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蘇軍裝備過的那些超過100mm口徑的重型火炮


M1909式152mm榴彈炮是沙俄時期普提洛夫工廠生產的,廣泛運用於一戰,二戰時期也有使用,蘇軍在其基礎上改進製成M09/30式152mm榴彈炮。作為一款老掉牙的武器,只是在衛國戰爭初期有所使用。

BS-3重型100mm反坦克炮是二戰時期蘇聯使用的軍事裝備,該炮是根據蘇聯的100毫米口徑海軍驅逐艦炮改造的一款超重型反坦克炮。BS-3反坦克炮可以在很遠的距離上擊穿德軍坦克的前裝甲。它的穿甲彈可以在2000米的距離上垂直擊穿125亳米的裝甲,1000米的距離上它幾乎可以將所有型號的德軍坦克和裝甲車輛摧毀,這種火炮的射速為每分鐘10發。著名的SU-100就是使用它為主炮。

二戰初期,蘇聯紅軍最開始使用的是法國施耐德公司的M1910/30式107mm野戰炮,M1910作為一款老舊的加農炮,本來要被退役的,但是蘇軍缺少重型榴彈炮,在30年代對該型火炮進行了改進,使其射程增加到了16-18公里。後來衛國戰爭爆發,該炮被用作遠程支援火炮,必要時也可以進行反坦克作戰,同時也是在衛國戰爭初期最強大的反坦克火力。


A19重型加農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重型炮兵裝備,該型火炮是蘇軍通過改進老舊的施耐德M1910式122mm野戰炮改進而來的一款重型加農炮。A-19以其毀滅坦克的優越能力而知名,並且A-19也擁有同類型加農炮中最令人滿意的射程。後來為了應對虎式坦克,A19被塞進了IS坦克的底盤中,改裝成為ISU122坦克殲擊車。

二戰蘇聯師屬炮兵的主要裝備。比爾姆第一七二兵工廠和彼得羅夫設計局聯合設計。服役時間極長。戰後出口到伊朗、印度尼西亞、埃及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也曾大量引進,50年代初期中國研製定型的54式122毫米牽引炮即在其基礎上改進而成。

M1910/34型152毫米榴彈炮,是蘇聯從沙俄手中繼承的。這一型榴彈炮射程遠,威力大,在當時世界上相近口徑榴彈炮中是較為先進的,然而沉重的質量和火炮本身設計的問題導致了該型火炮運輸速度極慢。後來,該型火炮逐漸被ML-20取代。

M1938型榴彈炮是蘇軍根據施耐德M1910改進而成的,儘管槍該炮的生產在1941年就已經停止,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被紅軍用於前線作戰,並一直服役到20世紀50年代。戰爭初期被俘獲的該型火炮被國防軍和芬蘭軍隊使用。後者使M-10一直服役到2000年。值得一提的是該型火炮的改進型M-10T是著名的KV-2坦克的主炮,也就是軍迷所稱之為152神教的鼻祖。

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是蘇聯二戰時期的主力重型火炮,是彼得羅夫領導下的172設計局負責研製,ML-20的生產從1937年開始直到1946年。二戰期間,ML-20的服役範圍非常廣泛,主要作蘇軍的集團軍級的火力支援,ML-20在很多軍隊中一直服役到20世紀中後期。

M-1943式榴彈炮是1943年研製定型的152毫米牽引火炮,是前蘇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至70年代中期以前的師級支援火炮。發射榴彈時最大射程為12400m,發射40kg穿甲彈時可在1000m內擊穿82mm裝甲。包括華約和中國、越南在內約13國曾使用。中國有仿製,稱54式152毫米榴炮。

M1941型120mm重型迫擊炮,是蘇軍於1941年新研製的一款重型迫擊炮M1941型120毫米迫擊炮是紅軍基層步兵單位的及時救命寶貝之一,它可以投射出15.9公斤的高爆性彈藥,威力強大。在戰況危急時,蘇聯甚至會編組迫擊炮團等單位使用M1941重型迫擊炮直接執行炮兵的任務。

M1943式120毫米迫擊炮是蘇聯二戰後期研製定型的120毫米重型迫擊炮,1943年裝備部隊。M43式120毫米迫擊炮是根據蘇聯M38式迫擊炮改進而成,原因是M38式迫擊炮的強度和操作性能不能滿足作戰要求。

前蘇聯的M-43型160毫米重迫擊炮,20世紀40年代初期設計定型,1943年正式裝備部隊,是一種威力強大的重迫擊炮,雖然當時德國軍隊擁有口徑200毫米以上的超口徑迫擊炮,但是不如M-43結構簡單、性能可靠。

B-4型M1931式203毫米重型榴彈炮是蘇聯紅軍使用過的一種超重型火炮,該炮由位於列寧格勒的波爾舍維克兵工廠製造,在二戰期間,該炮在對付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哈爾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但澤以及進攻柏林的途中,蘇軍一直都裝備著該炮。

直譯為1939年式280毫米重型迫擊炮BR-5,是二戰時期服役的威力最強的野戰炮之一,參加了偉大的衛國戰爭。能使用包括混凝土穿甲彈在內的多種彈藥,每發炮彈可炸出 半徑10米深6米的炸彈坑。射程為10千米。總生產數量為47門,參加了曼納海姆防線戰役和攻克柏林戰役。戰後,又對炮架進行了更換,更換炮架後,其機動速度可以達到35千米/小時。被稱為BR-5M,一直服役到70年代。


B-13型艦炮,為蘇制130毫米/50倍徑低仰角單管艦炮,是蘇聯在上世紀30年代研製的驅逐艦主炮,但因為其適應性比較好,也很快地被裝備在內河炮艦、佈雷艦和輔助艦艇上,並被當做海岸炮使用,在對德軍作戰時,經常用作炮兵支援火力。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炮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該型火炮在1942年正式投入戰場,一直到二戰結束後,還依舊在使用。

BM-31火箭炮,是蘇軍於1942年底研製的一款新型火箭炮,在勒熱夫戰役的後方炮兵陣地進行試驗,隨後被用作解放勒熱夫,後來蘇軍將這款武器稱作安德留莎,一直用到了解放柏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