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於注重形因素的山水畫往往匠俗的多?

心依舊夢依然3


問題指出的觀點非常正確!

國畫在一千多年的演化過程中,也因為國畫材料特定性(墨汁、毛筆、絹、宣紙等為主)、繪畫者群體的基本一致性(基本為士大夫階層)導致國畫美學觀確立,即: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美學觀。

士大夫們長期引導崇尚的這種美學觀早已讓大眾接受認同了。違反這種美學觀的就讓觀眾感覺到匠氣。反之則高雅。

這種美學觀齊白石總結的挺好: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一旦畫的太像就媚俗、匠氣。太離譜就是欺騙大眾。最好的畫是:似是而非的作品。

非常有趣的是:傳統西方繪畫正好相反。畫的不像就是畫的不好,似是而非也不好。由此也可以看出國畫明顯高於西方繪畫,國畫是抽象的藝術,更適合表達也更接近內心,西畫是具象的藝術。而且技法上也更困難多變。


每日佳作一塵山人


中國山水畫,俗與雅是對立的關係。俗和雅的判斷,是指畫面氣象的俗雅,如果創作者能以南朝謝赫《古畫品錄》裡的六法來高要求,那就沒有了俗。


陳會衡水墨山水局部

謝赫是如何要求畫者呢?所謂“六法論”是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六個方面。可以看出,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的第一要素,做到了這一點,想匠俗也不可能。


陳會衡水墨山水局部

“應物象形”是六法裡的第三大法,講的就是形,是物像的造型,形都不準的山水畫,哪還有資格談高雅。在此我特別強調一點,山水畫不比人物畫,有具體嚴格的造型,自然的的山山水水,沒有固定的形,沒形就不代表山水畫家可以為所欲為,山水外在沒嚴格的形,內在的精神氣那就是形。


陳會衡水墨山水局部

借用一句畫理名言:中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畫山水,掌握好形的尺度,不會匠俗,只會高雅!


陳會衡山水畫家



艾阿迦


俗,主要因素還是在於一一功力。缺乏功力畫就俗。如果講重形往往會俗,過於偏見。宋人山水,無論大幅小幀亦精妙,根本在於作者功力深厚。但是隨著繪畫史的發展,至明季董其昌,倡導筆墨效果與筆墨精神之後,筆墨形式與結構,成為山水畫追求風尚,至此之後的文人墨客以筆墨、筆意為新的審美價值,重形寫實漸地淡出。

。。現在講繪畫是一種西人的美術慨念,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畫形式結構相去甚遠。以此而繪則難得中國畫原來韻味,再加上缺少筆意功力,僅剩形似,豈有不俗之理?(畫自寫)。



乾德堂1


中國山水畫是一種極高層次的審美表達,並非是在描繪純客觀的自然萬物,所以和西方美術中的風景畫截然不同,中國山水畫是不能被稱為風景畫的。原因就是山水畫需要把自然風光進行轉化,變成筆墨語言,提煉出大自然萬物中的特徵,來表達畫家個人對世界的感受,過於留意形的因素,很容易流於俗、匠、板、刻。看歷代大師的作品,都是立足於寫生,但著眼於意境、氣息、筆墨等需要高度修煉的東西,以現代的訓練手段,讓一位畫者畫像一個物體相對容易,但筆墨、氣韻、意境、風格等卻需要長久的修行。



清明居吳疾


形對於中國畫來說是一個學問,由於材料及透視方法與西畫不同,中國畫以散點透視和強調意境為主,為了形而形就會失去意境,也就失去了中國畫的精髓,自然就匠氣、俗氣了。


柅兵


過於追求形似則容易偏激而忽視神韻,所以,在追求形似的同時首先要注重神韻的塑造,否則就是俗不可奈。


石東義蘭州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早已經給出了答案:“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所謂的“神器求也”指的就是過於注重形的因素,而中國畫的至高境界當屬意境,也就是此句中的“當以神會”。





子鑑拙墨


中國畫的體栽雷同和過於重筆墨寫意,讓人產生匠俗的感覺!以下是改良的國畫表現形式,不知道同行有啥高見?,


泰山道人2


每個人對山水畫的認識理解程度不一樣,但每位山水畫家,所表現山水畫的思想深度和形式也更不同,首先石頭山崖鏗鏘強硬,曠野遼闊,不同於一個人坐在那裡,然後把人畫得像真實立體,就解決完了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