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到底知不知道岳飛是被冤枉的?

密探零零發


我是虎頭山的一隻小妖怪,今天和大家一起聊一下宋朝時期的民族英雄岳飛。

這段時間很多網上的人一直談論岳飛當年真得就是因為秦檜看他不順眼,才會被用十二道金色的牌子直接給召回了京城,再然後也不知道用了個什麼樣的罪名就給處死了,可以說大多數人對於抗金英雄岳飛的死表示要把秦檜拉出來千刀萬剮。

那麼當時身為秦檜的主子宋高宗趙構,難道就對這些事都不知情,並且整個朝廷的大臣們都集體眼瞎了,就這麼看著秦檜一個人在演戲,然後把民族英雄就這麼給莫名其妙的給處理了?

很顯然當時的南宋雖說被剛剛被金朝所打敗,從大宋變成了南宋,可是皇帝的權力還沒有到一個臣子就可以控制的地步,也就是說這件事是趙構知道的,而且很有可能就是趙構的旨意。

這樣一來就成了趙構不想讓岳飛活在這個世界上,然後我們就要好好的思考一下為什麼身為岳飛的頂頭上司趙構會處死這麼一個又忠心而且還會帶兵作戰的良將,千萬不要說趙構出門沒有帶腦子,身為一個皇帝而且當時的國家還相當的富強,不可能是一個沒有腦子的皇帝可以搞定的。

所以說趙構當時很聰明,最起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殺了岳飛之後自己有什麼損失,同時又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可以說這一切都在趙構的考慮之中。

也可能皇帝的腦回路與我們正常人是不一樣的,畢竟我們所想的一些事情只是停留在表面,當然了更多的原因就是很多深層次的東西我們並不知道。

當時的岳飛被稱為民族英雄,自稱一生的理想就是幽雲十六州打回來,並且還要救出來北宋的那兩個皇帝,可以說這種事相當的讓人無語,就好比較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因為種種原因離職了,新上任的總經理剛剛才上任,下面的員工就開始商量著如何前一個總經理給找回來一樣。這個時候把他找回來幹什麼,而且這麼著急,這讓現任如何來想。

很顯然站在趙構的角度來想問題,那就是岳飛對自己有不臣之心,都已經有了不臣之心了,那趙構還留著岳飛幹什麼,用來過年嗎?

可以說單從這一點上岳飛被趙構給害死實在太正常了,身為南宋的將領,心裡忠心的卻是北宋的皇帝,當時的情況不論誰在趙構的這個位置上,看到岳飛的時候都不會太開心,而且心中一定在想有機會就讓你好看。

除此之外,就是宋朝的兵權制度問題,要知道宋朝的創始人趙匡胤得位不正,就是因為掌了兵權,才會奪了周朝的皇帝之位,從新成立了宋朝,可以說從一開始的根子就不太正,所以一直以來朝廷都在防備著這些領兵的大將們。

也可以說岳飛不懂為官之道,從他成為抗金英雄的時候,太多好聽的名聲全部都在他的身上,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有點飄了,如果能飛的話早上天了。

同樣這個時候的南宋很多的出名將領都在這個時期存在後,比如張俊、韓世忠和劉琦等人,因為北宋的快速滅亡,讓這些帶兵的大將們得到了很大的兵權,以前因為防備金朝所以對這些將領們比較縱容,但是隨著南宋的政權一步步的鞏固之後。

趙構發現了這些領兵大將有點尾大不掉的情況,雖說可以用武力強行把這些將領給拿下,但是以後誰還可以給自己打仗。

於是在這個時候,趙構就用了一招殺雞儆猴的計謀,而此時的岳飛可以說就是最好用的那一隻雞,反正在趙構的眼中嶽飛是一定要被用來立威的,而且這個威還要立的高大上一點,就讓大家看看自己是如何對待這些看起來忠心已經跑偏的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下場。

岳飛當時的名聲這麼大,趙構還不是直接讓人給他定了罪,並且說殺就給殺掉了。也正是經過這一次的事件,讓韓世忠等人比較燥熱的內心瞬間平靜了下來,原本宋朝的皇帝這麼有魄力,以後的行事就一定要低調一點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趙構可以說明知道岳飛的這些罪名都是冤枉的,但是卻依然要將他治罪,就是讓韓世忠等人明白一個道理,你們的權力就是皇帝所給予的,如果不聽話岳飛就是你們的下場。


虎頭山小妖


岳飛之死乃奸臣秦檜以“莫須有“之罪所害。已定歷史定論。西湖畔岳飛墓前的幾個罪被唾棄便是證明。問題在於秦檜與岳飛官階幾無差異,一個秦檜能一手遮天,妄殺大將自毀長城?顯然不能。餘以為真正要岳飛死的人是南宋高宗趙構,只有趙構有讓岳飛死,壓制朝議,群臣緘口的權威。

那麼趙構為什麼會揮淚斬愛將?前邊幾個回答講的很全面很深入,我在這裡僅作補充。一,岳飛性情執坳倔強,不服從領導,恣意妄為。這個可以從王彥與岳飛的一段故事來說明。在河北時岳飛投靠八字軍王彥,又不服王彥節度,王彥看此人叛逆,便讓岳飛另尋明主。岳飛在外闖蕩了一段時間,損兵折將混不下去,隻身重返王彥所部認錯請求收留。王彥的軍師在手心寫了一個殺字示王彥。王彥不忍心殺岳飛,拒不收留,讓岳飛自去。二,岳家軍並沒有十萬之師,僅三,四萬而已,軍功最大的出處是鎮壓洞庭湖楊麼農民起義。三,岳飛自大狂妄,不知規矩進退。歷來皇家立儲君都是敏感問題,大臣們避之不及,尤以在外領軍將領之大忌,有以武力脅迫君主之嫌。岳飛向趙構進言,提出立儲建議。趙構十分震怒,說這是朕之家事,何勞將軍掛牽?岳飛聽罷汗流滿面,叩頭領罪。試想這樣的大臣,能不被趙構所忌,殺之立威嗎?

自古以來輿論上總把忠臣良將的死歸以昏君,奸臣所害。以餘見半由主忌,半由自取爾。


雙樵\n




另一場“詔獄”


兩宋時期的皇權相對薄弱,皇權與相權的分工大致可以總結為:皇帝決定做什麼,用誰做宰執;宰執決定用哪些人,具體怎麼做。王安石後來落下的罵名中有一條是鼓勵“聖心獨斷”,被認為是以削弱士大夫階層的最高權力——相權,以換取神宗對變法的支持

兩宋這種皇權與相權的關係催生了一大批“權相”。例如蔡京,雖然他的烏紗帽被擼過好幾次,但只要他在相位上搞定了皇帝一個人,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權相

再例如哲宗紹聖年間宰相章惇和蔡卞為了打擊舊黨,利用文及甫寄給邢恕的一封信,構陷同文院謗獄,誣陷司馬光、劉摯、梁燾等人“將謀廢立”。翰林承旨蔡京與諫議大夫安惇奉命審理此案

將大有所誅戮,然卒不得要領。

雖然蔡京和安惇立志要在這件事情上幹出點明堂,但一段時間過後他們仍然沒有拿到真憑實據。哲宗從最初有一大批人想廢掉自己另立新君的震驚中醒悟過來,明白了這完全是一場冤獄,然而並沒有用,蔡京、安惇不改初心

上怒稍息,然京、惇極力鍛鍊不少置。

司馬老爺子死得早,沒事;劉摯被貶往新州,梁燾被貶往化州。很快,梁燾和劉摯就莫名其妙地分別死於貶所

既而梁燾卒於化州,劉摯卒於新州,眾皆疑二人不得其死。

劉摯和梁燾人都死了罪名還沒扣穩,弄得蔡京很尷尬。尷尬是一回事,徹底把劉摯、梁燾批倒批臭再踏上一隻腳讓他們永不翻身又是另一回事。第二年五月,案子終於做實了,卷宗和三省處理意見交由哲宗批閱,哲宗看到漏洞百出的卷宗哭笑不得,明確表態

帝曰:“摯等已謫遐方,朕尊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無治”。

然而,蔡京等人對哲宗的意思連意思意思的意思都沒有,堅持認為劉摯、梁燾罪大惡極,罪無可恕。在宰執們的強烈要求下,哲宗下詔

詔:“摯、燾據文及甫等所供言語,偶逐人皆亡,不及考驗,明正典刑。摯、燾諸子並勒停,永不收敘。”

詔書字裡行間裡透著哲宗滿滿的無奈。劉摯、梁燾的罪名只有文及甫等人在嚴刑下作出的口供,現在兩個人都死了,也沒辦法查明罪證再明正典刑。但兩個人的兒子們都因此案被免官,並且永遠不會複用。

參考書目:《宋史》卷二百.刑法志二.詔獄...《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九十.紹聖四年八月





經常被皇帝擼著玩的蔡京跟從紹興八年就已經獨相的秦檜比就是個渣,當時還只是翰林承旨的蔡京都能讓哲宗強忍著眼淚替自己背書,獨相兼首席樞密秦檜殺個把人再以既成事實倒逼趙構認賬還不是小菜一碟





欲蓋彌張

同文院獄案發生在和平時期,哲宗仍不得不替蔡京背書,詔書裡透露出滿腹委屈

岳飛案發生在宋金紹興議和期和落實期,趙構正眼巴巴地指望秦檜給他帶來和平日子。岳飛死後半個月,趙構聽取岳飛案情後打了雞血一般替秦檜站臺,除唰唰唰一口氣補上了賜死詔外,趙構還詔告天下

出榜曉諭:應緣上件公事,干涉之人,一切不問,亦不許人陳告,官司不得受理。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3

關於岳飛案,不許議論,不許申訴,申訴了也不允許官府受理。趙構積極配合秦檜把岳飛案罩在鐵幕裡,不允許所有人對此案不滿,更不允許任何人替岳飛申冤

如果岳飛罪名屬實,把他的罪名和罪證詔告天下才是常規作法,而不是捂住嘴不許說






哥倆到底有多虛


紹興二十五年六月,有人向秦檜提議把嶽州、岳陽軍改名,此時距秦檜死不到四個月

(紹興二十五年六月)癸卯,詔改嶽州為純州,岳陽軍為華容軍。先是,左朝散郎姚嶽獻言秦檜,謂亂臣賊子侵叛王略州郡不幸汙染其間,則當與之惟新。今夫岳飛躬為叛亂,以幹天誅,雖訖伏其辜,然湖湘漢沔皆其生時提封。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8

姚嶽對秦檜說,嶽州和岳陽曾經是岳飛的轄區,應該改州名消除岳飛的影響。秦檜聽了姚嶽的建議,大腿一拍立馬就請來改名聖旨

按這幾位的邏輯,精衛肯定是不會填海的,說你為人中正肯定是在罵你,小樹林應該統稱小村叢,彪子也應該改名為漢子

《岳陽樓記》也要改,新標題自然是《華容樓記》。不過估計范仲淹老爺子會氣得坐起來


姚嶽曾在岳飛帳下做幕僚,他進譖的目的是撇清與岳飛的關係(估計姚嶽自己也會改名)。秦檜得到改名建議如獲至寶,讓趙構下詔以隱晦的方式再次表明對岳飛案的態度,使得大家明白“嶽”這個字已經變成一種禁忌







趙構與平反


正因為趙構和秦檜都明白岳飛是冤枉的,他們才會配合著把岳飛案做成一件誰都不許議論的鐵案

也正因為趙構明白岳飛冤枉,秦檜死後,趙構才會在禪位前把“純州”和“華容軍”改回原名,下詔解除岳飛家屬編管

趙構不但親手把自己和秦檜做成的鐵案掀開一道口子,並默許繼位不到一個月的孝宗在沒有複審的情況下替岳飛建廟、贈諡,承認岳飛案一場冤案

“興羅織,遂坐事以歿”~《武穆諡議》






2019.3.29




為國釣魚


宋高宗趙構可恨,卻不糊塗,他至始至終都知道誰是忠臣誰是奸佞,但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卻做出了親者痛仇者快的決斷:縱容默許秦檜等人誣告殘害岳飛。

靖康之亂,帶給了趙宋恥辱,卻也改變了趙構的命運,逃到南方後,他搖身一變成了皇帝,北伐是真的,怕徽欽二宗南歸也是真的。如果父兄兩人回來,自己又將限於何種境地?

於是,宋金斗爭多年後,宋高宗趙構想明白了一件事:秦檜這群人雖然可惡,卻能為己所用,能通過議和來穩住保住自己的利益。有了這樣的心思,凡是阻礙議和的,也就都成了障礙。

在與金人議和時,劉光世、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被剝奪兵權,也正是宋高宗決心議和的體現,他甚至故意縱容秦檜及其黨羽誣告岳飛。

岳飛被罷官後,王俊受秦檜、林大聲等人教唆,寫了份誣告張憲的狀詞,然後將其屈打成招,承認與岳飛竄通謀反。最終,岳飛也被捕入獄。

在岳飛入獄之前,有知情者王處仁曾暗中告知岳飛實情,並請求岳飛上述宋高宗澄清事實。結果,岳飛卻並未採納,因為他深知宋高宗為人,而且也知道宋高宗對一切都瞭如指掌:

“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義;萬一不幸,亦何所逃!”——岳飛

就這樣,岳飛在獄中飽受折磨,而韓世忠等人在外為之求情,也遭受冷拒。最終,岳飛一心求死,而秦檜則緊鑼密鼓地網羅罪名,宋高宗則下了一道“岳飛特賜死”的聖旨,將一代忠臣良將毒害。


夕陽下的晚楓


說到岳飛案,在歷史上是一個真實的人為製造的冤案,罪名是“莫須有”。在這件事中趙構不但知道岳飛是冤枉的,而且還是趙構直接授意和策劃的,秦檜等人執行的。

趙構和秦檜二人處理岳飛一事的動機不一樣,但是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岳飛必死。

據《宋史 高宗本紀》中說,趙構在靖康元年(1126年)春天第二次去與金議和時被宗澤勸阻在磁州,後金軍渡河南下,趙構在汪伯彥的建議下回相州組織軍隊勤王(岳飛在這時期參的軍),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包圍開封時時趙構手中有八萬軍隊,完全可以勤王護駕,欽宗傳蠟書受命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救援京師,但趙構不敢和金軍抗爭反而撤了,撤到大名府後轉移到東平府,所以徽宗和欽宗皇室被俘趙構的責任最大。

北宋滅亡後金軍一路南下,趙構一路南撤,經揚州、南京一直撤到浙江寧波,又從寧波撤到舟山海面,在海上漂了半個月金軍撤離後才從寧波回到臨安府,康王即位後岳飛提出皇帝要親征收復北方,於是岳飛被革職了。後趙構迫於抗金壓力重新起用岳飛抗金,岳飛與金軍多次作戰大捷使趙構看到了希望,趙構的本意是偏安南方並沒有收復北方的意圖,於是就想議和,在朝中有秦檜等主和派,而岳飛上書阻擋議和,於是岳飛就成了趙構議和道路上的拌腳石。由於岳飛有軍事上屢次大捷,並一路北上打到開封,下一步就是渡河了,這時兀朮害怕了,一邊提出與南宋議和,一邊發動百姓與岳飛對抗竟無人響應,金朝的大帥烏陵思指示部隊停止行動,準備投降岳家軍,而岳飛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此時秦檜得知岳飛的志向無法挽回時,令張浚和楊沂中撤兵,只留岳飛孤軍迫使撤兵,才有了一日十二字金牌。岳飛回京後授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秦檜等人認為岳飛不死和議不成,於是才構陷岳飛,才有了岳飛被毒殺。

由此看來,岳飛一案實際上並不複雜,當時替岳飛鳴冤的大臣都幾乎被處死或流放,當時朝中再無人敢說話,因為此事與皇帝有關,又涉及宰相,首先說趙構要偏安一隅,這樣才能保住皇位,岳飛要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雖然徽宗已死但欽宗還在,那趙構就得讓位,這事兒我覺得趙構不會幹,因為十二金字牌是在岳飛打到開封地區下的,一天下十二道要求撤軍這是多麼的緊急,開封是汴梁是北宋的都城,收了開封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復國有望,如果金人投降岳家軍,岳飛提出釋放欽宗怎麼辦,這不是沒可能,岳飛的理想有可能實現,可趙構怎麼辦,這是個棘手的問題。而岳飛一根筋不回頭,力主復仇報國,直搗黃龍府,況且黃龍府在吉林長春地區,打過去的可能性也不大,能打到幽州(北京)就不錯了,黃龍府在女真腹地,打到黃龍府基本上就滅了金朝了,南宋也沒有這種力量。

其次是秦檜,秦檜在靖康之變時被俘虜到北方後投降了金朝,後返回南宋,假說是逃回的,趙構任命禮部尚書,多年來一直與兀朮有書信往來,一直遊說趙構主和,正好趙構也 有這想法,但是趙構也想退路,主和可以,沒有自己的統治區域不行,於是趙構就讓岳飛韓世忠等人在前面打仗,讓秦檜等人在後面主和,岳飛穩定了南宋江山後,主和派就有用武之地了,《宋史 秦檜傳》中有一段,剛開始秦檜並不打算殺岳飛,只是要議和希望岳飛同意議和不要阻撓就是(這可能也是趙構的意思只是不出面而已),派了張浚等人去做岳飛的工作,但岳飛斷然拒絕並上奏勸趙構不要同意議和,而兀朮也寫信給秦檜說“岳飛不死,議和不成”。所以岳飛必死。

最後是岳飛自己,顯然這裡面也有一部分岳飛自己的原因,我認為那就是軍事謀略十足,政治謀略不足,1、沒有認清當時朝廷的主旨思想隨時調整自己的行動,趙構不想迎回二聖你偏要迎回,還打的那麼猛。2、干預立儲,3、功高震主,4、與同僚不和,這是致命的,主要是張浚,從構成岳飛死亡的因素來看,主要是與張俊的不和。5、祖宗之法,這是最致命的,趙構不放心岳家軍,害怕擁兵自重,在宋朝一直是崇文抑武,像“岳家軍”這類番號的軍隊在宋朝的武將想都不敢想,這就是祖宗之法,在戰爭後期趙構就要收軍權,分割軍隊,收回了韓世忠、張浚等人的兵權。張浚向趙構和秦檜靠攏,主動交了兵權;韓世忠也交了兵權,任了樞密使。而岳飛就沒有看到這種變化,甚至不肯妥協,岳家軍都是岳家子弟和親信,別人接手也管不了,岳飛也沒向皇帝表示啥,岳飛不置辦產業,不愛錢,不喜歡美女,不求高官厚祿,卻有強大的軍隊,那他喜歡什麼?當年趙匡胤可是利用高官、錢財、美女、土地等為誘餌杯酒釋兵權的,這些岳飛都不要,那皇帝就害怕了,這些你都不要你要啥,那你是要朕的江山了,沒有其他解釋嘛,如這樣解釋岳飛不死就不行了。可對比的是韓世忠,韓世忠也為人正直,沒有黨附秦檜,為了岳飛一案當面斥責秦檜也沒有丟了命,所以說岳飛是軍事謀略十足,政治謀略不足。


秋爽書齋


趙構知道所謂的岳飛造反罪名不足。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趙構經過淮西兵變,苗劉兵變已經被“嚇壞”了。有沒有罪已經不是重點了,而是岳飛手握10萬的“岳家軍”。那才是趙構想要的。軍權捏在大將手裡遠沒有捏在趙構自己手裡安穩。更何況趙家的家業就是靠“黃袍加身”騙來的。

所以趙構覺得自己活著的時候岳飛都幹抗旨,即便勉強能壓得住岳飛。但自己又無子嗣,找一個旁系繼承人根基還沒有自己穩,根本沒有威望來壓服手下的驕兵悍將。所以惡人總得有人來做,還不如自己親自動手。

與其說岳飛死於所謂的“奸臣”的莫須有陷害,毋寧說岳飛死於皇權專制下的權謀之術。而秦檜那個主和派又有案底的“奸臣”恰好可以被趙構利用利用,一起來承擔殺岳飛的惡名。甚至成為趙構的擋箭牌。


天下為公民為貴


宋高宗不傻,他當然知道岳飛無罪或罪不至死,但是對他來說岳飛死得不冤,岳飛必須死。

宋高宗殺岳飛,是殺雞儆猴,岳飛不死,效仿者必然會越來越多,如果個個打著恢復中原直搗黃龍的旗號自己拉隊伍,那南宋小朝廷一定會天下大亂。


宋高宗才不在意徽宗欽宗兩個廢柴,而怕的是岳飛聲望越來越高,“岳家軍”名氣太大,兵力不弱,就算岳飛他不想做皇帝,他手下總會有幾個腦子秀逗膽子又肥想做開國元勳的,弄不好真有人來個陳橋兵變,給岳飛玩一把黃袍加身,那就真的麻煩了。


殺了岳飛,不影響自己做皇帝,韓世忠張俊這類人立馬識相的把兵權交了,可以給他們大官做,至於是不是要恢復北宋那些失地,你說北宋遺民南望王師又一年,不好意思跟我做皇帝沒有關係啊?我趙構已經是皇帝,收復了失地也不過還是皇帝,況且打仗萬一打得不好我又要下海逃亡,這不划算啊!

殺忠臣,是要上史書被人罵的,運氣不錯的是,有個叫秦檜的大奸臣自願給高宗背鍋,高宗一看好啊,萬一騙不下去就把秦檜拿出來當擋箭牌,反正朕永遠是明君。在宋高宗這種自私冷漠變態的心態下,岳飛也就只能淪為政治的犧牲品了。


每日一段歷史


靖康二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是為宋高宗。

(趙構 書法 《賜岳飛批札卷》)


趙構早時是支持抗金的,朝中卻沒有拿得出的名將,難免節節敗退。

這對趙構的信心造成了嚴重打擊,使他漸投於議和。

岳飛的出現,改變了這樣的局面。

在岳飛等名將的相互配合下,金人攻勢被壓制住,數度議和。可南宋內部也真是骨頭都軟了,竟然只是忍辱議和,而從來沒有什麼背水一戰的想法。哪怕是在岳飛等人屢戰屢勝的情況下,也改變不了他們的軟弱心理。


據《宋史》載:“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可見宋高宗趙構是一個能力極強的人物,並非無能之君。而秦檜一個文臣能夠將在抗金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岳飛害死獄中,最後全身而退,這一切趙構不可能看不明白。

可見趙構不僅知道岳飛是冤枉的,更是他一手佈置了這張網,借秦檜之手,除去岳飛。


時值郾城大捷,秦檜串通張俊、楊沂中,唆使諫官羅汝楫向趙構上疏,“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嶽某若深入,豈不危也。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

在秦檜的指使下,張俊威逼利誘岳飛手下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欲誣告岳飛謀反,事有不諧,乾脆就依靠口供。

岳飛下獄後,何鑄對岳飛深信不疑。秦檜說,這是皇帝的意思,又改評審為万俟卨,於是岳飛便被羅織瞭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被判為死罪。

若沒有趙構在後面支持,秦檜等人必然不敢一個“莫須有”便殺了朝中舉足輕重的名將岳飛。所以說,趙構才是岳飛之死的罪魁禍首。


煮酒君


宋高宗趙構,不是知不知道岳飛是被冤枉的問題,而是蓄意堅決要殺岳飛,不存在冤不冤枉的問題!

一.岳飛之死,緣於宋太祖趙匡胤以掌控國家軍事主力部隊的軍事將領,發動“陳橋兵變”,演出“黃袍加身”奪取皇位,因而,終宋一朝,重文輕武,唯恐武將坐大,重蹈祖上老路。

岳飛身為掌握重兵的五元帥之一,不同其他元帥安家於南宋帝都,家小遭控,反而安家於九江不受控制,犯了大忌,所掌之軍日益強大,號“岳家軍”,似要脫離朝廷控制,皇帝怎能容忍,祖上歷史重演,岳飛之死,系主要緣於此。

二.且岳飛身為軍人,不暗政治,打出“直搗黃龍,迎二聖回京”的錯誤政治主張,二聖回京,高宗趙構怎麼辦?也是高宗下了殺心的原因之一!

岳飛之死,是必然,必須,是皇帝的意旨,試想,岳飛如此高級軍事將領,是其他人可以左右的嗎?秦檜替宋高宗趙構頂了幾千年惡名而已!



君不見,韓世忠等其他高級將領交出軍權,弄個虛位高官,而得以善終的嗎!



z山海


莫須有,最早出現在南宋史學家熊克的書裡,指的是岳雲轉給張憲的書信,被張憲燒燬,沒有找到。

根據《刑部大理寺狀》《宋刑統》記錄:

岳飛案是經過大理寺兩個半月審理,岳家軍牛皋,王貴,王俊,姚政,董先,傅選,徐慶,李道,龐榮,李興等十多名將領揭發作證,曾經看見張憲出示岳飛私自調兵書信,同案孫革,於鵬等六人招供。刑部合議定罪,高宗親詔賜死。也就是說,做為主要證據岳雲轉達岳飛寫給張憲的書信私自舉兵襄陽,造成金兵進攻南宋態勢,書信已被燒燬,難道犯罪事實“莫須有”?證人、證詞和私自調動軍隊封鎖長江戰略要地的謀反事實形成完整證據鏈,書信找到找不到,都不影響定罪。類似於現代的“零口供”定罪。只要證據確鑿,證據鏈完整,犯罪事實充分,是不需要主犯自己的招供的。

元朝修編《宋史》時,對大理寺審理,刑部合議,岳家軍將領揭發作證,故意不記載。反而,用專指書信的“莫須有”,來做整個岳飛案的結論,就是為了混淆視聽,以便於篡改歷史真相。

所謂,韓世忠“斥責”秦檜,完完全全就是編造的謊言,1141年韓世忠和岳飛是同樣的罪行,抗旨畏敵,岳飛是離前線450裡“逗留不前”,韓世忠是按兵不動,雖然韓世忠比岳飛好點,最後也參加了戰鬥,(岳飛是唯一沒參加戰鬥的大將)。但是,韓世忠自己的“抗旨”罪名都還沒有洗脫,怎麼可能為岳飛證據確鑿的謀反罪,去“斥責”秦檜。韓世忠“斥責”秦檜的故事,是某些故意混淆視聽的人,惡意編造的。《秦檜傳》《韓世忠傳》里根本就沒有記載。如此,重要的對話,如果真有,做為藵嶽貶秦的《宋史》可能不記載嗎?

韓世忠是勇敢,可絕對不是腦殘。就和那句腦殘兒童的“憾山易,憾岳家軍難”一樣,都是杜撰出來的故事。目的就是顛倒黑白,篡改歷史。

把完全照搬岳飛孫子岳珂私史《鄂王行實編年》的《宋史》用來做結論,是嚴重和史實不符的,可以說是顛倒黑白的。

歷史事實證明,殺了亂臣賊子岳飛,南宋延續了一百五十三年,南宋國富民強從宋孝宗開始幾次北伐慘敗,說明金國滅掉遼國和北宋並不是偶然,而是軍事和騎兵強大的必然,同樣是草原遊牧民族,金國在蒙古鐵騎下和南宋聯合進攻使其滅亡,證明所謂的神話民族英雄嶽武穆就是渣渣。而所謂不堪一擊的南宋,假如如此如不堪何能獨自抵擋蒙元鐵騎四十多年,難道歐亞大陸所有國家都比南宋弱?歷史事實擺在那裡,不管如何抹黑趙構和秦檜,但是他們君臣二人都是開創南宋中興一百五十三年功臣!

岳飛為什麼能年紀輕輕快速升官,是宋高宗趙構為了制約張俊、韓世忠等抗金將領。而岳飛不思報效國家,多次抗命畏敵不前,是為不忠,私自調動軍隊是為亂臣賊子!

南明的失敗證明,武將沒有制約,亂臣賊子橫行(如吳三桂等),置國家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每個武將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秦檜組建有效的內閣政府,各自為戰,不管再多的岳飛式的武將擁立的所謂皇帝都是一盤散沙,最後註定以慘敗告終!秦檜盡力忠君報國,領導內閣政府十九年直到死,他們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無愧死後諡號“忠獻”封申王美譽,對於當時亂臣賊子殺無赦!而後的一百三十八年中,南宋國家富強,歷經八個帝王,無一個北伐成功,世界大勢如此,無一回天,但是給中華文明留下了燦爛的文明,給華夏文明留下了火種!

有人把岳飛說成是文韜武略甚至百戰百勝的軍事家,為什麼現代軍事教學中沒岳飛的戰例?

18-03-19 湖光山色... + 關注獻花(0) 收藏

  岳飛的戰績大多是岳珂杜撰出來的,經不起推敲的。別說軍事家,就腦袋正常一點的人,都不會去相信什麼“八百破十萬”“十二道金牌”“憾山易,憾岳家軍難”等等鬼話。

《宋史》中的《岳飛傳》,是根據岳飛的孫子岳珂在岳飛死後幾十年為他撰寫的私傳《鄂王行實編年》所改編,根本沒有什麼可信度。 該傳記中記載的很多“史實”都已經被考證出是杜撰偽造的,如:紹興十年(1140)七月十四日宋金穎昌大戰,岳飛部將王貴在《王貴穎昌捷奏》中說殺敵“五百餘人”,而岳珂杜撰為“殺敵五千”,而這實際上就是岳家軍對金軍所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而這次戰鬥中“殺其統軍、上將軍夏金吾”裡這個“夏金吾”也是岳珂自己杜撰出來的,根本不見於其他史料記載。

真實的岳飛就根本沒和金主力打過。1122-1132年岳飛換個七八個老闆,跟劉浩,默默無聞,跟黃潛善,被開除。跟王彥,逃跑。復投王彥王彥不要。跟張所,跟宗澤一事無成都是六七品的,打醬油角色。投杜充稍微好點,混個統制,結果,1129年防守馬家渡又逃跑,(金兵剛剛過河兩千,岳飛就逃跑了)害主將 陳淬戰死。岳飛自己逃宜興當上土皇帝。金兀朮長驅直入,追高宗追了幾個月,高宗逃入東海幾個月,金兀朮沒有大船,南宋才沒有滅亡。期間岳飛根本不顧高宗死活,國家安危,從未發一兵一卒去救高宗。1129-1130年1129年十一月,岳飛逃跑金兀朮搜山尋海。一開始是和張俊在明州打,最後是和韓世忠在黃天蕩打。然後就回國了,宋金兩史對照無誤。岳珂所杜撰出來的“四戰四勝”“六戰六捷”真不知道岳飛是和那個鬼打的。還把金兵尊稱老英雄宗澤為“宗爺爺”的事蹟恬不知恥的搬岳飛身上,居然說金兵叫二十多歲的岳飛“爺爺”。

咱們再來看看所謂的岳飛“朱仙鎮大捷”“破鐵浮屠柺子馬”“八百破十萬”“憾山易,憾岳家軍難”“十二道金牌”又是怎麼一回事,難道是軍事學家都不讀史料?還是都是所謂“秦檜家後人”?顯然都不是,不但中國軍事學家沒有把他當做案例,外國軍事學家同樣不屑一顧。難道他們都沒讀過史,難道這樣200:1的神蹟,不是人類最偉大的勝利?如果是真的當然能排進前十。問題是到底真不真實?首先南宋和金國1140年發生大戰這點毋容置疑。1140年完顏宗弼殺了主和派,出兵攻打南宋兩史都有記載 ,準確無誤,金兀朮先集中力量把四川吳璘打殘,又突然向東線韓世忠進攻,然後留部分軍隊牽制韓世忠,接著向順昌進發。張俊,楊存中和王德,劉錡等人與金兵陷入苦戰。擁兵十萬,又有南宋唯一三萬騎兵的岳飛,接到高宗命令,支援順昌劉錡,去和金主力決戰。高宗心腹岳飛無疑成了高宗克敵制勝的法寶。結果岳飛與金主力背道而馳,跑中原地區“收復失地”成功避開金主力。在金兀朮的主力猛攻順昌的時候,岳飛的軍隊在中原出盡風頭,連克潁昌、蔡州、陳州、鄭州等地,還好劉錡神勇,苦戰兩個多月於潤6月12日,擊敗金主力破鐵浮屠於順昌,逼金主力撤軍回國。這個時候岳飛才於潤6月20日,“趕”到堰城,穎昌“收復失地”,和最弱的一支金兵打了一戰。規模非常的小,而且只打了一天,金兵看到劉錡來了,就跑了。《王貴穎昌奏捷》記錄殺了五百金兵,岳飛上奏“獲戰馬兩百餘騎”。

宋金兩史都明確記載1140年潤6月12日,劉錡在順昌擊敗金主力,金國撤軍。岳飛是1140年潤6月20日才有前鋒,抵達堰城。7月才到的穎昌,所以岳飛成功的避開金主力,根本沒有和金主力對抗過。朱仙鎮大捷更是無中生有。宋金兩國所有史料,都沒有記載過岳家軍有一兵一卒到過朱仙鎮。也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朱仙鎮有大量金兵。只岳飛孫子岳珂自話自說。搞出來個“朱仙鎮大捷”而且,還讓金兀朮“感慨”“憾山易,憾岳家軍難”。別說金兀朮是金國著名的英雄,就是普通金人,也絕對不敢自己找死,說這種沒事找抽的傻逼話語。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中興小紀》、《宋史全文》等宋代資料都記載岳飛是擅自撤軍的,並沒有朝廷下十二道金牌讓其撤退,內容大同小異。如: “紹興十年秋七月…金人謀知飛孤軍無援,於是並兵以御飛,飛不能支。…壬午(1140年9月24日),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自郾城班師。飛旣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後,乃宣言進兵深入,逮敵已遠,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鄉,旗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宋史 高宗本紀六》中關於岳飛的記錄: 5月: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劉琦第一次擊敗圍攻順昌府的金軍。 6月:岳飛被封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宗弼率軍攻打順昌府;順昌之戰後,完顏宗弼返回汴梁;岳飛部下牛皋在京西和金軍作戰;劉光世進軍和州;岳飛在率軍支援劉錡路上收復蔡州; 閏6月:王德攻破宿州;岳飛部下張憲擊敗韓常,收復穎昌、淮寧;岳飛部下郝晸收復鄭州;李興收復汝州、伊陽等;張俊收復亳州,幾日後張俊放棄毫州,回壽春。 7月:岳飛部下張應、韓清收復西京;李興收復永安軍;岳飛和完顏宗弼的郾城之戰;岳飛部下楊再興、王蘭戰死小商橋;岳飛部下王貴、姚政聯合擊敗進攻穎昌的金兵;岳飛班師軍潰,穎昌、蔡州、鄭州等均被金軍佔有。

1140年岳飛不但抗旨畏敵,不支援劉錡,而且還三個月不到,就丟失了,劉錡,張俊等人血戰兩個多月,才保護住的河南。那可憐的戰功,根本不能抵消岳飛的罪行。所以才又有了“十二道金牌”。杜撰“十二道金牌”的目的,就是掩蓋岳飛不戰而逃,丟失河南的罪行。

宋三百一十九年,從來不用金牌調動軍隊,都是用詔書,詔書可以清楚的表達命令的意思,而且還方便追查責任。正是有了詔書記錄的歷史,才讓我們能夠真相大白。只有文字不發達的少數民族國家,才用金牌調動軍隊。如果岳飛真接到金牌命令撤軍,那麼只可能接到金國的命令。當然我也相信這是不可能的。

那些說秦檜和秦檜後人改史料的,簡直就是侮辱中國人的智商。宋史官的地位,連宋太祖都怕,你們可以查,太祖貪玩讓言官直言頂撞,太祖一生氣,打斷言官牙齒。言官才說要告訴史官,嚇的太祖賠禮道歉,這樣的史官,是秦檜能控制的了的?顯然不是,因為史料上秦檜根本就沒有岳飛高大上。一個人改史改成這樣,也太讓人難以置信了吧?岳飛處死後,經過八個皇帝138年,從來沒有人提出過“岳飛冤死”的說法,當然岳飛孫子岳珂不這麼認為。但是我請大家仔細查看一下岳珂的為人。說是個人渣一點都不過分。而且,他自己寫的書都自相矛盾。一會說孝宗為岳飛平反了,他父親嶽霖感激萬分,一會又說他父親嶽霖臨死時,哭訴讓他無論如何要為爺爺岳飛伸冤,一邊寫孝宗為岳飛徹底平反了,“沉冤得雪”,一邊不停為岳飛“伸冤”。到底平反沒有,難道他自己都不知道?岳珂寫自己的父親,親眼所見都謊話連篇,寫他根本沒有見過的爺爺會如何?大家自行腦補。岳珂書中寫岳飛處死,金國舉國歡慶,真的嗎?金國滅了遼國,滅了北宋都沒有舉國歡慶。處死了個早沒有了兵權,從來沒有和金主力打過的岳飛,至於這麼高興嗎?常識告訴我,根本不可能。岳飛死不死,對金國沒有任何影響,反而是金國的損失。如果,沒有岳飛1140年的河南就不可能兵不血刃就能佔領。沒有岳飛1141年淮西戰役,金主力就可能讓宋軍最少打成大殘。

而且,秦檜一死,秦家就失勢了。秦鉅滿門戰死以後,秦家基本就退出歷史舞臺了,反而是岳家都做了高官,到了滿清時期更是風光無限,嶽鎮邦嶽鍾琪川陝總督,屠殺漢人千萬,五代都是清廷鷹犬。各種《說岳傳》《說岳全傳》各種戲劇,評書,滿大街傳唱,秦家後人中個狀元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去嶽王廟,請“罪”。誰有能力篡改史料,大家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