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條地球地理知識

12條地球地理知識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其形狀為不規則的旋轉橢球體。

2.地球的總面積為51000萬平方公里,地球的71%是海洋,29%為陸地。陸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大洋盆地,海底山嶺,海溝等地貌類型。陸地分為歐亞大陸,非洲大陸,南美大陸,北美大陸,澳洲大陸和南極大陸以及眾多的島嶼,其上有高山,高原,丘陵,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等地貌類型。

3.地球的總質量為5。976*10的27次方。巨大的質量使地球具有強大的向心引力,地心引力使所有質點都儘可能靠近地心,因而使地球成為球形,但是,地球自轉產生的指向赤道的慣性離心力分力促使海水自兩極流向赤道,使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略長,因而地球形狀不呈正球體而是橢球體。

4.地球的運動十分複雜。地球的繞軸自轉和繞太陽公轉是最顯著的,對地球物理特徵最有影響。地球的自轉是繞軸自轉 在北極上空觀察呈反時針方向,南極上空觀察則呈順時針方向,習慣上稱為自西向東旋轉。自轉週期為一日。自轉角速度為每小時15度,線速度則因緯度和海拔不同而異,例如,赤道海平面為464米/秒,高度增減100米,線速度增減26米;兩極為零。除繞軸自轉外,地球還按照一定的軌道繞太陽公轉。公轉的週期為一恆星年,約365日6時9分10秒。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軌道是一個扁率為1/60的橢圓。軌道近日點為1.471億公里,遠日點為1.521億公里,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每日59分,平均線速度為每秒29.78公里,面速度為每日1.92*10的14次方平方公里。其中前兩者有季節變化。

5.地球自轉決定了地球上晝夜的更替,並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過程具有晝夜節奏,還使運動物體如氣團,洋流和流水發生偏轉。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地球的不同的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還使潮汐轉變為與自轉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公轉軌道面為黃道面。黃道面現在與赤道面呈23度27分的交角,即黃赤交角。黃道面對於地軸的傾斜意味著地球軌道一半偏向北方,一半偏向南方。春分至秋分間,地球位於軌道的偏南部分,秋分至次年春分間,則位於偏北部分。這意味著太陽直射點半年在北半球,半年在南半球,並且以一年為一週期在23度27分緯線(即迴歸線)之間往復運動。這一現象決定了地球表面熱量自赤道向兩極遞減,使地表分為赤道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等5個熱量帶,以及每年分為春夏秋冬4季。南北半球季節出現正好相反,北半球為夏季和秋季時,南半球則相應為冬季和春季。

7.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對地球的運動有顯著的影響。這種引力產生的力矩使黃道面向赤道面趨近。在地球自轉條件下,黃赤交角不變,因此自轉軸必然繞黃道軸旋進,從而導致春分點每年西移50.2564分,形成歲差。太陽和月球分別在一年和一個月內兩次通過赤道面,引力方向改變使地軸長週期旋進附加了短周其的擺動,造成地極的移動。

8.地球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和地核等圈層構成的。大氣圈的主要成分為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汽。大氣圈上界可達2000--3000公里,但其質量的3/4集中在貼地面厚8-18公里的對流層內。水圈 主要由海水構成,陸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地下水,積雪,冰川也是其組成部分。生物圈滲透在下層大氣圈,水圈和地殼表層,其質量雖僅大氣圈的1/300分或水圈的1/7000,但它對改變地球的地理環境卻起著重要的作用。

9.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位只有在二月份是一般高的,在其他十一個月裡,太平洋的水位要比大西洋高。

10.微生物具有高度的適應能力,在撒哈拉沙漠的一克沙子中,發現有十萬個微生物,有些機體不要空氣和陽光都可以生活。

11.全球陸地表面上冰的體積,總共有26,660,000立方千米,相當於24,000,000立方千米的水。其中絕大部分的冰都集中在南極地帶——23,820,000立萬千米。假使這些冰化成水,相當於全世界河流的六百五十年的流量,它們足可以使全世界海洋的水位升高六十六點三米。

12.一個人一天平均走兩萬步,一年要走七百萬步。人活七十歲,加起來要走五億步,即三十八萬四千公里。這個數字,正好是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12條地球地理知識

12條地球地理知識

12條地球地理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