米,增長19.8%。其中,住宅竣工面積342.7萬平方米,增長22.4%。商品房銷售面積達558.4萬平方米,增長5.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461.3萬平方米,下降0.8%。[1]

內外貿易

201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長7.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7.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增長6.7%;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增長11.4%。全年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長0.2%。其中,汽車類零售額下降0.2%,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增長8.9%,糧油、食品類零售額下降0.3%,日用品類零售額下降0.9%,化妝品類零售額增長1.6%。

2018年,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952.4億元,比上年增長35.7%。出口額創歷史新高,達418.5億元,增長11.8%。出口商品中,石化產品增長22.7%,醫藥產品增長18.7%,冶金礦產增長28.2%。對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市場出口額分別增長10%、12.4%、16.2%;對俄羅斯、印度、東盟、南亞等新興市場出口分別增長12.5%、27.3%、15.8%、19.4%;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額157.6億元,增長14.8%。進口增長迅猛。全市進口額533.9億元,增長63%。其中,原油進口額413.4億元,增長99.6%。

2018年,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53個,比上年增加14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9.2億元,增長22.2%。實際使用外資過億元的項目20個,總金額36.6億元。新增11個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投資項目,實際使用外資15.7億元,增長86.9%。“走出去”步伐繼續加快。全市對“一帶一路”沿線的6個國家新增投資3.3億美元,增長85.6%,佔對外實際投資總額的比重達72.7%。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37.9億元,增長103.4%;完成營業額41.5億元,增長14.7%。[1]

旅遊

2018年,全市擁有國家A級旅遊區(點)61處。其中,AAAA級旅遊區(點)15處,AAA級旅遊區(點)32處,AA級旅遊區(點)14處。全年共接待遊客總人數5879.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7%,實現旅遊消費總額693.7億元,增長13.7%。高青翡驪湯泉、天鵝湖溫泉慢城、周村欣洲千禧農谷等景區景點建成投入運營,馬踏湖旅遊度假區、齊長城文化旅遊創意園等文化旅遊項目有序推進。[1]

財政

2018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5.2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其中,入庫稅收274.1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71.1%,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74.6億元,增長6.4%,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8.8%,住房保障支出增長52.4%。全市完成稅收收入687.7億元,增長12.9%。其中,第二產業稅收增長13.2%,第三產業稅收增長12.3%。[1]

金融

2018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4566.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3%。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776.8億元,增長7%。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達3190億元,增長6.3%。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6家,共28只股票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交易,“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56家。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全年新增掛牌企業891家,掛牌企業總數達3161家;新增託管企業914家,託管企業總數達3362家,全年新增融資金額65.1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億元。[1]

保險

2018年,全市擁有商業保險分支機構70家,比上年增加4家。其中,財產保險機構31家,人壽保險機構39家。實現保費收入170.7億元,增長6.9%。其中,產險保費收入37.7億元,增長2%;壽險保費收入133億元,增長8.4%。支付各項賠款與保險金27.2億元,增長11.2%。其中,產險賠付17.5億元,增長8.2%;壽險賠付9.7億元,增長17.2%。保險深度達3.4%,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