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風已死?

“北歐”似乎成了一種out of fashion的詞彙,逐步往家裝審美鄙視鏈的後端移動。

19年初 ,一個家裝業的同仁曾問我“如果在成都裝房子,你會裝啥子風格?”

我當時不假思索的回答了“北歐風”三個字,結果聽了一通“北歐風都裝爛看膩了,你作為一個業內人士怎麼還吃上冷菜”諸如此類的話。

當時只驚覺,我們對北歐風和風格選擇的意義都誤會頗深。

21世紀以來,北歐風逐漸席捲全國,取代美式日式,一舉晉升中國家居風格的當紅炸子雞,至此各大裝修公司家居媒體,開口閉口都是北歐風,拿著美圖當設計稿使,簡單粗暴的告訴你北歐風就裝成這樣。。。

Copy零星的元素,執著的為北歐風下了死定義,一騎絕塵的捨本逐末追求表面,就這樣搞紅了也搞臭了北歐風。“北歐”似乎成了一種out of fashion的詞彙,逐步往家裝審美鄙視鏈的後端移動。

而傲慢的偏見,大概來自我們的淺薄。

北歐風已死?

靠近北極高緯度的北歐一年將近一半的時間都處於嚴寒的冬季,且冬季日照稀缺到了極致,一週能亮起的時候不超過二十幾個小時。

北歐風已死?

可能正是環境不足帶來的先因,促使著有大把閒暇時間,富足生存條件、北歐多國豐富的人文背景的北歐人對生活的精緻追求,至純至真的工藝研究,完美的家居體驗挖掘到了極致。

——北歐風不性冷淡也不缺少色彩

因為大多時候都處在積雪茫茫的白色中,讓先天缺失色彩北歐和北歐人對色彩反到有更多更深的追求。

而明豔靚麗的飽和度顏色其實在北歐人的生活中更常見。

北歐風已死?

北歐建築

北歐風已死?

北歐圖集

雖然北歐風追求亮度,但不會一味的只鋪滿白色,而是更注重顏色給環境帶來的變化,不管是傾向哪種元素的北歐風,適當面積的淺色中,必不會缺少色彩的點綴。

北歐風已死?

自然生機感北歐

北歐風已死?

北歐風已死?

北歐風已死?

現代趣味北歐風

——北歐家居的美感與實用性

說起北歐家居,現在最常見到的都是好看等誇讚的字眼,但伴隨這些字眼的還有一個側面形容詞,就是中看不中用。

和大家聊個例子,下面這款松果燈,某寶能以幾十上百的價格買到原價上萬的同款,評價大部分都表達樣子的無可挑剔,但卻不是很實用。

北歐風已死?

原版松果燈的功能是為了通過外圍遮掩設計,讓人從任何角度都看不到燈源,同時留住光源,避免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使環境更加融合協調。

為了做到這些,設計師Henningsen對燈的每一個葉片弧度都做出了精確計算和設計,最終由多個葉片組成了松果樣式,在達到實用性的情況下兼具了美感。

而我們,剛好是反向抄襲模仿。

佔得全球一席之地的北歐家居,其實一直都在用實力說明,其對家居功能性和兼具美感做出的重要貢獻。

北歐風已死?

▲芬蘭品牌「ARTEK」

北歐風已死?

▲丹麥品牌「Muuto」

北歐風已死?

▲丹麥品牌「One Collection」

北歐風已死?

▲丹麥品牌「Broste Copenhagen」

Ps:有求生欲的說一句,我只是為了表明北歐家居是美感與功能性兼具,絕不是非讓你買原版。。。

——選擇不是為了標榜和禁錮

在生活中,我不乏遇到將北歐風格表達成一種模式的人,嘴裡常說的就是北歐必須有什麼北歐得有什麼。。。

北歐風主張自由隨心,去奢侈化迴歸自然的態度,或許就是在向我們傳達,不要被禁錮在一個所謂的框裡。

我們在慢慢趨於個人化,我們並不需要用所謂的風格去框住生活,從日常出發,審視自己的需求,向合適與從心出發。

北歐風已死?

我生活在四季分明的成都,雖然沒有北歐的極端氣候,但除了夏季,見得到陽光的日子同樣屈指可數。

北歐風已死?

▲北歐&成都

大多數時候都陰沉沉的成都,讓我對住所有一個基礎的要求——亮堂。

所以回到開頭說到,如果在成都裝房子,即使拋開個人喜好傾向,我大概率還是會選擇北歐風,因為它能滿足我看重和需要的功能性。

北歐風已死?

▼淺色打底,亮色點綴提高房間亮度。

北歐風已死?

▼善用窗元素讓能讓房間最大程度的接收光線。

北歐風已死?

▼家不只是“三室一廳”,儘可能少的硬裝加上適合的軟裝搭配,能讓我跟隨生活的變化自由地調試空間。

北歐風已死?

我選擇家居風格不為禁錮與標榜,只為它適合我的喜好,滿足我的需求。

希望你們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