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書承上文,我們上面說到,靈山一面發現十萬天兵都拿不住這隻妖猴,終於有了動作。既逢王母召開3000年一次的答謝宴,又恰好趕上猴子搗亂。作為靈山的外交使節——觀世音菩薩自然帶著一臉茫然無知,同眾仙家一起前往凌霄寶殿詢問原因。

所以不得不說,不論是天庭也好,還是靈山也罷,為啥人家是上仙古佛,孫悟空永遠都是一隻被人算計來,算計去的小猴子呢?

釋曰:不可說;

道曰:法不傳六耳;

儒曰:子不語;

說白了,人家就是本著大道無言,清心寡慾的超然相裝傻充愣;而你一邊三跪九叩地感謝漫天神佛伸出援手,另一邊稀裡糊塗讓人賣了都不知道。

這觀音菩薩但聞十萬天兵圍困花果山,卻只捉住了豹子老虎,卻連一隻猴屬都未曾見過。登時按下暗喜的內心,差令惠岸行者木吒,前去花果山和那妖猴會上一會。

而那茫然無知的孫悟空似乎是殺紅了眼,和木吒可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抬棒便打。

大聖道:“你不在南海修行,卻來此見我做甚?”木叉道:“我蒙師父差來打探軍情,見你這般猖獗,特來擒你!”大聖道:“你敢說那等大話!且休走!吃老孫這一棒!”木叉全然不懼,使鐵棒劈手相迎。

五六十回合過後,惠岸敗走;一則漲了孫悟空的志氣,算是將一招欲擒故縱用得精妙,先施以迷惑之策,二來又收集到了關於孫悟空戰鬥力的可靠情報,拋磚引玉叫來二郎顯聖真君,捉住妖猴以後以免猴子縱虎歸山,屆時甕中捉鱉,施以順手牽羊之道。

然而我們的場面人、實在人玉皇大帝,果然擬了道玉旨,即刻去灌江口調二郎神前來助戰。

而這二郎神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我們且先看看觀音大士對其的評價:

菩薩道:“乃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現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奈他只是聽調不聽宣,陛下可降一道調兵旨意,著他助力,便可擒也。”

說這玉皇大帝收到了李靖父子的求助信,拆開一看就氣樂了——十萬天兵都降不住一隻妖猴,還問我借兵,我養活你們幹啥吃的?

這時候菩薩倍兒淡定地向玉皇大帝推舉了他的親外甥來見。

卻說這二郎神是何許人也呢?

或許我們對於這位神祇的瞭解,多半是來自明朝的兩部著作《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這一位神明一貫以來,也皆是以白面書生的瀟灑形象示人的。

且見這西遊記所說,這位手執三尖兩刃槍,胯下嘯天猛非常,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的逍遙神仙,絕非孫悟空口中的一眾“潑毛神”能夠比得上的。

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關於二郎神究竟是何來歷,有史可考的,卻要追溯到唐代的一本詳盡記述教坊制度和軼聞的中國音樂著作《教坊記》。

在這本書中二郎神的形象以曲名的形式出現,在宋代更是被大書特書,載入史冊當中。

這位聽調不聽宣的大神,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對於二郎到底是由誰演化、神化而來的,自古至今都有很多種說法,比如時下特別著名的"李二郎說"、"趙二郎說","楊二郎"在古代故事中,也是有原型可考的。

楊二郎說

首先,楊戩的出生便是一次出軌的產物,傳說他的母親是玉帝的妹妹,因為羨慕人間恩愛生活偷偷下凡來到人間,結識了一位姓楊的書生,並與之結為秦晉之好。玉帝御妹為楊書生先後生下了三個孩子。其中的二郎就是楊戩。三妹則沒名字,只知是華山三聖母。

其實從傳說的流傳時間來看,最早"劈山救母"的事蹟絕對是二郎的,但後來添枝加葉,以訛傳訛的,就變出了"寶蓮燈"故事。一笑此說是有根據的,因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帶著明顯的上古神話色彩,而沉香的故事顯然要時尚的多,形成的時間也較晚。不過,大家比較一下便會發現這兩個故事一脈相承,包括人物關係也是母子、甥舅。

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傳說玉帝知道妹子私自下凡十分震怒,便將妹妹壓在了桃山之下受苦。楊戩自幼便本領不凡,但後來師承為誰已經不可考,包括他獨有的兵器--三尖兩刃槍,好象中國也只有他一個人用,再無別家。他額上的天眼又是如何來的也不得而知了,但據一笑所知,在中國所有的神鬼妖魔裡,三隻眼的只有兩位,他是其中之一。待楊戩長到十七歲,已經是勇無可擋,曾經在二郎山中幹掉了六個危害人間的妖怪,這就是"力誅六怪"的由來。於是他持了一把開山斧,力劈桃山,救出了被壓在山下受難的母親。

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母子相逢自是歡喜無限,但不幸的是,御妹因在山下壓得太久,十幾年不見陽光,身上已經長滿了白毛,於是二郎將母親放在山上曬太陽。這時,玉帝聞聽二郎劈山,惱怒非常,為了消除自家的恥辱,便放出九個太陽上天,將妹妹活活曬死在山上。

二郎又痛又恨,暴怒狂追天上九日,一手一個擒住卻無處放,便分別掀起兩座大山,將捉住的太陽壓住,再看天上亂竄的七個日頭,便抄起一副扁擔擔了七座大山繼續追趕太陽,這就是"二郎擔山"的傳說。就這樣,只剩下最後一個太陽在飛跑,二郎一直將它追進了東海里,在海邊被東海龍王的三公主攔下,筋疲力盡的二郎暈倒在三公主溫柔的懷中,之後他們就結成了美滿良緣。

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由於母親的死,二郎恨死了他的玉帝舅舅,玉帝也自知理虧,便封他為"英烈昭惠顯靈仁佑王",道號"清源妙道真君"。

但二郎始終對這個舅舅不理不睬,堅決不在天庭居住,而是在下界受香火,帳前有梅山七聖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頭神,對於玉帝是"聽調不聽宣",就是說只服從命令,沒事別套近乎。這就是"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說了神話傳說中的楊二郎,接下來我們再說說趙二郎

趙二郎說

歷史上真正的趙侯祖師,是隋代時蜀人,名昱,與兄趙冕在青城山追隨李珏修道,因排行老二,所以稱之為二郎。後應朝廷之召,趙昱赴古嘉州任刺史。時逢蜀中水中有蛟為怪,趙昱仗道力持劍入水,在沿岸兩萬多軍民的吶喊助威下,斬蛟精,平水患。後人便在灌口立祠相祭,稱為二郎顯聖真君,今存之伏龍觀即是後人擴建的祠堂。

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據學者考證,《龍城錄》乃宋人王託名唐柳宗元而撰,有關趙昱入江斬蛟的事蹟,應在五代時已經流傳,王只是作了總結並加以記載。而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稱,在唐太宗以前,當地民眾已為趙昱立廟於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時,益州大亂,張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詣祠下求助於神,事後請皇帝追尊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

所謂“斬蛟治水”豈非正是二郎神的主要功績之一?而作為一名在古代與水利、農耕、防止水災等等關聯緊密的古神,關於李二郎說,就變得更加廣為人知了。


李二郎說

李冰父子如果大家不記得的話,相信都江堰的分水魚嘴大家總會有印象的。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間,領導民眾建成了功德綿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間傳說,在這個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協助父親鑿離堆、開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眾作為神靈奉祀。

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此類傳說見於文字記載的時間,似始於北宋。《宋會要》記宋仁宗嘉八年封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為惠靈侯,並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過這位“郎君神”,其《吳船錄》稱:“崇德廟在(永康)軍(今灌口鎮)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

《通俗編》引《朱子語錄》進一步點明:“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其後,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被清朝封為“承績廣惠顯英王”。

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當四川巡撫上疏清雍正帝給二郎加封號時,禮部認為封兒子而不封父親,似不妥當,所以雍正同時給李冰加封“敷澤興濟通佑王”(《清朝文獻通考群祀考二》)。這就是灌口二郎廟由原名崇德祠改為現名二王廟的由來。由於皇帝敕封,方誌見載,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說法長期流佈全國,尤其受到講究引經據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不論以上那種說法,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二郎神自古以來便有很多,楊二郎也好,李二郎也罷,再加之趙二郎,其三人都是二郎神。而《西遊》這部書中所指的究竟是誰呢?

我們且看看孫悟空與二郎神對陣時說的話:“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我行要罵你幾聲,曾奈無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你這郎君小輩,可急急回去,喚你四大天王出來。”

卻只可惜,這孫悟空連番勝仗無往不利,卻在楊戩手中吃了個大憋。

十萬天兵,惠岸行者?二郎神在此,你們歇著吧!

屆時悟空遁逃,觀音大士與太上老君乘勝追擊,問即傍身兵刃,這太上老君卻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丟下去打他一下。”

化胡為佛,又是何意?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