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喜歡和習慣不好的小朋友玩耍,怎麼辦?

麻辣DM


孩子之間的事媽媽爸爸要不要干涉還是有很多講究的,插手太多會剝奪孩子自主鍛鍊的機會,重要的事情聽之任之又可能悔之晚矣,題主講到的情況其實很常見,注意以下幾點就行了:

1、 孩子是需要夥伴的,夥伴交往可以促進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尤其是交往能力和社會性的發展,如果說的極端一點——擁有不太理想的玩伴也要強過沒有夥伴,所以小朋友即便有時受委屈也還會跟著別人玩,就是這個道理。

2、 孩子之間是相互影響的,跟習慣好的孩子交往可能通過模仿學到好習慣,也可能感到比不上人家變得“破罐子破摔”;反過來遇到習慣不好的夥伴有可能學到不好的行為,也有可能鍛鍊堅持自己或糾正別人的本領,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媽媽爸爸需要具體觀察和分析。

3、 判斷孩子行為習慣好壞需要考察年齡特點,不能隨意上綱上線,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特殊的情況會說謊,時不時言語中有“髒髒”的字眼等等,是符合孩子發展特點的,只要沒有強化或者過分,其實對於心理發展還不無益處(大家有興趣可以讀一讀兒童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因噎廢食完全沒有必要。



需要提醒的是,但凡涉及人身安全的事,以及孩子反覆感到挫折委屈的事,媽媽爸爸就不能袖手旁觀;而對於孩子可以適應,並且自己在努力嘗試應對的挑戰和困難,身為家長就可以先作壁上觀,給孩子一些空間時間去經歷和鍛鍊。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太孤獨了,孩子有交友飢渴症,沒有山珍海味,糠也是能解餓的,我孩子有一陣沒去幼兒園沒固定夥伴也有這問題,有個大家都不喜歡愛指揮人和話多的女同學被排擠出來正好和我孩子玩,我孩子也不想和她玩,但又無法拒絕沒有別的選擇。

家長多製造一些和小朋友玩的機會,有好朋友自然會淘汰壞朋友了,而且性格會更開朗,家長再引導幾句效果更明顯,告訴她別人對你不好可以不理他,不是什麼人都要交朋友,好朋友應該是什麼樣的。

孩子對髒話的敏感度不強,也許雙方都沒覺得臭~~是很討厭的詞。

曾經有兩個女同事坐一起,有時候會有分歧矛盾,但又限於交際圈窄,中午不和好就一個人吃飯了,所以還是磕磕碰碰在一起。我想她們有一個離開公司就不會聯繫了吧,有時候所謂的夥伴,只是自己不想落單而已啊,有時合群只是一個人平庸不獨立的選擇。

有個一直獨身的女性朋友,我們曾經玩的不錯,但我結婚有孩子後重心都轉移到家庭上了,很少有機會單獨和她玩,而她會參加吃喝玩樂驢友團,會參加別人為了湊人數而最後叫上她的聚會,這在我看來是不屑去浪費時間的人群團體,所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寄託,不限人或興趣,才不會為了寂寞去妥協一些不值得的人。



快樂學習漫畫


孩子喜歡和習慣不好的小朋友玩耍,作為大人很頭疼。其實家長的擔心未免有點多餘。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認知、行為能力各方面都未發善完全,小孩有各種不好的習慣是沒法避免的。大人這時候要正確引導,要自家孩子學習別人的長處,不要別人的短處。

你說你家小孩內向,她喜歡和那個有壞習慣的小朋友玩。這時,你想想,這個小朋友應該是相對來說比較外向的。你又覺得自家孩子不夠外向,為啥又不能一起玩呢?對方小朋友不好的習慣你改變不了,你可以引導自家的孩子學習他的優點,比如說善於交際。多學習別人的優點,耳濡目染,自家孩子也會進步的。




小魚vlog


您好,我是高級孕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羊駝媽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孩子願意和誰在一起玩,是孩子本身的權利。做家長的不應該過多的干涉,而且孩子並沒有我們家長想的那麼脆弱、不堪。他們自己也是有分辨能力的,我們做家長的要相信孩子,讓孩子自己做判斷。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引導教育。

拿這件事來講,孩子本身還小,可能分辨是非的的能力還很薄弱,這時候做家長的應該疏導,適當的教育和教會孩子分辨能力,而不應該做到“一竿子打死”完全杜絕孩子和其他有不好習慣的小朋友玩耍。家長正好可以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從她身邊的人的習慣來告訴寶寶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

多溝通,多引導,從小就樹立孩子明辨是非的意識。而且雖然在我們看來其他的小朋友可能有很多的壞習慣,並不適合玩耍。但是孩子接觸的時間比我們要長很多,一定是有某一點吸引到自己家寶寶,自己家寶寶才會和他一起玩耍。

寶寶會看到我們看不到的別人發光點的一面。只是他現在還比較小,可能表達不出來具體原因,但是並不是這個孩子就沒有優點的。家長不妨試著更深入的瞭解一下另一個小朋友,發現他的優點並放大她的優點讓自己家孩子去學習。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羊駝媽媽】。

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成長髮育、家庭教育、母乳餵養、疾病護理,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羊駝媽媽


這點我是不支持的,首先同為人母,我也有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和習慣差的小朋友一起玩,因為為了我孩子的未來,我要對他負責。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不管他生活的環境還是周圍人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著他。

在這件事上我也頭疼過,我孩子的表哥就幾乎沒有一個好習慣,我家孩子老愛學。每年暑假都會帶孩子回老家,可一個多月的生活,每天都是接觸一些壞的生活習慣。①碰到什麼事不會自己去做,就先哭②吃飯時一定要看個電視才吃③動不動就打人④什麼零食都吃,冰的,甜的無節制⑤而且從不謙讓,但他想要的就必須給他,所以想想整天那麼接觸我很頭疼。後來我請教了一位權威的育兒專家,她告訴我一定要制止這種接觸。後來回來以後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又重新幫孩子調整。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對於孩子的調皮、活潑,好玩什麼的我不會制止,但如果碰到習慣不好的情況,我先會跟孩子說明原因,再轉移他的注意力。


君君育兒說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碰到形色各異不同人等,對於孩子的玩伴,有的個人習慣不好,比如說髒話,隨地扔垃圾,爭搶玩具,此時做為父母有焦慮心理很正常。但凡事一分為二看:不好的地方就是孩子見樣學樣,但好的地方就多了——首先孩子有了和不同人相處的學習機會,其次體會到被搶玩具等不良行為帶來的負面情緒,家長再正面指導,孩子就能更好學習正確觀念。

一個人的習慣不是一次兩次就養成的。父母一方面要正確引導孩子,另一方面在孩子行為發生時,要及時反饋父母的態度:好的要肯定,不良行為要糾正。最後孩子一定能在內心樹立起自己正確的行為規範。


劉海心理諮詢


看樓主描述,你家娃娃應該屬於那種稍微內向害羞一點的,喜歡做追隨者。從他闡述覺得另外一個小朋友很厲害上可以察覺到。其實孩子是沒有太多的觀念,主要是需要家長去引導,我家的剛進幼兒園有兩個月左右的時候吧,有一次去接她放學,突然就冒出了一句,你是個屁!我問他從哪學來的,他就說是哪個哪個小朋友經常這麼說,正確的引導一下,告訴他哪些我們可以學哪些不可以,孩子還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經歷很多的。就像昨天晚上我們下樓玩,我家小朋友摸了摸小區裡面的貓🐱,一個媽媽就直接衝過來了,告誡所有一起玩的小朋友們都不要和我家的玩了,因為他摸了貓,有細菌,必須洗手才能再和大家玩。我家的肯定很傷心了,但解釋清楚了也就不哭了,洗完手後還和我說是不是這樣阿姨就讓他們一起玩了。每個家庭的教育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無法改變其他人卻可以做好自己。


衚衕裡的張孃孃


首先,非常感謝這位家長提出來的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孩子入園的過程當中,家長可以說是無時無刻的在操心。開始時擔心孩子有沒有分離焦慮,後來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再接著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不好的習慣,該怎麼辦。

在上幼兒園之前,孩子一定一直處於家庭當中,孩子接受到的信號和行為都是來源於家庭的,但是在進入幼兒園之後,孩子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小朋友,每一個小朋友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行為方式。那麼這個時候家長就會開始擔心,如果孩子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學到了不好的習慣,那怎麼辦?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位家長提出的問題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究竟孩子在幼兒園如何面對那些有著不良習慣的小朋友,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首先第一點,孩子除了接受家庭教育之外,還要接受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但是無論如何,家庭教育一定是對孩子影響最為深遠,也是孩子接觸時間最長,接觸最早的一種教育方式。所以孩子的行為和習慣一定會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多一些。如果在家庭教育當中沒有這些不好的習慣,那麼我覺得家長不必為此過多的焦慮。因為孩子大部分時間還是與家長接觸的更多一些,還是受到家長在三歲以前以及日常生活當中,對孩子的教育會更多一些。

第二點,家長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聊一下,瞭解一下他為什麼喜歡和這個小朋友玩。因為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的階段,就進入了同齡人的社會交往期,這個時候孩子非常需要玩伴,但是每一個玩伴吸引她的方式卻又不同。所以可以問一下孩子究竟為什麼特別想跟這個小朋友玩,是因為他家有很多的玩具,還是因為他平時在幼兒園表現的非常的積極、非常的熱情,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那麼家長了解到了孩子為什麼想跟這個小朋友玩之後,對孩子做相應的一個引導,我覺得是比較合適的。

第三點,如果家長了解到了這個小朋友身上確實有著不好的地方,比如說髒話,故意的撒謊,那麼孩子還是一定要和這個小朋友玩兒,家長該如何引導呢?


我覺得可以藉此機會與孩子探討一下,到底什麼是好的行為習慣和什麼是壞的行為習慣,家長可以一一列舉對比,讓孩子在與自己探討過程中,意識到好的行為是需要學習的,而壞的行為是需要糾正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優點和缺點,所以家長在與孩子進行這樣的討論的時候,也無形當中可以讓孩子通過這樣的討論來建立對人的一個基礎的認知。不是說一棒子打死所有的缺點,也不是說這個人身上有哪些優點,他就一定是特別特別好的。

那麼通過這樣的一個討論,孩子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人和行為,並不是說他有這個不好的行為,他就不是一個好孩子,也並不是說他不是好孩子,他身上就沒有任何一點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我是建議家長把對孩子的引導放在看到對方的長處,並且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拋棄,避免對方的短處。因為這樣的一個能力是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在以後的生活,交友,工作和學習當中都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

那麼可能有的家長注意到了,在剛才的解答過程當中,我用到了一個“故意撒謊”的這樣一個詞,為什麼這麼說,我覺得這一點有必要單獨拿出來講一下。因為這個家長提到,幼兒園的小朋友有不好的習慣,就是撒謊。那麼我想著重說一下,就是很多三到六歲的孩子,都會出現撒謊的一個行為,但並不是孩子撒謊的行為就一定是故意的,有的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在撒謊。

所以說我覺得這一點需要跟大家在著重的介紹一下,為什麼說孩子有的時候不是故意在撒謊呢,因為三到六歲的孩子,由於他們大腦發展的一個限制,很多時候他們對於現實和幻想還是有點分不清楚,比如說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讓自己哭笑不得的事情,就是家長會問孩子,今天中午在幼兒園吃什麼啦,他說吃米飯。結果晚上一看,老師發的照片裡明明就是麵條啊。有的時候,孩子會說誰誰誰打我了,但是家長到幼兒園瞭解情況,發現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所以有時候家長會認為孩子在撒謊,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孩子可能只是分不清楚想象與現實,孩子把自己大腦當中所想象的東西錯當成了現實。如果你的孩子正處在三到六歲這個年齡段,也出現了類似的行為,千萬不要著急給孩子貼上說謊的標籤。要更多,更加慎重的去考慮具體的情況,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和糾正。那麼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希望這位家長也可以按照我所提的方法來與孩子進行溝通,來與幼兒園的老師進行溝通。謝謝。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支持這個媽媽的看法,對於周圍有習慣不好,甚至行為不好的小朋友在身邊,還是儘量少讓自己的孩子接觸。


我也做為一個孩子的媽媽,非常理解題主的心情。也看到了周圍這種情況出現的負面影響。比如跟一個說話結巴的孩子在一起時間長了,孩子可能也學著結巴了;再比如與一個滿口髒話的孩子在一起,就極有可能時不時地自己的孩子也蹦出髒字來;與一個喜歡動手打人的孩子在一起,自己的孩子就也會控制不住去揮拳。


這些都會讓媽媽們擔心。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論年齡多小,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做為媽媽勢必要想辦法來改變這個局面。


一、首先要擴大孩子交住的範圍,識別正確的行為舉止。

不要讓孩子的心牽掛在一個人身上。帶孩子多去參加一些活動,多結交一些小朋友。 在與新交識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讓孩子多注意他們的行為語言。在活動結束後,讓孩子自己評論一下這些小朋友誰的行為好,誰的有問題,教授孩子識別正確的行為舉止,並引導孩子與良好習慣的小朋友交往。


二、其次是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愛好

孩子的興趣愛好廣泛了,他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分散,不會過多地去想追隨那個習慣不好的小朋友。同時孩子沉浸在自己的興趣裡時,也就是受著藝術薰陶,潛移默化地塑造人格發展不走偏,“根正苗紅”不易受影響。


三、請老師幫助

在幼兒園時,請老師幫助儘量把孩子與那個小朋友分開,不要頻繁接觸。同時請老師關注那個小朋友的行為舉止,對於出現不良現象時,需要老師出面制止,並加以教育引導。


這樣,通過採用“隔離”與“擴展”的方式,讓孩子遠離不良習慣的小朋友,避免出現複製那個小朋友的不良習慣。同時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小朋友,以及培養廣泛的興趣,使孩子獲得更多的快樂,以及更大的滿足感。


成長與閱讀


首先要說的是,環境是絕對會影響人的。據說,人是唯一能夠接受心理暗示的動物,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我們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

我們完全不必高尚到“出淤泥而不染”,但也不至於去“割席分坐”那般的清高。這中間,只是一個分寸的拿捏以及自律的把握而已。

小孩喜歡跟習慣不好的小朋友玩耍?那麼,基以前面提到的原因,我們還是讓孩子儘量地與之保持距離吧。

不過話又說回來,孩子為什麼喜歡跟人家玩?估計只是因為沒有了更好的選擇吧?這是非常淺顯的例子,如果有更好的選擇,她肯定就找其他朋友玩了。

但我們也不能一竿子把人打死。我們也要考慮是不是自己的判斷有問題?孩子說“臭”估計只是一箇中性詞,並不帶有什麼強烈的感情色彩,至於大聲說話,那也是孩子的天性吧,天真幼童沒那麼多的世故,自然是想說就說了。

當然了,你家孩子也有選擇朋友的自由。如果在這點上,大人要橫加干預,也未免顯得武斷了,除非對方真的是個壞孩子。可是你家孩子喜歡跟著他,或許說明人家也是有獨到這處的魅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