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黃金一代為什麼主攻很少接一傳,現在的主攻都要求有一傳能力?

體育公元


黃金一代的中國女排主攻很少接一傳,為什麼現在要求主攻主接六輪


今天在問答裡面看到了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覺挺有價值的,因為這個問題代表了一個時期的戰術發展。這個問題是“黃金一代時期,中國女排的主攻很少主接一傳,為什麼到了這個時代,要求主攻必須要有六輪一傳的能力呢?”其實,這是關於戰術跑位的問題,因為主攻下撤一傳都是可以打定點,然後即便是反輪也可以選擇回本位進攻的一傳陣型,或者不換位的一傳陣型,而接應不行,很多時候如果反輪接應打不換位的話,一傳陣型就像天津隊那樣,楊藝在六號位到四號位去進攻,跑起來彆扭,或者換位的就要從五號位跑到二號位,距離長,又或者從五號位打三號位半高的,太集中,所以現在主攻接一傳,主要就是讓戰術跑動更加簡單化。

當然,我們球迷朋友說到了黃金一代,黃金一代的時候,是張娜作為自由人五輪一傳,周蘇紅作為接應主接六輪,劉亞男作為副攻主接三輪,楊昊主攻主接三輪,王麗娜作為主攻主接一輪。這個替換其實挺難受的,因為自由人替的是副攻和主攻,替趙蕊蕊或者張萍三輪,替王麗娜兩輪,這就有一個瞬間是後排張娜不在,那麼防守上的能力就不是最強。而且當時這套陣容的話,對於誰的要求高,對於接應的要求高,周蘇紅不但要主接六輪,而且要負責二號位的戰術跑動,即便是接完一傳,也要再跑動,這樣的接應新世紀以來我們就只有一個周蘇紅。

當時為什麼不讓主攻接,一來是主攻的一傳能力確實一般,楊昊也好,王麗娜也好,一傳其實都一般。楊昊別看當時是接三輪,但是這個三輪很多時候都是讓張娜和周蘇紅來保護。所以當時的主攻確實一傳接的不多,但是一傳穩定,因為有能接穩定一傳的副攻,但是現在副攻為什麼不接了,因為現在副攻主要抓攔網,如果接一傳再攔網,本身就跑不到位,這更難跑到位了,只接三輪的話,自由人替換不好替換,所以現在自由人一般都替副攻,而且副攻越來越高。這樣就只有主攻,接應來參與一傳了。

接應位置和主攻位置接完一傳再進攻的壓力哪一個更大呢?如果讓我來說,我覺得是接應位置,因為接應不管是前排還是後排,二號位定點只有她一個人,主攻還可以輪換,我前排四號位就打三輪,到後排之後隊友頂上來,是可以調整的,但是接應不是,前排二號位,後排後二,都是她自己頂,進攻壓力是很大的。而且如果技戰術再參與跑位的話,很多輪次也很難受,就比如開篇我們說的反輪,接應下撤接一傳,接完之後準備換位打還是不換位打,不換位的話,四號位這邊不是她的本位,換位的話,跑二號位又遠,跑三號位進攻戰術過於集中身前,所以真要是接應主接六輪,要麼是直接捨棄二號位,要麼就是接應真的是個全面型的人才。


所以現在為了戰術的簡單化,就是兩邊拉開中間加壓的打法,讓二號位的隊員儘量沒有一傳壓力,主要進攻,然後四號位的主攻儘量的全面化,但是現在主流的球隊都是一個進攻稍微強的主攻搭配一個保障型的主攻,比如塞爾維亞米哈搭檔一眾保障型主攻,意大利塞拉搭檔博賽迪,中國朱婷搭檔張常寧,荷蘭布衣及斯搭檔格魯圖斯等等,這也是發展之後各個隊伍的改變,從多變的年代恢復到了大一統。


渣渣談排球


黃金一代女排的一傳體系,在新世紀女排來說,是絕無僅有的,分別是接應接6輪一傳,自由人接5輪一傳,小副攻3輪一傳,小主攻三輪一傳,大主一輪一傳。

在現如今中國女排的體系乃至世界女排的打法,副攻都退出了一傳體系,只有極少數例如福建女排還保留著副攻後排接一傳的打法。而歐美國家幾乎都是嚴格的雙主一傳體系,少數兩人一傳體系,極個別接應參與一傳。中國女排現如今採用雙主,自由人以及接應共同承擔一傳的打法。

如果朱婷➕張常寧➕龔翔宇三大邊攻手在場,基本就是自由人和張常寧各六輪,龔翔宇,朱婷各三輪的一傳。如果李瑩盈替換張常寧,那朱婷則打小主攻,基本是自由人六輪,接應5輪,朱婷5至6輪,李瑩盈1至兩輪的打法。隨著李瑩盈的一傳能力進步,她所承擔的輪次數量將會增加,以解放朱婷個別輪次的進攻。這種打法並不像你某些網友說的那樣犧牲了朱婷的進攻,而事實是朱婷➕龔翔宇➕李瑩盈的體系,一傳能力基本持平,而進攻能力強於朱婷➕張常寧➕龔翔宇的體系,防守和攔網則略有不如。這個體系,就是去年世錦賽,在落後的時候使用的打法,大多數比賽都能贏下來,最後一場銅牌賽也贏得乾淨利落,所以並不是一無是處,存在還是有很大的意義。

雙主攻接一傳,接應專注進攻,是比較理想的一傳體系,郎指導也曾經在奧運會上進行嘗試,但現實是,中國女排接應位置的進攻能力遠遜於主攻位置,不得已接應還是迴歸一傳體系。


黃金一代,則有一輪是自由人不參加一傳的。王麗娜在後排發球的那一輪過後,她接唯一的一輪一傳,接完一傳下一輪她就被自由人換下去了,直到她輪到四號位重新回到前排又上場,正是這一輪,由劉亞男,周蘇紅和楊昊三個接一傳,直到趙蕊蕊輪到後排,自由人才上場。陳靜會在大多數比賽中,替補王麗娜出場,主要是後排替換三輪,最大限度保護楊昊的前排進攻。

到了後黃金一代,劉亞男退出主力陣容,加上王一梅強勢的進攻能力,中國女排在08到12週期大多數採用的是小主攻,接應,自由人各六輪一傳,大主攻完全不接,司職進攻。直到朱婷崛起,王一梅退出國家隊,中國女排便採用小主攻惠若琪,和自由人各六輪,朱婷和曾春蕾各三輪的一傳。這種一傳體系,比較好的地方在於,在一傳到位的情況下至少保證了一個後攻點,同時被追發要崩潰了也可以相互彌補。

中國女排這兩年還只有李瑩盈一個新人具有較高的進攻天賦,但目前來說,她的一傳還是不夠用,但是很多攻手的一傳都是一步步變好的,例如龔翔宇,張常寧都是從不接一傳到主接一傳,我相信李瑩盈也能行,中國女排也需要李瑩盈的一傳進步。加油


無所謂耀哥


2001年陳忠和入主中國女排主教練一職,以馮坤、趙蕊蕊、楊昊、周蘇紅、劉亞楠、張娜、王麗娜為主力陣容的“七仙女”連拿2003年世界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冠軍,為中國女排奪回了失去17年的世界冠軍,被人們稱為女排的黃金一代。絕大數球員還參加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在家門口奪得一枚寶貴的銅牌後,黃金一代就此謝幕,功成名就地退役。



黃金一代的女排姑娘可怕之處不是在於強攻的硬實力有多麼的突出,而是在於她們技戰術體系突出一個“快”字,而且戰術體系複雜多變,可以稱得上世界上最複雜的戰術都包涵了:雙背飛、加塞、交叉、時間差、前飛、平拉開……

雅典奧運會前四名的隊伍平均身高最矮的就是中國女排,之所以可以力克身材高大、進攻火力兇猛的俄羅斯女排,堅持快變和隊伍的攻防全面是最大的原因,雅典奧運會冠軍決賽後三局防反中大多數還是中國隊用分散的進攻點打亂了對方的攔防,俄羅斯打到最後就是兩個主攻在拼強攻。



想要堅持快速多變,一傳是真正的生命線,沒有一傳做保障,根本快不起來,只能拼強攻,想要防反中得分,也需要先有防,然後再有守轉攻,起球的質量非常關鍵。一切進攻的根基就是一傳防守,這方面女排黃金一代可以說在當時世界女排隊伍中做的最牢固,接應周蘇紅可以接六輪一傳,甚至在五號位接完一傳,還能立馬跑到二號位打出雙背飛戰術,相當於跑了一個大斜線的距離,她在其它位置接個一傳接著投入進攻就更不在話下了。副攻劉亞楠同樣是防守體系的一環,在副攻只打前排三輪進攻的主流當中,劉亞楠與眾不同地在場上打滿全場,後排的三輪一傳和防守,前排有世界上最快的快球,都可以做到賞心悅目。再加上自由人不死鳥張娜,從一傳到防守,可以包攬大半個場地,和劉亞楠、周蘇紅組合了久攻不破的防守鐵三角,成為了女排執行各種戰術的絕對保證。



由於黃金一代的一傳和防守任務分別由接應、自由人和副攻承擔,所以大大解放了主攻手在防守端的壓力,2001年、2002年的張靜,2003年、2004年的王麗娜,北京奧運週期的王一梅都是不接一傳的主攻,專心致志的進攻,也就誕生了楊昊那世界上最快的平拉開。對比如今的中國女排,主攻即使不接六輪一傳,也要三輪的硬性要求,否則國家隊可不輕易養著不接一傳的主攻,哪怕是世界第一主攻朱婷也不例外。兩個時代的主攻一對比,黃金一代的主攻真是滿滿的都是愛,如果黃金一代也可以擁有朱婷,那恐怕是要複製古巴女排三大賽八連冠的輝煌了。

可見主攻對一傳的要求還是隨著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分工,主攻可以不接一傳,只要隊伍裡面的其它位置一傳能力足夠突出,黃金一代連副攻都可以分擔一傳壓力了,也就沒有主攻什麼事兒了。現在的副攻一個個高大威猛,移動普遍不靈活,不可能再接一傳了。而且國內也找不到第二個周蘇紅,只能隨著現有國家隊的人選,量體裁衣,看天吃飯了。


土土女排



陳忠和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後出任了中國女排主教練,馮坤、趙蕊蕊、劉亞男、楊昊、周蘇紅、王麗娜、張娜這七個隊員是絕對主力,人稱“七仙女”,陳忠和在國家隊的戰術制定上繼承了老女排的小靈快和快速多變戰術,在場上分工是這樣的:自由人張娜接六輪一傳、接應二傳周蘇紅接五輪一傳、副攻劉亞男接三輪一傳,主攻楊昊接一輪一傳,主攻王麗娜接一輪一傳,副攻趙蕊蕊個子高不接一傳,趙蕊蕊除攔網外還擔任進攻任務,除主攻楊昊和王麗娜參與進攻,副攻劉亞男和接應二傳周蘇紅的黃金雙背飛也是中國女排的得分手段。



郎平在2013年接任中國女排主教練以來,隨著中國女排隊員個頭的高大化袁心玥2米、顏妮1.92米,副攻接一傳退出了歷史舞臺,副攻的任務主要是攔網和進攻得分,惠若琪是接六輪一傳的小主攻,惠若琪退役後張常寧擔任主接六輪一傳的小主攻,朱婷擔任大主攻,朱婷在場上有時也接三輪一傳,或者一輪一傳,自由人林莉主接六輪一傳,接應二傳曾春蕾或龔翔宇都在場上有接一傳任務。

結語:陳忠和和郎平制定的戰術不同,陳忠和指教中國女排時副攻趙蕊蕊在場上是得分利器,她扣球數有時比主攻楊昊還多,郎平指教中國女排朱婷是得分利器,一般進攻任務都交給朱婷,因此教練會根據隊員的能力制定不一樣的戰術。以上是作者的看法,大家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