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黃秋生評價《流浪地球》是一部爛片,沒什麼科學依據,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娛樂個神算子


《流浪地球》我看了,算是國產電影的巔峰之作了,但,僅此而已!沒啥驕傲的!

我早就說過,如果說美國人在電影裡拯救世界,那日本人就在動漫裡保衛地球。中國電影為什麼很難走的出國門?為什麼很難得到世界主流的承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電影的格局太小世界觀不大造成的!我說句不客氣的話,中國電影幾乎就是拍出來給中國人看的,包括《戰狼2》,為什麼《戰狼2》有那麼高的票房卻在外國人眼裡幾乎一錢不值?因為你的所謂高票房幾乎都是你中國人刻意刷出來的!

《流浪地球》最讓我覺得驚喜的地方,當然不是電腦做出來的特效,而是在國產電影中非常難得看見的感情戲!最起碼別的不說,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當朵朵他們推不動發動機很多人過來幫忙的時候,第一個過來幫忙的竟然是一個叫佐藤的日本人,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最起碼在電影裡,我們放下了對於作為中國人“死敵”的日本人將近百年的“世仇”!這就是一種姿態!這更是一種境界層面上的突破!而在我看來,這更是中國人想通過電影融入世界的創舉!為此,我拼命點贊!

總的來說,《流浪地球》還是很不錯的,最起碼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想要積極融入世界的一面,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一帶一路”吧?不是嗎?


FORZAITALY


黃秋生的這段話,其實不是對流浪地球本身科學邏輯是否嚴密的評價,而是單純發洩自己對某些群體不滿的情緒。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

流浪地球的方法好像很面熟,大家有沒有印象?

1.在全世界別人的國家放發動機,影響地球運作,停止地球轉動。

2.開動發動機,令地球離開原有運行軌道,飛出太陽系。

3.飛向另一個星系。

4.令地球自覺重新轉動。

5.於是地球將會變成另一個星體的衛星。是不是很熟悉?

自卑感重的人,果然容易受傷的


其實是在暗示某些極端組織(港獨)想要脫離祖國,飛向他們心中的皿煮世界,投靠某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他真不是在評論電影本身,而且當時流浪地球票房口碑大熱,某些港人酸的要死,黃秋生是在懟他們而已,就是那些黃皮白心的香蕉人,自卑感重說的也是他們。



而且稍微瞭解一下背景就知道,黃秋生是不折不扣的毛左,上個世紀70年代左派思潮輸出的產物。他敢在臺灣康熙上念沁園春雪,也敢直接指出中央偏心資本家,也敢直接懟港府。他曾說過“我經常去買無政府主義的書、買像章、買五星旗”。他家裡現在還掛著領袖的像,比很多國人都虔誠。

另外,他是唯一一個用髒話罵港獨的娛樂圈人士。


鹹魚茶館


流浪地球標準的爛片毋庸置疑,我倒不去質疑這部片子的科學性,科幻嘛總得有點想象與誇張要不然只有科沒有幻了。我說這部片子是爛片理由如下。一,人物都太出戏,根本就沒有融入到科幻的場景裡去,怎麼看怎麼覺得滑稽彆扭。二,缺乏讓人心跳緊張的經典橋段全劇從始至終沒有調起人們看下去的慾望與衝動,看的人昏昏欲睡只能一路快進希望能有驚喜,然而始終沒有。三,特效也很一般,給的景都是虛的模糊的,但是對於這種低製作費的電影還不算太壞勉強及格吧。四,臺詞充斥著濃濃的說教味讓人厭惡。總之這是一部很爛的科幻片,看了一次絕對沒有看下一次的衝動。整部劇平淡的像是家庭倫理劇,七拼八湊的科幻元素讓人覺得是畫蛇添足。這部劇時長半小時都讓人覺得是一種折磨,不快進根本沒法看下去。好的電影會讓人看完覺得時間太短了,怎麼就看完了,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就是本人看流浪地球的感受,當然那些盲目的愛國粉是不願承認這部劇的爛的。在中國愛國牌還是很有打頭的,就像吳京的戰狼不也賺的盆滿缽滿,當然戰狼比這部劇要強些。但是和湄公河行動比還是有不小差距,畢竟吳京也不是職業導演。


漢魄雄風


是否認同一個人的觀點,必須先認清一個人。

首先,黃秋生人品怎麼樣?懂得他和王晶的過節大家應該懂的。王晶做為導演,給他過多少次演出的機會,不謝不感恩就算了,還去說三道四!人品可見一斑!

第二,黃秋生的文化水平,大家查下他的學歷,能看到的只有“1983年黃秋生入讀香港亞洲電視演員訓練班而出道。”這麼一句話。平時拍的片出演的角色演技說實話還行,但確實沒什麼內涵。你讓他背一首古詩估計要難死他!這種文化水平能夠理解的東西是有限的。雖然文化水平高低不能決定一切,但畢竟文化水平高低和理解層面是成正相關的。

第三,一個拍過三級片爛片,票房加起來沒多少的演員,來評論一個單片票房48個億的片子。

第四,他拍的很多片有尊重過科學嗎?尊重過現實嗎?


寡人眾人


嗯嗯,對,沒錯,復仇者聯盟好看,鋼鐵俠好看,海王好看,正義聯盟好看,黑豹好看……這些都好看,都符合科學,就流浪地球不科學,特效低級。

實話講,中國的大國地位崛起,必定帶來文化的對外輸出。國內文化市場受歐美國家的影響已經幾十年了,很多演員,導演,影評人員,電影公司及從業人員在歐美電影的影響下出名的出名,得利的得利,已經習慣了有個歐美電影的爹。

流浪地球是開創性的一部影片,甚至是顛覆性的電影,背後是國產優質電影的崛起,是中國的科幻元素和文化精神的表現,它的出現和對外傳播,是對目前電影市場各種勢力格局的破壞和挑戰。受到的關注和質疑也是前所未見。

香港某演員的觀念只代表他自己。香港電影都快不行了,一個差不多已經過氣的演員叨叨幾句,何必大驚小怪。


瘋了年華


流浪地球是不是爛片,這要看以什麼為參照物。他可以是很棒的片子,開創性的片子。這是要把我們過去拍過的科幻片來做參照。跟過去比,進步是很驚人的。因為他有了科幻大片的影子。也有了真正的特效製作,雖然水平有限。可是畢竟是有了。而且更可喜的是我們有了可以站在世界科幻文學前排的大劉。當然,你也可以說這部流浪地球是爛片,那你是用星際穿越來做參照物了。跟穿越這部科幻經典電影比較,那咱們的流浪地球除了主線構思外,差距是全方位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承認。國內的觀眾偏愛咱們這部片子也無可厚非。孩子是自己的好。三哥家的三代機被他們民眾誇大到可以秒殺一切五代機。也是這種心態在作怪。落後並不都是壞事,可是不承認落後肯定不是好事。承認落後,直面問題,把落後作為動力,當作起點。


一個人旅行531323


不懂粵語就別瞎翻譯,雖然本人不喜歡黃秋生,但他的這段發文真沒看出有詆譭《流浪地球》的意思,在香港拍過幾年戲的吳京也應該不會認為這段話有惡意。

想反,從結尾“自卑感重的人,果然是容易受傷的!”這句話看,老黃是在諷刺那些噴《流浪地球》這不好那不好的一群拍不出好片而深陷自卑之中的人群。

為什麼一段簡單的話會被無限放大、大做文章呢?為什麼幾個教授會站出來指指點點《流浪地球》呢?說到底,真正該感到自卑的反而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對國產科幻片的不自信,才會導致但凡有一絲質疑聲、或貌似質疑聲,就“忐忑不安”地四處張望、胡亂解讀。

退一步說,即使老黃有批評《流浪地球》之意,也很正常,一個影視界地老戲骨老藝人對同行作品有所評價,總比起那些外行教授的指手畫腳來得可接受——至少老黃沒有蹭熱度的味道。

而那些把《流浪地球》罵得一文不值的教授和噴子,才是真正蹭熱點無底線的嘴臉。他們罵的其實不是《流浪地球》,而是一切票房大賣的熱片,或者上了熱搜的人和事。這類人如同相聲界的“公式相聲”李博士,就是一個褲衩——什麼響屁都要接一下。

更有人把老黃的這番言論與什麼獨扯上關係,這就更無稽之談了。看著他在《康熙來了》節目中背誦毛主席的《沁園春.雪》時,就知道老黃不是一個能背離國家之人,頂多也就是一個思維有些激進、口無遮攔的“憤老”。

真正不放過《流浪地球》的反而那些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的人群,國產科幻片能達到如此水平和賣點,影視圈卻集體失聲,這才是最可怕的“自卑”。


岑詮


其實阿黃噴的也對,這個小破球確實沒有科學依據,偌大個地球,怎麼會被髮動機給推著跑捏?完全就是扯淡嘛……

哦,對了,不知阿黃有沒有看過《人肉叉燒包》裡面那個男主殺人如麻的舉止,是不是也很扯淡?世間哪有那麼兇殘的人吶……

不知阿黃有沒有看過《葉問:終極一戰》,裡面把詠春演繹的那麼牛,是不是過分吹噓了?詠春跟其他搏擊技術實戰真那麼厲害麼?難道自卑的內心非要用看似強大的外表來掩蓋?

不知阿黃有沒有看過《四大名捕》,人類脫離地心引力飛來飛去的樣子,你不覺得那是瞎扯嗎?你覺得呢?

不知阿黃有沒有看過《八仙過海》、《西遊記》,我一直懷疑裡面那些人物、故事都是編造的,世間有孫悟空、豬八戒嗎?有妖魔鬼怪麼?

阿黃你來說說看唄……

平心而論,影視作品對於人的價值觀有一定導向作用,這個我是承認的,但這些導向有正面的、有精神層面的,當然也有負面的。

比如很多根據英雄人物、事蹟改編的影視作品,內容創作上就需要嚴謹細緻,有一定藝術誇張成分可以,但一定要把握個度,否則就是神劇;

而一些科幻、神話類作品,其作品並不是靠主人公事蹟本身來教育人,而是靠整部作品所傳達的理念、精神來感召人,因為有些場景本來就不存在,你怎麼好類比?

不知阿黃咋回事兒,自己本身就是搞電影的,居然跟劇情較真兒了,你就不怕閃了自己那鈦合金舌頭麼?




普了次法


票房倒是很說明不了問題,看過的人心裡有個對比,說流浪好的,心不心虛自己清楚!個人確實沒有看出什麼票房價值:說科幻出得有個底線,能糊弄人的才算是本事,像這樣將個球推來推去的,個人認為不要就好了,推到目的地已經能源耗盡,空氣也推光了,有這技術的時代,早造個方舟流浪太空了!說實在的,就那幾個破發動機,推個球應該差遠了,突然聯想到:同紅旗造愛國汽車一樣,花幾百個億都不了了之,民營企業倒是造出個模樣!造電影也得一樣,得腳踏實地,跟得上!現在國產的基本只看搞笑的,嚴肅和科幻的不敢看,鬧心!(= ̄ ρ ̄=) ..zzZZ


專注內涵


《流浪地球》是好是爛,票房已經說明一切了。但正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咱們中國也有句意思相近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很正常。

就我本人而言,我不會同意黃秋生的看法的。《流浪地球》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電腦特效都不輸美國的好萊塢大片。而且科幻片和科普片、科教片是兩碼事。將一個行星推離原軌道,讓它到另一個恆星,並不是說沒有可能。英國BBC科教片《宇宙解碼》(港譯,大陸譯為《瞭解宇宙如何運行》)就有一集《冰封流浪者》,說的就是某些行星因為某些原因被推離了原來的軌道,在宇宙中流浪,最後又被別的恆星捕獲,成為另一個恆星的客居行星的事。《流浪地球》就是依據這樣的科學原理推出的設想,而且它是通過人為製造大推力行星發動機實現的。影片中提到的洛希極限在現實中也存在。洛希極限又分為洛希剛體極限和洛希虛體極限兩種。兩個星球如果靠得太近,一旦突破洛希虛體極限,它的空氣和水就被另一個星球吸走;如果突破了洛希剛體極限,它就會被撕碎。天文學家就指出,美麗的土星環就是由於一顆星球突破了土星的洛希剛體極限,結果它被土星撕碎,剩餘的碎片才形成土星環的。

當然,如果你具備一定的天文知識,理科知識,抱著看科普片的態度來看《流浪地球》,你當然能發現很多不合理的BUG了,但它是科幻片,我們對它就別用科普片的要求來看待它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