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明朝?

歷史一書生


我們知道明朝的最後兩任皇帝分別為朱由校和朱由檢,朱由校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他的一生終生與木頭打交道,終日不理朝政,任由魏忠賢為非作歹,無法無天。



我們反觀崇禎皇帝朱由檢,他上任後首先親自下令整治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而且在這十七年中勵精圖治,以求挽救大明江山,但不幸的是在明朝還是亡在了崇禎手裡。這是為何呢?

我們先來說一下朱由校,雖然朱由校整日醉心於木匠活不理朝政,但是此時的大明王朝的整體秩序還是非常不錯的,能夠保證每日的正常運轉。雖然魏忠賢權勢滔天,還被稱為"九千歲",但魏忠賢為了明朝江山還是做出了他的貢獻。


當時的大明朝中充斥著兩股勢力,它們分別是東林黨和閹黨,說實在的,東林黨中的大批人員全都是"寄生蟲",他們整日大貪特貪,只滿足自己的私利,卻絲毫不顧國家的安危狀況。就這一點來看,閹黨們的心中還是有著鞏固大明江山的念頭的。

直到崇禎皇帝朱由檢上臺之後,這一情況才發生了改變。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大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其實從總體來看,崇禎的做法和想法是很好的,首先他拿魏忠賢開刀,雖然使朝堂變得清正了不少,但是之後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魏忠賢的倒臺標誌著閹黨無力對抗東林黨,東林黨一下子贏來了春天,沒有人能夠限制住了他們,就連之後崇禎皇帝籌資都成了難題,這些大貪們面對國難僅僅捐出了幾百兩銀子就哭窮,真是令人可笑。假如魏忠賢還在世,他一發話捐錢誰敢不從?



其實,綜合來說,我個人認為朱由檢的改革手段有點操之過急,他的改革雖然是一件好事情,卻破壞了國家的正常運轉,而且之後的空缺位置也沒有優秀的人才來進行填補,假如他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發現合適的人才來填補國家空位,那麼他的改革還是有很大的成功幾率的。所以說,做事千萬不要急於求成。


湯姆貓談歷史


崇禎朱由檢漫長無奈的十七年

如果把大明王朝比作一個家族式的超級大公司,崇禎朱由檢就是這個公司最後的掌權者。然而,當公司掌權者的寶座輪到崇禎朱由檢時,已經陷入四面楚歌、內憂外患的境地了,17年的時間,對於崇禎朱由檢來說,是漫長的,無奈的……

勵精圖治的朱由檢

熹宗駕崩之際,崇禎朱由檢雖說登上皇位,達到了權利的頂峰。但此時的大明王朝,以內宮客氏為首的為禍後宮,以宦官魏忠賢為頭目的作亂朝廷,此二人互為表裡,將大明王朝牢牢掌握在手中。撿漏接手江山的、當了皇帝的朱由檢,並不是無能之輩,而是一位有抱負、有智慧的皇帝,但可悲的是,大明王朝已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絕非明君能臣、一時一世能扭轉其頹勢。對於客氏和魏忠賢的的險惡朱由檢是早有耳聞,初入皇宮的18歲朱由檢是謹小慎微、韜光養晦。而目中無人的魏忠賢真的被年紀輕輕的朱由檢迷惑了,沒有把他放在眼裡。正所謂:天令其亡、必另其狂。朱由檢先是抓準時機剪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最終迫使魏忠賢自殺,那位客氏也被活活打死在美宮的洗衣房,並焚骨揚灰。此後,朱由檢將魏忠賢閹黨的200多人,有的直接砍頭,有的無期徒刑、有的流放充軍。客魏集團已除,在首次政治對壘中朱由檢大獲全勝,他以靜制動,初露崢嶸。皇宮之中,虎視眈眈的敵視少了;皇宮之上,籠罩的陰霾漸漸消散,陽光似乎要露出偷來,穿射進來。然而,摁下葫蘆,飄起了瓢,對朱由檢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一廂情願的朱由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與濁是相對的也是矛盾。按照馬克思哲學原來來解釋,就是清與濁原本就應該清中有濁,濁中有清。崇禎朱由檢清除客氏和閹黨,對曾經打壓的東林黨人重新啟用、重用。然而,以辯證的視角來的話,東林黨人也未必都是君子,而閹黨中也未必全是小人,正所謂清與濁相對相生一樣。而卻東林黨與閹黨的明爭暗鬥早已有之,雖然閹黨勢力漸微,但東林黨並非一枝獨秀,原本想下大力氣整飭朝綱的朱由檢,卻陷入了下一輪的黨爭之中,東林黨與昆黨、齊黨、楚黨、浙黨之間互相攻擊,無休無止,剛剛摁下葫蘆,起來了好幾個瓢,除罷閹黨的朱由檢所面對的是更加複雜黨爭。

為了避免朝廷裡形成幫派勢力,搞團團夥夥,朱由檢頻繁的更換內閣成員。在位的17年裡,有50人入閣,而內閣首輔的更迭更是頻繁。內閣成員的頻繁,不僅使得朝廷的政策無法得以正常延續,也妨礙了崇禎朱由檢建立穩定的行政團隊。只想扭轉大明王朝頹勢的崇禎朱由檢,在解決了客魏集團之後,也因未能很好處理黨爭,而付出了慘重代價。

<strong>遭遇天災的朱由檢

如果說客氏與魏忠賢等人是人禍的化,勵精圖治的朱由檢憑藉自己智慧,將其剷除足以證明崇禎是個能幹的皇帝。然而,朱由檢從上任的第二年,暨崇禎元年其,就遭遇旱災、蝗災、水災、鼠疫……等等,斷斷續續折騰了17年。崇禎元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禎五年旱災,崇禎六年水災,崇禎七年蝗災……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崇禎朱由檢這命啊,自從當了皇帝以後,陝西年年有災,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這還是西北的陝西一地,放眼全國,更是天災頻頻:

崇禎七年,河南大旱,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又有蝗災來襲……

崇禎十三年江南等地又遭遇大水遭……

崇禎十四年,華北各省,瘟疫、疾病來襲,朝發夕死……之後已經傳染至京城,

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十室九空……之後天津有爆發鼠疫……

接連不斷、種類多樣的各種瘟疫,其波及範圍之廣,遭受損失之大,讓本已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是雪上加霜,陷入了無法修復的境地。說來也怪,崇禎在位17年接連不斷的天災,到了皇太極入主中原之後,竟然漸漸沒了。於是有人戲稱:天災不斷是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的徵象。知道現在,人們通過科技手段獲悉明末清初正處於小冰河時期。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天災、鬧饑荒,小冰河期造成的。崇禎朱由檢這點子啊,這鍋背的的啊!

內外交困的朱由檢

<strong>崇禎在位的17年,西北陝西是天災不斷,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與陝西也有聯繫。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失業的李自成立刻實現了再就業,然而新的職業卻是起義造反。陝西的災荒,驛站的裁撤,如同火藥桶的點火索,在大明王朝引爆,導致很多地區揭竿而起的義軍多如牛毛,李自成和張獻忠就是其中的代表。

內患難除,還有北方來勢洶洶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們的後金軍團,讓原本已經難以應付的崇禎朱由檢更是捉襟見肘,無法支撐了。於是在內有多路義軍難以平復、外有難以抵禦的後金軍團……該來的終究來了,崇禎17年,那個當初被裁撤的的李自成率領義軍攻入了皇城,大明王朝就此落幕。

悲情落幕的朱由檢

無力迴天的崇禎朱由檢到表現的異於常人,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將事情安排的相當有序,也相當殘忍:首先將自己兒子交給了外戚周奎,田弘遇,一是保留了希望,當我說出之後崇禎朱由檢所做所為,他送走兒子主要是因為“虎毒不食子”,他實在是下不去手;之後他下令自己的正宮周皇后和自己哥哥媳婦張太后自傷,這還不算完;接著他親手砍死了袁貴妃,砍傷自己的女兒(估計是沒下去手,沒給砍死)……這一波操作,太讓我們為這個落幕的皇帝感到悲哀。在做完這一切後,寫下了一封遺書或者稱為罪己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然後匆匆來到景山,在壽皇庭東側的一顆歪勃樹上自盡身亡……

崇禎朱由檢不荒淫,也不懶惰。他渴求實現明朝中興,但歷史卻沒有在垂愛與他,他的祖父、哥哥,還有之前的許多他的前任,荒淫無度、不問世事、不求進取,但卻風瀾不驚地度過了200多年,而其前任留下的爛攤子卻要他去收拾,前任種下的苦果卻要他去嘗……誰也不知道,崇禎朱由檢在將繩索套向自己時有沒有想到錯殺的袁崇煥?有沒有想到多次換將鎮壓義軍之行為?歷史就是歷史永遠不會改變,大明王朝的滅亡,是一種註定無法逃避的事實。不是崇禎崇禎能力不行,而是時也、勢也!史料中的崇禎朱由檢較之許多前任,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皇帝,雖然他也有有眾多缺點、也犯過眾多失誤。但我想更加或者相對客觀點,從其所處的歷史背景出發,而不是任意放大了他的失誤與缺點。


仰望星空的小蝸牛


朱由儉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他生活儉樸、工作認真、為人謙遜,曾下過六次罪己詔反省自己的過失,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沒能挽救明朝有四個原因:

一、不佔天時

大明傳到他這裡已根基盡毀,如即將傾覆的大廈。

二、自然災害

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全國死亡人數至少上千萬。持續六年的旱災,還有接踵而來的蝗災和戰亂。感覺這是老天爺要滅明朝的節奏。

由此想到馮玉祥幾十萬西北軍的潰敗,很大程度上也跟大旱有關。

令人驚奇的是,在明朝蔓延多年的鼠疫,竟在清朝順治元年完全消散,華北各地出現了風調雨順、社會經濟復甦的大好局面。

天亡大明也!


三、不佔人和

『』頻繁換將

雖因其生性多疑的性格,在剿李自成時頻繁換將。

崇禎帝相繼用過楊鶴、洪承疇、曹文詔、陳奇瑜。用完陳奇瑜,請洪承疇再度出山,感覺不行;換成盧象升,覺的不行;換楊嗣昌;覺得不行;換熊文燦;覺得還不行,又請楊嗣昌出山。

崇禎用人用花了眼,被用的人也被換寒了心。說實話,他這個換人法,我真擔心大家看花了眼,我反正是花了。

13年,崇禎就換了這麼多圍剿李自成的將領,其實除熊文燦外,其他將領都很出色!

古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很顯然不適用於反覆無常的崇禎帝。

他這個換人法,讓李自成數次鑽了空子,死裡逃生,跑到河南去展,以至於後羽翼漸豐,滅了崇禎。



『』頻繁殺將

先是中後金反間計,殺袁崇煥。後來在局勢日益嚴峻下,崇禎帝的腦子完全進水,他不想著如何在困境中扭轉戰局,反而把戰事不利的責任推給了手下,對自己人大開殺戒,7位總督和11位巡撫被相繼殺掉。

『』在和與打之間徘徊

崇禎帝對於議和始終舉棋不定,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對於主戰派一盧象升等人,崇禎卻否認議和之事,導致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

在內外交困、腹背受敵之時,安撫一方,集中力量剿滅另一方是對的,但由於崇禎的優柔寡斷,明朝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

四、內憂外患

內有李自成於北京以南、南京以北縱橫數千裡;外有北方皇太極的不斷騷擾入侵。

明廷陷入內外交困、兩線作戰的泥潭中,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缺餉導致明軍內部時常發生騷亂與譁變。

五、跟朱元璋制定的祖制有關

朱元璋當皇帝前,過了很多苦日子,所以他打下天下後,便想讓子孫後代過過好日子,於是封了26個藩王,並允許朱家所有的子孫都可世代享用。到了崇禎年間,吃皇糧的朱家子孫就有幾百萬人了。

親王年俸祿1萬石糧食,郡王2000石,1石約150斤大米。而明朝一品大員一年的俸祿才1000石,七品約為一年100石。由此可見,朱家發給官員的俸祿在歷朝歷代都是最低,但對自己的子孫後代卻待遇豐厚。

尤其山東、山東等北方諸省,除開給朱姓子孫的工資,地方財政竟所剩無幾。

這些皇親國戚,霸佔了絕大多數的土地還不知足,還在不斷兼併土地。導致明朝的年稅收從鼎盛時期的2000萬兩白銀,降至崇禎時期的500萬兩。根本不足以應付內外交困的兩線作戰。

而此時的崇禎王朝內有李自成、張獻忠之亂,外有後金之患。崇禎帝求這些皇親國戚為國家捐錢,這些傢伙們要麼象徵性地捐一點,要麼死活不捐。他們完全忘記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

如此大明,不亡則違天理也!

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最喜歡打劫這些朱家的皇親國戚,並殺之後快!正所謂善惡終有報。


小熙為人人


朱由檢雖貴為天子,但他是上天的棄子,上天給了他十七年,但給他的是一個根基盡毀、即將傾覆的大明朝!

朱由檢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並不幸福。五歲時,其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

1628年,木匠皇帝朱由校一命嗚呼!可嘆的是,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木匠,因為太專注於自己的理想,竟沒有留下一點血脈,同月朱由檢受遺命繼承皇位,時年18歲。

此時的大明王朝內外交困,東北方後金虎視眈眈,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魏忠賢和客氏把持朝政,殘害忠良,國庫空虛,從上到下,就是一副爛攤子,就等著他去收拾。

登基之初,崇禎嚴肅吏治、發展生產,頗有一番“中興”氣象,此時的他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表現出一代明君的風範。《明史稿》記載:“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慮成疾,宮中無宴樂之事。”

但他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

朱元璋為讓子孫後代永世繁華,分封26個藩王,並許永世傳承,這些藩王們經過兩百多年繁衍,已經成為100多萬的寄生蟲。

親王年俸祿1萬石糧食,郡王2000石,1石約150斤大米。而一品大員的年俸才1000石,七品約為一年100石。既使這樣,這些蟲已霸佔了絕大多數的土地,還貪心不足不斷兼併土地。導致明朝的年稅收從鼎盛時期的2000萬兩白銀,降至崇禎時期的500萬兩。從小就衣食無憂的他們,除了每天鬥雞、遛鳥,造人,還會幹什麼?

冰凍三尺,哪是一日寒。

萬曆二十五年五月,時任刑部左侍郎的呂坤向萬曆皇帝上了著名的《憂危疏》,他言辭犀利的指出:“今國家之財用耗竭可知矣。數年以來壽宮之費幾百萬,織造之費幾百萬,寧夏之變幾百萬,黃河之費幾百萬,今大工之費又幾百萬,採木之費又幾百萬。以上錢糧半非歲額,年年此土,年年此民,豈天雨菽粟,地湧金銀耶?”

可以說,萬曆時期朝政已漸混亂,皇帝怠於朝政,大臣閣部相爭,加之礦監稅使四出,民怨沸騰,明朝的統治危機初現端倪。可是萬曆皇帝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應,反而長達28年不上朝,時間長了大臣發現,乾的好不晉升,幹壞的不處罰,於是開始消極怠工,久而久之都成了國之蛀蟲。

而後木匠皇帝朱由校繼位,寵幸魏忠賢,致使東林黨與閹黨展開長期內鬥,國力耗盡。

老天爺估計是實在看不下去混亂不堪的明朝,於是降下天災。

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飛蝗蔽天,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樹皮、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皆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令人驚奇的是,在明朝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朝順治元年完全消散,華北各地出現了風調雨順、經濟復甦的大好局面。

天亡大明也!

前幾朝的積重難返,持續旱災、蝗災、戰亂,長久腐敗所擠壓的社會矛盾終於爆發,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

崇禎是有病亂投醫,圍剿李自成時頻繁換將。

朱由檢先後依次起用楊鶴、洪承疇、曹文詔、複用洪承疇、盧象升、再用楊嗣昌、熊文燦,又用楊嗣昌,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色、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羽翼漸豐。

崇禎用人用花了眼,被換的人也寒了心。

崇禎不但頻繁換將,忠臣良將在他手下無一善終,袁崇煥曾令皇太極膽寒懼怕,卻被凌遲而死,盧象升、孫傳庭力挽大明,使得李自成軍隊近乎滅絕,但一個被逼自刎而亡,一個身陷囹圄,等到再想起他們的時候,已經晚了,後金已經一隻腳踏進了山海關,李自成已經無人可當!

國家正常運轉要錢、養大明子孫要錢,鎮壓農民義軍要錢,鞏固東北邊防要錢,到處都要錢,這對於國庫空虛的明朝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沒錢就調動不了兵,沒有錢就保證不了物資糧草。

崇禎從政17年,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穿的衣服經常是舊衣服,洗了又洗,縫縫補補,還變賣了自己的家當,辭退大量的宮女,可還是無濟於事,只有加稅不斷,民間稱呼他為“重徵”以代替“崇禎”。

崇禎不顧自己的威嚴,號召大家募捐,籌集軍費抵抗李自成,挽救大明朝,結果不論近臣還是皇親國戚都出幾個小錢敷衍了事,完全忘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

崇禎的老丈人周奎,居然在崇禎面前又哭又鬧說自己清廉節儉,實在無錢可捐!周皇后偷偷的把私房錢給她爹五千兩銀子,讓他帶頭募捐,結果他居然還貪兩千兩銀子。大順軍進城後抓了文武大臣搞“拷掠”,居然搜刮出了七千多萬兩白銀,只周老頭一家,就搜出了52萬兩白銀。

管中窺豹,連崇禎皇帝自己老丈人都如此的敷衍他,可以想象其他官員的心態了,所以,大明朝必亡。

朱由檢18歲繼位,上臺伊始就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剷除魏忠賢沒錯,但他清算閹黨過於認真,法不留情導致了朝廷內部平衡被打破,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做大把持朝政,崇禎被迫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內壓外困,崇禎盛火攻心,更加不相信文武百官,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殺死和逼死的總督有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一人,被他抓進監獄關押、逼死、毆打判刑的高級官員多達幾十人,被關在監獄的大臣多達145人,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

孟子曾有一言:“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崇禎如此冷血,對待忠臣良將如此狠心,怎會有文臣武將捨身為國。

崇禎最為倚重的軍事重臣、總兵幾乎都被崇禎皇帝搞得心有餘悸,都已各自為政,獨霸地方,皇帝聖旨來了,好聽就聽,有利就聽,無利的能拖就拖,能講個價錢就講個價錢,絲毫不會顧及國家利益,朝廷存亡。

在李自成快進北京城的時候,左良玉在南京、江浙一帶的軍隊據說快有百萬之眾,崇禎皇帝急令左良玉北上救駕,左良玉卻和崇禎做起了交易,要錢,要官,要封賞,至少要給親王的封號。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三月初八日,兵至陽和。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

三月十五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除去內憂,還有外患,後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大明王朝已不再有當年軍威天盛,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也抵擋不住八旗軍的弓箭,大明王朝只能靠著堅固的城牆固守。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拂曉,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276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最終,北京城破,崇禎十七年的努力化為泡影,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可笑的,他生平最恨閹黨,到其死之時,陪著他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

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十七年終究改變不了家破國的亡悲慘結局,雖然明朝在他手上滅亡,但明朝走向滅亡,這口鍋不該他背!


美麗青春您真痘


生在一個氣數將盡的時代是崇禎皇帝朱由檢這一生之中最大的悲劇!

勵精圖治,起早貪黑,兢兢業業十七年終究改變不了,破家亡國的悲慘結局。雖然明朝在他手上滅亡,但明朝走向滅亡,這口鍋不該他背!

天啟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失足落水,自此重病臥床不起,很快便一命嗚呼!可笑的是,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木匠,因為太專注於自己的理想,而忘記給自己留下一點血脈。

於是乎,原本和皇位沒有太大關係的朱由檢,“撿”了一個皇帝來當。這不是什麼好差事,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爛到了骨子裡,是一個超級難收拾的爛攤子。


雖然是天子,但他好像是老天爺的棄子,在他登基第一年就遇到了大旱災,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漢南續郡》

天災連綿,以至於“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如果沒有這場天災,李自成也許一輩子都將是一個驛站兵士!


這還不算,旱災未止,又來了瘟疫!

“瘟疫傳染,人死八九”。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

在這樣的末世高壓下,長久腐敗所擠壓的社會矛盾終於爆發,於是乎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開始爆發。

除去內憂,還有外患,遼東的後金已經尾大不掉,對著關內虎視眈眈,大明王朝已不再如當年那般軍威天盛,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也抵擋不住八旗軍的弓箭,大明王朝只能靠著堅固的城牆固守。


面對如此的內憂外患,崇禎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國庫里根本沒有那麼多錢去賑災平亂抵禦外敵,以至於槍不響,炮不鳴,軍士肌無力,大明的劫數難解。

他既要對陝西的起義之軍進行鎮壓,又要對東北的邊防之地進行鞏固。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需要很多的錢財,這對於國庫空虛的明朝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大明朝已經窮的發不起軍餉,崇禎帝還變賣了自己的家當,還辭退大量的宮女,可還是無濟於事。

後來李自成的軍隊要攻打進北京城了,崇禎帝甚至不顧自己的威嚴,向大臣們張口,想讓他們為國捐錢。在這樣快要滅國的情形下,不論近臣還是皇親國戚都不願意出錢出力,可知當時明朝官場的黑暗。

崇禎不是不努力,他起早貪黑,每一天都在為改變國家現狀而努力,他剷除了閹黨,殺掉了作惡多端的魏忠賢,他任用大將孫傳庭,洪承疇,滅了老闖王高迎祥,李自成,將他打得僅剩18騎逃走。

從政17年,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吃穿俱不講究!

可惜做皇帝不是努力就行的,得有能力。剷除魏忠賢沒錯,但他清算閹黨過於認真,法不留情導致了朝廷內部平衡被打破,東林黨都是一些滿口空話得文人。

他用人太過簡單粗暴,有錯不是抓就是殺,袁崇煥,孫傳庭一個被凌遲處死,一個鋃鐺入獄。等到再想起他們得時候,已經晚了,後金已經一隻腳踏進了山海關,李自成已經無人可當!


他為人太過剛愎,打不過李自成,卻不答應談和;打不過後金,照樣不答應談和,哪怕是暫且忍辱負重,換取邊境太平,然後再從長計議,徐徐圖之,未必不可取。越王勾踐尚且臥薪嚐膽,漢王劉邦更是數次認慫,你朱由檢怎麼就不能變通一次?



最終,北京城破,崇禎十七年的努力化為泡影,吊死在了煤山上得那棵歪脖子樹下。可笑的,他生平最恨閹黨,到其死之時,陪著他卻只有一個太監!

國破、家亡、身死!


白話歷史君


朱由檢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崇禎皇帝。他十七歲繼承皇位,直到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煤山自盡身亡。歷時十餘載的統治期間,最終沒有能保住大明江山的社稷。為什麼崇禎在位期間沒有能夠力挽狂瀾,挽救大明江山呢,下面我們就從三個方面進行充分闡述。

第一方面就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我們知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爆發於1629年,也就是崇禎繼位第二年。第二方面就是皇太極的滿清軍隊一直在瀋陽以北對大明江山虎視眈眈。第三方面就是大明朝內部官員結黨營私,貪汙腐化的混亂局面。

我們先從朝廷內部說起。崇禎接手大明江山時,朝廷上正是魏忠賢亂黨集團掌握大權時代,東林黨幾乎被排擠到了邊緣,另外,國庫收支嚴重失衡,全年收入甚少,深陷財務危機之中。崇禎上任伊始,確實大力整頓了朝綱,一舉剷除了魏忠賢的亂黨集團,也提拔了一些東林黨的知識分子。但從後來看效果不是很大,朝廷中依然缺乏能夠安邦定國的賢人,東林黨人一直沒有能夠拿出很好的治國理政方案。國庫財務問題始終沒有能夠獲得很好的解決,一直處於虧空狀態。這些弊端詬病很難再短時間內解決。

另外崇禎在任用能人方面也存在致命缺陷,尤其是後期對待袁崇煥一事,沒有沒夠做到知人善任,很好的利用。而是懷疑猜忌最後殺掉袁崇煥。這些都加速了大明江山的毀滅。

我們再來看下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對大明江山的
影響。崇禎皇帝1628繼位,而李自成農民起義爆發於1629年,基本上可以說自崇禎繼位之初,李自成起義軍就已開始。崇禎皇帝在位十餘年一直沒有能夠剿殺李自成起義軍。應該說李自成起義之初,朝廷上下沒有沒夠很好的加以重視,後期又是作戰不利,連續圍剿失敗。最終被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


如果說前兩方面的原因是大明朝內部之事,那麼關外皇太極的滿清軍隊可算得上是大明朝外部的心腹大患。這個問題對崇禎皇帝來說更是個歷史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崇禎皇1611年出生,而努爾哈赤的後金在1616年就建立了,崇禎幾歲的時候,努爾哈赤就開始對大明朝邊境進行騷擾,你說這個歷史包袱對崇禎皇帝有多大。當崇禎皇帝繼位的時候,皇太極等人都已經佔據了瀋陽,正在關外虎視眈眈的注視著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我們說上天給崇禎皇帝的17年時間還是太少了。


折返888


朱由檢從他哥哥朱由校手中接過大明朝的接力棒的時候,就註定走上了一條艱難的道路,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他用自己的努力,博得了後世很多人的同情。



朱由校當皇帝的時候,信任宦官魏忠賢,把大明朝搞的已經是千瘡百孔,破爛不堪,註定朱由檢有一場很艱辛的仗要打。

也就是說朱由檢用了十七年去打一場仗,可是最後卻打輸了這場仗,這其中當然有各種原因。

1.天時不順

我們中國人講究“氣數”,一個王朝行將枯朽的時候,我們就說它氣數將近。


此時的大明朝在接連幾任皇帝的揮霍之後,已然是氣數將盡。當然這只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說法,其實就是爆發了很多的天災。當地震,災荒,蝗災,水災接連不斷的時候,這就是一種氣數將盡的感覺。古代人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把這理解成一種氣數。此時的崇禎就面臨著這種局面,各種天災接連不斷,糧食減產甚至絕收,老百姓吃不上飯,經常餓著肚子。

2.人心不和

如果老百姓吃不上飯了,那勢必會激起民變的。果不其然,從陝西,到河南,再到全國民變不斷,起義軍一茬接一茬,搞的崇禎很是頭疼。

而且不光是老百姓,他身邊的大臣也大多沒有真正的心繫這個國家。皇帝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他們該貪墨貪墨,該享受享受,全然不顧國家正處於水火之中。如此君臣沒有一心,崇禎帝奈何之?

悲乎十七載光陰,崇禎帝不愛錢財,不愛美人。可謂是兢兢業業,一心想保住大明江山。怎奈天不向他,民變迭起,君臣離心,縱使用盡全力,也無力迴天!一句大明朝氣數將盡,崇禎你不要哭。


聽歷史說話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當時的整個大明王朝已經“爛透了”、“腐敗透了”。

我們都知道,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全國各地的起義軍蜂擁崛起,大明帝國為了對付四面八方的起義軍,其國庫已經窮得兩守城士兵的軍餉也發不出來了。

那麼,當時的大明朝到底有多窮呢?舉個例子:為了給駐守京城的士兵們發軍餉,崇禎皇帝連自己的家當都給變賣了,甚至還將宮女和侍從們也都給辭退了,但即便是這樣,還是發不出軍餉來。怎麼辦呢?



要說這個崇禎皇帝還真是個人物,在國家危難之際,他放下九五之尊,苦苦哀求這些王公大臣們為國家捐點錢。當然了,話說回來,國家有難,無論這些王公大臣們平時怎樣腐敗,但是到這樣的緊要關頭,他們也都應該會捐,畢竟如果大明一旦亡國了,那他們的日子不也就難過了嗎?但結果呢?這些王公大臣們一個個裝瘋賣傻,完全不理會崇禎皇帝的哀求。

頓時間,朝堂上站著的不再是一個個耀武揚威的王公大臣,而是一隻只“鐵公雞”。他們左顧右盼,似乎在告訴別人:“我沒錢,我沒錢”!其實,他們都在等著看崇禎皇帝的笑話!

就拿當時的內閣首輔大臣來說,這個位高權重的官員最後也只捐了500兩,而其他大臣們最多也只是捐幾十兩而已,當然了,也有比較多的一筆,那就是兩萬兩白銀,至於是誰捐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這些錢根本不夠用。



反觀這些權貴們,平時就富得流油,但是到了這緊要關頭卻開始裝瘋賣傻,有的人甚至還給皇帝叫苦,巴不得皇帝還倒貼他一點。 這,便是當時的大明王朝的現狀。

當然了,也許你會說,捐錢全憑個人意願啊,人家捐多捐少是人家的自願,怎麼能強求呢?如果你要是這樣想,那就真的沒轍了。一個人在國家遭逢大難之時,傾盡所有尚覺不夠,怎麼還要有所保留呢?

又或許,你還會說,這些大臣在哪個朝代不是當官,說不定人家已經對大明朝失去了信心,準備為新皇帝效力了呢?

當然了,這樣想也有道理,但是話說回來了,這也應該都是大臣們所思考的事情啊,那些皇親國戚應該要伸出援手了吧,畢竟這大明朝就是你們的家啊!再說了,新帝國的崛起,對於前朝的皇親國戚能完全保留嗎?是不是會將其全部除掉,以絕後患呢?但即便這樣,他們一個個仍舊是一毛不拔。



就拿當時崇禎的老丈人,當時的國丈來說,本身平時就貪得無厭,富得流油,但是到了這樣的萬急時刻,他居然在崇禎面前又哭又鬧說自己平時本就清廉節儉,現在怎麼能拿的出錢來嘛!更可恥的是,他自己不給錢就算了,他還進宮去找自己的女兒,即皇后要錢。皇后也沒轍,便給了自己父親五千兩銀子,但結果呢?他會將這些錢全部給崇禎嗎?當然不是,他自己先貪汙了兩千,把剩餘的三千給了崇禎。

所以你看,當時的大明朝就是這樣的狀況,那所謂的君臣關係也在國難之時崩塌了,崇禎皇帝再怎麼有能力,也無法救回一個國家。 崇禎皇帝——劇照 當時的官場已經是腐敗到了骨子裡,王公大臣們一個個有的是錢,但是卻一個個都是隻鐵公雞,只知道看皇帝笑話,自己卻是一毛不拔。結果怎麼樣呢?

當起義軍打過來的時候,士兵們沒有軍餉,自然就沒有什麼鬥志,有的士兵甚至還丟下兵器在城樓上呼呼大睡。現在整個大明王朝已經完全腐爛潰散,崇禎皇帝本事再大,也無法將其挽救回來。

最後起義軍打進城來以後,那些王公大臣們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什麼代價呢?我們往下看。



那個只捐了五百兩銀子的首輔大臣被起義軍關進了大牢,還利用酷刑比他交出了幾萬兩白銀。而那些之前對著崇禎哭窮的皇親國戚也紛紛在酷刑之下交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當,最後起義軍所收出來的白銀竟高達7000萬兩。

如果這些王公大臣們在當時能團結一點,能多捐一點,那麼是不是就不用遭受這些酷刑,得以善終呢?或許大明王朝也不至於那麼快就走向滅亡了,甚至翻盤也說不一定啊。

但是歷史不能重演,這些貪官汙吏們也將對他們的吝嗇付出沉重的代價。

綜上,便是崇禎皇帝救不了國家的原因。

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刻,光領導人勵精圖治,法辦幾個前朝的大貪官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整個社會已經形成了惡劣的官場風氣,你沒有辦法扭轉這樣的整體氛圍,那國家還是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崇禎皇帝廣施仁政、殺了魏忠賢,但卻救不了明朝,原因就在這裡。

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呢?歡迎關注作者,我們一起討論!


方圓文史


朱由檢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失控邊緣。

↑朱由檢雖有皇帝的榮光,卻沒有皇帝的自在↑

當時大明王朝的社會形勢是內外交困,東北方有雄心勃勃,虎視眈眈的後金政權,國內各處又有農民起義。

崇禎帝朱由檢受遺命登基時,才只有十八歲,他的個人職業道德是槓槓的,日夜操勞,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為人勤儉,絕對自律,不近女色。

總有後人批評朱由檢的能力不足,導致大明最終成為死局,其實這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換成你到崇禎帝的位置,你恐怕做的都不如他。

問題出在哪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拿各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來說吧,為什麼會有農民起義頻繁發生,直接原因很簡單: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可為什麼活不下去了呢?

如果崇禎帝朱由檢能夠出臺政策並貫徹執行——讓老百姓們都有口飯吃,國內形勢肯定不會如此惡化。

↑所有能挽救大明的方法,崇禎帝都做不到↑

但他做不到。

雖然對後金用兵花費不菲,但這不是大明王朝財政破產的根本原因。

根源在兩點:

一是朱家王朝的藩王們經過兩百多年繁衍,已經成為巨大的利益群體,而他們純粹只是寄生群體。

有網友曾指出,朱由檢不重視宗室的力量,不發動宗室的政治潛力,而是一味依靠文臣武將集團,是他一大失敗之處。 這個看待問題的眼光是犀利的,然而有點想當然。

要知道,這些藩王們經過歷代繁衍世襲,到了大明王朝末年,雖然人數眾多,但基本上都是廢物,從小就衣食無憂的他們,就指望著大明政府把津貼俸祿喂到他們嘴裡。 這些人除了每天鬥雞、遛鳥,造人,還會幹什麼?

↑明朝宗室成為沉重的包袱↑

早在萬曆十五年,禮部尚書沈鯉就十分明確的指出,《宗藩條例》不但滋生繁瑣的禮儀,而且埋下重大弊端。嘉靖朝到萬曆初年,楚王朱華奎假冒案轟動一時,最終又不了了之,充分暴露出藩王巨大的經濟和權力利益壟斷,以及文臣集團包括皇帝都拿藩王們沒什麼辦法的尷尬境地。

除了藩王宗室這個問題,另一個讓大明王朝小病積累成大病的根源,恰恰就是嘉靖和萬曆這兩個極其不負責任,卻又在位時間超長的皇帝。

在萬曆二十五年五月,時任刑部左侍郎的呂坤向萬曆皇帝上了著名的《憂危疏》,他言辭犀利的指出:“當今天下之勢,亂象已形,而亂勢未動;天下之人亂心已辨,而亂人未倡。”

他批評萬曆皇帝:“今日之政皆撥亂機而使之動,助亂人而使之倡者也”。

↑萬曆皇帝是真敗家子↑

當時的情勢到了什麼程度呢:“民十室而九空,陛下赤子,凍骨冷肌,冬無被絮者居其半;飢腸餓腹,日不再食者居其半……男女啼飢號寒,父母吞聲飲血。君門萬里,誰復垂憐?”

那麼,萬曆在他執政的頭二十五年裡在做些啥呢——呂坤直接揭示:“今國家之財用耗竭可知矣。數年以來壽宮之費幾百萬,織造之費幾百萬,寧夏之變幾百萬,黃河之費幾百萬,今大工之費又幾百萬,採木之費又幾百萬。以上錢糧半非歲額,年年此土,年年此民,豈天雨菽粟,地湧金銀耶?”


說的明明白白:你萬曆在這種社會形勢下,還橫徵暴斂,寅吃卯糧,把民財用於個人享受,不管老百姓死活。

最後,呂坤把話說死:“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祖宗二百三十年百戰山河,何忍坐視,臣切為陛下憂之。故曰人心者國家之命脈也”

可以說,萬曆二十五年時,大明已經有將亡的危象了,但此時如果皇帝能夠幡然醒悟,痛下決心改革,一切目標放在讓老百姓過上溫飽日子,大明王朝還有得救。

呂坤最後發出憂心忡忡的警告:“今日之勢,如坐漏船,水未溼身;如臥積薪,火未及體。望陛下之速登崖,而急起臥也,不然,積於千日,決於一旦,陛下雖有萬箱錦繡,千笥金珠,豈能獨享哉?”

↑呂坤振聾發聵的警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話說到此,已經是相當明白了,可是萬曆皇帝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應,或許他連看都沒看一眼,就“留中”了,呂坤寫了七天七夜的這封奏疏,如夢幻泡影,他一氣之下,引疾乞休,回老家賦閒去了。

從那時起,呂坤已經知道,大明王朝無可救藥了。 偏偏人家萬曆皇帝運氣好,直到死,大明仍然“好好的”,公元1620年,萬曆皇帝逝世,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二十四年,大明就亡了。

大明亡國這一年(公元1644年崇禎帝上吊自殺),距呂坤這封奏疏過了47年。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然而已經太晚了,船已經漏了,大水灌入,積薪也已經燒了起來,火勢巨大,崇禎皇帝其實根本沒有時間空間為大明王朝做任何的迴旋了。

↑崇禎帝有心無力啊↑
<strong>

民間已經破產,民不聊生,後金咄咄逼人,吞噬著大明最後的財政潛力。老百姓已經與大明王朝離心離德,而百官們也與大明王朝離心。

這些具有政治能力和財力積累的官僚們,已經在找尋下一個主子,李自成來了,他們紛紛投靠李自成;李自成敗了,他們又倒向後金的懷抱。

擺在朱由檢面前的兩道要命的難題:處理藩王宗室的財政包袱;收拾老百姓和百官們的人心。他一道也解不出來。

除非他和萬曆皇帝換一下位置,從萬曆二十五年,呂坤上書那道奏摺後,就開始改革,大明王朝或許還能綿延許久。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服從規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我見青史多嫵媚


《風燭殘年的大明王朝》好似一個破敗家庭的風燭殘年老人的堅守!本來就重病纏身加之又遇上了饑荒,朱由檢上臺不久就遇上了被稱為小冰河時期的人類災難,自然災害導致整個大明王朝糧食短缺,百姓沒飯吃,甚至易子而食。



再看一個朝代傳承太久必然得弊端就是財富權利的兩極分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極端情況在王朝末年是最常見的事實,底層的最廣大群眾成為佃農,遇上自然災害更是雪上加霜,制度的臃腫造成中央政權改革的有心無力,因為王朝的蛀蟲就是他們自己都是,這在歷朝歷代屢見不鮮。所以李自成一句“迎闖王不納涼”揭竿而起天下百姓就眾而從之!


說完客觀原因,我們再來說說主觀臆斷造成得作死原因!

首先大明王朝已經是重病纏身,所謂久病不能用猛藥,可是朱由檢一上臺就除掉了執掌大明王朝幾十年的大太監魏忠賢,可謂一朝天子坐堂,天下身死盡在掌握中威風堂堂,那我們來看如此倉促的除掉魏忠賢什麼影響!

第一魏忠賢時期,他作為一個太監能魏忠賢深知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如果皇帝丟了天下他就什麼也沒有了,所以魏忠賢十分重視軍事,尤其重視遼東戰事,魏忠賢掌權期間重用孫承宗、袁崇煥、毛文等為代表的邊關名將,打造了堅固關寧錦防線,用以抵禦後金(努爾哈赤)的軍隊,皇太極幾次進攻都被打退。戰爭最重要的是什麼,古語有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作為新興政黨,魏忠賢為了增加國庫的收入,主張對東南沿海的富庶地區的大地主階級徵收工商稅,礦稅,使其成為當時國家經濟來源的支柱,補貼了國庫收入並且大肆購買軍備資源(火銃,紅衣大炮等重型武器),更有意思被罵了千年的魏九千歲特別重視軍隊後勤保障,很少有人剋扣軍餉。 東林黨人代表著江南地主階級,他們上臺之後廢除了各種針對地主階級的賦稅,而這部分壓力就只讓生不如死的百姓雪上加霜了!



第二言而無信,自毀長城除掉袁崇煥!

關於袁崇煥的問題,老龍縱觀他的一生實在說服不了自己這個時期的崇禎帝為什麼不重用袁崇煥的理由!

1. 戰爭早期僅派四千兵力阻擊皇太極十萬兵力,皇太極圍攻首都,也是袁救了京都之圍!

2.定下了五年復遼規劃,朱由檢殺之導致規劃流產!

3.朱由檢重用東林黨人,一幫讀書人整天搞黨爭,魏忠賢時代建立的抗清防線被東林黨人拆的四分五裂!

4.東林黨人打壓武將,很多優秀將領比如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不要小看吳三桂,帶兵打仗他確實是一方名將)得不到重用!。

結語;老龍認為明朝之所以滅亡在於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一家獨大,崇禎帝過於高估自己對局勢的把握力,所以題者這個問題,第一句話有一定道理,但是老龍認為魏忠賢可以死不過他制定的對遼東的軍事方針應該保留,還有就是針對大地主階級的工商稅和礦稅不該取消,老龍認為正是取消了這些賦稅國家財政吃緊,軍備跟不上戰爭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壓力轉嫁給當時基數最大的農民,東林黨人一家獨大,加之統治機構官員欺上瞞下,賑災物資從上到下,層層剝扣,造成農民起義軍在各地揭竿而起,而且是李自成首先攻破了京都,正確來說正是內憂外患之下明朝才會滅亡。這是天下興亡更替的必然過程!風燭殘年得大明王朝!就算再給他五十年也一定會滅亡!

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求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