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組委如何選人才? 專訪人力資源部部長閆成

冬奥组委如何选人才? 专访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

點擊上方“冰雪1號”可以訂閱哦!

北京冬奧組委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注重廣開選人用人視野,遴選優秀人才參與冬奧會籌辦,加快培養一支專業化、國際化的籌辦人員隊伍。日前,本刊記者就冬奧會人才工作情況對冬奧組委人力資源部部長閆成進行了專訪。

北京冬奧會的“大人才觀”

記者:冬奧會人才工作的特點是什麼?

閆成:北京冬奧會是我國重大歷史節點上的重要標誌性活動。要辦好這件國家大事,需要我們堅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理念,廣泛匯聚各界人才的智慧力量,共同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冬奧組委注重廣泛選人用人視野,遴選優秀人才參與冬奧會籌辦工作,加快培養一支專業化、國際化的人才隊伍。

冬奧組委成立以來,十分重視人才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2018年5月,冬奧組委印發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人才行動計劃》,確立了人才發展頂層設計,提出統籌推進11支人才隊伍建設的工作格局。其中,包括海外人才引進專項計劃、籌辦人員隊伍建設專項計劃、國內技術官員培養專項計劃等工作措施,讓人才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冬奥组委如何选人才? 专访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

冬奧會人才是一個大概念。其中,既包括受薪人員,也包括國內外專家顧問、國內技術官員、志願者和實習生、合同商人員等其他人員。目前,組委會共設立了16個工作部門、2個運行中心,共有受薪人員452人。2018年度,新進工作人員101人,其中,既有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選調來的,也有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來的。

以全球視野延攬優秀人才

記者:冬奧組委怎樣在全球範圍內開發和引進優秀人才?

閆成:我國冬季運動基礎相對薄弱,高水平的冬季項目管理人才比較缺乏,需要從境外適當引進一批高層次專業人才。主要有3條渠道:

一是聘用外國專家。組委會建立了符合國際規則、符合我國相關政策法規的特聘專家制度。目前,已經分6批引進了25名外國專家,他們在場館設計、競賽組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指導和諮詢作用,也幫助我們培養起一支國內的專業人才隊伍。像國際高聯高山滑雪委員會主席魯西,曾連續為9屆冬奧會設計了高山滑雪賽道,經驗豐富。他和團隊已經十幾次登上小海坨山,在延慶賽區賽道規劃建設中發揮了引領作用。

二是團隊式引進外籍專業人才。根據辦賽需要,對一些技術難度較大、技能要求較高的專業工種人員,組委會將採取與境外相關組織、機構合作的方式,團隊式引進一批外籍人才。在分析往屆冬奧會人才結構的基礎上,我們初步制定急需緊缺人才開發目錄,梳理了3000多個專業崗位需求,也掌握了部分競賽項目的外籍人才名單。在科技部、國家移民局等單位的指導和支持下,制定了外籍人才引進政策。下一步,就要走出國門、按圖索驥,精準地尋訪和引進人才。

三是全球招聘員工。2016年,組委會組織了首次全球招聘,有來自法國、俄羅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3500多人提交了申請,從中擇優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2017、2018年都組織了社會招聘和校園招聘。這期間,組委會還從平昌冬奧組委引進了6名經驗豐富的員工。在2018年度校園招聘中,有4600多人提交申請,1860人參加筆試,其中就有一大批海外留學人員報名。

統籌開發國內專業人才

記者:冬奧組委如何整合國內優秀人才?

閆成:加快國內人才培養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冬奧組委依託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會同有關方面,面向北京、河北地區及各省(區)市開發優秀人才,整合專業力量。主要有3個載體:

一是人才儲備性培養。我們和專業機構合作,調研並掌握了3090名國內冰雪運動人才的基本信息,對專業人才儲備進行了深化拓展。一方面,會同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等單位,舉辦高山滑雪、單板和自由式滑雪、冰球等13個國內技術官員培訓班,採取邊培訓、邊保留的方式,儲備956名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會同主辦城市的相關政府部門,加強賽事保障人才培養,舉辦安保、交通、醫療、餐飲、住宿等8個培訓班,累計培訓482人次。應該說,這4500多名專業人才,有望成為辦賽一線的重要工作力量。

二是滑雪戰隊。針對體制內缺乏人才的問題,我們以雪上項目人才為重點,組建了滑雪戰隊,共有319名隊員,來源於北京地區的128個單位,年齡最大的58歲,最小的18歲。這是一支來源於群眾、根植於群眾的辦奧隊伍。大家利用週末接受培訓,開展理論學習、體能訓練、實戰培訓等,還在今年初組織了為期8天的雪季集訓。目前,滑雪戰隊已經開展了12次集中教學,累計有228學時,其中包括參與國際雪聯“遠東杯”滑雪比賽辦賽、北京市首屆冬運會辦賽、北京市大學生滑雪比賽辦賽等實戰培訓,接受了賽道作業全流程的業務訓練。滑雪戰隊探索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外籍專家指導+培訓基地承接+實戰培訓歷練+賽事工具應用+團隊文化建設”5種要素的融合,讓人才培養工作更加體系化、專業化。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推廣這種培養模式,適時在河北、東北地區組建分隊。

三是培訓基地。我們已經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合作,首批佈局和建設了11個培訓基地。各高校依託自身學科專業優勢,在工作人員英語培訓、冬奧培訓教材編寫、前期志願者和賽時實習生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盤活了專業人才資源。今年,我們將與8所高校合作招收36名駐會志願者,與19所高校合作招收287名賽時實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