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雪崩救援記:商業探路的風險與價值

4月8日,新疆一支戶外徒步隊在天山一處山谷遭遇雪崩,10人被困,引發了空地聯合大救援。驢友被困地點叫作道蘭達坂,這是一處人跡罕至的秘境,離新疆最頂級的徒步線路“狼塔之路”僅一山之隔。這支由圈內資深領隊組成的徒步隊,以為能避開雪崩高發季節的危險,卻引發了一場新疆近年來少有的高山救援。

記者/張從志

新疆雪崩救援記:商業探路的風險與價值

(插圖 老牛)

雪崩

“狼塔之路”是新疆公認的難度最高的徒步線路,它起始於北疆昌吉自治州的呼圖壁河大峽谷,由北向南翻越五座近4000米高的達坂後,到達南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和靜縣,全程120公里,專業驢友走完需一週左右。當領隊10年,“樹00”帶領數百人穿越了這條複雜險峻的線路,儘管途中危險重重,但他的隊伍從來沒“出過事”。現在,這個紀錄不幸被打破了。

4月6日下午,徒步行程第二天,隊伍正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行進,突然間烏雲翻滾,狂風暴雪肆虐而來。“雪片密度很大,你甚至無法看清兩三米以外隊友揹包罩的顏色。”領隊“樹00”事後向本刊回憶說。積雪很快就沒過了腳踝,他們加快步伐,沿著山間荒廢的馬道開始橫切,想盡快下到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15名隊員揹著近20公斤重的登山包,在雪地裡深一腳淺一腳地跋涉。路過一處陡坡時,打頭陣的隊員發覺腳下雪層在滑動,他們衝著對講機喊,讓後面的人迅速後撤。就在那一瞬間,雪浪席捲而來。

4月初,平原地區已是春暖花開的初春時節,但天山依舊天寒地凍,來自西伯利亞的氣流每年清明前後抵達新疆,在天山山脈一帶引發雨雪天氣,這時正是雪崩高發季節,山中連牧民的身影都難以看到。徒步隊為什麼要選擇在這個季節進山?這是隊伍遇險後留給外界的第一個疑問。

事實上,這是一次計劃已久的探路活動。今年3月初,“樹00”作為召集人在網上發佈了“探路著名古隘口——道蘭達坂計劃”,為一個月後的徒步活動招募隊員。他介紹說,道蘭達坂(海拔3525米)在過去遊牧年代是當地牧民夏季轉場必經的重要埡口,後來狼塔線開鑿後,牧道被逐漸廢棄,整個河谷地區也成為無人涉足的秘境。這次探路的目的就是要揭開這片戶外“處女地”的神秘面紗。

“樹00”今年50多歲,新疆昌吉人,本名羅能巖,但在新疆戶外圈,“樹00”這個網名更為人熟知。多位老驢友告訴我,“樹00”為人穩重,行事低調,在圈裡頗受尊重。十幾年的山地徒步經驗留給他一副粗糲堅毅的外表,皮膚黝黑,身材魁梧。策劃此次徒步活動時,他考慮到了降雪天氣和發生雪崩的風險,並在計劃書裡做了相應警示,但他相信自己的隊伍可以應付得過來。徒步隊採用AA制分攤費用,15名隊員都是新疆本地人,5女10男,年紀最大的56歲,最小的24歲,其中多位隊員本身也是專業領隊,與“樹00”有多年合作經驗,不少人都有數次穿越“狼塔之路”的經歷。

與難度達到頂級的狼塔線相比,“道蘭達坂小環線”似乎不足以對這支高手雲集的隊伍構成威脅。即便如此,“樹00”還是為這次探路活動制訂了詳盡的計劃。除了隊員個人必須攜帶的全套戶外裝備和食品藥品,徒步隊還配備了衛星電話2部、北斗盒子1部、對講機3部、GPS、50米輔繩2根、工兵鍬1把、冰鎬2把。

清明小長假第一天,也就是4月5日早晨7點半,徒步隊在烏魯木齊市集合,乘車前往徒步起點——位於烏魯木齊縣的農大林場,這也是狼塔V線的終點。第一天,隊伍反向穿越狼塔V線的末段,行進15公里。這段路途,“樹00”再熟悉不過了。8年前,正是他帶領一支五人小隊完成了狼塔V線的首次穿越,一舉確立了自己在新疆戶外圈的地位。從地圖上來看,“道蘭達坂小環線”就是狼塔V線衍生出的一條岔道。岔道口位於狼塔V線的最後一座達坂喬楞格爾,站在這裡,左手方向的馬道就是通往道蘭達坂的道路。當初開拓狼塔V線時,這條路線也在“樹00”的選項之中,但由於種種原因,他最後選取了現在的V線,與道蘭達坂擦身而過。這以後,他每次帶隊路過,“總有一種要翻過去一看究竟的衝動”。

第二天,隊伍開始正式翻越道蘭達坂,當天計劃的行程距離減至10公里,累計爬升800米,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一睹這片秘境的真容。順利的話,大家能在清明假期最後一天下午返回烏魯木齊。

危險就發生在從道蘭達坂下去十多米的位置。隊伍路過的陡坡坡度超過45度,加上覆蓋的新雪不夠穩定,橫切很容易使雪層失去支撐力而發生位移。這是穿越此類坡地的大忌。但由於暴風雪導致能見度下降,隊員們對周圍地勢失去了判斷。雪浪襲來時,“大家腦子裡一片空白,就想著怎麼自救,不能被雪埋掉,保護好頭部,防止石頭撞擊”。在天山中來來回回十幾年,“樹00”也是頭一回直面雪崩,回想起來仍舊後怕。“在雪浪的衝擊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多大的努力都左右不了。”

“樹00”和另外9名走在隊伍當中的隊員一起被衝下了山坡,一路滑了200多米,被一處高地截住。隊頭的三人和掉隊的兩人則僥倖躲過一劫。所幸積雪還不深,雪崩的規模沒有大到足以將他們掩埋的地步。雪崩停止後,兩名隊員才發現腿部在下滑的過程中被石頭割傷。大家往周圍一探,發現前面是懸崖,四周都是積雪覆蓋的陡坡,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新疆雪崩救援記:商業探路的風險與價值

2016年1月4日,新疆阿勒泰地區遊客遭遇雪崩被困,邊防官兵緊急救援(石曉坤 攝/ 新華社供圖)

危險的生意

一場精心準備的探路活動提前宣告了終結,看起來,不過是一次浪漫主義冒險之旅的失敗。但其實,徒步也有理性甚至帶有算計的一面,在最暴虐最高端的“狼塔之路”也不例外。

準確來說,“狼塔之路”不是一條路,它包括A、B、C、D、V和冬季狼塔六條線路,其中只有C、D線是穿越天山的完整線路。狼塔C線是這六條線路中最著名的一條,因其高危險、高強度、高海拔而蜚聲全國戶外界。走完C線全程,需要翻越冰山隘口、橫渡激流、行走空中棧道、穿越草原森林,途中有絕美的自然風景,但也很可能遇到洪水、雪崩、滑墜、野獸襲擊等等危險。C線的開拓者是新疆著名的登山家王鐵男,2000年,在他的帶領下,第一支狼塔探險隊經過九天九夜的跋涉,成功走完C線,此後便在戶外圈引發了穿越狼塔的熱潮。

2009年,進入戶外圈4年後,“樹00”才第一次穿越了狼塔C線。但兩年後,他設計出一條新的線路——狼塔V線,並帶隊完成首次穿越。V線以C線終點為起點,由西向東後再往北穿越天山,因路線圖形似“V”字而得名。2012年,“樹00”將狼塔C線和V線結合,設計了更復雜、更險峻的狼塔C+V線,並兩次帶領40多名驢友完成穿越。在戶外圈內,這是一條公認的頂級“暴虐之路”。但越是暴虐的線路,越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如同全球登山者對珠穆朗瑪峰的趨之若鶩,新疆戶外愛好者也以穿越“狼塔之路”,尤其是最難的狼塔C+V線為傲。2013年2月,“樹00”又成為冬季首穿狼塔線的領隊。在“狼塔之路”上的深耕讓“樹00”成為這條線路上當之無愧的王者,積累了一批忠實的粉絲。如今,在各大戶外網站上,許多領隊使用的狼塔探險路線圖上都打著“樹00”的水印。

儘管這些探路性質的徒步看起來像是一次次單純的冒險,但客觀結果是,因為探路者們的以身試險,徒步探險從一小撮人的嗜好裡走出來,開始書寫更大的商業故事。當年和“樹00”一起首穿狼塔V線的隊員中,好幾位已經成為圈內有名的商業領隊。“樹00”也成立了自己的戶外俱樂部,專門帶起了商業團,在每年6到10月的夏季徒步旺季,他的俱樂部要組織多批驢友踏上“狼塔之路”,收費按重裝和輕裝分為3800元和8800元兩檔,今年的狼塔C+V已經進行到40期。

新疆資深驢友、山友救援隊創始人楊軍向我介紹,這些年,新疆戶外俱樂部快速崛起。在狼塔線上,商業隊伍早已取代過去的AA團,成為穿越的主角。為期一週左右的徒步,收費從3000元到6000元不等。通常情況下,商業隊伍選擇的都是運營成熟的路線,還配有牲畜負重,加上專業領隊、協作的幫助,大大降低了徒步的風險性。如今,“狼塔之路”每年吸引著數以千計的穿越者,其中不少是幾乎沒有山地徒步經驗的內地遊客,幾乎帶動了一個產業的發展。楊軍原本是做IT的,2000年通過網絡論壇誤打誤撞進入戶外圈,後來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加入戶外徒步商業陣營之中。

國內的戶外產業從根源上是民間推動,自發形成的。上世紀90年代末,網絡論壇風靡一時,平素裡隱匿在人群中的驢友們通過網絡迅速形成一個同質性很高的驢友社群。正是這個社群的存在,推動了戶外運動在中國的發展。一批批驢友前仆後繼,探明路線後將其分享給後來者,一旦線路成熟,商業隊伍就可進入,將整條線路產品化。

“樹00”這次道蘭達坂的探路計劃,事實上仍然是對“狼塔之路”探索的延續。在戶外產業的商業邏輯裡,線路等於產品,更豐富的線路意味著更多的可售產品。考慮到戶外運動顧客群體挑剔的口味,探路的意義顯然不只是單純的探險,同時附有現實的商業價值。“道蘭達坂可能並不能成為一個主流產品,而是一個分支線路,但它在完善整個狼塔線路產品或者增加新的探索點方面,我覺得還是有很大意義的。”楊軍分析說。

救援

被困在高地後,隊員們就地搭起帳篷躲避風雪,打算第二天再找辦法脫身。輾轉難眠了一夜,4月7日一早,他們鑽出帳篷一看,帳篷上的積雪已有近50釐米厚。“樹00”告訴本刊,他們當時往邊上試探過,但坡度很陡,一蹚進去,上面的積雪可能二次雪崩,只能往回退。從已經發生雪崩的地方往上走也是一個辦法,但帶著兩名受傷的隊員,難度可想而知。

到底要不要向外求助,徒步隊猶豫不決。正因為他們在戶外圈摸爬滾打多年,深知求援的後續壓力,但捱了一天後,傷員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出現感染。4月8日上午,經過全隊舉手表決,他們做出了報警的決定。

一支隊伍裡有10人被困,這是新疆近幾年戶外探險被困人數最多的一次。事情驚動了自治區層面,自治區黨委書記和主席都做出指示,要求迅速組織力量開展救援。因為被困地點位於烏魯木齊縣和昌吉州交界處,兩地黨委和政府聯合組成了前線救援指揮部。

烏魯木齊市消防支隊特勤大隊大隊長阿里木是在8日下午1點左右接到指揮中心通知,他從隊裡抽調10名消防隊員分乘兩輛消防車趕赴事發山區。阿里木是一個有著21年消防救援經驗的老兵,他帶領的特勤大隊專門負責重大、複雜的消防救援任務,除了大型火災,還有跨區域的救災搶險、水域救援、化工救援等。但雪崩救援,這是頭一回。

下午3點,特勤大隊趕到了指揮中心的所在地薩爾達坂鄉政府。此時,包括烏魯木齊縣消防中隊和新疆森林消防總隊在內的三支救援力量全部到位,共出動了50多名救援隊員。在鄉政府商討完救援方案後,救援隊向山區進發。車輛進山後吃了不少苦頭,七八十公里的山間土路泥濘不堪,終於在傍晚時分趕到了農大林場。這裡是車輛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離被困地點還有將近16公里,距離看似不遠,但海拔累計上升1850米。當地牧民告訴阿里木,這16公里是雪崩易發地帶,途中還會面臨野狼、雪豹等其他未知風險,他心裡緊張起來。

地面救援隊挺進的同時,空中救援也同步展開。4月8日下午,正在組織跨晝夜飛行訓練任務的新疆軍區某陸航旅接到緊急救援命令,派出兩架救援直升機,6點53分飛抵事發地空域。但山區再度出現降雪天氣,山上大霧瀰漫,能見度很低,直升機搜救了兩個小時,未能發現被困人員而被迫返航。

民間性質的山友救援隊是在4月8日中午得到“樹00”隊伍被困信息的,那時經過媒體報道,雪崩的消息已經傳遍網絡。雖然被困人員並沒有直接向他們求救,但像往常一樣,他們還是立刻集結了一支十幾人的救援隊伍,整裝待發。現任隊長王建疆告訴本刊,備勤的同時,他們很快制訂出一份20多頁的救援計劃書,並與應急救援部門進行溝通,請求參加救援。他很清楚,一旦空中救援不成功,地面救援需要更大的救援力量,儘管當時已經出動了50多名消防隊員,但這還遠遠不夠。去年他們組織了一次救援,為了將一位被困驢友從3000多米海拔的山上抬下來,20多人的專業救援隊走完4公里路程整整用了5個小時,“而且當時是夏天”。

山友救援隊成立於2004年,是國內第一支山地救援隊。它和後來的藍天救援隊承擔了過去十幾年來新疆戶外圈大部分的山地救援任務。但第一天,他們的請求沒有獲得官方部門的允許,只能在外關注救援進展。

空中救援受挫後,阿里木帶著消防隊員繼續向山區挺進,在踏勘地形過程中,救援隊意外發現了兩名女性驢友,這兩人正是徒步隊伍中掉隊的二人,在對講機裡得知前面發生雪崩後,她們只能放棄前進,尋找出路,恰好碰上了搜救隊員。後來,徒步隊前面三位躲過雪崩的男性驢友也在下撤途中碰上了搜救隊。太陽落山後,山地行軍愈發危險,在指揮中心的命令下,救援隊只能下撤。

第一天的救援遇阻,但被困人員通過海事衛星電話與救援隊伍保持著聯繫,他們攜帶了備用糧,傷員情況也較穩定,可以再挺一晚。山友救援隊也打算第二天早晨出動。從過往的經驗來看,直升機救援也有很大的侷限性。王建疆曾經參加過一次失敗的直升機搜救行動,一位淘金者被困在懸崖上,直升機來回飛了20多圈,發現了被困者的營地,但由於地形極其複雜,始終無法找到被困的淘金者,救援以失敗告終。如果第二天天氣再不好轉,直升機救援勢必還會遇阻,而隊員們在山中已經被困兩天,時間越往後,風險越大。

4月9日早晨6點,包括特勤大隊在內的地面多支救援力量再度趕赴農大林場,一旦空中救援不順,地面救援隊要準備強攻,接近被困人員。8點30分,兩架陸航旅直升機再次起飛,約40分鐘後到達被困點上空。好在這天天空放晴,能見度變好,救援直升機很快發現了地面被困人員。在上方懸停後,機組官兵利用吊籃放下兩名搜救隊員,並將一名受傷人員懸吊上直升機。但長時間懸停會導致超溫超限,甚至單發停車,考慮到救援時間緊迫,駕駛員決定採取超低高度懸停。直升機緩緩下降,輪子輕輕地貼在了雪地上,被困人員快速登機,被困兩天後終於撤出。

新疆雪崩救援記:商業探路的風險與價值

2013年3月7日,一名挪威軍官演示在山區如何檢測雪崩情況

重構應急體系

被救出並不意味著事情的結束。“樹00”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從撥通報警電話到獲得救助,20多個小時,他們的手機一共收到了近200個電話,電話有119的,有110的,有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州消防支隊的,還有周邊民間救援組織的。負責戶外活動管理的新疆體育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鄧雷告訴我,他們正在對這次徒步活動進行調查,“活動沒有備案審批,一下子動用方方面面這麼多救援力量,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肯定是不妥的”。

本刊聯繫了多位隊員,但由於種種原因,採訪均遭到拒絕。在崇尚冒險精神、硬漢氣質的戶外圈裡,發生意外並且引發了一場大規模救援行動,對驢友的名譽和尊嚴不啻為一種打擊,對整個戶外行業也不是一個好消息。從報警那一刻起,“樹00”和隊員們都註定要揹負極大的心理和社會壓力。

因為戶外活動的風險性,行業形成之初,民間也自發組建了救援隊伍。山友救援隊是新疆戶外圈自發組建的第一支民間救援隊,隊員均為本地專業戶外領隊。作為創始人的楊軍今年1月剛剛從隊長任上退下,他告訴我,山友救援隊基本沒有日常的訓練,因為這些人本身都是一線領隊,有的是當地戶外裝備店的老闆,有的經營著自己的戶外俱樂部。這使得救援隊員和戶外產業之間形成了一條耦合的利益鏈,客觀上也有利於降低戶外活動的風險。“一旦出現了安全問題,出動的救援隊員絕大多數都是最優秀的領隊,而出事的往往都是‘二把刀’。”楊軍認為,這樣有兩個好處:“第一,他們自己提高了風險防範意識;第二,別人出了事,出手就能成。”

在戶外,驢友遇險時首要的求助對象一般是民間救援力量。即使外來的驢友不瞭解情況,先報了警,如果局勢可控,公安和消防部門也往往會將警情先轉給民間救援隊。換言之,只有少數情況下,才會驚動官方救援。

民間主導的山地救援不只發揮了應急救援作用,也很好地將輿論和其他層面的壓力在圈子內部化解掉,這既是驢友也是政府部門樂於看到的局面。所以,有經驗的驢友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驚動官方部門。他們明白,一旦引發動用公共資源的救援行動,且不論相關部門的調查問責,輿論的譴責也在所難免,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社會對戶外運動的妖魔化。

至於這次為什麼沒像以往那樣先通知民間救援隊,“樹00”解釋說,他們當時判斷,地面救援隊伍很難抵達被困地點,而且途中可能再次遭遇雪崩,威脅救援人員的安全。報警時,他們一再強調,不要上地面救援,希望直接派直升機來。“但之後的事,我們已經左右不了了。”

儘管如此,這次的救援仍然不太尋常。據楊軍的統計,新疆過去動用直升機成功救援被困驢友共有四次,這四次山友救援隊都第一時間參與了,他們要麼是在地面參加救援,要麼跟隨直升機提供技術支持。但這一次,山友救援隊最終沒有獲准參加救援。楊軍認為,這可能預示著,在地方應急部門改制背景下,山地應急救援機制正在轉變,從民間主導逐漸向官方主導過渡。

特勤大隊大隊長阿里木告訴本刊,此次雪崩救援,他們以及當地牧民、醫療救護和直升機機組,出動的救援力量將近百人。官方能夠協同、調動的資源更多,在救援方面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在楊軍看來,以前是沒人做所以只能自己做,今後隨著救援體系的轉變,民間救援隊角色的弱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這也有利於整個戶外行業的發展,可以進一步降低戶外運動的風險,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但山地救援又不同於普通的消防救援,面對不同的環境和險情,對救援的綜合要求很高。阿里木告訴我,包括他在內,參加雪崩救援的消防隊員大多沒有山地救援經驗,在高海拔地區長距離行軍,隊員容易出現頭痛頭暈現象,大家攜帶的救援裝備也不如專業驢友齊全,多數隊員甚至沒有一雙合腳的登山徒步鞋,仍然穿著膠鞋在山地奔走,腳很容易就被磨破。救援體系重構之後,山地救援的專業性如何保證,豐富的民間救援經驗如何繼續發揮作用仍是一個考驗。(實習生黃晏浩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