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奠基人。三國中,曹操算是一個濃墨重彩的一筆了,塑造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的亂世奸雄形象,多疑,真小人。那麼,真實歷史上,曹操是個什麼樣子的人?

羅貫中的《三國》中,董卓追殺曹操,曹操逃亡奔向呂伯奢,呂伯奢不在家,呂伯奢的兒子及家人招待了他,為他準備飯菜,曹操於院中聽聞其下人磨刀說著今晚就殺了你,便疑心呂家人計劃擒拿他賺取賞金,屠殺了呂全家人,但後看見院子裡的豬,明白了說的是殺豬,他誤殺了人,此時,呂伯奢歸來,曹操便趁他沒發現也一併殺了,陳宮見狀問你你明明知道真相了,為何還要殺他,曹操回曰“寧可我負天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但,三國畢竟是小說,羅貫中老爺爺這麼寫也有可能是為了刻畫深刻的人物形象。易中天在講壇中講,事實可能不是這樣,關於這個傳說有三個版本,其中之一便是三國中的說法,另一種說法是,曹操聽見廚房中的鍋碗聲誤認為是打起來了,於是便殺了他們一家。這兩個版本都很類似,第三個版本就不太一樣了,第三個版本來自《魏書》,曹操到達呂伯奢家,呂伯奢本人不在家,他的兒子和客人因為貪圖曹操等人的財物,曹操奮起反擊殺了他們。


原話來自於是曹操說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有兩種解讀,一是寧可我負人,休要人負我,羅貫中便是這種翻譯,但在其中擴展為天下人,使得曹操那種多疑自私唯我獨尊的形象更加深刻。另一種是難道這世上只有我對不起別人,沒有別人對不起我嗎?這個可以理解為,曹操在誤殺呂伯奢全家後,尚有愧疚,但自我安慰的話,我雖然對不起他們,但已經做了,難道別人就沒有對不起過我的時候嘛。第二種較第一種來說,多了些善心。

曹操出身於宦官世家。年輕時期便機智敏捷,隨機應變,任性好俠,放蕩不羈,當時便有人認為,天下大亂,此子必有建樹,喜歡研究兵法,後曾擔任東漢丞相,並實行了許多有益的政策,但東漢末期,朝庭腐敗,大勢已去。任職期間,曾經被任命為洛陽北都尉,洛陽皇親國戚眾多,腐敗,甚至有買官之類,曹操到任後,嚴肅法紀,申明禁令,“有犯禁者,皆棒殺之”,棒殺了皇帝身邊宦官的叔父,得罪了一眾權貴,被明升暗降。

有一個歇後語,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曹操有頭痛的毛病,請華佗為其醫治,確實緩解了,但之後頭疼復發,繼續請華佗後,華佗提出開顱手術,在當年,曹操應該是不相信或者壓根就不信任的,後人多說是曹操疑心太重,華佗後期便歸家不出,任曹操過來請便推脫其妻有疾,曹操派來看的人發現是假的後,上報曹操,曹操便殺了他。曹操以愛才著稱,任用賢才,但華佗不能為其所用,便殺了華佗,縱是有人求情華佗也依舊死於獄中。


曹操的多疑狡詐,自私被大部分人所承認,但他的才能亦沒人否認,故而“奸雄”個人認為是較為符合的稱呼。他也做出了許多實事,制定了許多的政策,所管轄區,政治嚴明,生活安定。歷史上清朝有位評書人曾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亦是其過人之處。他是坦坦蕩蕩的“真小人”,從不遮掩自己的慾望,不遮掩自己的自私,多疑,生活中多是說著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人,但卻做著不一樣事的人。若是你,你會怎麼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