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的由來

農曆十月的遂城,已分外寒冷,守城的戍卒一早登上城樓眺望時,滿山遍野都是遼軍,戍卒急急忙忙向守城將領報告。幸運的是,遂州的守將是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楊延昭,人稱楊六郎。楊延昭面臨三種弱勢,遂城狹小,武備又弱,還有大軍壓境,人心惶惶,加之此時天寒地凍,這勢必影響軍隊的戰鬥力。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在生死攸關的緊急關頭,守城將領楊延昭急中生智,將全城的壯年男子都召集起來,並讓他們準備運水工具。時值滴水成冰的嚴冬季節,楊延昭命令守城將士和百姓往城牆上澆水,軍民忙碌了一個晚上,城牆上結成厚厚的冰甲。第二天,遼軍照例前來攻城,發現遂城已然變成一座通體透明的冰城,在白日下熠熠發光,這一仗遼軍損失慘重,舉國大軍竟然拿不下一座小小的遂城,遂城彷彿是銅牆鐵壁,成為貨真價實的鐵遂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冰凍遂城。遂城之戰只是遼宋數百場戰役中的一場,遼宋之間的戰爭要一直持續到雙方結盟為止。

遼宋之間為什麼會爆發如此之多的戰爭呢,位於今北京市和河北、山西兩省北部地區的幽雲十六州,本為中原王朝的固有領土。但在五代十國的政治亂局下,後晉高祖石敬瑭,為得到契丹支持,奪取帝位,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從此契丹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後,契丹據有燕山山脈,控扼長城關隘,中原王朝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防線,華北平原無險可守,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鐵蹄下,對於契丹來說,幽雲十六州同樣重要。

趙冬梅:燕雲十六州對於契丹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你想他得到了那麼一大塊廣袤的,原本屬於農耕民族的土地,而且那土地上原來都是農民,是耕作者。所以他們等於是得到了一塊發展農業的基礎,這個對於他國家經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從戰略上來講的話,長城一線歸他了,對契丹人來講,確確實實就是進可攻退可守。

中原王朝與遼朝都認為自己是該地區的合法擁有者,因此,無論是後周,北宋與遼的戰爭都在所難免。後周世宗在位時期,大舉北伐,一舉收復了瀛洲,莫州、寧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等關南之地,周世宗對關南地區的收復為遼宋之間的爭奪埋下了伏筆。宋太祖對遼採取防禦性的牽制策略,來則掩殺,去則勿追,避免與遼發生大規模的直接交鋒。不過宋太祖並未放棄最終收復幽雲地區的目標,他設置封樁庫,將收繳各割據勢力所藏的金帛存放於此,積蓄金帛,從贖買到北伐兩方面做準備。

宋太宗繼承了太祖的遺志,分別進行了兩次北伐,但是這兩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太平興國四年的高粱河之戰,打得異常慘烈,宋太宗更是狼狽不堪,隻身逃往涿州得以倖免。雍熙三年,宋太宗欲一雪高粱河之辱,再次派三路大軍北伐,同樣大敗而歸。老將楊令公陷入了遼軍的重重包圍之中,全軍覆沒,自己也中箭被俘。在遼營中,楊業堅貞不屈,絕食三日,精忠殉國,昔日的無敵將軍,無奈隕落於遼營。

宋史《楊業傳》等史書記載,楊業有七個兒子,但是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是楊延玉,在雍熙北伐的過程當中,隨楊業戰死於陳家谷口,另一個呢就是非常有名的楊延昭,楊業在攻打瀛洲、朔州的時候,楊延昭都是先鋒,在亂箭射穿手臂的情況下,他仍然奮戰不止。

楊家將的英雄事蹟,一直感召著後人,距離開封城南10公里的朱仙鎮,是宋朝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木版年畫的發源地之一。朱仙鎮木板年畫都以歷史名將為主,關於楊家將的內容也是木板年畫的主要題材。透過色彩濃重的樸實線條,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到,昔日戰場的刀光劍影。楊六郎,實際上在家中排行老大,他智勇善戰,率領官兵先後擊退了遼軍上百次進攻,令遼軍聞風喪膽,遼人認定楊延昭乃天上六郎星宿下凡,所以稱之為楊六郎。然而,楊家將雖然勇猛,卻無法改變戰爭的大局,兩次北伐的失利,使北宋統治集團放棄了積極主動的國防戰略,開始實施全面的防禦部署。

在遙遠的北方草原,契丹民族在遼聖宗和他的母后蕭太后的治理下,走向鼎盛,於北宋轉攻為守相對應的遼朝一方,卻開始轉守為攻。遼人不能坐視宋人在邊境囤結大軍,虎視幽雲,遼朝開始採取進攻的策略。幽雲十六州為石敬瑭所出賣,固然是中原人的恥辱,然而,對於契丹人來說,已經劃為自己版圖幾十年的關南之地,被北周世宗所奪走,也未嘗不是一種恥辱。發生於999年的遂城之戰,僅僅是遼國大舉南侵的序曲。由於遼宋之間的邊界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試探性的局部戰爭時有發生,兩國之間醞釀著更大的暴風雨。

1004年,宋遼之間的矛盾衝突全面爆發,這年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其母蕭太后親率大軍,舉國南侵,揭開了澶淵決戰的序幕。遼國統軍元帥乃順國王蕭撻凜,曾在朔州生擒了宋將楊令公,戰功赫赫,成為南侵的靈魂人物。這年九月,因為戰爭的無休無止,顯得特別漫長,遼軍兵分兩路長驅直入。西路軍五萬人,目標是北宋的岢嵐軍,潤9月28日,岢嵐軍會合幷州、代州援兵,出戰遼軍,大敗遼西路軍。東路20餘萬遼兵在閏9月15日,大破唐河北岸的宋軍,22日,契丹皇帝耶律隆緒同其母蕭太后與主帥蕭撻凜合攻定州。此後,遼軍兵分三路,一路向高陽關,祈州和武強一帶運動,一路往東南方,騷擾德州、棣州、濱州,以此兩路牽制關南的外圍,一路全力攻取關南戰略要地-瀛洲。

趙冬梅:如果看戰場形勢的話,遼朝是懸軍深入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的補給線他跟不上。而且還有了,我們說遼軍是懸軍深入,還有一個重要標誌,他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都沒拿下來,大城市一個都沒有拿下來。定州那個最大的鎮,他是繞著走的,然後他試圖打下來河間,就是瀛洲,打得極慘。

遼軍在瀛洲遭遇到了宋軍的頑強抵抗,甚至連僧尼也參與了保衛戰,這就是著名的瀛洲攻防戰。遼軍日夜攻城,擊鼓吹號之聲傳遍四野,火把將暗夜照得猶如白晝,蕭太后和遼聖宗更是親自上陣,擂鼓助威,指揮軍隊奮勇攻城。戰後,宋人繳獲的鎧甲、兵失、竿牌等物件達上百萬件,進攻關南的遼軍死者三萬餘人,無功而返。

瀛洲攻守戰的勝利,並不足以解除北宋王朝的危險,當蕭太后和遼聖宗進攻瀛洲時,蕭撻凜轉戰外圍,於十四日攻破祈州,一直南下,此舉讓宋廷震驚。兵鋒屢挫的遼軍,竟然不退反進,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全軍深入,將要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澶州是北宋都城的門戶,也是北宋抵禦契丹的最後防線,遼宋之間的決戰將在澶州進行。

劉浦江:幽雲十六州失去之後,這個長城一線的天然的一個軍事防禦線沒有了,所以這個華北平原是一馬平川,所以這個契丹騎兵南下的話。當時北宋,基本上沒有很有效的防禦手段,所以如果說澶州是失守了的話,這個契丹騎兵要過了黃河的話,那就這個就等於大門洞開了。

烽火一夕九傳,遼軍大舉入侵的消息不久就傳到了宋真宗的耳中,朝廷上下震駭,真宗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可是殿前會議上出現了主戰與主和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相持不下。主和派以王欽若和陳堯叟為代表,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一聽說契丹南侵,立即密請真宗遷都金陵,而同知樞密院事陳堯叟是蜀人,則密請真宗遷都成都。面臨著大敵當前的生死關頭,到底是放棄還是堅守呢,遷都就意味著放棄廣闊的中原,中國將重新出現南北割據的局面,這是宋真宗所不願意看到的。他將目光投向了主戰派的代表人物寇準,寇準認為現在皇帝神武,將臣和諧,如果陛下能御駕親征,敵軍自當引退。如果拋棄宗廟,遠徙江南和蜀地,必將導致民心崩潰,大宋的天下也無法保全。

寇準的話,讓宋真宗熱血沸騰,他想起而來太祖設立封樁庫的北伐願望,想起了高粱河之辱,想起而來邊疆的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宋真宗終於堅定了御駕親征的決心。北宋王朝將澶州作為抗遼的最後一道防線,皇帝將要親自趕到戰場的最前沿。就在宋真宗決定親赴澶州督戰時,卻收到了來自前線的議和信,這封信來自遼軍大營,傳達的是契丹最高層蕭太后的意圖,但是,信件卻不是出自蕭太后之手,二十出自於一個叫王繼忠的人。

張希清:王繼忠他出身於軍人世家,因為父親戰死,六歲時就蔭補為官,在宋真宗為太子的時候,兩人就過從甚密,成為宋真宗的親信。那麼在宋真宗即位之後,王繼忠升遷更為迅速,不到六年,他就升為定州路副都部署,也就是北宋三大軍區之一的副總司令。在宋真宗鹹平六年,王繼忠在望都之戰中兵敗被俘,蕭太后知道他是宋真宗的親信,對他特別的照顧。

這封信不是出自蕭太后之手,卻是出自北宋降將王繼忠之手,是否代表蕭太后的真實意願呢,如果信件只是遼方的緩兵之計,北宋將會錯失大好戰機。澶州毗鄰黃河,隨著戰事的持續,一旦黃河結冰,天塹將變為通途,遼軍鐵騎可以從冰上越過,長驅直入,直逼京城。一封信將會顛覆整個王朝,就連宋真宗也認為,遼軍如此兇悍,結盟之說恐怕難以置信。面臨著關乎存亡興敗的嚴峻局勢,北宋王朝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做好戰爭,另一方面考慮到黎民百姓的實際需求,北宋也需要和平。於是,真宗給遼方回信道,朕自從登上大位,愛養黎民,豈欲窮兵黷武,常思息戰安民,如遼方卻有議和誠意,自當遣使談判。

趙冬梅:當時有一個宰相叫畢士安,畢士安做了一個分析,畢士安提出兩點理由,他說可信,他說第一點,王繼忠這個人可信,畢士安也是真宗潛邸,就真正當皇帝之前的那個幕僚,所以他跟王繼忠很熟,他覺得王繼忠這個人,人品上肯定沒問題,只要出自他手。另外還有一點,畢士安有一個推斷,他是說,雖然遼軍是大兵壓境,可是到現在為止,在戰場上並沒有佔到太多的便宜,所以他認為蕭太后會想要議和。

遼宋之間的戰爭似乎撥雲見日,十月,宋朝派出和談使節曹利用出使遼朝,遼朝在議和的同時並沒有停止南侵的步伐。曹利用抵達天雄軍時,正是遼軍大舉攻城之時,因為懷疑契丹議和的誠意,被守軍主帥所阻。一旦遼以議和為誘餌,爭取時間,完成對澶州的軍事部署,將對宋朝形成致命的打擊。澶州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城,史稱南城北寨,中間以49只浮橋相連。澶州為大河津要,向有北門鎖鑰,河朔保障之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遼與北宋又要在澶州兵戎相見,無論是戰是和,澶州都將在中國歷史上濃重的一筆。

張希清:遼朝希望能夠拿下澶州,達到他收復關南之地的這樣一個目的,另一個目的呢,他就是以戰逼和,用戰爭的手段來逼迫宋朝簽訂合議。宋真宗那麼也是針鋒相對,御駕親征到澶州的前線,用戰爭來對付戰爭,用和談對付和談,用戰爭和和談兩手對付這個遼朝的戰爭和和談兩手。

宋真宗從開封派出的和談使節曹利用出使遼營進行和談,這並不是一個消極等待的舉措,因為宋真宗決定要御駕親征,此時的宋真宗已經做好了戰爭和談判兩手準備。真宗親政之時,以參知政事王旦為東京留守,王旦深知戰局兇險,前途未卜,御駕離京前,特地將宰相寇準叫到真宗面前問道:如果十天之內接不到捷報,該如何處理;真宗沉默良久,說道,立皇太子。這實際上是安排了後事,表明北宋君臣將士要與遼決一死戰的決心。

十一月二十日,宋真宗御駕親征,各路兵馬集結,車架從京師滾滾出發,此時,20萬遼軍兵臨澶州城下,澶州攻防戰將直接關係到宋朝的生死存亡。就在決戰一觸即發之時,一個關乎整個戰局的事件在澶州城下突然發生了。三天前,遼軍主帥蕭撻凜帶領親兵巡視地形,在遙遠的澶州城樓,正有一張床子弩對著他虎視眈眈,那天正好威虎軍頭張瑰當值,張瑰率領手下開動了澶州城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床子弩。張瑰不知道,他瞄準的人物竟然是了遼軍主帥蕭撻凜,更不知道這次斬首行動將會扭轉遼宋之間的戰局。

趙冬梅:床子弩有雙弓的,還有三弓的弩,好像是它的力氣非常大,就是那種最強力的床子弩,就是根據《武經總要》的話,上百人一塊給它上勁兒,才能拉得開,最少的也需要幾個人一塊兒拉,才能拉開,所以可以想象它的那個力氣之大,然後它的射程也非常遠,120步,甚至還有寫300步的,那是可以想象的,就是在當時,那東西那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武器。

張瑰看見遠處山頭上人馬雜沓,令手下偷偷搬動床子弩,對準遼軍為首之人,接著用大錘砸下機關,強弩旋即射出,強弩正中蕭撻凜額頭,當晚蕭撻凜死於軍中。第二天運載蕭撻凜靈柩的車子達到,蕭太后悲痛欲絕,罷朝五日。蕭撻凜是南征遼軍的主將,曾立下赫赫戰功,他的死無疑給遼軍帶來沉重的打擊。

張希清:在澶州城下,蕭達凜突然被宋軍的俘弩射死,使遼軍失去了軍事指揮的靈魂人物,軍威重創,士氣大挫,遼朝已處於主將折戟,進退兩難的窘境。蕭撻凜之死,左右了宋遼戰局,也加速了澶淵之盟的進程。

在蕭撻凜死後的第三天,宋真宗的大軍到達澶州城下,澶州北城地域狹小,又貼近前線,前線守將請求真宗車架止於南城,相對要安全一些,真宗見澶州北城外狼煙滾滾,也有點疑懼忐忑。此時澶州北城的宋軍正遭受遼軍猛烈進攻,將士們亟待提升士氣,他們翹首期盼皇帝能親臨前線。公元1004,年11月26日,在寇準等人的堅持下,宋真宗御駕親臨澶州北城,並登臨守城第一線,作為國家的統帥站在了大軍面前,對於宋真宗而言,他只是邁出了一小步,對於宋朝而言卻邁出了一大步。他的出現,將徹底改變戰爭的形勢,在北城門樓,隨從們為宋真宗張起黃龍旗,遠遠近近的宋軍,一見皇上的黃羅傘蓋,都踴躍高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勇氣百倍。真宗登上城樓檢閱諸軍,極大地鼓舞了宋軍士氣,也讓宋遼議和最終成為可能。蕭撻凜一死,遼已經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宋真宗登臨澶州北城,更是讓遼騎虎難下。

趙冬梅:蕭太后對於宋遼關係,她也有個權衡,我相信蕭太后的戰略眼光,她想要解決,宋遼之間的這個邊界問題,她也不想把這個問題,就是讓它長期懸而未決,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想蕭太后真的是想要和平,宋遼之間的這個和平,就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的情況底下,那其實最好的方法是什麼,還是和談。

然而此時,宋朝談判特使曹利用卻杳無蹤跡,蕭太后苦等宋朝使節不來,加之遼軍在戰場上多處失利,時局朝著有利於宋朝的方向發展。蕭太后於是讓王繼忠再次修書一封,傳達遼國議和的誠意。蕭太后敦促曹利用盡早來遼營和談,但苦苦等待,卻依然沒有音信。原來,當時戰爭仍在繼續,遼軍攻勢未減,天雄軍主帥王欽若仍擔心其中有詐,不肯派遣曹利用出使,蕭太后和遼聖宗不得已,只好命令王繼忠第三次修書,要宋朝從澶州另外派遣使者火速前來議和。頻頻來自遼方的熱線消息,終於讓北宋朝廷摸清了對手急於議和的底牌,真宗一方面下詔給天雄軍主帥王欽若,要他敦促曹利用北上和談,另一方面以手詔交付王繼忠,表示宋朝願意和談。

遼方苦苦等待的宋朝議和特使曹利用,終於出現在遼營中,遼國母蕭太后一見曹利用大喜,蕭太后仍然堅持要索還關南之地。關南之地是宋朝抗擊遼朝的最前線,一旦捨棄,華北將無險可守,因此遭到而來曹利用的嚴詞拒絕,和談陷入了僵局。遼朝君臣意識到,戰爭再拖延下去,必定對自己不利,宋軍士氣高漲,各方援軍即將趕到。但是此次舉國南侵,若未得到一點好處就退兵,是在說不過去。12月1日,遼朝派遣韓企持國書與曹利用來到宋軍大營繼續和談,當時的形勢對宋朝有利,主戰派寇準不同意議和,故意提出了遼方難以接受的議和條件。一是讓遼國稱臣,二是收回五代時期被遼朝佔領的幽雲十六州,前線守將楊延昭也上書,認為遼國兵臨澶州,距離北境千里,人馬疲乏,只要各路大軍把守要道,就可以殲滅遼軍。對於寇準和楊延昭的軍事策略,真宗沒有采納,而是再次派遣曹利用至遼營議和。臨別時告訴曹利用,遼方的要求儘量滿足,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即使歲送銀、絹百萬也行,寇準聽說後,偷偷將曹利用召來,說道,雖有聖旨,但是你答應遼方不得超過三十萬,如果超過三十萬,我就將你斬首。

趙冬梅:宋真宗要談判有道理,為什麼有道理,雖然當時戰場形勢可以達到略佔優勢,但是以宋朝的國力,如果說第一,徹底消滅契丹,沒這個力量,第二,拿回幽雲十六州,恐怕也費勁,然後第三呢,再退一步說拿回長城防線,也夠嗆,在加上真宗也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不是勇敢的人,也不能算太怯懦的人,是個務實的人,是個務實的平常人。

曹利用至遼營,果然按照寇準的意見行事,遼朝上下見大宋使者態度堅決,索地無望,而目前和談條件,也對遼方有利,終於答應結盟,這次議和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誓書規定,第一,確定北宋和遼朝的外交關係,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年齒論;第二,劃定北宋與遼朝的邊界,遼方承認關南之地屬於北宋,遼宋邊界恢復站前事實佔領狀態,雙方宣誓,各守疆土,互相懲罰犯罪,互相保護農耕,互不增設軍事設施;第三,北宋每年向遼朝贈送歲幣,名為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第四,雙方與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張希清:它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25年的戰爭局面,維持了此後將近120年的和平往來,這種和平安定的局面,給宋朝和遼朝的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澶淵之盟,對於宋遼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的融合統一、形成發展、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公元1004年,澶州城下的一紙盟約,戲劇般的化解了宋遼兩國之間,幾十年的恩恩怨怨,化干戈為玉帛,開啟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上天垂助順,回葵躍龍驤。宋真宗訂立澶淵之盟後,在班師回京之前,賦詩言志,鐫刻於石,號稱回鸞碑。迴鑾碑見證北宋抗擊遼朝,訂立澶淵之盟的歷史見證。如今的濮陽老城,依然保留著昔日的街區和佈局,而中心去矗立的四角牌樓上,赫然寫著的大字,訴說著這座古城的地位和歷史,澶淵之盟所形成的以兄弟相稱、平等相處的長久和好關係,在中國古代邊疆政權與中原王朝,邊疆民族與中原民族關係史上是罕見的。

現在的人們很難將北京房山雲居寺,與黃河岸邊的澶州城聯繫起來,雲居寺曾是遼朝的實際控制區,在雲居寺裡收藏著大量的石刻佛經。澶淵之盟後,遼朝文教昌興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將為戰爭中斷了的雲居寺石經重加刊刻,遼聖宗續修石經,實際上得益於澶淵之盟後的偃武修文政策,促進了北方民族文化的發展與融合。因為宋遼兩國的交往頻繁,遼朝的天祐皇帝甚至在開泰寺所鑄的銀佛上,寫下了這樣幾個字,願後世生中國。遼朝加快了借鑑宋朝制度,吸收漢族文明的步伐,遼朝文化開始出現於大宋文化趨同的現象。

巴林左旗博物館藏有大量遼宋時的文物,其中部分文物見證了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的和平交往,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歲月的流逝無法遮蔽宋遼雙方互通有無的商貿往來。

王利華:天寧節銀挺,所謂的天寧節,就是宋徽宗的生日,這是宋徽宗過生日的時候,地方官吏給他進貢的歲幣銀,澶淵之盟以後,這方銀挺就作為歲幣銀來到了大遼國,這個銀挺,它是出自遼上京漢城的,實際在50年代初期呀,在市面上呢,咱們已經發現了50多鋌,這樣的歲幣銀了,這正是符合這個咱們歷史上所說的重熙增幣。

在現代人看來,澶淵之盟是在戰爭中籤訂的城下之盟,誓書中規定,宋納遼歲幣三十萬,對宋朝來說,無異於是一個不平等條約。然而當時的人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宋遼約定為兄弟之國,地位平等,沒有屈辱性的名分。所以歲送三十萬銀絹,既不是藩屬國的朝貢,更也不是戰敗國的賠款,對於龐大的戰爭經費而言,三十萬不過是九牛一毛,還不及開戰所用軍費的百分之一。

澶淵之盟後,北宋的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的輸入遼方,遼朝的鹽、玉器也大批出現於大宋的集市上。從此,邊疆人民放下干戈,捨起鋤頭,躬耕於隴畝,遼宋之間的大道上,使者絡繹不絕。澶淵之盟換來了宋遼100多年的和平,但是,澶淵之盟也帶來了消極影響。

張希清:澶淵之盟也給宋朝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主要是呢,澶淵之盟是宋朝的當權者片面的得到一種印象,就是通過用金錢贖買的辦法,就可以消除邊患,永保和平。於是,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的當權者在國防戰略上又有所退步,就是呢,從守內虛外,變為忘戰去兵,疏於武備。

澶淵之盟的訂立,使宋朝君臣從此羞言武備,奢談太平,以屈己講和為最高目的,在與金國議和時,甚至不惜喪失國格與民族尊嚴,這是後人必須警惕的。古人云,能戰方能言和,戰爭與和平,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沒有寇準的力排眾議,如果沒有真宗的御駕親征,如果沒有將士們的浴血沙場,和平不可能那麼快就到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歷史事實證明,既不窮兵黷武,又注重加強國防,增強國力,這才是強國衛邦之道,澶淵之盟後,楊延昭又駐守邊疆近十年,維護著邊境的安全與和平,最後馬革裹屍,從此楊家將的歷史與傳說交相輝映,在不斷地豐富和演繹中,原本只是浴血沙場的鐵血男兒,又融入了不讓鬚眉的楊門女將。歷史創造了英雄,後人又用傳說來緬懷英雄那段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