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正確看待自己,有毛病改了就好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即不為過;過而不改,才是真過

“人非神仙,孰能無過?”人類的特徵之一就是犯錯誤,但犯了錯誤須加以改正才能進步。所以說,“過而能改,即不為過;過而不改,才是真過。”

學會正確看待自己,有毛病改了就好啦!

儒家在處理過失和改過的關係方面,強調改過,並把道德修養過程也看作是改過遷善的條件。孔子說:“丘有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自己犯有過錯,並認為過錯被別人所瞭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對有人對過錯採取不承認的態度,“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是不對的。他還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於是提出“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君子不僅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過錯,也要正確對待別人的過錯,要容許別人犯錯誤,對別人過去的錯誤採取諒解的態度。對此,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即已經過去的事不要責備了,著重看現在和將來的表現。

學會正確看待自己,有毛病改了就好啦!

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好的修養是累積的結果。據載,曾國藩小時候是個不饒人的傢伙,9歲時,他寄居於桂花塘歐陽先生家中讀書。 有一次,他與歐陽先生的兒子發生口角,歐陽先生偏袒自己的孩子,不分青紅皂白便批評曾國藩。曾國藩將此事牢記心底,離開歐陽先生家時,偷偷地把歐陽家的金魚缸打破,弄得水乾魚死,然後懷著報復取勝的得意心情隨父親回家。 12歲時,曾國藩與夥伴在村子裡的神王廟玩耍,不小心將神王像碰倒在地。父親得知後狠狠地將他訓斥一番,還給神王重塑了金身。父親怕曾國藩闖下更大的禍,決定讓他到離家6裡的古羅坪讀書。曾國藩為此和神王像結了仇,每逢路過神王廟,就把繫繩子的竹棍放在神王肩上,氣憤地說:“我去讀書,你要好好地替我看馬。如果馬跑了,定不饒你!”

學會正確看待自己,有毛病改了就好啦!

現在我們來看這樣兩樁事,也許會覺得少年曾國藩天真有趣,但從中卻可以得出一個道理:曾國藩從一個調皮男孩成長為懂得愛、善於愛的道德建樹者,說明人是可以改變的,大可不必對別人的缺點抓住不放,不可因人家犯了一次錯誤就一棒子將其打死。

學會正確看待自己,有毛病改了就好啦!

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佔南京,宣告太平天國覆滅。朝廷裡的最高統治者自然高興,他們對湘軍將領進行了褒獎,全軍上下一片歡騰之際,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李臣典是個血氣方剛、作戰勇敢的猛將,他第一個衝進城,進城後獸性般搶佔了不少女人,因縱慾過度、食春藥過量,一天後突然暴斃身亡。 曾國藩聞說後既生氣又很傷心,部下出現這種情況,誰的責任?他來到李臣典的床邊,見幾天前還是一個虎虎生氣的戰將,轉眼卻變成了一具屍體,他心裡很難受,一邊摸著李臣典的額頭,一邊念著李臣典的名字,淚如雨下。 就在李臣典死後不久,朝廷的賞賜上諭到了,李臣典被封為一等子爵,並賞穿黃馬褂,賞戴雙眼花翎。曾國藩正在心裡唸叨李臣典無福享受,嘆惜再三時,一個叫朱洪章的人跑來對曾國藩說,第一個衝進金陵城的是自己,不是李臣典。曾國藩聽了一震,眉頭緊鎖起來。第一個衝進金陵城的是李臣典,怎麼突然變成了朱洪章?這小子明明是佔功! 曾國藩正要發脾氣,這時朱洪章說,六月十六日上午,地道挖好,點火進攻前,九帥(曾國荃)集合各營,討論由誰為攻城先鋒,大家都不敢領命,我出隊領下了先鋒之命並立了軍令狀,我率煥字營1500兄弟從城牆缺口沖人,第一個進了金陵。 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李臣典雖未第一個進城,但卻是最先打到天王宮,是李臣典經過賄賂起草摺子的彭壽頤改動的。曾國藩勃然大怒,喊著要處分人!

學會正確看待自己,有毛病改了就好啦!

曾國藩想想這些年風風雨雨,那麼多兄弟捨生忘死地跟著自己,實在不容易,他們性格各異,涵養不同,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毛病,大家聚到一起共事,對於利益的競爭,誰都會犯下或大或小的錯誤,包括自己曾在衡州為了打串子會,標榜“嚴治”,不也一時失去理性而錯殺無辜嗎?為了激勵將士們頑強殺敵,建立功勳,他親授腰刀,承諾誰有功就上折舉薦誰!除了少數人,哪個人不想升官發財?對於九死一生的將勇們來說,勝利之後需要的當然是更多的榮譽。如果自己這時候嚴懲一批,不是冷了他們的心嗎?以後作戰誰還賣命?曾國藩認為,這件事要慎重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於是,他還是讓李臣典的兒子代領了封賞,並做朱洪章的思想工作,以內部獎勵方式安慰他,承諾以後定上折保舉。對於徇私舞弊的彭壽頤,曾國藩嚴厲地批評了他一番,以“下不為例”四字原諒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