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小時候的美食是你最難忘記的?

相遇味蕾


情感路線分析

沒錯,你沒看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小時候家裡還要吃苞穀米做的飯,粗糧口感沒那麼好,只有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家庭,才能偶爾吃得起一兩頓大米飯。
而在我們家,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生病了後,可以喝大米稀飯,因為生病後,沒有胃口,喝上一碗濃濃的大米粥,非常的開胃,病都好一半。而只能生病的人喝,我們其他人沒有,還記得那個時候,爺爺身體不好,奶奶經常用個瓷杯子熬大米粥給爺爺“滋補身體”,我們在旁邊流口水,這記憶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為什麼我對它記憶深刻,念念不忘?

主要是因為它的烹煮方式,非常的特別,濃香軟糯。那個年代我爺爺奶奶是用一個洋瓷杯,就是以前上面寫著“為人民服務”的那種,這樣說好像暴露了我的年齡!放上一小把大米,倒上半杯水,放到火坑裡,炭火旁慢慢燉煮,熬製一兩個小時,等大米全部煮開,粥變得超級濃稠,老遠就能聞到大米濃濃的香味,把杯子端起來,冷卻一下,就可以開吃了,什麼都不放,就覺得香甜無比。


那個時候,每次看到爺爺可以吃,而我們不能吃的時候,就特別盼望我們也生病,就可以吃上“病號特餐”了,現在想想真是幼稚。也主要因為大米需要花錢買,不是誰家都可以吃的,所以家裡吃它比現在吃鮑魚,龍蝦還珍貴。

所以現在生活水平變好了,人的胃也跟著挑剔起來,沒有了以前的那份珍惜和感恩。希望我們都能愛惜食物,對食物有敬畏之心!


蜜兒美食


昨天夜裡,夢裡又見豬頭肉。

小時,兄弟姊妹多,家境貧寒。記憶中,豬頭肉便宜,母親偶爾從菜市場拎回來一個豬頭改善我們的生活。一年到頭難得吃到 幾次豬肉的我們,正值長個子,由於缺少油膩,老是感到飢腸轆轆。一聽說有豬頭肉可吃,那心裡的高興勁兒就甭提了。早早的,我們就圍著桌子,目不轉睛地看著父母將燒熟的豬頭肉將大骨頭取出。父母往往故意沒有完全剃乾淨骨頭,於是那兩塊還帶著碎肉的大骨頭就成了我們最好的美食。由於一次只有兩塊骨頭,,我們四人輪流啃,這次是我和哥哥啃,下次輪到弟弟和妹妹。妹妹年紀最小,每次輪到我啃骨頭,她都會目不轉睛盯著我,“咕咚咕咚”嚥著口水,然後她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用手拿肉吃。規矩被破壞掉,於是,一場爭吵開始: 我們罵妹妹是超產量、多頭、大個頭、霸食雞娘(那時剛剛計劃生育,母親上環後生了弟弟,節育後生了妹妹),而妹妹也不敢示弱,罵我是大奶奶,還說我不懂得讓小,沒有做姐姐的樣子。每次吵鬧,都是在父親威嚴的瞪眼中結束。說來也真奇怪,父親平時話語不多,只要一瞪眼,我們就會默不出聲,直到現在也是如此。

平時在外滿天跑連吃飯也要母親來尋找的我們,因為家裡有了豬頭肉,我們竟一個也不出去玩耍了。好不容易等到吃午飯了,我們真的是兩眼放光,邊囫圇吞肉邊眼睛死死盯著豬頭肉碗,唯恐自己看中的下一塊豬舌或者豬耳朵被其他人挑走。。妹妹年紀最小,吃食卻最霸道,她往往先將豬舌、豬耳朵夾進自己的飯碗,堆得高高的,看豬肉馬上要見底了 ,她就順手將豬肉碗往自己面前挪,還說剩下的是她的了。不一會兒,滿滿的的一碗豬頭肉就被我們以風捲殘雲般的速度消滅得乾乾淨淨。我們只管自己吃,卻沒有注意到父母從來沒有把筷子伸到豬肉碗裡。

去年年底的一天,我去母親家裡。剛走進樓道,就聞到一股肉香,那香氣刺激著我的嗅覺 ,誘惑著我的味蕾,我不由得多吸了幾口。走進母親家裡,才知香氣來自母親高壓鍋裡。

“這麼香,在燒什麼好東西?”我問 父母。

“臘豬頭肉!你不是前段時間提起想吃豬頭肉 嗎?你媽立馬就去買來給你臘曬,聽說你今天要來吃飯,就給你蒸了,”父親回答道。

又吃豬頭肉了,時隔不知多少年了。我彷彿又回到了孩提時代,津津有味地吃著臘豬頭肉,這豬頭肉依舊很好吃:香香的、酥酥的、粘粘的、糯糯的。唯一不同的是: 再也沒有人來跟我搶著吃。等我回家時,母親已經幫我包好了豬頭肉,雖然我一再表示不要了,但母親硬是塞給了我,自己沒有留下一塊。

既然昨夜夢見豬頭肉,蛔蟲已經往上引,老公特地去熟貨攤買了一些回來。也許是豬肉質地變了,或者是攤主燒的不好,我總感覺沒有小時候父母燒的好吃。兒子更是碰也不碰,叫他嚐嚐,他竟搖搖筷子。

這就是我與豬頭肉的故事。


淺夏花開1121


小時候最愛吃的小零食就是鳥果,一般過年才能吃到。

因為鳥果外面裹了一層白色薄薄的糖霜,天氣熱了易化,所以是冬季特有的一種小零嘴。

外面脆,裡面酥,一口下去特別爽,完全停不下來的節奏。

鳥果沒有華麗的包裝,一般臘月大集上,用長長的大透明塑料袋包裝著,按斤散稱,奶奶過年去買年貨的時候,稱上一方便袋,就是我們姐弟幾個最好的過年零嘴了。在家聽話了,奶奶就會從藏在櫃子裡的袋子中拿出幾個分給我們吃,如今想來,也是特別美好的童年記憶了。

現在,常年在外生活,加之,現在人飲食越來越健康,鳥果也有許多年未吃過了。去年過年自己小家在廣東過,去沃爾瑪辦年貨的時候,意外發現超市居然有賣的,還是忍不住買了幾塊錢的,解解饞,也懷念了下小時候的味道。





久月美食


我來說一下,小時候最喜歡吃的美味第一名絕對是過年時煮的大骨頭。小時候家裡窮,平時吃肉不多,家裡每年都要養一頭黑豬,過年時殺了吃。

記得每次到臘月二十左右,就要把年豬殺了,然後拉回家,然後把骨頭上的肉大部分都割下來。然後剩下的大骨頭媽媽放進做飯的大鍋裡,加上柴火煮很久,家裡調料不多,不知媽媽放了什麼調料,總之眼巴巴的望著鍋裡,等著媽媽掀開鍋蓋,用筷子戳一戳骨頭上的肉,然後說可以了,先給我拿一塊大的,就直接端著碗啃去了,那是真香啊,感覺吃不夠,每次我一個人都要啃半鍋,實在吃不下了才停下,吃的真過癮。現在家裡也不餵豬了,在城裡住也不會做了,即使有時吃到也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只能懷念了。

第二個就要數豬油渣了,記得每次家裡豬油快吃完了,爸爸都會買一大塊豬板油回來,大概有十多斤,然後媽媽開始煉豬油,煉完後把豬油渣盛出來,熱乎乎,又酥又脆,我一個人就能吃一大碗。豬油渣炒菜吃也很好吃,不管是配白菜還是蘿蔔還是其他的,現在都不吃豬油了,說吃豬油有害,也很難再吃到那種味道的油渣了。

配圖兩張,懷念一下。




大磚小米兒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福建人,鍋邊糊是福建的名小吃,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是媽媽做的鍋邊糊,對於還是孩子來說簡直比山珍海味還好吃。

那時候媽媽比較忙,等有空的時候就會跟嬸嬸她們一起相約做很多的美食吃,比如年糕、米凍、鍋邊糊等等。我最喜歡吃的是鍋邊糊,那種香味任何食物都比不了。

媽媽的鍋邊糊是這樣做的,先準備適量的大米浸泡幾個小時,再把大米磨成米漿。鍋燒開(那時候是大鍋,柴火灶),鍋熱把米漿均勻的攤在鍋邊上,然後蓋上鍋蓋,一分鐘後熟了,用鏟子把鍋邊糊剷下來,放盤子裡晾涼。然後再起鍋燒油,放蔥碎炒香,倒入適量清水,水開放鍋邊糊、蝦米、瘦肉、紫菜等配料。沒等媽媽做好,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了,每次都能吃三碗。

哎!不說了,肚子餓了,去找點吃的吧!



凌若曦苑


     來說說小時候的美食對於我來說那簡直多到數不過來,本身我就是妥妥吃貨,比如像那個牛肉丸、冬至餃,甜粿、蘿蔔丸 、蘿蔔粿、紅糖粥加湯圓、醃製爬爬蝦,螃蟹、惠來綠豆餅、姜薯湯、擂茶.炒米.....

說幾天都說不完。像我是2010去深圳工作,到去年2018年才回到老家發展,像之前在深圳至少6年沒有吃到老家美食,還是2014年嫁給我老公之後才慢慢學會做這些美食。把我90斤身材給吃到現在118斤,本身我身高才155。我覺得真的應了那句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公公婆婆也是對吃很有研究的,我婆婆是傳統潮州女人,對老家美食那是什麼都會做。我家公比我家婆更會做菜,只要是大節日,必然是他掌廚。我跟我老公都是妥妥吃貨,結婚這麼多年來也就只有吃能達成一致,沒有是美食解決不了矛盾。

我覺得很多在外面工作的朋友,其實很想吃到

小時候記憶的味道,要麼是食材在外面買不到,要麼太難了太複雜太麻煩不會做。我今天給家鄉的朋友或者吃貨朋友分享一下我最愛的,小時候記憶味道姜薯湯跟“舌尖上的中國”

都介紹的醃製爬爬蝦的做法,這兩種食材都是基本可以買到的,像姜薯大概是過完年12份到2月份才有,如果市場沒有也可以從老家叫親人代買,然後放在冰箱存起來。

姜薯湯做法

有甜的姜薯湯做法一

第一步 2人吃的份量,準備食材,4個姜薯,5勺紅糖

把姜薯洗乾淨後削皮(處理必須要帶手套,不然有些人會過敏,接觸到姜薯的粘液會發紅髮癢,接觸到的話用大米搓搓)

第二步 準備個鍋放好適量的水燒開,在這期間把姜薯剝成一片一片(姜薯很容易氧化變黑可以把它放進水裡,要倒入煮開的水的時候控幹水)

第三步水煮開了姜薯倒進去,基本5分鐘就可以薯。然後倒入紅糖攪動一下,關火就可以吃了

這個就是紅糖姜薯湯,可以當做是甜點來吃。

第二種是姜薯雞蛋肉片湯,鹹的

準備食材 姜薯了4個 肉適量 雞蛋一個 芹菜適量

第一步煮開適量的水,把切好薄薄肉片,倒進去煮熟,肉香味出來

第二步,打一個雞蛋進去,攪動一下,成蛋花狀

第三步,把姜薯倒進去,放鹽放雞精,煮5分鐘就可以關火,倒芹菜攪拌一下就可以吃了,這個可以作為家常湯來喝哦

現在來說說怎麼醃製爬爬蝦

準備食材 小米椒5個 蒜頭一個 香菜一把 爬爬蝦一斤 醬油 陳醋

第一步把活的爬爬蝦(必須要活的,這樣爬爬蝦保證新鮮)清洗乾淨,把蒜頭拍碎切沫,香菜切段,小米辣切粒

第二步準備一個碟,把爬爬蝦放好,倒入蒜頭小米椒,香菜。

第三步倒入醬油要蓋過爬爬蝦才可以,然後倒點陳醋下去(其實可以不加陳醋只有醬油的這個醃製出來爬爬蝦很鮮很甜,加陳醋可以起到殺菌作用,味道會相差一點點),這樣就可以了

第四步用保鮮膜密封起來放進去冰箱10個小時,時間到拿出來的時候剝爬爬蝦殼的時候很輕易跟肉分開,這就代表全入味,時間合適,可以吃了用來配粥,那味道對於我們從小吃到的朋友,那簡直是人間美味











珠珠懶人廚房


我小時最難忘記的美食之一就是三鮮伊麵,在我們那個時候,方便麵的牌子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多,口味也沒有現在這麼多。那時候似乎只記得一個三鮮伊麵。不論是幹吃還是用開水泡,味道都令人難以忘懷啊!畢竟在很多人的小時候,方便麵還是非常好吃的零食!
那是在我的中學時代,經常在課間操的時候偷跑到小賣鋪,買上一袋三鮮伊麵和同學幾個人分著幹吃,幹吃之前要先把方便麵捏碎,這樣既可以解壓,又可以讓方便麵更好入味。捏碎之後把唯一的粉包撕開撒在方便麵裡面,再捏住袋口用力搖一搖!那時候真是美味啊!現在偶爾也會買上一袋來吃,面還是那個面,不知道為什麼卻不是以前的味道……(😄😄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齡)


精神護理秦瑋


我是移動的小食譜 美食領域創作者 想知道更多關於美食方面的問題可以關注我。

說起小時候的美食讓我想起了以前的烤玉米,和現在的烤玉米不一樣,都是用機器烤出來的,一點都不好吃,還不香。

小時候,大概在八九月份左右吧,一般家裡都會種一些粘玉米,把長得差不多的快長熟的玉米(扒開點葉子,用手扣一下玉米漿快沒了的,)掰下來烤。

用一堆木材,堆成一個小山,點燃,然後把玉米放到火上燒,玉米一定要帶皮的,沒有皮的玉米會串煙,不好吃,也不能吃。


等玉米皮燒的快沒的時候,木柴燒的也差不多都變成碳了,玉米根部的葉子不容易燒掉,扒掉,會發現裡面的玉米粒變色了,說明已經熟了一半了。

把扒好氣的玉米直接放在碳上,碳火不要太大,如果碳火太大玉米會外面糊,裡面不熟,用,我一般用兩塊磚架起來點,在玉米兩面差上小棍,架在上面,火小了就放在碳上。不一會就能聞到玉米的香味了。

感覺熟了就可以吃了

有時我會買一包方便麵,面扔掉,只要油包(辣的那種)塗抹在玉米上 啊~香的很啊。


移動的小食譜


我記得小的時候,剛剛出現VCD那時,村裡都很窮,根本不是誰家都可以買的,不過到哪,總會有那麼幾個條件算不錯人家,我們村就有一個。

記得他們家開小賣鋪,大白天沒啥人,一到晚上,這個小賣鋪就開始滿屋子的人時候到了,那就是看電影,最主要的不是看,是那個氣氛,幾個發小外面藏貓貓玩,一看見小賣鋪一屋子人,就知道都在看電影、然後就都去湊熱鬧 。

時間久了往往看的時間久了都會口渴,當時沒錢啊?那就一起你一分我一毛,買一瓶汽水三人喝,我記得三毛一瓶,然後再買八九張辣片一人分一兩張,那叫一個香啊!

大夏天實在沒錢,就買一個大冰袋,那叫一個爽,一毛一個,現在都吃冰棍,那個時候根本買不起,就只能吃冰袋了,當時還有人說那個冰袋水是用臭襪子過濾的,一股臭味,那也擋不住便宜,不過現在回想這些美食依然覺得回味!




吃貨小辰哥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下課了去學校旁邊來個銅鑼餅,前兩天剛在塘橋老哥吃了一次,挺有小時候的味道的,脆脆的,裡面的餡從小時候的蘿蔔絲變成了現在的蝦,說實話,不在於味道,看到這個東西就蠻有感觸的。

這兩天讓老媽準備在家裡買點材料自己來做,😄,味道肯定差不了。

其他的一些小時候的吃的估計現在都找不到了,春都火腿腸,當時1.5元一根,相當有嚼勁。還有一種方便麵,裡面有紫菜,想不起名字來了,也比較好吃。

大白兔和小浣熊目前還能看到,AD鈣奶也還能買到,但是和小時候的味道比起來,不是味道變了,是我們的嘴變得挑剔了,各種各樣的好吃的,當年的那些當然已經沒可比性了。難得吃一次也就當是個回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