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1122”模式助推鄉村振興,看溫縣番田鎮樣板!


創新“1122”模式助推鄉村振興,看溫縣番田鎮樣板!

5月8日《焦作日報》5版刊登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基礎,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4月23日下午,說起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路,正在溫縣番田鎮田間綜合體產業扶貧基地瞭解項目開展情況的該鎮黨委書記楊照輝告訴記者,近年來,該鎮通過“112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針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人居環境建設、愛心超市、農村幸福院等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索,受到了群眾的支持與擁護。

創新“1122”模式助推鄉村振興,看溫縣番田鎮樣板!

溫縣番田鎮黨委書記楊照輝(中)在該鎮田間綜合體產業扶貧基地瞭解項目開展情況。 焦作日報記者 馬允安

“1122”是該鎮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具有一體化、整體性、聯動性、前瞻性的符合該鎮實際的思路和路徑,即一個經營、一個整理、兩爭創和兩改革。楊照輝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總體要求,這五項要求中,前三項更為關鍵。我們分別從土地規模經營入手狠抓產業興旺,從空院治理入手狠抓生態宜居,從兩個爭創入手狠抓鄉風文明。”

“一個經營,即加快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培育農村集體經濟。這是產業興旺的抓手。”楊照輝介紹,田間綜合體產業扶貧基地是番田鎮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舉措。該鎮按照“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扶貧工作措施,在省級貧困村段村、秦莊地界,實施田間綜合體產業扶貧基地項目。項目總面積100畝,功能分區為蓮藕種植區40畝、鱸魚養殖區45畝、大棚種植採摘區10畝、辦公及休閒區5畝。項目總投資192.4萬元,其中申請扶貧資金68萬元,其餘自籌。項目於2017年9月開工建設,2017年12月底已建成投用。鱸魚養殖突破南魚北養技術難題,打造出高效農業產業基地。按目前市場價,可純盈利40萬餘元。採摘園區內25畝多的品種葡萄長勢喜人,今年可上市,畝均預計可盈利3000~4000元。如今,通過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該鎮42個村告別了以前的等靠要思想,形成了爭相比村裡的變化、比爭取項目資金、壯大集體經濟局面。該鎮王莊村以前集體經濟收入基本為0,現在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

一個整理,即對農村閒置土地和閒置空院啟動整理工作,實現村容整潔。這是番田鎮生態宜居的抓手。在該鎮三陵村記者看到,不少空院子裡看不到一般閒置空院的斷壁殘垣和雜草叢生,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苗圃,有紅葉石楠、桂花樹、雪松、玉蘭等。該村黨支部書記苗國中介紹:“為了將村裡的閒置土地和閒置空院利用起來,打造生態宜居村莊,去年8月份,村兩委和黨員商量研究後提出了人居生態環境改善方案,實施‘三三四’模式與閒置空院房主通過溝通簽訂協議,即由村委會出資在空院內種植綠化樹,收益三成歸房主、三成歸村委會、四成用於貧困戶管理費用。”以前該村共有20處閒置空院無人管理,如今已整理出13處4410平方米,種植樹木2000餘棵。去年,該鎮宋村以危房改造資金為主,整合民政部門幸福院建設補助資金、幫扶單位幫扶資金、鎮財政補助資金等,實施的溫縣危房集中改造示範點和宋村幸福院建設總投資達40萬元。該村有9戶特困戶為孤寡老人或重度殘疾戶,申報危房改造項目後,自身仍無能力建設。經鎮村兩級幹部反覆討論研究並徵得群眾同意後,確定了“整合資源、集中建設”的危房改造方案,將危改資金“打捆使用”,確保每人一個單間,並配套廚房、洗澡間、活動室等,目前已全部竣工入住。建成投用後,入住人員的原有住宅收歸集體,其土地流轉收入、五保金、低保金等由村委會設立專門賬戶統一管理,用於日常生活支出。此模式既解決了特困群體無力實施危房改造的難題,又避免了資源浪費,實現了財政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也有利於農村空閒院落的統一規劃和利用。

兩爭創,一是通過黨員分類積分管理辦法,爭創合格共產黨員;二是爭創社會主義文明家庭,切實引導和營造農村風清氣正的村風民風,這是該鎮鄉風文明的抓手。該鎮黨委、政府在全鎮開展了社會主義文明家庭創建工作,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解決在農業生產、公益事業建設、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群眾不支持不配合問題,從而保障在農村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步伐。與此同時,該鎮實行農村黨員分類別積分考核管理辦法,建立起對全鎮農村黨員日教育、管理、監督的長效機制,解決好農村廣大無職黨員管理弱化問題,激發全體黨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切實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團結帶領群眾,凝心聚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兩改革是通過建立業務辦公室,改革機關工作機制,為發展提供機制保障;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使之成為治理有效的抓手。

焦作日報記者 馬允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