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996年發現一古墓,墓主是武大郎,施耐庵後人為何連忙寫信道歉?

小離Olina


這個古墓位於河北清河縣,並不是在1996年的時候才被發現的,在很早之前,人們就知道了這個墓的存在。

在當地人的說法中,這個古墓的主人是明朝永樂年間的陽穀縣縣令武植,這個古墓裡除了他之外,還有他的妻子潘氏與他合葬在一起。




而他們夫妻二人,正是水滸傳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所在。

當地人在為武植重修墳墓的時候,他們特意打開過武植的棺材看過,得知武植的身高在一米八到一米九左右,身形魁梧,並非水滸傳中矮壯醜陋的形象。

武植被朋友抹黑的故事

在他們自己的說法裡,武植是中年的時候考中了明朝的進士,後來被委任為山東陽穀縣縣令的。

武植在為官期間盡忠盡職,為老百姓們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在家庭方面和妻子潘氏恩愛和睦,未曾出現過什麼家庭糾葛,是當時的典範夫妻。

至於後來為何會出現水滸傳中的醜夫淫婦形象,主要跟武植一個朋友的抹黑有關。


在他們自己的說辭中,武植有一個姓黃的朋友,住在武植的鄰縣,他這位朋友當時不小心失火燒掉了自己的房子,在房子被燒後,他就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武植,想讓武植給他找個工作或者給點錢幫助自己修好房子。

只不過在他來到武植家中後,武植雖然很是熱情地招待了他,但是卻並沒有同意給他安排一個工作的要求。

他本人也不好意思直接向武植借錢,所以在武植沒有主動提及借錢給自己修房子的情況下,他就覺得武植不夠朋友,記恨起了他,然後憤然地想回到家中。


而在他回家的路上,他為了報復武植的見死不救,就到處抹黑、汙衊起了武植夫婦,把武植夫妻二人的形象描繪得非常醜惡。

因而當施耐庵在聽到武植夫妻二人惡劣的事蹟之後,武植夫妻二人就被施耐庵當成寫書題材寫進了水滸傳中。

但實際上,武植並非不想幫助自己這位朋友,他在這位朋友居住在自己家中的時候,就專門請人去幫自己朋友修建好了房子,只不過一直沒有告訴朋友罷了。

至於這位朋友是在回到家後才知道了武植為自己修建房子的事情,這時候,他才知道自己誤會了武植,正當他想挽救自己散佈出的謠言時,一切已經晚了。




施耐庵“後代”登門道歉

當地的武氏宗族在為武植修建好墳墓和祠堂後,他們就專門在武植的墳墓前立上了一塊石碑,專門寫上這些事情控訴起了施耐庵寫水滸傳時的不嚴謹,說施耐庵抹黑了自己的祖宗,併到處在新聞上公佈這種說法,吸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而與提問中所說的不一樣,在這件事情公開出來後,施耐庵的後人並不是寫信向他們道歉的,而是直接登門來道歉的。

在前些年,有一個畫家來到了當地,他自稱自己是施耐庵的後人,在來到當地後,他誠懇地向當地武氏宗族的人道了歉,承認了自己祖先施耐庵的錯誤,並在當時,留下了一首詩、畫上了幾幅與當地人描述相符的武植畫像贈與他們。

武植跟水滸傳中的武大郎並沒有什麼關係

這些事情在現實中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我覺得當地人的說法有些不太可信。

首先我們要知道施耐庵是什麼時期的人,施耐庵生於元末時期,死於明朝洪武(朱元璋)三年。

雖然我們不太清楚施耐庵到底是什麼時候寫好這本書的,但是可以想象,他寫這本書必然是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以及心血,很有可能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就已經書寫,然後才慢慢寫完、發表出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即便施耐庵要吸取民間的故事題材書寫水滸傳,他所挑選的題材也是元朝或者宋朝之前的民間題材,是絕不可能穿越到後來把聽聞到的武植故事書寫在書裡面的。


而且在當地人的說法中,武植是明朝時期的進士、縣令,但是無論人們怎麼在明朝的進士錄中尋找,都無法找到武植這個人的存在。

因此關於武植這個人在歷史中到底是不是當地人所說的那樣,還是一個問題。

還有我們要知道,施耐庵是在明朝洪武三年的時候去世的。

明朝的科舉重開正是在施耐庵去世的那一年,我覺得就算明朝的進士、縣令中真的存在武植這個人,那麼以施耐庵去世的時間,施耐庵也是不可能把武植夫婦寫到自己書中的。

在我看來,當地人的說法可能是一個在攀附名聲情況下編造出來的謊言。


武植這個人在歷史中應該是真實存在的,是他們的祖先,只不過與施耐庵書中的武大郎、潘金蓮沒有半毛錢關係。

他們只是覺得武植在家中排行第一被稱之為大郎、妻子又正好姓潘,在偶然的巧合下,所以才產生了聯想,然後在以訛傳訛的情況中,我們開頭所說到的說法就編造出來了。

而那個專門去向他們道歉的施耐庵後人有可能是在不瞭解真實歷史的情況下,聽信了他們的說法,所以才去向他們道了歉。

或者那個人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後人,他這樣做只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名聲,才裝作施耐庵後人去道歉的。


孤客生


武植古墓的出土,表明武大郎與潘金蓮是一對令人敬仰的夫妻,武大郎生得魁梧彪悍,還飽讀詩書;潘金蓮美麗持家,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將武大郎寫得猥瑣不堪,將潘金蓮寫得淫蕩無比,這與武植古墓的墓誌銘記載遠去甚遠,可以說是黑白顛倒,混淆是非。

武公名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人,搬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喪父與母祖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中年中進士,官拜七品,與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曆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上面這段武植古墓墓誌銘是武大郎後人編輯並刻上去的,是武氏族人為先祖恢復名譽專門請人寫的。根據墓誌銘的說法,武大郎是一位讀書人,他後來中了進士,當了山東陽穀縣七品縣令,在任上武大郎公正廉潔,為民解憂,替民請名,獲得了百姓們的一致好評,更有萬民傘送給他。

在《水滸傳》中武大郎是以賣餅為生的小商販,他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頭腦可笑,上身長下身則短;清河縣人見他生得短矮,起他一個諢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武大郎能抱得美人歸,也並不是因為他文武雙全又風流倜儻,而是潘金蓮的主人故意把她嫁給武大郎以噁心潘金蓮的。

在《水滸傳》中潘金蓮是一個美麗而淫蕩的女子,她經常跟一些地痞無癩打情罵俏,後來又跟西門慶私通,毒死丈夫武大郎,最後被武松殺了祭奠哥哥。在《金瓶梅》中潘金蓮是清河縣裡一個大戶人家的使女,孃家姓潘,小名喚做金蓮,二十餘歲,頗有些姿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她,潘金蓮去告訴主人婆,意思是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記恨於心,卻倒陪些房奩,不要武大郎一文錢,白白地把她嫁給武大郎。

根據人們的研究,施耐庵寫的《水滸傳》成書於元朝末年,武大郎跟潘金蓮是他虛構的人物,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反正是小說而已。武植則是明朝永樂年間中的舉人,武植跟妻子潘氏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名聲十分的好;因此武植非武大郎,潘氏姓名雖為潘金蓮,但絕不是《水滸傳》中的潘金蓮。

武植古墓的出土,只能證明武植確實生得高大英俊,他身前的事蹟也十分值得人們肯定。武植的妻子潘金蓮少女時代就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還是官宦世家出身。因為武植人長得帥,學習工作都勤懇,潘金蓮的父親才資助武植讀書習武,還將愛女許配給武植。婚後夫妻二人恩愛有佳,夫唱婦隨,是模範夫妻的典型。

因此施耐庵的後人沒有必要給武植的後人寫道歉信,這原本就是一場誤會!


大秦鐵鷹劍士




施耐庵名揚後世幾百年,全是因為《水滸傳》。說起此書,很多人都能說出一些橋段,最經典的橋段莫過於武大郎和潘金蓮這一段。

從那時候起,“潘金蓮”就成了“出軌姦淫”的代表人物,“武大郎”成了“頭戴綠帽”的典型。

那麼,問題來了,小說中的這兩個人物有沒有原型呢?確實有,那是施耐庵從民間故事中找到的兩位。

1996年(首次挖掘在1946年)河北清河修葺完了一座古墓,此墓大有來頭,墓主人叫“武值”,排行老大,從小被叫武大郎,雖說娶妻也是潘氏,但人家武值個不矮,貌不醜。聞聽此情況,施耐庵後人去了武家那村,並當面道歉。

接下來,我們詳細聊一聊這事。

武大郎的原型人物真實情況



按《水滸傳》所描寫,武大郎是“三寸丁谷樹皮”,個矮人醜,多錢沒有,每天以賣炊餅為生。因為娶了潘金蓮這麼一個美貌女子,被西門慶看中,兩奸人雙宿雙飛,顛鸞倒鳳,最後被武大郎發現,反而惹來殺生之禍。

北宋年間(也有說是在元仁宗年間)確實有武大郎和潘金蓮兩人,一人住在河北省清河縣孔宋莊(現在叫武家那村),一人住在黃金莊(曾叫潘家莊,後不堪侮辱,改叫黃金莊)。



武大郎真名叫武植,字田嶺,因排行老大,故稱“武大郎”。大郎身高至少一米七以上,而且儀表不俗。後來,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被皇帝欽點為山東陽穀縣七品縣令。

武大郎在任上,勤政為民,聲譽良好。婚配之時,武大郎娶了隔壁莊裡的潘金蓮,此女賢惠溫柔,美麗大方,和武大郎感情很好,生了四個兒子。

關於武大郎和潘氏的情況,現目前武家祠堂家譜可以查到。武家那村很多武姓之人都是武大郎的後代。

武大郎被醜化的原因



武大郎被醜化純粹是交友不慎。武大郎在年輕時曾經交了一個黃堂(也有說姓王)的朋友,此人幫了他不少。某一天,黃堂家意外起火,燒得片瓦不留。於是,黃堂前來投奔武大郎。武大郎兩口子日日茶飯伺候,熱情招待。但,黃堂提出讓武大郎幫助他建造房子時,武大郎夫妻猶豫了,一是要的錢不少,二是武大郎執政清廉,家裡確實沒多少錢。於是,黃堂生氣了,後果很可怕。

黃堂求助建房沒有達到效果,開始出門在三鎮五鄉醜化武大郎。中途,有個人加入了進來,那個人叫西門慶,因為武大郎判案曾經讓他利益大受損失,於是兩人開始了精心策劃,此後關於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就開始傳播了。有人問了,西門慶難道不害怕名譽受損?當然不怕,因為在他看來,給縣令戴了綠帽子不丟人。

從此之後,此事經過無數人的傳播,武大郎變成了又矮又醜之人,潘金蓮則成為了“出軌”的代表人物。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施耐庵寫《水滸傳》時,將這個民間故事改編了進去,併成為了他最喜歡的人物“武松”的背景板。

施耐庵後人的道歉



武大郎的墓地在1946年被族人挖掘過,裡面有一口上等的棺材,這證明了他的身份。至於錢財等等,那是根本沒有。

1967年據說被盜墓者又挖掘了一次,還是一無所獲。最後一次,是在1994到1996年間,武大郎的墓地被重新修葺。

武大郎的墓誌銘將武大郎的情況做了簡單介紹: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後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武大郎的真實情況有了一定傳播後,有一天自稱是施耐庵的後人來了,此人名叫施勝辰,是個畫家,此人來自河北威縣。

施畫家到了武家那村後,聲明瞭歉意,並畫了十六幅畫,且配了詩文。其中武縣令畫像的配詩為:

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褒貶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家祠堂斷公案,施家欠賬施家還。



不知道,施家後人除了道歉,還有沒有做什麼,但對於武、潘兩家這多少是個安慰。


藍風破曉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真真假假,歷史很多時候說不清楚。根據考古和文獻,關於武大郎和潘金蓮,有人推測真實故事是這樣的。

在河北武清縣有一個長的又高又帥的小夥子,叫武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武大郎。家裡比較窮,父親早早就去世了,和母親相依為命。但是武植此人不甘平凡,文武雙全。這樣的小夥子就吸引了隔壁村的漂亮姑娘—潘金蓮。兩人兩情相悅,夫唱婦隨,琴瑟相和,潘金蓮賢惠聰明,武植也才高八斗,終於在科舉大比中脫穎而出,被任命為縣令。

在武植年輕的時候,曾經受到過好哥們的救濟。現在武植走馬上任了,這些哥們自然希望藉機謀點福利差事,不曾想這武大郎為人剛直,不肯為哥們走後門。

這些哥們這個氣呀,心裡琢磨著武植竟然是個沽名釣譽,不講義氣的傢伙。因此編了現在水滸裡潘金蓮,西門慶的故事,醜化了潘金蓮和武大郎。

施耐庵寫水滸時,這個故事正好在民間流行。因此寫水滸時,也就加入到自己的小說中。不過,其實我們也不必對號入座,歷史是歷史,故事是故事,我們更多的是從歷史中找到規律,吸取經驗,而不要僅僅獵奇一些野史。




橫刀剖歷史


河北有個武大郎的墓,武大郎的真相就此解開,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

在《水滸傳》和《金瓶梅》兩部小說中,武大郎是一個身高不足無恥,面貌醜陋,上長下短的人。妻子潘金蓮直接給他去一個諢號叫做“三寸釘枯樹皮”,可見這個人有多醜陋。

不過,這兩本小說中,僅僅叫他武大郎,並沒有直接說名字叫“武植”。所謂武植的這個名字,其實是電視劇中加上去的。

1996年發現並且修繕的古墓,據說墓主人是武大郎,還煞有介事寫出了一個墓誌銘:

武公名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人,搬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喪父與母祖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中年中進士,官拜七品,與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曆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這個墓誌銘,仔細一琢磨就知道這是<strong>一個西貝貨。具體來說,原因有三:

1,這個墓誌銘半文不白,絕不可能屬於擁有進士功名的讀書人。

2,最關鍵的地方,武植到底是哪個朝代哪一年的進士,墓誌銘裡面沒有說,這是因為宋朝明朝都對應武植身份的這個進士。利歷朝歷代的進士名錄,都是有檔案可查,做不了假。

3,武植和潘金蓮名聲被詆譭,發生在武植死後還是死前?在墓誌銘上面闢謠,這是古今中外獨一份。

墓誌銘的落款,最後暴露了一切“丙子年立”。1996年就是丙子年,用1996年立的一塊碑,來推翻流傳幾百年的經典故事,真是可笑。

當然,在另一些人那裡,武值墓的發現,到了1946年,而且還挖出了武植的屍骨,證實武植是一個身高1.78米的魁梧漢子。可是,問題是,到底是誰主持發掘了武植墓,武值墓發掘的考古報告在哪裡發表?這樣的信息一條都沒有!

所以,我們不妨把整個事情還原一下:

上世紀90年代,翻案風盛行,潘金蓮、西門慶一個一個都翻案了,武大郎也不例外。給這些人翻案,其實目的很簡單,就是發展旅遊業。潘金蓮、武大郎這樣的大型IP,流量不亞於小鮮肉。又怎麼能放棄呢?

於是,有關武大郎的翻案文章就發佈了,乘著這個東風,武大郎的墓就被開發成旅遊景點了。

不過,退一步說,給武大郎翻案的心理,也是出於善心。

在《水滸傳》和《金瓶梅》中,武大郎扮演了一個老實巴交、照顧弟弟、愛護妻子的好人,唯一的缺點是個子低、相貌醜陋。這樣一個人,在社會上很容易受欺負,可是這樣一個人,又不應該受欺負。

為武大郎翻案,是出於正義和公理,但是謊言永遠只是謊言!

也許武植的墓是真的,但和小說裡的武大郎根本沒什麼關係。所以,施耐庵的後人也不用道歉!

電影《手機》中的嚴守一,一定是崔永元嗎?馮小剛不也沒有道歉嗎?


歷史知事


福垊經過調查考證發現,這事兒呀,就是童話裡的故事——騙人的!《水滸傳》(包括後來的《金瓶梅》)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蓮的那些讓人津津樂道的事兒是個小說;河北武大郎、潘金蓮的那些讓人肅然起敬的事兒是個炒作;施耐庵的後人施勝辰寫信(其實是寫詩)道歉更是個炒作。

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葛仙莊鎮武家那村的武雙福(1929年——)表示:他是武大郎24世孫,武大郎本名武植。1946年,村裡為了增加經費,挖了古墓,並取走了陪葬品。十年期間,遭遇砸碑平墳。1992年,武大郎25世孫村幹部武書常令村民,尋找棺木。後來發現為鐵鏈懸棺,並且還是坐北朝南安葬,而棺木用料則是昂貴的楠木。1996年,在當地的支持下重建墳塋、牌樓、祠堂。縣主要領導令縣文聯主席許超為武植起草墓誌銘(碑文),縣教委王勝書寫這168字的行楷碑文,“武植墓”三個隸書為縣文化館王慶昌所寫。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數劫……”

於是,網絡就流傳出了武大郎是高富帥造福一方的好官,其妻為大家閨秀。關於武大郎的身高一說176米,一說180米。他們是根據腿骨估計的,還有一個證據,武大郎的後人個子都很高。武氏後人認為他是明朝時期陽穀縣縣令,初名武四老。施耐庵的後人,河北省廣宗縣文化館副研究員畫家施勝辰先生,繪製了武大郎和潘金蓮的畫像,並題詩道歉。

【潘金蓮畫旁的詩】餘曾敬繪武潘正傳十六幅,端懸於武氏祠壁為其平反冤假錯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滸傳中潑汙之過,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餘今重塑武潘正容,還其本來面目。願乞武潘在天之靈寬恕。施氏焚香再拜。

漏洞百出的炒作

第一、施耐庵不會穿越,不是劉伯溫,武植這個武大郎非小說中的武大郎。施耐庵(1296年—1370年)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他跟劉伯溫是同榜進士,而武植卻是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的人。施耐庵不可能去寫明朝的武大郎的,故而施勝辰先生無需道歉。

第二、許超撰寫的墓碑,其生平為杜撰。沒有實物和文獻記載明朝有武植的人中進士,在《清河縣誌》、《陽穀縣志》還有相關的史料上沒有查到武植的履歷,官員名錄裡也沒有武植這個人。

福垊的總結

村民將其祖先武植與武大郎混為一談,可能是不熟悉歷史,也可能是炒作。地方為武植修墓、立碑、建牌樓,為的就是發展旅遊業。可見無論是村民還是地方,都是出於經濟的需要,如今武植墓成為了清河縣的文化景點,吸引著大量遊客,這個跟開封的天波楊府有一比。而畫家的道歉,一是為了武植“正名”,二是通過炒作提高自己的名氣。影視劇不是歷史,具有歷史性的旅遊景點也不全都是歷史,不少就是傳奇或者是文學的在現。武大郎這個人不過是永樂年間從洪洞大槐樹下遷徙過來的。他的楠木懸棺,也證明了他並不窮,但是不是明朝官員,還需要繼續考證,但肯定不是縣令。不過,更有趣的還是考證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是誰,更有意義。


福垊


最早不知道從哪裡傳出消息,說河北有個武大郎的墓葬,挖出來之後發現武大郎不是小矮個,後來又出來有人考證說武大郎不賣炊餅反而是個大官,就連潘金蓮也是一位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加上自媒體時代各種自媒體傳說,武大郎似乎“翻了身”。

但是沒有找到最早的關於發現武大郎墓葬的記載,和武大郎墓相關的實物資料。所以是真的像網絡上流傳的那樣,不確定。

2010年第7期《文史博覽》上面有一篇名為《真實武大郎與潘金蓮:夫妻恩愛,生有四子》的文章,現在複述給大家。

作者考證北宋末年確實有武大郎和潘金蓮兩個人,分別是河北省清河縣孔宋莊人和黃金莊人。

武大郎本名武植,是家裡的老大,所以就被其他人稱作“大郎”。武大郎家境貧寒,年輕時就跑到黃金莊潘家打工。潘老爺是一位知州大人,看這小夥子品行良好又非常能幹,於是就掏錢資助他去讀書,還把閨女潘金蓮許配給他。

天上掉餡餅的事兒,武植有此好運,自然更加努力。發奮讀書終於考中進士,還被宋徽宗親自任命為山東陽穀縣的縣令。這潘金蓮也是溫柔善良之人,兩人恩愛還生了4個孩子。鄉里鄉親的都誇讚這對小夫妻。

後來武大郎在陽穀縣當縣令的時候,他的發小家境敗落,逃難到陽穀縣投奔他。武大郎對他噓寒問暖,而且很熱情的招待,可就是沒有提給他安排工作的事情。這個發小一氣之下認為武大郎是個忘恩負義的人,我們從小關係這麼好,連個工作都不會安排,於是不辭而別。

這位發小還是個小人,討論過程中一路上編排了許多謾罵諷刺武大郎的故事,走哪兒說哪兒添油加醋。後來施耐庵道聽途說,就把這些故事寫進了自己的著作。

1946年孔宋莊的村民實在是揭不開鍋了,就想著偷墳掘墓,搞點金銀財寶養家餬口。於是就挖開了當地武姓大族的祖墳,好醜不醜,挖到的恰好是武大郎的墓。墓葬之中只有一具棺槨和兩具骨骸,無任何值錢的隨葬品。所以見到武大郎生前的一介清官。

據說施耐庵的後人聽說老祖宗汙衊了武大郎和潘金蓮夫婦二人,還專門前往武家道了歉。


廢墟的沉默


原來施耐庵筆下“其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上身長下身短”的武大郎,實際上並非如此。

真時亦假,假時亦真,真真假假,但錯亂了的人物真實性格至今卻依舊是人們飯後茶點的笑話。

現實中的潘金蓮非水滸傳之“潘金蓮”,武大郎也並非水滸之“武大郎”。現實中的潘金蓮家境非常好,確實是個美人兒,但並非是黑心毒婦。

武大郎也並非矮小丑陋,既然武松能身材魁梧,同是父母的骨肉,武大郎也是個魁梧之人。與武松不同的是,武大郎腹有詩書,而武松是武者。

潘金蓮是知州家的千金,而武大郎卻是個寒窗苦讀的窮小子。但武大郎身材魁梧,卻有文人之態,深得潘金蓮青睞。

潘金蓮的父親深知女兒的心思,而對武大郎也非常欣賞,便時常接濟。後值武大郎高中,兩人愛的火花終於有了結果。女嫁男娶,終成一方人羨慕的鴛鴦。

武大郎之後擔任山東陽穀縣令,而潘金蓮勤儉持家,是縣令賢惠的內人。

武大郎為官清廉,潘金蓮小家碧玉知書達理識大體,兩人的名聲傳揚在外。如果兩位在地下有知世人竟將潘金蓮如此汙衊,是否靈魂不安?


施耐庵為何要將被醜化了的潘金蓮與武大郎寫入書中,使潘金蓮的形象盡毀呢?

首先得怪罪於武大郎的好友黃堂。黃堂本性並不壞,在武大郎年少有困難之時,也曾接濟過武大郎。

有一說是後值武大郎擔任知府一職,便想從中獲利,借武大郎之力提攜自己。武大郎為官清廉,怎肯做“一人升職,雞犬升天”之事,但受恩於人,必報之。

黃堂在武大郎家中受盡盛款,夫妻二人對他恭恭敬敬,卻隻字不提提攜他之事。黃堂大怒,憤憤而去,回家路上播散誣衊潘金蓮與武大郎的謠言。

加上當地惡霸西門慶由於看不慣武大郎的為官清正,處處與他作對,便與黃堂勾結,在黃堂的謠言中添油加醋,各種骯髒的事情集於謠言之中。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加上當時百姓對朝廷官員的失望,此事便被信以為真的傳揚四海。

謠言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一口傳一口,一代傳一代,味道越變越惡臭。



後到元末明初,施耐庵收集民間各種事件,此事也便被寫入了《水滸傳》之中,流傳就更加廣泛了。而此事以書的形式記載出來,人們就更信以為真了。

又有一說是因王某散佈的謠言,說法和黃堂之說差不多,在此不多介紹。但潘金蓮的形象盡毀,使兩家承受冤屈,導致兩家族關係惡化,清河縣潘家和武家至此幾百年都不通婚。

一對曾經令人羨慕的鴛鴦,便成為了人們飯後茶點的笑話,潘金蓮從此也就成為了女子淫蕩不守婦道的代表。

其二也怪施耐庵本人,他為何將醜化了的潘金蓮寫入書中我認為除了客觀因素之外,還有他自己的主觀因素。

謠言固然是謠言,但施耐庵卻深信,除了民間傳言力量的強大之外,還離不開施耐庵身處的時代背景。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戰火紛飛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混亂,各地英雄又崛起,起義推翻元朝末期腐敗統治的聲音連綿不斷。

皇家內部爭權奪位,朝廷大臣腐敗不堪,施耐庵與當道不合,退隱朝廷。

但其又心繫民間疾苦,便收集民間口中貪官汙吏之事著書痛斥,內心更是渴望有清官執政,英雄人物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施耐庵是想借被醜化了的“潘金蓮”與惡霸西門慶勾結之事來彰顯“武大郎”行善卻遭惡報的悲慘,無非就是想讓世人看清惡人醜陋的嘴臉,證明好人不得道。

腐吏滿朝廷的現象,便無意間加速了使潘金蓮形象盡毀的速度,使虛構變成了事實。

潘金蓮、武大郎、西門慶被虛構的故事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專家在河北青縣打開武植墓之時,見武大郎骨骼,判斷有身高1米8又餘,與小說有出入。

進一步考察調研才發現,武大郎並不是賣燒餅的,而是知府大人。潘金蓮也並非與西門慶有勾當,只是被虛化扭曲了的小說人物。

但一切真相大白之時,潘金蓮的名譽已被毀幾百年。施耐庵的後人施勝辰得知此事後,對武家與潘家深感愧疚,便寫了一封道歉信。

信中有言由於是收集民間故事,所以導致清官武植被抹黑。

但由於《水滸傳》成為四大名著之一,讀此書者數以萬計,而道歉信又並未公之於眾,所以這個故事依舊流傳,但道歉信卻一直放在武家祠堂。

也許施耐庵《水滸傳》中潘金蓮並非現實中潘金蓮,武大郎也並非現實中武大郎,但西門慶卻是現實中西門慶。
小說是根據現實虛構的人物,所以說是這也並不完全是施耐庵的錯,況且小說人物畢竟具有虛擬性,但傳謠者添油加醋就……


史之策


散了吧,如果都這麼考證小說人物的話,楊家將的後人就得給潘仁美后人道歉,薛仁貴的後人就得給張士貴的後代道歉,羅成的後人就得給蘇定芳的後人道歉,因為他們都是當時名臣,卻被後世小說家黑出了翔。


羅成好像都是虛構的。


武大郎這個故事最早在一本叫大千世界的雜誌上看到過,這本雜誌不光給,武大郎翻案,還寫了很多好玩兒的人物,比如寫過《金瓶梅》中宋慧蓮的外傳,還編過翁美玲飾被下蠱毒毒死的都市傳說。


這本雜誌讓我學了很多野史知識,雖然沒卵用,但是好玩。


武大郎這個翻案故事是這樣寫的,武大郎原名武植高大威猛才華橫溢,潘金蓮溫柔賢淑膚白貌美活好(針線活),兩口子恩愛有加。


後來,武大郎考中進士,當上陽穀縣令。

武植有一個童年好友叫黃堂,黃堂家裡遭了災,來到陽穀縣,找自己的好朋友武植借錢度災年,武植對自己這位童年好友熱情款待,好吃好喝就是不提借錢的事。


黃堂很生氣,一怒辭行返回老家,武植給他的路費也只是能維持路上的花銷。一路上黃堂越想越氣,心想武植潘金蓮這兩口子太不地道,怎麼能不借給自己錢呢?你們不仁別怪我不義。


於是一路往家走,黃堂就一路給沿途的百姓講評書說故事。


故事的內容是講一個叫武大郎的人,三寸丁谷樹皮,卻娶了貌美如花的媳婦潘金蓮,潘金蓮不守婦道趁武大郎出門做生意的當口,勾搭富翁西門慶,後來為了和富翁長相廝守害死武大郎。


老百姓其實最喜歡傳這種花邊新聞了,尤其又是如此香豔,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故事不脛而走流傳開來。


黃堂回到家後,發現家裡蓋起來明亮的大瓦房了。老孃妻子也衣著光鮮完全沒有過去窮困潦倒的模樣。


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武植偷偷的派人來給他們翻蓋了房屋,解決了他們家的生活困境。


黃堂很懊悔,但是路上講的那些故事。已經街傳巷議無法收回了。這個故事被施耐庵知道後編進了《水滸傳》中。


後來1996年發現武大郎墓,一切真相大白,原來武大郎的原型武植是似那麼高大威猛,還為官一任,潘金蓮是溫柔賢淑,三貞九烈的女子。

這個故事,其實完全是鬼扯。相同的情節人們還曾經安到陳世美身上。


照這樣的節奏,所有古典小說中的壞人,大約都能翻案的,反正模板一樣換個名字而已。


武植這個故事中,武植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進士,後來做到陽穀縣令,據說還曾做過知府。

但是有人翻了明朝進士的名錄,以及舊的陽穀縣志,根本沒有武植這個人中進士的記載,甚至故事中武植活動的年代,就沒有姓武的中過進士。


其實連武植這個名字在《水滸傳》根本沒有出現過,他一直叫武大郎。死後靈牌上寫的都是武大郎。


武大郎名武植最早出現在《金瓶梅》中,所以即使有後人向武植後人道歉,也不應該是施耐庵的後人,最少也得是蘭陵笑笑生家的後人。


武植翻案故事中,發現武大郎墓是在1996年。其實,真正的發現年代應該是1992年。武家人發現了一座沒有遺物的古墓,然後認定這就是武大郎的墓。

他們把古墓修葺一新,1996年再圍繞古墓修建了穿廳,展室,圍牆,大門,甬道等建築。並請當時的縣委領導寫了碑文替武植翻案。


武植墓一舉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之一。


上個世紀90年代沒有互聯網。人們查找信息的難度很大,有人替武大郎翻案寫了一大篇故事,很多人也就人云亦云,假作真時真亦假了。


所以武植墓被發現武大郎被翻案。這事兒和乾隆皇帝發明大盤雞有點像。


===============


薛白袍


潘金蓮、武大郎和西門慶這三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可是婦孺皆知,天生麗質卻又出生低微的潘金蓮被迫嫁給一個矮矬窮武大郎,因為不甘心一輩子都要如此,因此費盡心機勾搭花花公子西門慶滅了矮窮矬的丈夫,成功嫁入豪門。


作為不守婦道的代表人物,潘金蓮和西門慶暗通曲款,間接害死武大郎一直都是千百年來人們抨擊的對象。而在後來施耐庵的作品《水滸傳》中也多次提到,其中對於武大郎的描述,也是令人震驚,換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武大郎乃是一個上身長下身短的侏儒,相貌奇醜無比,而潘金蓮則是相反年輕貌美身材婀娜。這樣不協調的搭配,任誰看著都怪異。

但是這些描述只是建立在施耐庵收集的民間風言風語的基礎上,同時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所創造出來的一個虛擬故事。

1996年考古學家在河北發現了一個墓室,墓室主人正是被人可憐又同情幾百年的武大郎(武植)。而其中最為打臉施耐庵作品中的描述就是武大郎的實際身高其實有1.8米,而這種身高放在任何時代都不算太低,反而屬於鶴立雞群的那種,侏儒又怎麼可能與他沾上邊,這實在是天方夜譚。

武大郎身高侏儒確實是施耐庵作品中荒唐的一筆,那麼相貌醜陋就更是說不過去了,施耐庵中對於武松的描述是“身高凜凜,相貌堂堂。”試想親兄弟武松都是帥氣的模樣,武大郎有怎麼可能是奇醜無比之人呢?

而在另外一些民間故事中,武大郎形象之所以被醜化,其實是源於武大郎一個好友的汙衊,所謂是眾口鑠金,一傳十十傳百自然而然武大郎的形象就被醜化了。

根據出土的墓誌銘,武大郎其實並不是賣燒餅的,相反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為民請願的父母官,深受當地的百姓愛戴。而潘金蓮更是居家必備的好女人,乃是鄰村飽腹詩書之人,兩人的結合可謂是天作之合。但是這一切都被武大郎的好友破壞。當時好友黃堂因為家中被燒,身無分文卻又要趕考苦於生計,只能上門向武大郎求取,卻被拒之門外。


因此黃堂懷恨在心,四處散播謠言,汙衊兩人的形象,更是刻畫出潘金蓮失了婦德,與他人苟且的醜陋面貌。但是誰知當黃堂回到家中之時,武大郎早已經將銀子送上了門。可惜,謠言早已經傳得風生水起,根本沒有辦法控制。

發掘的武植(即武大郎)墓,出土的武大郎墓誌銘,證明了武大郎其實是個高富帥,與妻子關係非常恩愛,《水滸傳》中武大郎的形象是被醜化的。

有實物為證,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真實,施耐庵醜化武植一事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然而,這個所謂的武植墓究竟是不是真實的個人認為還是存有疑問的。

如果按照墓誌銘上的記載,武植是進士出身,但是有人翻遍了明朝的進士名錄,根本就沒有找到武植這個名字。

如果聯想到前些年多地為了爭奪名人故里而鬧的不可開交的例子,我們有理由懷疑,所謂的武植墓也許就是一個憑空臆造出來的東西,實際上是為了利用《水滸傳》這個經典的IP來吸引人氣,打造一個旅遊景點。

至於說施耐庵的後人寫信道歉,這就是所謂的蹭熱點博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