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揭傳統文化神秘面紗,方寸間,展示大漢雄風】

畫像磚的起源

畫像磚始於戰國盛於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隋唐之後逐漸衰落。漢畫像磚是兩漢時期主要裝飾在古建築物上的一種模製、模印、雕刻和彩繪的畫像磚。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白等顏色。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一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從上個世紀60年。有的上面還有紅、綠代開始,許多漢畫像磚陸續在中原一帶出現,分佈於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蘇、陝西、山東等省。這些磚上繪有闕樓橋樑、車騎儀仗、舞樂百戲、祥瑞異獸、神話典故、奇葩異卉等,內容珍奇,畫技古樸,成為研究我國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寶貴文物。並與畫像石並稱淤世,被譽為“敦煌前的敦煌”。

畫像磚的分類

一、反映漢代農業、副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酒、鹽井、桑園、採蓮、市井等為主題的畫像磚。這類畫像磚,內容最為豐富,頗具研究價值。如成都羊子山一號墓出土的“鹽井”畫像磚,細緻地刻畫了漢代井鹽生產的情況。畫面上鹽井,裝置著提取鹽滷的滑車;鹽滷正通過架設著的竹梘,緩緩地流向燒著火的鐵鍋中。是研究古代鹽業史最難得的實物資料。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漢、縱36.5cm、橫46.8cm。四川邛郟花牌坊出土。此圖表現的是漢代四川井鹽生產的汲滷熬製過程。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漢畫像磚收割圖

二、表現墓主身份和經歷的畫像磚,如車騎出巡圖、丸劍起舞圖等。畫像磚的墓主多為當地的豪強顯貴,如桓寬在《鹽鐵論·刺權》中所說:“貴人之家,雲行於塗,轂擊於道……中山素女,撫流徵於堂上,鳴鼓巴俞,作於堂下。婦女披羅紈,婢妾口希寧。子孫連車列騎,田獵出入,畢弋捷健”。這類畫傳磚所表現的內容,與文獻記載相符合。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漢畫像磚車馬出行圖

三、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諸如以市集、雜技、講學授經、尊賢養老等為主題的畫像磚。張衡在《西京賦》中描寫當時的雜技表演場面:“臨迥望之廣場,陳角觚之妙戲。鳥獲扛鼎,都盧緣穜,銜狹燕濯,胸突鈷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繩上而相逢”。這些,在畫像磚上都可以找到印證。又如“講學授經圖”,生動地塑造了博士、都講和學生上課時的情景,[漢代]的教育,於此可得其梗概。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漢畫像磚市井圖

四、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諸如宴飲、庭院、庖廚、樂舞、百戲等畫像磚。這也從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漢代]建築、民俗風情等的實際情況。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漢畫像磚樂舞圖

五、表現當時神話傳說和迷信思想的畫像磚。諸如伏羲、女媧、日月、仙人六搏等。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漢畫像磚伏羲女媧圖

畫像磚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漢畫像磚是中國漢代最珍貴的圖像資料圖庫之一,存世量大,藝術價值高,蘊藏著很多古老而新鮮的元素,具有巨大的視覺藝術開發和拓展應用價值。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畫像磚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物質的,一塊塊刻有花紋畫像的建築用材,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墓葬裝飾,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習俗。西漢在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此時社會穩定,經濟富足,《史記·平準書》記載,“至今上(武帝)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同時,在思想領域,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以孝為仁之本的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和重視,連皇帝的諡號前面都要加上“孝”字,而“孝”的首要表現就是為親人奉行厚葬。在“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風愈演愈烈的趨勢中,畫像磚墓也隨之大量湧現出來,這些畫像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是隨葬品的代替、擴展或延伸。厚葬之風的盛行,促進了漢代畫像磚墓和畫像磚藝術的發展。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擋盡千年風雨,低調卻美到驚豔!】

“秦磚漢瓦”是古代建築構件上的藝術典範,漢代瓦當是在秦代瓦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漢代施瓦當藝術登峰造極的時代,這是建立在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物質和精神所發展的基礎上的,同時期具有明顯時代特色的漢畫像石、畫像磚,是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瓦當是古代中國建築中覆於屋簷際的一種瓦件。通指半圓或圓形之瓦頭。始見於周代,秦漢已趨流行。常見瓦當大多與簡瓦連制一起,其瓦背斷面作半筒狀,上有各種動、植物或文字、雲紋等圖案紋飾。既有實用的功能,也富於裝飾美。

名稱由來

瓦當文字中見有自名曰“當”,如“京師庾當”之類;曰“瓦”,如“都司空瓦”,“長水屯瓦”之類;又有曰“裳”,如“長陵東裳”等,曰“甬”,如“庶氏冢甬”等等。前人訓當為“底”,謂瓦櫛比置於簷際,瓦瓦相值,而帶瓦頭的筒瓦正當眾瓦之底,帶有阻擋、遮擋的作用。

陳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賦》“裁金以飾璫”句,釋“璫”為“椽頭飾也”。以今瓦當之位置考察,正是位於筒瓦之端,椽頭之上,用於蔽飾屋簷口出頭之木,故“瓦當”之得名很可能因其位置和作用而來。

瓦當歷史

瓦當起源與發展歷史十分悠久,據史料及近幾年來田野考古發掘資料證實,瓦當應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的瓦當僅處於初期階段,形制、製作都比較簡單。到春秋戰國及秦代,瓦當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從形制或紋飾圖案上看,都十分精美,可以說是我國瓦當發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到了漢代以後,在繼承秦代瓦當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和創新,特別是在瓦當的圖案裝飾上一時湧現出大量的文字瓦當,成為漢代瓦當的一大特色。

漢瓦類型

根據瓦當紋飾的區分,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圖像紋瓦當、圖案紋瓦當和文字瓦當三種。

圖像紋瓦當

代表作品:

龍紋瓦當,西漢漢長安城遺址出土。直徑19.5釐米,邊輪較寬,當面為一鼓目長髯,張牙舞爪的盤龍形象,龍身飾細密的鱗甲。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龍紋瓦當

蟾蜍玉兔瓦當,直徑18釐米,邊輪主齒輪狀。當面主紋是蟾蜍和玉兔,蟾蜍圓目鼓腹,身後有短尾,四肢屈張作跳躍狀,玉兔鼓目長耳翹尾,作騰空奔躍狀,周圍襯以蔓草紋,蓋取一於民間傳說月宮裡的蟾蜍、玉兔形象。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蟾蜍玉兔瓦當

四神紋瓦當,由各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的四種瓦當組成,分施於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殿閣之上,漢長安城遺址多有出土。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四神紋瓦當由

圖案紋瓦當

代表作品:

雲紋瓦當是西漢瓦當中數量最大的一類。其花紋特徵是:當面中心多為圓鈕,或飾以三角、菱形、、分格形網紋、乳釘紋、葉紋、花瓣紋等。雲紋佔據當面中央大面積的主要部位,花紋變化十分複雜多樣。據主紋雲紋的主要變化,大致分為捲雲紋瓦當、羊角形雲紋瓦當等類別。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雲紋瓦當

文字瓦當

文字瓦當在漢代最具時代特色,佔有突出的地位,內容豐富,詞藻極為華麗,內容有吉祥頌禱之辭,如“長生無極”“長樂未央”“長生未央”“富昌未央”“千秋萬歲”“延年益壽”“與華無極”“與華相宜”等,也有宮苑、陵墓、倉庾、私宅等,如“長陵東當”“長陵西當”“冢上”“華苑”等等。文字瓦當絕大多數為陽文,字數從一到數十不等。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代表作品:

衛字瓦當,傳世很多,大都出自漢長安城遺址。當面為一“衛”字,通常佔滿當面。有的“衛”字較小,字外有一週網紋。有的當面或塗硃色,或塗白堊。如在陝西淳化縣涼武帝村甘泉宮遺址的一件,直徑15釐米,邊輪寬1.2釐米,當面為隸書的“衛”字,從出土地點來看,應屬漢甘泉宮衛尉官署所用之瓦。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文字瓦當

文字瓦當是漢代的主流,其內容之豐富自不必說,其高妙的書法價值更被歷代文人墨客推崇備至。書畫同源,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種類和審美對象,它已經化了的線條美,比彩陶紋飾的抽象幾何紋還要更為自由的和多樣化的線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和表達出種種形體姿態、情感、意興的氣勢力量,終於形成中國獨有的線的藝術。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藝術特徵

漢代瓦當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及書法於一身,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裝飾手法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一個極具特色的藝術種類,千百年來,始終發揮著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

取材美

漢代瓦當紋飾的題材是十分豐富的,瓦當紋飾的取材幾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話世界和人間生活的各個部分。從幻想中的猛獸饕餮、龍鳳、四神圖騰,到自然界各種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房屋、人物、雲彩以及各種抽象的幾何線條,組成的圖案和文字表達出的各種思想觀念和情感等等,描繪出了一個龍飛鳳舞、鹿奔虎嘯、鳥飛魚躍、祥雲繚繞、無雜陳的極為豐富飽滿、充滿著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異常熱鬧世界。以藝術特有的敏感觸覺,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容納社會生活中政治的、經濟的、文化思想的、宗教幻想的各種內容。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造型美

瓦當藝術也是一種造型藝術,除瓦當自身體積的造型之外,更重的是紋飾的造型。中國古代瓦當一般都是半圓形和圓形,圓弧是一種富有動感和韻律美的造型,作為紋飾造型的背景和映襯,能更加突出整個畫面靜中有動,方圓結合的呼應和統一,增強藝術形形象的整體性的美感。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漢代藝術的浪漫色彩在瓦當的造型上被很好的貫徹,融匯進去了。它以大幅度的動作,高度誇張的形體姿態,頗具野性動勢的塑造出一個個飛揚流動而又古樸可愛的藝術形象。如四神翼虎、蟾蜍與玉兔紋瓦當,完全是粗線條、粗輪廓的大手筆,不做任何細部的直接描繪,長短不合的比例,直線,稜角,方形又是那樣突出,缺乏柔和,看起來是那樣笨拙古老,姿態不符常情。但這一切卻增加了它們力量、氣勢的美,構成漢代藝術古拙質樸的風格,簡而不俗,誇而不飾,飾而不誣。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種天真狂放的氣勢,那種征服世界的自信的力量,毋寧說更多的呈現出中華民族整體性的精神。

結構美

瓦當是兼實用與裝飾為一體的建築配件。這就決定了瓦當必須在相當高度的屋頂、簷頭的位置上,在有限的面積上,再仰視和遠視的重重侷限下,儘可能以最為醒目突出的構圖形式來實現自己的裝飾性。古代瓦當紋飾不論是中軸線對稱結構,輻射圓旋結構還是任意靈活性結構,卻力圖作到主題突出,結構均衡,並顧及裝飾效果的最大發揮,在這一點上是破費匠心的。

中軸對稱結構:大多數瓦當紋飾是講究對稱的。這種對稱結構是中國古典藝術的傳統特色。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輻射圓旋結構:圖案瓦當主要採用這種結構,以圓心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出輻射線,如太陽紋。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任意性結構:動物圖像紋飾主要是這種任意結構,畫面舒展自由,不拘一格。都有一個主體紋飾滿幅而來。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藝術性

瓦當文字多為篆書,也少見隸書,在圓這一特定範圍內,以圓就勢,促長行短。互為闢就,不取方正。充分發揮了篆文書法的裝飾藝術效果。據統計,瓦當篆文的變化就有120種之多,可謂奇麗壯觀。篆書之美是建立在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狀結構之上,即在於它們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佈局完滿。瓦當書法正是利用有限的空間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種美,達到了與印章異曲同工的藝術效果。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此外,瓦當文字還有少量運用美術變體如鳥蟲篆書的,如“永受嘉富”瓦當,秀麗茵蓐,遒勁蒼茂,尤為奇特。

一磚一瓦,築起漢代藝術瑰寶。

西漢·永受嘉福瓦當


藝術奇蹟,華夏五千年。

品味千年經典,傳承傳統文化。

如果你也喜歡傳統文化,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