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部佔據貧瘠的西北地區,為何武器裝備的性能比清朝軍隊還先進?

羽菱君


在清王朝平定準噶爾汗國叛亂的八十多年戰爭裡,最刷新歷史愛好者認知的,正是準噶爾軍隊那武裝到牙齒的裝備水平。

比起當時蒙古各部落“弓馬騎射”的風格,同為蒙古騎兵的準噶爾軍隊,卻早已實現了“弓箭換槍”。清朝康熙皇帝親征準噶爾的烏蘭布通大戰上,準噶爾軍隊就敢部署“駝城”,其上萬火槍手以“駝城”為掩體,向衝鋒的清軍發起兇猛火力打擊。目睹此戰的法國傳教士白晉的形容:“厄魯特(準噶爾)人仗著良好的排槍的強大火力,迫使皇帝(康熙皇帝)的騎兵退出戰線”。

而到了四十年後的清朝雍正年間,再扯叛旗的準噶爾汗國,其更加升級的火器裝備,竟對清軍形成了壓倒性優勢:準噶爾軍隊裝備的“贊巴拉克火槍”和“駱駝炮”等先進火器,令清軍多次疲於招架。以清朝名將嶽鍾琪的嘆息,準噶爾軍隊的重型火槍,不但遠勝清軍火槍,甚至比清軍的輕型野戰火炮還狠。雙方的巨大差距,簡直是“我子母炮(清軍野戰炮)擊遠輕便不及賊之大鳥槍(準噶爾火槍)。”

也正是憑藉這絕對優勢,雍正年間的和通泊戰役裡,準噶爾軍隊才能集結優勢兵力裝備,成建制吃掉清軍傅爾丹部的近七千精銳,叫“康乾盛世”時代的清王朝,遭受了自順治年間衡陽戰役後,八旗的最慘痛一敗。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遊牧汗國”的準噶爾汗國,為什麼會擁有如此強大的裝備水準?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準噶爾汗國良好的地理優勢。

乍一看去,準噶爾的地盤,屬於“貧瘠的西北地區”,但事實上,卻是發展火器的風水寶地。其境內不但有肥美的水草地和繁榮的商業,西部毗鄰的中亞地區,也正是火器發展的重要時期。從16世紀起,中亞列國就紛紛更新火器裝備,火器貿易更是紅紅火火。中亞的撒馬爾罕和安集延等城市,都是知名的“軍火重鎮”,長期在中亞作戰的準噶爾軍,當然近水樓臺先得月,通過戰爭和貿易等手段,源源不斷拿到精良裝備。

所以,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時,當時的準噶爾軍隊,就與普通蒙古軍隊截然不同,相反有著中亞國家軍隊的烙印。以《秦邊紀略》記載:準噶爾軍隊的火器戰術,就完全複製烏茲別克人“先鳥炮,次射,次擊刺”的套路。更有大批中亞火器工匠與精銳士兵,直接加入到準噶爾的作戰部隊裡。這支兼有蒙古騎兵迅烈特點和中亞國家犀利火力的勁旅,確是當時清王朝的勁敵。

第二個原因,則是準噶爾汗國強大的手工業。

單靠購買和繳獲,當然不能維持一支強大的火器部隊。而準噶爾汗國在這事兒上,更是畫風清奇:不但有發達的農業,更有成熟的手工業,特別是其軍工產業,技術水準更是極高。

以《西域圖志》的形容說,準噶爾的軍工業十分發達,比如“其鐵最良”,發達的冶鐵業,也讓準噶爾有雄厚底氣鑄造槍炮。準噶爾的槍炮產業,更是突飛猛進,不但能夠自主製造各類槍支彈藥,且專門從事製造槍炮的工匠,就多達六七千戶。故宮博物院和承德避暑山莊珍藏的“厄魯特鳥槍”(準噶爾自制火槍),還裝有避風雨的槍蓋,製作工藝十分精良,見證了準噶爾工匠的水準。

甚至,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準噶爾汗國已經覆滅五年後,清王朝依然根據舉報,一次性就從昔日準噶爾故地伊塞克湖畔,挖出準噶爾埋藏的“沖天炮四,沖天炮筒八,大小炮子萬餘”。如此強大的規模生產能力,足以把先進的火器,批量裝備準噶爾大軍。

而第三個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準噶爾汗國的統治者們,對火器裝備如飢似渴的學習態度。從噶爾丹時代開始,準噶爾更找到了一條快速發展火器裝備的捷徑:利用戰俘。

《準噶爾汗國史》記載:單是在伊塞克湖邊,給準噶爾人冶鐵開礦的俄國戰俘,就有一百多人。他們給準噶爾人帶來了爆炸力更強的火藥配方,教會了準噶爾人熔爐冶煉等技術,許多代表當時俄軍水準的槍炮武器,也在他們的指導下陸續造出。

這些戰俘們如此賣力,正因準噶爾統治者們的優厚政策:只要能造出硬傢伙,不但能在準噶爾享受優厚的地位待遇,甚至還能重獲自由回家。比如瑞典人雷納特,這位曾經的瑞典炮兵准尉,因戰爭被俄軍俘虜,然後又在亞梅什湖戰役裡被準噶爾俘虜,然後因一手火器技術,他被準噶爾奉為上賓,在之後的十七年裡,把西歐的野戰火器技術帶給了準噶爾人。之後也重獲自由,賺得盆滿缽滿後返回瑞典。

可以說,正是這種開放的學習態度,讓準噶爾軍隊的火力,一度對清軍形成了壓倒性優勢。而雍正年間的清王朝,也憤然開始急起直追:在雍正皇帝的全力投入下,清王朝在北京和西安設立作坊,把繳獲的準噶爾火器掰碎了研究,終於成功開發出了各種新型火器,實現了對準噶爾軍隊的火力逆襲。多年後乾隆年間的清軍,能夠成功平定準噶爾,打贏這場捍衛國家統一的戰爭,就有那些清朝軍工人員的心血。

單看清王朝與準噶爾汗國間,數十年戰爭裡的此消彼長,就可知核心技術強國,是何等重要的道理。可惜見證這個道理的清王朝,接下來卻走上“弓馬騎射”的老路,終於在鴉片戰爭裡,面對更強大的對手,蒙受了戰敗的恥辱。

從輝煌到恥辱,大清的差距,不在幾桿槍炮,而是理念的缺失。

參考資料:《清史稿》、《準噶爾汗國史》


歷史風雲錄


準噶爾可不僅僅佔據貧瘠的西北地區,而是一個強大的準噶爾帝國。

在噶爾丹時,代準噶爾帝國的疆域從伊犁河一直延伸到貝爾湖。由於控制了中亞,準噶爾的軍隊,不但具有輕騎兵騎射、重騎兵集群突擊等遊牧民族傳統軍事優勢,更是內亞草原上火器裝備率最高的武裝力量!

根據學者張建先生在《火器與清朝內陸亞洲邊疆之形成》中的考證:以火繩槍為代表的近代火器傳入衛拉特四部的時間大約是17世紀初。當時為了對付喀爾喀、哈薩克等眾多外部敵對勢力,衛拉特封建主們積極通過走私貿易等途徑蒐羅各式火藥武器,而這些火器的主要來源並不是俄羅斯,而是中亞地區。

十六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的火器部隊加尼薩利軍團在恰爾迪蘭會戰中大敗強悍的薩菲波斯“紅頭軍”。在中亞掀起了一股“火器化”風潮。來自奧斯曼帝國的槍炮製作者,將火器製作工藝傳入中亞各地。莫臥兒帝國的建立者巴布爾的麾下就有一支成建制裝備火繩槍和火炮的新軍。撒馬爾罕一帶的昔班尼汗國為了對抗薩菲波斯也向奧斯曼帝國請求火器增援。1542年,奧斯曼蘇萊曼大帝為牽制薩菲波斯,一次就派遣500名加尼薩利軍團士兵,攜帶相當數量的火繩槍和輕型火炮前往昔班尼汗國。到了17世紀初葉,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等城市的火器工匠已經能仿製火繩槍和輕型火炮,安集延、塔什干就是當時著名的火器走私貿易中心。這些情況不可能不被經常騷擾中亞各城的衛拉特人所知。

衛拉特四部中以準噶爾的巴圖爾琿臺吉最為重視火器部隊的建設。根據《俄蒙關係歷史檔案文獻集》的描述,準噶爾的都城和布克賽爾內佈設有4門通過走私途徑獲得的火炮。1637年,和碩特部遠征青海時,衛拉特各部都起兵相助,巴圖爾琿臺吉竟然一次就派遣了700名火繩槍兵支援和碩特部!

17世紀7、80年代,準噶爾汗國加劇版圖擴張,其軍隊對熱兵器的需求更為迫切。根據清人梁份在《秦邊紀略·嘎爾旦傳》中的記載,噶爾丹在統一諸衛拉特以後,曾“取沙油汁,煮土成硫黃,取瀉滷土煎硝”,製作火藥。征服了天山南路信奉伊斯蘭教的葉爾羌汗國之後,準噶爾人“又使回回教火器,教戰,先鳥炮,次射,次擊刺。令甲士持鳥炮短槍,腰弓矢佩刀。橐駝馱大炮,出師則三分國中,人相更番,遠近聞之鹹懾服。”這時的準噶爾佔據了大部分中亞地區,擁有了自產槍炮的能力。在噶爾丹歷年進獻給清朝的禮品裡就有“厄魯特鳥槍”。

準噶爾軍所用的火器,最有特色的就是“贊巴拉克”輕型炮和“沙圖納爾”騎兵用火繩槍。“贊巴拉克”輕型炮全長約2米上下,口徑最大者可達20多釐米。炮身中段有炮耳,可以使用普通木質炮架和可轉動射擊的迴旋式炮架搭載,該炮有效射程可達200步左右(相當於約300米)。“沙圖納爾”騎兵火繩槍全長介於80公分—1米之間,口徑在9mm—1.5mm之間。長度適中,極為輕便。相比之下,準噶爾軍中天山南路回部步兵用的火繩槍就相對長些。其槍身全長可達1.6—2米左右,形制上沿襲了中亞地區火繩槍的風格,有的在槍身下方還有木質或鐵質的叉子狀支架。


1643年,被哈薩克的揚吉爾汗以600名火繩槍部隊擊敗之後,巴圖爾琿臺吉希望從槍炮犀利的俄國獲得槍支等軍需物資,畢竟俄國人的槍炮質量要優於中亞那些城邦的產品。在《俄蒙關係歷史檔案文獻集》下冊第68號中,保存了1644年巴圖爾琿臺吉給沙皇的信,其中就有“請賜優等槍炮”的內容,但是沙俄方面拒絕了這一請求。

根據張建先生的估算,噶爾丹在科布多的軍隊兩萬多軍隊中仍至少擁有10000名以上的火器兵種,和同時代薩菲波斯的皇家禁衛火槍兵數字基本相當!

而根據曾經在準噶爾汗國進行外交活動的俄國炮兵大尉溫科夫斯基,在《十八世紀俄國炮兵大尉新疆見聞錄》的記載,策旺阿拉布坦時代,準噶爾汗國的武裝力量達到將近6萬餘人,緊急狀態下可動員近十萬兵力。日本學者宮脅淳子在《最後的遊牧帝國》一書中記載,到噶爾丹策零時代,準噶爾汗國擁有8萬軍隊,這8萬軍隊大部分均被納入21“昂吉”編制內。在這21個昂吉中,準噶爾本部昂吉6個,兵力約三萬餘,兵額接近準噶爾汗國常備軍一半,戰力也最為強悍。

也是因此,準噶爾軍隊才多次痛擊清軍,更打出了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和通泊之戰,幹掉了7000多名真正的八旗子弟!


冷兵器研究所


準噶爾的火槍來自中亞,他們的“包沁”也就是炮手也是中亞穆斯林,是中亞的火器先進,而不是準噶爾。清朝的火器並不落後,清軍初期對火器非常重視,因為滅了準噶爾之後找不到對手,火器的發展才走向停滯。

很多人認為準噶爾的火器是沙俄支援的,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俄國一心想吞併蒙古,又怎會將火器賣給蒙古。《尼布楚條約》中也明確記載,俄國不會援助準噶爾任何火器。俄國在各種資料中都直言不諱地記載道:“蒙古人是靠不住的”。

準噶爾部的火器源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中亞的擴張。16世紀,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將勢力延伸到中亞地區,併為中亞穆斯林諸國帶來了火器。

17世紀,火器又從中亞流入衛拉特蒙古。衛拉特蒙古的準噶爾部特別重視火器,從但數量一直不多,因為太貴了。17世紀中葉以前,準噶爾部通過布哈拉商人走私火器。到了80年代,準噶爾部在噶爾丹的率領下征服了塔里木、費爾干納等地區,獲得了大量火器。

俄國派駐在蒙古、中亞的使者給國內的報告中曾寫道:

卡爾梅克人(俄國、中亞對衛拉特蒙古的稱呼)使用的兵器是弓箭、長矛和馬刀,也有火繩槍,但他們火藥少。只有他們把布哈拉人打敗後,才從布哈拉人那裡得到火藥。

康熙十八年,噶爾丹為討好清廷,特意進貢了四把“厄魯特鳥槍”。該槍目前收藏在承德博物館,其工藝與薩菲、莫臥兒帝國的火槍完全相同,與“俄羅斯火槍”有很大區別。

清人梁份所著的《秦邊紀略》中也明確說道:

“又使回回教火器,教戰,先鳥炮,次射,次擊刺。令甲士持鳥炮、短槍,腰弓矢、佩刀,橐駝馱大炮。出師,則三分國中人相更番。”

在皇太極時期,清軍就有火器營,此時的滿族人對火器的追求也可以稱得上如飢似渴。清初清軍主要裝備“倭銃”、“荷蘭火繩槍”和“奧斯曼火繩槍”。

清軍“連環本柵”戰法也十分先進,對陣準噶爾時屢立奇功。簡單來說就是陣前安放鹿角木柵用於防禦騎兵突擊,其後是十排火槍手輪流放槍,火槍手之後是操紅衣大炮的炮手。

噶爾丹的包沁與清軍大戰三場,只第一場烏爾禾之戰中,清軍火器營未趕到戰場而戰勝清軍。烏蘭布統之戰中,清軍火器隔河炮轟噶爾丹用萬餘頭駱駝組成的“駝城”,致使噶爾丹大敗。昭莫多之戰時,雙方騎兵激戰不下,最後下馬步戰,清軍依靠威遠將軍炮再一次獲得勝利。

火器的出現極大地抵消了草原騎兵的優勢,首先火槍兵訓練簡單,蒙古騎兵要從小學習騎射,而火槍兵只要接受半年的射擊訓練。

其次,火器非常昂貴,粗放的遊牧經濟無法支持現代化的火器戰爭。雍正可以在西安源源不斷地仿製中亞最先進的大鳥槍,而準噶爾只能靠搶、靠走私,來源並不穩定。

準噶爾汗國在向大清帝國和中亞諸國的擴張中都非常不順利,他即便不敗給清軍,也會敗給俄國,所以西方很多學者將準噶爾汗國成為“最後的遊牧帝國”或是“草原帝國的迴光返照”。

清軍得天下後將蒙古的察哈爾部和衛拉特蒙古視為最大的隱患,在平準戰爭中,察哈爾部當了炮灰,實力大損,準噶爾部又被滅。清軍四海之內無對手,也就不願意發展火器。

然而清政府並不知道,萬里之外還有英吉利和法蘭西,所以一百多年後,清政府也步了準噶爾的後塵。


史料不輯


首先要糾正一點,準格爾佔據的領土可不是什麼貧瘠之地,就是吐魯番地區,在當時有著豐富的河流系統,土地肥沃,適宜耕種。雖然曾經的絲綢之路已經荒廢,但是中亞仍不失為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陸地板橋,來往的駝隊商販依然不在少數,而且還有民族遷移,因此在準格爾汗國境內,文明的交流依舊很頻繁。


所謂準格爾的武器比大清的武器先進,其實主要表現在輕火器領域,也就是之前已經被提過很多遍的回炮和贊巴拉克火繩槍。

首先贊巴拉克火繩槍原本是土耳其重火槍,是通過薩菲波斯傳入到莫臥兒帝國,隨後經遊牧民和商人帶入中亞,被準格爾衛特拉部所接觸,其威力遠勝騎射弓箭的火力,因此被衛特拉部蒙古人以貿易和掠奪的方式開始大量獲得。同時他們還在學習莫臥兒人的火槍陣型,來增強自身實力。而這種火槍也就成了日後準格爾汗國對抗清帝國的主要火力之一。



再就是回炮,回炮是一種小型火炮,可以放置在駱駝身上,這樣就增強了火力機動性。這種回炮最早是莫臥兒帝國所使用,後經穆斯林商人傳遍整個中亞。回炮最經典的戰術就是駝城戰術,以駱駝的身軀圍繞成陣地,還可以隨時移動,這種戰術很自然的也被準格爾汗國學去,成為了常用戰術。


除此之外,準格爾還有一些從西亞傳過來的小型隼炮,所有的這些火炮都有個共同的特點——輕火力、高機動。因此在和清軍的重火炮對抗時,準格爾汗國其實是不佔優勢的。在對抗清軍的幾次勝利中,多是依仗不利於安置重火力的地形或者清軍火力部隊尚未到期之前率先攻擊,使得局部戰場清軍火力弱於準軍。

所以當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大量裝備了這些中亞火器之後,準軍的優勢蕩然無存,除了被消滅之外,別無他擇。


火器工坊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準噶爾部是一個什麼類型的政權。在明朝建立之後,元朝勢力敗退回蒙古草原,這就是歷史上的北元政權。起初,北元政權還擁有很強的力量,不斷的組織力量南下進攻明朝。但是在明朝的屢屢打擊之下,尤其是藍玉創造了捕魚兒海大捷之後,北元集團最終北葵。蒙古草原重新進入了各個部落各自為政的局面,其中,瓦剌部和韃靼部是最強大的部落。在明朝統治的中期,瓦剌部曾經兵臨城下。當時,準噶爾部的前身就屬於瓦剌部的一部分。如果按照地域劃分,蒙古各個部落被劃分成了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南蒙古。準噶爾部隸屬於漠西蒙古,主要地盤是現在的新疆地區。



在明朝統治的末期,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開始在東北地區崛起。為了對抗龐大的明朝,後金政權不斷的拉攏蒙古各個部落。在清朝建立的時候,已經基本控制了漠北和漠南蒙古。至於西北地區,清朝暫時無力控制。公元1644年,清朝進入中原之後,連續面對南明政權、鄭氏集團、吳三桂叛亂等一系列的問題,無力染指西北地區。就在清朝忙於處理內部事務的時候,野心勃勃的準噶爾部開始了不斷的擴張。準噶爾部首先統一了漠西蒙古,並且開始進攻其他的蒙古部落,還控制了中亞的大片地區,試圖重建當年的蒙古帝國。準噶爾部曾經直接威脅了清朝的首都,由此可見,準噶爾部已經成為了清朝的心腹大患,清朝方面必須除之而後快。



那麼,準噶爾部有多少家底呢?準噶爾部的地盤是新疆和中亞等地,總人口有60多萬,常備軍有5萬多人。其實這點人口和兵力,根本無法與強大的清朝相比,那準噶爾部為何這麼頑強呢?首先,清朝自己有問題。當時,清朝的經濟實力有限,康熙皇帝還不想主動發動戰爭,因為清朝的實力不足,無力支撐長期的遠途戰爭。第二,準噶爾部雖然僅僅有5萬多軍隊,但由於是遊牧部落,準噶爾部軍隊幾乎清一色的騎兵。在古代戰爭中,騎兵擁有巨大的機動性。即使清朝軍隊擊敗了準噶爾部,也很難徹底圍殲。康熙皇帝兩次御駕親征,擊退了準噶爾部的軍隊,但沒有殲滅太多的準噶爾軍隊。


準噶爾部佔據了新疆和中亞部分地區,當時,中亞地區的火藥和槍械技術傳入了準噶爾部。準噶爾部的地盤上,各種礦石資源非常豐富。依靠這些優勢,準噶爾部已經能夠仿製中亞地區的火槍。認真的說,準噶爾部仿製的火槍性能在清朝軍隊之上,因為清朝軍隊還使用著當年明軍的老樣式。準噶爾部與沙俄帝國接壤,通著地理優勢,準噶爾部還從沙俄進口了一些比較先進的火槍。經過計算,準噶爾部5萬多軍隊中,裝備了超過3萬枝火器,在火力密度上,明顯超過了清軍。清朝軍隊雖然也裝備了一些火力,性能和數量都不如準噶爾部。直到曾國藩創建湘軍的時候,才達到了類似於準噶爾部的火器比例。



在與準噶爾部的戰爭中,清朝軍隊一般都會使用紅衣大炮,因為在火炮方面,準噶爾部明顯不行,畢竟火炮的技術標準太高。由於西北地區的面積遼闊,準噶爾部的軍隊機動性有太強。即使清朝軍隊取得了勝利,準噶爾部軍隊也能迅速撤退。再加上清朝自身的國力不足,因此,與準噶爾部的戰爭打打停停,始終無法徹底消滅準噶爾部。直到乾隆皇帝在位時期,依靠康熙、雍正兩朝的積累,清朝的國庫已經非常充實。準噶爾部內部爆發了混戰,這給了清朝各個擊破的機會。乾隆皇帝派遣大將兆惠西征,與清朝對抗了70年的準噶爾部最終滅亡。關於兆惠的故事,我們以後慢慢聊。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準噶爾部(以下簡稱準部)佔據西北不假,但其核心控制區絕非“貧瘠荒涼”,而是水草豐美、物產豐饒,遊牧經濟和農耕業、工商業都頗為發達的膏腴之地。

準部極盛時期,疆域北至西伯利亞、東抵河西走廊、西起巴爾喀什湖、南到青藏高原,整個汗國幅員遼闊近500萬平方公里。準部不僅佔據了天山南北及中亞腹地的大片牧場,還控制了葉爾羌、喀什噶爾、塔什干、安集延、撒馬爾罕等文明古城與商貿樞紐,治下人口最多時近1000萬之眾。

在征服中亞和南疆的過程中,準部受到當地先進文明影響,逐漸擺脫了以往裝備簡陋、戰法陳舊的落後狀態,不僅在軍中推廣了製作精良、質量上乘的中亞風格鎖子甲、長矛和彎刀,還通過仿造、採購(來源是奧斯曼帝國、沙俄等)新式火器,組建起一支規模龐大的火槍騎兵部隊。

史載,18世紀上半葉準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代,汗國的農牧業、手工業、對外貿易空前繁榮,境內專門從事冶金和打造兵器的工匠多達上千人,能自制火槍、銅炮和火藥。甚至有個名叫約翰·古斯塔夫·雷納特(Johan Gustaf Renat)的瑞典人,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當上了準噶爾軍的鑄炮師兼炮兵教官。

雷納特原系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麾下一名炮兵准尉,卻不幸在瑞典與沙俄的北方大戰中被俘。沙俄方面覺得他是個人(炮)才(灰),將之編入俄軍派往東方服役。雷納特先是為沙俄政府勘測、繪製了西伯利亞地圖,後於1716年加入“探險隊”(實為遠征軍)開赴額爾齊斯河流域尋找金礦。

同年,這支3000多人的沙俄侵略軍在額爾齊斯河中游左岸的亞梅什湖遭1萬多準噶爾騎兵包圍,幾乎全軍覆沒,倒黴的雷納特再次當了俘虜。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一代梟雄噶爾丹的侄子)同樣慧眼識珠,把他當做“外籍專家”好吃好喝好招待供養起來。

雷納特在準噶爾汗國一待就是17年,不僅娶了先於他被俘的瑞典妹子布瑞吉塔·克里斯蒂娜(Brigitta Christina Scherzenfeldt)為妻,還幫助準部開礦冶鑄,組建起一支裝備約40門輕型火炮的炮兵部隊,並手把手訓練出數千名炮手(世襲軍戶)。

據瑞典出版的《堅強的女性》一書介紹,雷納特的妻子克里斯蒂娜也很厲害,她不但是策妄阿拉布坦最喜歡的女兒賽罕公主的“閨蜜”,而且將先進的北歐毛紡織技術(製作呢絨)傳授給當地人。1733年,雷納特夫婦被獲准返回瑞典。

書歸正傳。隨著部隊裝備大大改善,準噶爾軍的技戰術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其不僅擅長在野戰中將火力與機動性相結合,還學會了通過構築堅固堡寨並屯駐配備足夠軍械、火藥、糧草的精兵,來扼控具有軍事意義和經濟價值的戰略要地,以此作為鞏固新佔領區、統治當地百姓的殖民要塞。準部曾用這一“築壘戰術”對付哈薩克各部,蠶食、侵佔了前者大片土地,連哈薩克首領之子都被掠作人質。

作為準噶爾汗國統治支柱的厄魯特蒙古4部總人口約60萬(一說上百萬),能動員參戰的精銳力量(青壯年)有12萬至15萬人。早在噶爾丹統治時期(公元1644至1697年),前者就一次性出動12萬騎兵橫掃中亞,前鋒直抵黑海沿岸。

按照西方學者的說法,巔峰階段的準噶爾汗國所擁有的各式火器數量之大,不遜於號稱亞洲3大火藥帝國之一的莫臥兒王朝(另外2個是奧斯曼帝國和波斯薩菲王朝)。1716年準部突襲藏區時,6000人的準噶爾遠征軍中就包含有700名火槍手,佔比近12%。而在長達近70年(1688至1757年)的清準戰爭中,準部更是多次發揮自身火器優勢重創清軍,給對手造成很大損失。

以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為例,噶爾丹率2萬人馬對陣康熙帝統領的10萬清軍(配有70門火炮,其中8門重炮、5至6門臼炮,剩下的都是用馬匹馱運的輕型火炮)。別看兵力對比懸殊,但噶爾丹麾下集中了當時準部的精銳火槍手,後者數量多達8000至1.2萬人,裝備有俄式滑膛槍和中亞贊巴拉鳥銃(重型火槍),正是他們讓清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據英國曆史學家傑克·沃特金斯(Jack Watkins)所著《經典戰爭百科全書》(2011年版)記述,戰鬥打響前,噶爾丹搶先佔據制高點(一連串綿延起伏、植被繁茂的山丘),並將1萬頭揹負輜重的駱駝組成野戰工事,構築起一道依託駝陣、圍欄、森林、河沼、峰崖等人工與天然屏障的防線。噶爾丹又下令火槍手排成2行沿防線延伸部署,外圍則有己方長矛兵和輕騎兵擔負警衛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早年與鄭成功軍隊交手以及在東北反擊小股沙俄哥薩克,清軍還從未遇見過近戰火力如此強悍的勁敵。按照《經典戰爭百科全書》的說法,清軍裝備的弓箭、輕型火繩槍在射程、威力上都不及對手,準部火槍手的密集攢射給前者以重創,使得“清軍傷亡比準噶爾軍還大”,連鑲黃旗漢軍都統、康熙舅舅佟國綱都死於俄製滑膛槍的槍口之下。

最終清軍靠著人多勢眾併發揮火炮威力“慘勝”,但好歹擊潰了噶爾丹主力,基本消除了準噶爾軍從北方對清廷京畿重地構成的巨大威脅。然而,清軍並未從此役中汲取經驗教訓,結果40年後爆發的和通泊之戰期間,2.4萬清軍遭6萬配備大量火器的準噶爾騎兵伏擊、包圍,被打得僅剩2000餘人逃回。

和通泊之戰中,準噶爾軍再次充分發揚己方火器優勢,一舉將清軍最精銳的2000名鳥槍騎兵殲滅。當時準部火力有多可怕呢?史載,冒死突圍生還的清軍將領崔寶柱全身5處受傷,其中就有4處是敵方火槍造成的。粗略統計,近70年的清準戰爭中,清軍至少有3萬至4萬官兵被準部火器所殺。

因為這場“19世紀以前最大的敗仗”(美國中亞史學家斯塔爾),清廷總算警醒過來,不敢再輕舉妄動,轉而通過“築城進逼”戰術壓縮準部迴旋空間,同時在西北大規模屯田以養精蓄銳(也是為了減輕後勤運輸壓力)。

就這樣經過雍正、乾隆兩代帝王20多年臥薪嚐膽,已做好戰備工作的清廷,終於在1754年等到了準噶爾汗國遭遇高層內訌及天災侵襲的良機,遂於當年底發兵西域,經2年多戰鬥徹底終結了蒙古貴族及其後裔在天山南北超過5個世紀的統治。


網言軍事


事實恰恰相反。

1、準葛爾是不準確的,確切說是葛爾丹。

葛爾丹並非佔據西北地區。

作為黃金家族後裔,葛爾丹早已統一蒙古西藏新疆,建立了一個超級龐大的帝國。

2、任何時代,打仗最關鍵的屬性之一,就是機動性。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的人存在,所以才形成了遊牧部落“貧瘠”的錯覺。


用戶67724358697


準噶爾在崛起時,中亞城市如撒馬爾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可以生產如火繩槍等武器,通過貿易準噶爾在獲得中亞武器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和沙俄貿易獲得火槍、火炮等武器。從巴爾琿臺吉開始,到著名的噶爾丹時期,準噶爾成功擊敗了當時分裂的哈薩克汗國,獲得了相當一部分中亞城市的統治權,使獲得火槍等武器更加方便。到雍正末、乾隆初期,準噶爾的葛爾丹策陵在瑞典人列納特的指導下成功製造出了火炮,並組建了職業炮兵團“包沁”,同事準噶額也組建了職業作戰部隊“昂級”軍團。

但到葛爾丹策淩統治後期,哈薩克中帳汗國崛起,成功地對準噶爾發動了進攻,使得準噶爾的西方開始不穩。到葛爾丹策凌死後,續承者互相殘殺,阿睦爾撒納甚至聯合滿清擊敗競爭者。之後阿睦爾撒納被滿清擊敗,逃到俄羅斯後暴斃。準噶爾最終被滿清吞併了


凍僵的海岸


葛爾丹自身意圖恢復元朝的野心,加上外有沙俄的支持,因此說沙俄自古以來就成為代替草原民族對中國內地的最大外來的北方威脅,由此推論,如果將來俄羅斯能夠重新振作起來,那麼拋開美國的威脅,其實對我國最大的威脅,就是俄羅斯人,因此出於我國現實的戰略利益,使美俄不斷爭端,而我左右開弓,既要拉攏俄羅斯,限制美國霸權擴張,也要借力打力,不使俄羅斯再度崛起,才是最符合我國根本利益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