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是在有了孩子以後和婆婆才會有矛盾呢?

哈哈呵呵oo


這個問題我想有一下兩種原因:

第一,距離產生美。

年輕人在沒孩子之前,基本上都是要上班的。和公婆住在一起的,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減少了很多發生矛盾的機會。不和公婆住一起的,那就更不用說了,週末聚一回,偶爾見一面,都是親的客氣的,哪還有矛盾。

可是生完孩子就不同了,隨著孩子的到來,婆婆媳婦之間有了聯繫的紐帶,見面,相處的時間就會增多,而相對應的,矛盾也會增多。親生母女在一起生活也會有矛盾,更何況兒媳婦跟婆婆沒有血緣,沒有很深的感情呢。


從月子開始,就有很多家庭已經開始婆媳大戰了,婆婆要幫忙照顧月子跟孩子,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會跟兒媳婦和孩子呆在一起。而生活習慣不同,育兒觀念不同,等等一系列生活中的細枝末節,都可能導致婆媳之間的矛盾。


還有一個時代的問題,我們的父母輩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吃過苦的人,那種吃不飽穿不暖的苦日子在他們的思想深處打上了深深地烙印,雖然現在日子好過了,很多人依舊是生活特別節儉。比如我的媽媽,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什麼東西都捨不得買。你給她買個什麼東西,每次都怪你亂花錢。而年輕一代的媽媽,基本上沒吃過苦的,而生了孩子更是生怕孩子受一點委屈,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這兩種思想之間深深地代溝,就不可避免的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矛盾重重。


第二,經濟力大的家庭,而且婆婆又不願意生怕幫忙帶孩子照顧月子的,矛盾更大。

如果孃家媽媽有時間跟精力幫忙伺候女兒月子,以後幫忙帶孩子的還好。如果沒有人照顧產婦跟孩子,那麼孩子媽媽的日子是很難過的,孩子出生後,沒人幫忙帶,肯定是上不成班的。而養孩子不但需要時間跟精力,還需要大把大把的毛爺爺。一家三口的經濟來源都落到了孩子爸爸的一個人身上,而養孩子的重擔則有媽媽一個人承擔,這樣的話兩個人都會很辛苦,壓力很大。時間久了,想起不願意幫忙的婆婆,難免會心生怨憤,即使沒有怨念,也會心涼。



總之,不管是哪種情況,還是希望親人之間能多一些理解和關心,少一些矛盾跟怨恨,生活才能更美好。


重燃生命之火


看到你這個問題一下子問到我心坎裡了!

生孩子前,我對婆婆的評價還是很高的!除了太過節儉以外,其他方面都不錯!比如很會為人處事,講道理明事理,勤儉持家!當然也可能是距離產生美,因為生孩子前我們也只是過年回來小住幾天,所以對彼此印象都不錯!

但是自從生了孩子之後,就大大改變了我對她的看法!其實最根源的矛盾就是她太過節儉,以至於我都沒辦法接受!

還記得臨生產還有一個月我請產假回到婆婆家!因為已經8個多月了,沒辦法繼續上班了,老公只好把我送回來了!其實我很不願意一個人待在婆家,因為第一次要和公婆一起住那麼久,而且老公不在身邊,我心裡很忐忑!但是想想婆婆人還不錯,平時對我也非常照顧,就安心地在老家待產了!

說實話,婆婆各方面都挺好,做事也細緻!唯一讓我介意的就是她的節儉!我在婆家待了一個多月,就沒吃過一次真正的肉!為啥這麼說呢?她基本一天三頓吃素,而且這素菜大多都是自己種的,白菜,茄子,蘿蔔等!偶爾的肉來自餃子,因為是肉餡的餃子!偶爾也炒一頓肉,但是裡面全是肥豬肉,我一塊也吃不了!我記得懷孕期間我曾連續吃了四頓蘿蔔絲!

生了孩子之後,真正的矛盾就來了!一方面還是因為婆婆節儉!我做月子期間,老公在時還給我做點好吃的,比如熬個魚湯,燉個肉啥的,後來老公去上班了,婆婆他們吃啥我就跟著吃啥!其實我自己吃啥倒也不重要!後來孩子慢慢能自己吃飯了,婆婆依舊這樣吃,只是孩每天多一個雞蛋!記得有一次,我帶孩子回到孃家,我爸媽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我兒子看到好多肉後,就嚷嚷著要吃,還要下手去拿!我妹看到後,開玩笑說,你兒子是不是一個月沒吃過肉啦!我知道我妹只是隨口一說,但是隻有我心裡知道,兒子確實是沒怎麼吃過肉!其實還有好多細節不便說,細說了三天都說不完!另一方面就是教育孩子的問題產生矛盾!主要就是婆婆比較嬌慣孩子!

現在孩子快四歲了!婆婆很疼孫子,我都看在眼裡,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也跟她談了利弊,她也表示理解!只是她的節儉我沒有說什麼,她節儉了大半輩子,自己捨不得吃喝,我也理解她的不容易!

其實女人生孩子後與婆婆產生矛盾,我是這麼認為的!第一,生孩子前,與婆婆的牽扯並不多,但是有了孩子之後,你跟婆婆之間就多了一層聯繫,你愛孩子,她愛孫子,你們倆愛的方式不一樣,所以會產生矛盾!第二,女人生了孩子後,會突然間成熟起來,突然間有了責任感。過去不在意的事情或者東西現在變得比較敏感!尤其是跟孩子有關的方面!第三,每一代人的思想觀念不同,尤其在養孩子,教育孩子方面體現的尤為明顯!你覺得你是對的,婆婆覺得自己是過來人,誰都不服誰!


芊芷芋


有了孩子以後,家裡就徹底熱鬧起來,鍋碗瓢盆交響曲,吱哇喊叫引吭高歌,家的瑣碎事情特別多,我和婆婆之間也有了摩擦,我還有一點產後抑鬱,特別煩躁,偶爾因為孩子哭,婆婆就很著急 總是嘮叨我,有時我也會回幾句。

有一次,半夜我睡的很香,就聽砰的一聲,什麼東西掉地上了,哇的一聲孩子哭了,開燈,婆婆跑過來,孩子掉地上了,婆婆抱起孩子就教訓我,把孩子抱她屋去了,我也很委屈,晚上孩子總起夜,我也睡不好,太累了,自從有了孩子,我跟婆婆總是會有一些小矛盾。



紅山小丸子


1、因為做月子期間容易產生矛盾。有些媳婦會嫌婆婆做的飯菜不合胃口,規矩多,等等;有些婆婆會說媳婦不好侍候,等等。

弟媳婦姐姐做月子期間,婆婆就是早上把飯菜煮好,然後一整天都在外面打麻將,晚上回來給孩子洗個澡。媳婦要吃飯要自己爬起來熱,孩子換尿布要自己來。這樣肯定會有矛盾。

2、帶孩子也是個問題,有些婆婆不願意幫忙帶孩子,或者不願意幫這個孩子帶孩子。像我的婆婆,就是幫她女兒帶,我家大丫出生的時候就說不會帶,老二懷的時候說要她來幫忙帶,就鬧脾氣。我們現在不住一塊,要吵架什麼的是不可能,但現在要我去給她進孝什麼的,我也做不來。

3、教育孩子就更是個大雷了,我弟和她老婆沒少因為這個跟我父母吵。兩夫妻要教育孩子,我爸媽就在旁邊講他們,說他們老是吼孩子,把孩子都給吼傻了;或者就是把孩子叫到他們身邊去。這是相當不好的,一方要教育孩子的時候,另一方要心疼也要事後,否則給孩子的影響很不好,容易造成有恃無恐。

中國的婆媳有矛盾十有八九,建議保持點距離,最好不要住在一起。


止水浮塵


在孩子出生前 從來沒有埋怨過婆婆一句話 家裡衛生婆婆包辦 衣服想洗就洗 不洗婆婆就會拿去洗 想吃什麼只要開口婆婆都會做 懷孕的時候更是體貼 每天都會問想吃什麼 乃至於到生孩子的那一刻 因為媽媽沒有在身邊照顧 都是親力親為 羊水破了躺在床上 宮縮來的時候痛的不能吃早飯 婆婆更是親手喂

進產房前 只聽見婆婆說了一句 不要怕!

生下孩子以後 生活依舊如此沒有變 婆婆依舊會打掃衛生 衣服依舊是婆婆洗 想吃什麼開口能做到的依舊會做

可是依稀記得 生完孩子以後 滿眼的溺愛都聚焦在寶寶身上 以至於餵奶的時候露著肚子的我哪怕沒蓋被子也都是一直看著孫女喝奶不替我蓋下肚子 有人說 月子裡的仇會一直記得 這算仇嗎 不算的 對他們而言 你是媳婦 而寶寶是孫女 不一樣 深深的記著生完孩子以後的我 擦洗全靠了自己的媽媽 月子裡給寶寶換洗尿不溼都要靠電話給婆婆 不管白天還是晚上 慢慢的就自己來了…婆婆就是在育兒方式上說不得的人

小的時候會覺得媽媽為什麼老是要跟奶奶吵架 為什麼有的時候奶奶明明好像沒做什麼 媽媽都會生氣 長大後懂了 我現在跟當時的媽媽有什麼區別呢

都是來源於生下小孩後 各種帶娃不同引起的各種矛盾 而老公 是夾在中間的矛盾體

自古以來 婆媳問題就是一題大題目 做的好有加分 做的不好這個矛盾就是永久存在了 世上的好婆婆又能有幾個 生完孩子以後是真的能看透很多吧 那種揹著你跟兒子嘀嘀咕咕 抱著小孩說不喜歡爸爸媽媽了 很多很多…都會記在心裡吧


豬小兔d


這事應該不一定是這樣,但是卻時有這麼很多女人是有了孩子以後卻和婆婆產生很多隔閡。

其實主要原因就得看婆婆怎麼去權衡這裡面的利弊了,給你舉兩個實例吧,我的老婆生寶寶時候和我姨家的兒媳婦生寶寶時候。兩個婆婆做出的舉動和影響以後的婆媳關係走向。

我老婆是剖腹產,整整在醫院呆了一個禮拜,從進醫院我母親就在床前守著,晚上守著孩子白天餵我老婆吃飯了扶著去廁所等等。。我有時候不再可能剖腹產的女人都懂,就光換屁股底下的衛生紙我想很多男生都受不了,這個東西一直是我再給我媳婦換的,有時候我不在我的母親給換,可能醫院不同也就不一樣,我們縣城醫院就是要自己換。我老婆也是很堅強第二天就下床自己去廁所走動什麼的,我挺佩服她的,。

我大姨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一時還真找不出個好詞形容她,我表弟剛結婚時候成天炫耀她兒媳婦好聽話,有點傻那種沒有什麼心眼會照顧人。等她兒媳婦生孩子時候她找藉口說她身子不好隨說順產但是你連個面不去看一下也說不過去不是,就算生的時候你沒去,月子你總得去幫幫忙啥的對不,她也不去這就給兒媳婦留下了口實,不過這兒媳婦心眼多從來不提。

後來我姨家的表妹流產的時候,我姨跑的比誰都快啥事跑頭裡,比誰都明白似的。。後果我想大家都懂得的,現在時不時兒媳婦都會拿出來和婆婆鬧一場,我姨卻說不出來任何反駁的話。

栗子看來都是女人互相得理解,我媽說過都是經歷過得誰讓咱們沒受過婆婆的恩惠,咱不能讓自己的兒媳婦走咱們的老路。。。。






Lizze栗子


沒孩子以前,基本和婆婆接觸很少,你好我好大家好,也不存在什麼問題。有了孩子後,就不一樣了,長期接觸,問題不斷,兩口子還會磨合好長時間呢,更何況接觸很少的兩個人呢。深有體會,一是生活習慣上,兩代人很難相同,比如說我婆婆,一般毛巾都是單獨洗,婆婆把毛巾和老公的褲子放在一起洗,不同的年代造就了不同的習慣啊……

二是,育兒觀念上,現在提倡科學育兒,比如說不要把尿啊,孩子要用單獨的餐具啊等等,婆婆就會說,自己的兒子都是這麼過來的,也沒怎麼著啊……哎,突然想起來,孩子第一口輔食吃什麼的問題,都知道喝米粉,可婆婆說喝玉米粥啊,她兒子都是這麼過來的。

三是,性格啊性格,婆婆認死理,從來不聽別人說話,強調百遍的事情,不予理睬,卻覺得自己很有理。很可氣的一件事,這輩子也忘不了了,就是婆婆偷摸拿自己的感冒藥喂才幾個月的孩子,我和孩子她爸上班,婆婆誰都沒問,就這麼做了,下班回來說這件事,還倚老賣老,生氣的說自己不認識字,以後再也不餵了。這件事以後,我就選擇了全職。


念媽說


一、生活習慣不同。我婆婆長期生活在農村,而且是少數民族地區,對吃穿住行要求都不高,生活比較隨性。不像我們習慣把家裡收拾的整整齊齊。坐月子期間老讓我吃飯喝粥睡覺,炒的菜油油的又大塊,簡直吃不下去,我說喝湯吧,但是不會做,所以月子裡,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煮吃的。叫老公煮,婆婆心疼兒子,又搶著做,自己又不會做,教也不肯學,一到煮東西就說忘記了,讓人很苦惱。換洗的衣服,隨處放和掛,南方回南天潮溼,搞得家裡味道很重。

二、育兒觀念上分歧很大。婆婆是少數民族婦女,老要按照民族規矩養小孩,但是這些規矩放在今天都是不科學的。寶寶拉個十幾次粑粑也說沒事。婆婆覺得她是老人嘛,經驗多,而且能把你老公養這麼大,也沒見出問題,有點難溝通。加上我是漢族,遠嫁到老公這邊,我感覺我婆婆老怕孩子跟我親,老想孩子24小時抱著孩子,記得那個月我寶寶都快成為展覽品,寶寶一醒,就要寶寶跟家裡的親戚視頻電話,你說啥輻射都不管。

三、關於孩子爸爸的問題,我的老公,她的兒子,夾在中間挺為難的。婆婆嘴上說把你當女兒,一到兒子做事情或者做錯就挺身而出承擔錯誤,搞得老公像長不大的孩子,我們夫妻之間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總而言之,生活中難免有瑣事糾紛,婆媳之間還是保持距離比較好。


曼布人生路


我和老公結婚八年了,我的婆婆一直都是陰險狡詐的那種,話說的真沒錯,“不要把婆婆當成媽”,我對我婆婆真的挺好的,一天三餐做好飯叫他們吃現成的,洗衣服也一起洗了,孩子之間帶不要公婆操心,拿我當外人也就算了,還蹬鼻子上臉,不擇手段的對待我,倆老老單獨住一套房子也就算了,還不閒的讓他們兒子對付我,身體上,心理上,處處都是傷。

人家說,“媽媽生,姥姥養,爸爸回家就上網”,我家的是媽媽生,媽媽養,爸爸回家就上網,爺爺奶奶按時來觀賞,老年人老了可以理解,但是見不到兒媳婦好的公婆我真的受不了,我選擇老公過日子,我也可以不管誰誰誰怎麼對待我,但是不要觸碰我的底線,有了孩子後,我也不希望誰幫我看一陣子,但是公婆不能在兒子面前說我怎麼樣怎麼樣不好,孩子都不管的這類話。

其實有的家庭婆媳關係很不錯,因為有一個理解人的婆婆,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這樣的婆婆會心疼媳婦,不管是閨女還是媳婦都是一樣的對待,所謂十年看婆,十年看媳,這樣的婆婆真的好少。



寶媽愛兒推


你好!說到婆媳之間的話題,估計都會引起千萬種吐槽,這是個永恆不息的話題。今天我就題主的問題,結合我身邊指導過的媽媽們的經歷,總結一下原因。當然,家事永遠難分對錯,其實也不需要過於分辨對錯,矛盾會有,人本來也是一個矛盾體嘛!讓我們在帶娃奶娃的辛苦背後吐槽一番,宣洩一下情緒也是未嘗不可。

為什麼都是在有孩子後才和婆婆有矛盾呢?

  1. 育兒主權問題在作崇。在中國,育兒界限不明確,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什麼是育兒界限不明確(越界)呢?寶寶是夫妻二人生育的,但是在帶養寶寶的過程當中,無論孩子的大小事情,老人總喜歡搶著做決定,而孩子父母沒有決定權。比如,當孩子媽媽認為自己應該用母乳哺育自己的孩子時,老人不同意,認為奶粉更有營養,在喝奶時間到時,直接抱走孩子餵奶;再比如,媽媽認為孩子應該和自己一起睡,而老人認為這樣會慣壞孩子,要讓孩子每天晚上和她睡......作為孩子的媽媽,尤其是新媽媽,由於產後母性的激發,母親的本能存在,會感覺到領域被侵犯,或者說地位的威脅風險,當然了,這個地位更多的指的是寶寶的第一重要人。
    也許你會說,老人這樣做也不能全怪他們。對的,我們不是採取責怪態度或事責任推卸態度,老人的出發點,覺得這樣對孩子更好,因為你們年輕父母沒有經驗,我起碼帶大了孩子爸爸!雙方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誰才是孩子的爸媽?有沒有想過,越是不放手給新手父母,他們越沒有機會嘗試,也就越難成長,越難成為一個稱職的爸爸媽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在二胎時仍然像個新手父母般,因為家裡老人代勞太多了!其實在另一方面,老人(婆婆)也會感受到主權的威脅。畢竟他們在這個家已經當主人這麼久了,她希望新加入的主人也仍然能保證她主人的身份(一般有矛盾的性格也不會容易妥協到哪裡去吧),或者說,別有了老婆忘了媽,哈哈,這裡權當笑一下~

  2. 一個願挨一個願打,表面的。有些父母,覺得不能有了孩子後失去自我,需要上班需要自己的空間,而老人也願意幫忙照顧孩子。聽起來是不會有矛盾的對不對?但現實情況中,更多的是媳婦不滿意婆婆帶孩子的方式,婆婆也會覺得既然你讓我帶了那就得我都做主......
  3. 每一個選擇都會有得有失,重要的是媽媽們自我的成長。如果你不能自己全職帶娃,需要依靠婆婆幫忙,那就需要做好某些方面妥協的心理準備,如果做不到,你可以自行學習各種溝通大法、心理學等,儘量和婆婆和平共處,再做不到,那就請保姆,抑或,辭職在家自己娃自己帶;如果孩子是你自己帶,而婆婆干涉過多,那你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育兒主權,把另一半隊友捎上,讓他來溝通協調你和婆婆之間的那些事兒~

婆婆始終是家人,無論有矛盾與否,都期待你們能有平心靜氣坐下來好好聊聊的時候,祝福大家的婆婆都能變得通情達理,與自己和平共處。


我是經國際母乳會培訓的哺乳互助輔導,也是經國際生育教育協會培訓的分娩導樂,已成功幫助過百位媽媽實現母乳餵養。如果你覺得回答有用,歡迎點贊;如果你想學習更多孕哺知識,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