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母在的地方不是家,如果無法感同身受,就別讓孩子來人間受罪

導讀:孩子的誕生寓意往往與希望有關,可在這部電影裡,出生就是受罪的開始。貧窮讓生活絕望,痛苦無法感同身受,孩子起訴父母不能養就不該生,這樣的質問,還少嗎?苦難的根源難道來自希望本身嗎?

有父母在的地方不是家,如果無法感同身受,就別讓孩子來人間受罪


《何以為家》的電影鏡頭平緩而深刻,記錄的不過是一個敘利亞難民家庭的苦難生活。男孩贊恩細瘦的胳膊要抬起大桶的飲用水,甚至是當雜貨鋪的童工,帶著一家子弟弟妹妹賣甜菜汁。在他的身上,看不見快樂與笑容,擁擠的家庭更像是一個牢籠。戰亂與貧窮讓人們每天都在與死神鬥爭,如果你因此指責他的父母無能,未免帶了太多優越感。


有父母在的地方不是家,如果無法感同身受,就別讓孩子來人間受罪

父母何嘗願意看孩子受苦,只是活在這樣的國家,別無選擇。當贊恩的記者冷聲質問其母,為什麼他的妹妹會死在醫院門口,她徹底崩潰了:你有什麼權利指責我,難道你也經歷過我的生活?是啊,儘管已經是這樣的年代,依舊有人活不下去。高貴的施捨傷害人,指責的冷眼侮辱人。

可最不該,是讓孩子從小就陷入這樣的循環。贊恩目睹11歲的妹妹被“送走”嫁人,他的保護只是換來了父母的打罵。如果從小便接受這樣的觀念,只管生育而不計較代價,那是最不負責任的行為。有人說,孩子其實比大人更辛苦,大人的痛苦望得到頭,而孩子的痛苦看不到盡頭。


有父母在的地方不是家,如果無法感同身受,就別讓孩子來人間受罪

如果連選擇自己被保障的權利都沒有,生活像一灘爛泥,不受教育,只能靠喝水吃糖度日,這樣的人生不如沒擁有過。而父母就是長大了的孩子,他們抱著錯誤的婚育觀,一味地認為“多子多福”,增加的不是生活的希望,而是連自己都無法保全時拉過來的墊背。


有父母在的地方不是家,如果無法感同身受,就別讓孩子來人間受罪

不要再盲目地生孩子了,這不是父母自己的選擇,你要考慮孩子一生的成長,考慮環境是不是適合。贊恩儘管努力地想過得好,可現實的重壓卻沒減輕過,當他得知妹妹“懷孕”大出血死亡後,遭受了太多不公的他向命運伸出了尖刀,他刺傷了妹妹的“丈夫”。全片帶著一種沉重的氛圍,法庭之上,法官多次喝止贊恩及家人的激烈言辭。可心中的痛苦,從此能打消嗎?


有父母在的地方不是家,如果無法感同身受,就別讓孩子來人間受罪

當你最接近塵埃的時候,法律是不是還照顧得到你?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好的結局,贊恩通過電視節目得到法律援助,起訴父母,想讓他們別再生孩子。受到關注的贊恩得到了身份證,他照料的弟弟被找了回來,贊恩還擁有了心心念唸的上學的權利。一切看起來都變得充滿希望,當鏡頭轉到拍身份證照時,他露出了全片唯一一次笑容。

導演把臨近結尾的這個鏡頭做成海報,微笑著的孩子與全片的主題形成巨大的衝擊。唯一的微笑是在飽嘗痛苦之後,可那笑容又有幾個人能擁有?還有太多的贊恩活在塵埃裡,他們一生可能都等不到真心流露出笑容的時刻,我們還能安心嗎?


有父母在的地方不是家,如果無法感同身受,就別讓孩子來人間受罪

不少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包括成年人都哭出了聲。有人說這是一部很喪的電影,不,它只是揪出了你不敢看見的真相。影片結尾寫著,電影是根據男孩身上的真實事件改編,這句話,比任何鏡頭都有說服力。也許我們不該在高鐵上看見哭鬧的孩子只會厭煩抱怨,責怪他不稱職的父母。看看自己,反思自己,告訴自己,當你沒有能力的時候,別把天使接來人間受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