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西靜升王氏的發跡歷程,看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


到山西一定要去山西的大院看看,因為山西大院是中國民居建築的典範,在中國民居建築中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說。皖南徽派民居以樸實清新而聞名,而山西大院則以深邃富麗著稱。

山西大院最精彩的部分,就集中在晉中一帶的晉商豪宅大院。這些大院建築雄偉,精雕細刻,匠心獨具,不少兼具了南北的建築文化。將木雕、磚雕、石雕陳為一院,繪畫、書法、詩文熔為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為一體,充分體現了建築藝術的創造力。稱得上是北方民居建築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勇冠“三晉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一座最傑出的中國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它的建築技術、裝飾技藝、雕刻技巧無不體現了建築藝術的魅力。

以前提起山西大院不少人會聯想起喬家大院,從名氣上來講,王家大院是不如喬家大院的,這恐怕與電視劇《喬家大院》不無關係,看來影視的力量是不可小視的。

其實光從大院的面積上來說,王家大院比喬家大院大了可不止一星半點,甚至王家大院比京城的紫禁城還要大,北京的紫禁城,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而王家大院的面積竟有25萬多平方米。

從王家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國民族工商的發展歷程。王家的老祖宗王實在元朝皇慶年間來到山西定居在靜升。當時他只是一個務農兼賣豆腐為生的小商販,由於技高一籌,加之為人敦厚,王實的豆腐深受歡迎,生意也逐漸興旺起來。

在王家十四世前,一直是靠著辛勤勞作、節衣縮食來度日,有點閒錢就開始置地修房。到了王家的第十四世王謙受、王謙和、王正居時,店鋪開始增多,資產也逐漸雄厚起來,開始成為了豪商巨賈。

發跡後的王家將王實尊為靜升王姓的始祖。他用過的賣豆腐的扁擔一直作為王家的寶貝,被放在王家的祠堂內,直到1940年前後,而且在王家大院中至今都保留著醋坊和豆腐坊。

從元朝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歷經300多年逐漸建成了至今所見的規模宏大王家大院,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佈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

在清朝康熙十二年,王家捐獻了24匹良馬支援清政府平定吳三桂叛亂,受到了康熙大帝的褒揚,由此王家藉助清政府勢力,生意規模逐漸擴大,資本也日趨雄厚,實現了由商到官質的飛躍。

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王家受到封典的二品至五品的官員就有42人之多,官最高做到了正二品。完成了由平民百姓發展成為居官、經商、事農綜合的名門望族。

發跡後的王家,便開始大興土木,不斷建造住宅、祠堂、牌坊,從康熙年間一直修建到嘉慶年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由於有居官的背景,這也是為什麼王家敢把大院建造的如此之大的原因,甚至連北京城裡的王府也望塵莫及。

目前已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達8萬平方米。

王氏家族在清朝道光以後開始逐漸走向了衰敗。盧溝橋事變後,王氏家族為了逃避戰亂開始舉家南遷,從此便流落他鄉。王家由貧苦的百姓出身到發財致富最終走向官商一家,但最後也沒有逃脫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這兩者竟有著何等的相似,但不得不說王家留下了這輝煌的民居建築,是對中國文化史和建築史的一大貢獻,也為後人研究晉商的文化起源提供了一大佐證和依據。

山西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以其宏大的規模,壯觀的氣勢,精細的裝飾,巧妙的構思,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