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四會古邑:廣東省文明鄉風示範村——扶利村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扶利村,在新農村建設中,華麗變身,成為廣東省的文明鄉風示範村。作為鄧村人,我對扶利村最熟悉不過了,1970年9月我上初一時,鄧村中學尚在建設中而暫缺課室,我們初一(3)班的第一學期就是在鄰近中學的扶利村的“張氏宗祠”裡上課的。之後的40多年中,我也常到該村,沒感覺有特別的不同。2018年7月2日,我又來到扶利村,在白龍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夥元的引領下,巡村信遊。一路上,文明鄉風撲面而來,樹上的小鳥吱喳躍跳,地上的群雞逍遙自在,池裡的錦鯉嬉戲追逐,村民個個春風滿臉。幅幅美景目不暇接,道道亮點美不勝收……今日的扶利村,和以前的扶利村對比,真是天淵之別。變化太大了,變得太美了!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扶利村遠眺,錯落有致的民居,青山環抱,村外一派田園風光。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村口矗立“扶利村”標誌。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扮靚村莊容貌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整潔美觀的村道,綠樹成蔭。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美麗的村中休閒小庭院。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擦亮“非遺”名片

據《張氏族譜》載: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有張煒一家人從韶州府曲江縣黃塘鄉南遷到此落戶,在青龍山開了一間打鐵鋪,鋪號“扶利”,故後人以“扶利”為村名。後來村民憑智慧與勤勞,憑口耳相傳,逐步掌握了從中原古人傳下的土法造紙工藝。從此,村裡的青壯年成為熟練的造紙能手,村中的小孩幾歲大便接觸造紙工藝,並逐漸擴展到其他村寨,代代傳承,成為扶利人、鄧村人的獨特產業。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法造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張熀元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扶利村古法造紙工場。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扶利人的手工造紙工藝,是古老的造紙術的傳承和演繹,其工序步驟,與明末傑出科學家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蔡倫造紙過程如出一轍。造紙的原材料主要是竹子,古法造紙主要有12道工序:砍竹、撻竹、醃竹、曬竹、浸竹、碎竹、樁竹、拌漿、撈紙(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儘管現代化造紙術突飛猛進,而扶利人仍保留蔡倫古代造紙工藝,成為當今人們目睹如同活化石般的活課堂。這裡產出來的紙,初始叫火紙,又叫土紙,因地域屬四會,泛稱會紙,多用於包裝、引燃、制盒、造元寶等。會紙,以其“開張、足數、色好、化灰”而聲名遠播,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鄧村古法造紙,被評定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扶利村的張熀元,是古法造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今年85歲的張熀元,從9歲開始從事造紙工藝,至今70多年,堅持不懈,樂此不疲。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遊客親手

嘗試古法造紙工藝——抄紙。

聰明的扶利人,眼光獨到,擦亮古法造紙非遺文化這張名片,開設一個手工造紙工藝場,以張熀元為代表的一班扶利人,親身演繹古法造紙的手藝,吸引無數來客聚精觀摩。不少遊人特別是珠三角和海外遊人還爭著親手學抄紙,一試為快。同時,開設古法造紙展覽館,不少中小學校,還把展館作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到扶利村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圖為留學中國的外國學生在造紙展覽館留影。

豐富大宅內涵

荷花池的南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張氏宗祠”,是張氏族人立章議事的聖堂。祠裡牆壁上掛著數個精緻典雅的牌匾,牌匾赫然寫著:“張氏祠規”、“張氏家訓”、“張氏族風”、“家規祖訓”等規訓,莊嚴肅穆。每逢春節、清明,張氏族人都聚集於此,舉行宗祠文化活動。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張氏大宅門樓、炮樓。

荷花池的側邊,是富有嶺南特色建築風格的張氏大宅。張氏大宅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坐南向北。建築佔地面積1250平方米,由主屋和炮樓組成。主屋三間三進,磚木結構,硬山頂,灰塑博古脊,石板夾青磚牆。大宅形制獨特,規模宏大,是四會少有的民居建築。炮樓寬5米,長6.3米,高15.4米,石灰混沙石夯築牆,四面有牆眼,內有地下通道。張氏大宅2011年被四會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四會市文物保護單位”。大宅的主人叫張霖道,官封按察使司,家族良田萬畝,在本村名聲顯赫,後人張應之考取秀才,也是當地名醫,常接濟窮苦人家,樂善好施,據說常行義診,免收診金,因而頗受當地人敬仰。現今,張氏大宅除了領略其古建築文化之外,扶利村結合新農村建設,提升其品賞價值和豐富其文化內涵,把張氏大宅改造成古法造紙展覽館、村史館、農耕館和微書屋。古法造紙展覽館:展示鄧村古法造紙工藝的歷史、造紙工藝的流程和造紙產業的發展。村史館:讓村民瞭解村史,激發村民更加熱愛家鄉和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讓村民和遊人熟知歷史傳承價值和意義。農耕館:展現農村舊時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讓人們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微書屋:有專門的讀書檯椅,書架上擺放著各類的書籍,讓村民豐富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此外,四會市青年書畫家協會專門在此掛牌“四會市青少年書法美術教育培訓基地”,讓孩子們知道,學習中國書法藝術,先感知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魅力。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古韻猶存的村巷道。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極具嶺南特色建築風格的張氏大宅會客廳。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扶利村被評為肇慶市歷史文化名村,四會市文物保護單位。有多個單位在此建立教育基地。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品嚐農家美食

建設新農村帶來的好處,讓村民感受到實惠。精明的扶利人,看到前來扶利村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眼前一亮,把握商機。

村民張土賢,原本在外打工,看到家鄉新農村建設的變化和特色鄉村遊的潛力,毅然回到家鄉,把自家的住宅精心裝飾,改造成別具一格的農家風味小食館,名為“賢哥鄧村美食”。裹蒸粽、瀨粉仔、花生包、薄撐餈、艾餈、豬腸粉、鵝湯圓仔餈等具有濃郁鄉村特色的各類美食,令遊人大飽口福,回味無窮,流連忘返,不少回頭客紛紛電話預訂。特別是過慣大都市生活的城裡人和海外遊客,紛紛豎起大拇指,讚不絕口。“想不到生意這樣火爆,從今年4月份開業已來,已接待遊客7000多人,有的甚至是來自日本、美國等地的外國遊客。近段時間,每天都接待幾批遊客,忙得我不可開交。”筆者巡遊扶利村的當日採訪檔主老闆時他如是說。今年6月,張老闆還利用他三層高的住宅,開設名叫“阿土客棧”。此外,還有“嬌姐美食店”、“洪叔土貨店”等特色店檔應運而生。

新農村建設,也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的錢包脹起來。

村貌亮麗,村風文明,村蘊深厚,村民歡樂,經濟發展。這是如今扶利村的寫照。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作者:四會市政協《四會文史》主編——伍仕賢】

往期看點

☞孩子們準備好了嗎?這2項比賽正火熱報名中·····

☞人人人人人人你人人人人人人!“五一”假期我市共接待遊客30.4萬人次

編輯 ▏四會市融媒體中心四會發布編輯部

來源 ▏四會人民政協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第三期】四会古邑:广东省文明乡风示范村——扶利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